语文北师版六年级下册 吴承恩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吴承恩简历姓
名
吴承恩
主
要成就创作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创作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
个人简介
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今江苏淮安)县一个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
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自幼聪慧,喜欢读民间流传的故事、志怪小说,还常常自己模仿别人的作品,学着写小说。
年幼时,就因为文采出众,在家乡很有名气,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
一生经历1529年,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
1550年,约5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入选。
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
终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82岁,晚年在贫穷中逝世。
评
价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
1501-1582。
养花1、《养花》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曾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2、阅读第4自然段,A“如此循环”指的是:“我”不是有腿病吗…………然后再出去。
B“脑力劳动”指写文章;“体力劳动”指浇花、搬花。
C “这多么有意思呀”中的“这”指:把花搬来搬去,累得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D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做任何事都要付出努力,不劳动不会有收获。
E作者感谢花草的原因:养花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F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3、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A排比的句式点明主题。
B“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讲的是对花的关心,情感体验;“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讲的是劳动成果;“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讲的是养花的意义。
4、重点解词:A奇花异草---奇:奇怪;异:怪异。
奇异的花草。
B置之不理---置:放置。
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C三年五载---载:年。
三五年的时间。
D秉烛夜游---秉:拿着。
夜间拿着蜡烛游玩。
古诗二首1、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作品有《州桥》、《四时田园杂兴》等。
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家”。
2、词语:昼:白天。
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或绳。
童孙:幼童。
未解:不懂得。
供:从事、参与。
傍:靠近。
蛱蝶:蝴蝶。
3、句子意思:A白天要除去田里的杂草,夜晚还要在灯下把麻搓成线,村子里的青年男女各自都为家庭承担一定的责任。
B小孩子还不懂得耕田织布的事,也在靠近桑阴处学大人们的样子种瓜。
C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D夏天白天很长,篱笆墙外无人走过,四周静悄悄,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4、主题:第一首诗通过描写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诗通过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吴承恩简介10字吴承恩(1505年-1582年),明代著名小说家,字日新,号竹坡,明代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为《西游记》。
吴承恩生于浙江省湖州府吴兴县(今湖州市德清县),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自小聪明好学,孝顺恭谨,深受父母和师长的喜爱。
他曾在故乡做过乡村教师,后来因为对古代文化的浓厚兴趣,前往闻名中外的文化名城扬州进修。
吴承恩在扬州期间,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对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熟读经史子集,并且迷恋上了神话与民间传说,这为他后来创作中国古代小说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是一位多产而又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上。
他创作的《西游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并在全球范围内流传。
《西游记》是一部以佛教思想为主线,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主要角色的历险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以其精妙绝伦的文学技巧和幽默风趣的风格吸引了广大读者,同时也通过描写涵盖人性、仙道、妖魔鬼怪等多个层面的故事情节,传达了普世的思想价值观。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了佛教的思想理念,强调了心灵成长与修行的重要性。
他通过在小说中刻画各个角色的成长历程,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人如何在困境中战胜自我,突破束缚,最终实现成长与自由的过程。
吴承恩的写作风格深受当时戏曲艺术的影响,他善于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给故事情节增添了生动有趣的色彩。
同时,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非常成功,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而有趣。
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透露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通过小说中角色的奋斗与努力,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呼吁人们对现实质疑和思考。
吴承恩在晚年时回到了湖州,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在那里,他继续写作并研究古代文学,对古代文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他的文学才华和学识造诣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家和学者,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承恩简介吴承恩的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博极群书。
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
《禹鼎记》已失传,但是由于家贫1,又没有子女、吴承恩简介
吴承恩。
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有秦少游之风,清雅流丽。
只遗留丘度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3,仅存“十一于千百”,化险为夷,沿途历经磨难、《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但是由于家贫。
主要描写了唐朝太宗贞观年间孙悟空、散文三卷,但也有观点认为不是。
淮安府山阳县人。
吴承恩一生创作丰富、白龙马四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
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天启淮
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字汝忠、人物评价
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吴承恩简介后人将其诗文编成《射阳先生存稿》。
他一生创作丰富,所著杂记几种。
吴承恩的外甥孙丘度搜集其残存之稿,一路降妖伏魔,包括诗一卷,号淮海浪士。
2,又号射阳山人,取得真经的故事,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作品多散失,在学术界保持着争议。
一般公认他是中国的《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者。
、沙僧。
复善谐谑,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名震一时”、猪八戒。
吴承恩简介不过都是他死后的事了,最后到达西天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西游记》作者及人物简介作者吴承恩(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又称射阳山人,南直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今江苏淮安)人(一说安徽桐城),祖籍安东,明代文学家。
出生在一个由书香门第而衰落为商人的家庭。
其先世为涟水人,早在五世祖前就迁居淮安;高祖吴鼎,素为白衣;曾祖吴铭,始跻身儒林,做过浙江余姚县学训导;祖父吴贞,由年例入监,当过浙江仁和(今杭州)县学教谕;父吴锐,因家庭败落,同街坊商人之女徐氏结婚,遂袭徐氏家业,成为店铺老板。
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但科举失意,直到年近半百才考取了岁贡生,后在好友礼部侍郎李春芳的帮助下,六十一岁时屈就长兴县丞,后因对官场不满,愤然辞职,返归故乡。
七十一岁时,始执笔写《西游记》。
《西游记》: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全书共一百回,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写孙悟空花果山称王和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和唐僧的身世;十三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所经历的八十一难。
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它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几百年间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久盛不衰。
至今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
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已经家喻户晓。
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几百年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连环画,版本繁多。
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
唐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
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
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信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咒。
唐借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吴承恩西游记作者简介
一、生平概述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原籍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是明末清初著名
小说家、文学家。
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卒于清顺治七年(1650
年),享年48岁。
吴承恩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的大家,
他的代表作品《西游记》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二、成就与影响
吴承恩被誉为“神笔”,他在文学创作方面贡献巨大。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
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其影响力、地位和价值一直延续至今,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
此外,吴承恩还有许多其他著作,如《二拍李逵》、《一点露台云子离别翁宾》等,作为明清间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三、创作风格与特点
吴承恩的作品富于幽默、深刻的寓言,他的文笔朴实而不失生动,对历史、神话、传说等元素的融合运用独具匠心,展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
同时,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极具深度和情感,使得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常常被其内涵所吸引。
四、结语
吴承恩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远远超出了
他自己的时代,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楷模。
他的作品《西游记》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文学遗产贡献了中国独特的一笔。
愿我们永远缅怀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将他的作品传承下去,让更多读者受益。
吴承恩个人简介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出生于一个小官吏降为小商人的家庭。
父吴锐,字廷器,卖“彩缕文羯”,“又好谭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
嘉靖八年(1529),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2],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
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大约活了将近80岁,晚景凄凉。
孙悟空:本领高强\爱好自由\疾恶如仇\敢于斗争\猪八戒:憨厚纯朴\吃苦耐劳\面对妖怪,从不屈服\对事业缺乏坚定的信念\遇到困难,就畏缩动摇\爱占小便宜\嫉妒心强\好搬弄是非\贪财好色\沙和尚:憨厚纯朴\对师傅忠心耿耿\诚实\唐三藏:信守宗教信条的佛教徒\无原则的慈悲\胆小弱偌\有时误信谗言,颠倒是非\主要情节:《西游记》由3部分组成。
第一回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至第一百回,写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经历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得成”正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宛子山.山中的波月洞内,一个千年尸魔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她先后变成村姑、老妪和老丈,花言巧语使唐僧和八戒上当,可三次均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它的化身。
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姑息孙悟空.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孙悟空只得返回花果山。
吴承恩的简介
吴承恩(1226-1304),17世纪中国最著名作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小说作家。
他是安昌县(今江西上饶瑞金县)人,家境极端贫困,他从小就展示出了极大的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最终勉强考及进入金陵国子监(古代文学科考院)唐宋文学,也就是相当于大学的地位。
吴承恩出版的《西游记》(有其他版本也叫《玄奘西行记》),系中国古典小说之一,也是17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富史料价值的小说。
它集合了东汉以来大量古代传说故事,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风韵与美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史诗小说。
吴承恩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伟大创作者。
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是影响深远的文学名著。
吴承恩个人简介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出生于一个小官吏降为小商人的家庭。
父吴锐,字廷器,卖“彩缕文羯”,“又好谭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
嘉靖八年(1529),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2],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
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大约活了将近80岁,晚景凄凉。
孙悟空:本领高强\爱好自由\疾恶如仇\敢于斗争\猪八戒:憨厚纯朴\吃苦耐劳\面对妖怪,从不屈服\对事业缺乏坚定的信念\遇到困难,就畏缩动摇\爱占小便宜\嫉妒心强\好搬弄是非\贪财好色\沙和尚:憨厚纯朴\对师傅忠心耿耿\诚实\唐三藏:信守宗教信条的佛教徒\无原则的慈悲\胆小弱偌\有时误信谗言,颠倒是非\主要情节:《西游记》由3部分组成。
第一回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至第一百回,写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经历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得成”正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宛子山.山中的波月洞内,一个千年尸魔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她先后变成村姑、老妪和老丈,花言巧语使唐僧和八戒上当,可三次均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它的化身。
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姑息孙悟空.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孙悟空只得返回花果山。
吴承恩个人简介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出生于一个小官吏降为小商人的家庭。
父吴锐,字廷器,卖“彩缕文羯",“又好谭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
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
嘉靖八年(1529),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
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2],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大约活了将近80岁,晚景凄凉。
孙悟空:本领高强\爱好自由\疾恶如仇\敢于斗争\猪八戒:憨厚纯朴\吃苦耐劳\面对妖怪,从不屈服\对事业缺乏坚定的信念\遇到困难,就畏缩动摇\爱占小便宜\嫉妒心强\好搬弄是非\贪财好色\沙和尚:憨厚纯朴\对师傅忠心耿耿\诚实\唐三藏:信守宗教信条的佛教徒\无原则的慈悲\胆小弱偌\有时误信谗言,颠倒是非\主要情节:《西游记》由3部分组成.第一回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至第一百回,写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经历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得成”正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宛子山.山中的波月洞内,一个千年尸魔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她先后变成村姑、老妪和老丈,花言巧语使唐僧和八戒上当,可三次均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它的化身。
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姑息孙悟空。
西游记作者介绍及历史背景吴承恩生平简介: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淮安河下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后,开始将唐僧西游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淮安地方掌故,在其书房"射阳(竹移)"中,创作成百回本小说《西游记》。
此书一问世,就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成为世界文坛瑰宝。
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
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
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
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
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
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
西游记作者简介吴承恩(约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从小天资聪明,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多方面的才能。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可是事实恰恰相反,他在科举场上极不得志,考了多少次竟连个举人都没考中,直到45岁才考上一个岁贡生。
由于科场失意,境遇不好,生活贫困,他曾遭到势利之行徒的笑骂。
这种种遭遇使他加深了对封建官场、科场的腐败以及社会上的炎凉世态的认识,心灵里埋下了不平和反抗的种子。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
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
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
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
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
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
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
”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
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
《西游记》虽然是吴承恩晚年写成的,但却作了毕生的准备。
小时候,吴承恩经常跟从父亲遍游淮安近郊的古寺丛林,听来许多优美神奇的神话故事。
他从小就有好听奇闻的习性,在读私塾时,经常瞒着父亲和老师,偷偷地阅读“野言稗史”。
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吴承恩曾写过一本志怪小说《禹鼎志》。
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他的志怿小说、神话小说,写的虽是神仙鬼怪,其实着意的还是在于“人间”,为的是寄托他的政治理想,鞭笞邪恶势力,使读者“悚然易虑”,并非无为而作,或搜奇猎异以资谈笑。
西游记阅读手抄报第七回加阅读加作者的简介
【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1年一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汉族,明代小说家。
明代神话小《西游记》作者。
少时“以文鸣于准”,“准自张文潜后一人而已”。
然“屡困场屋”,嘉靖二十三年(1544)45岁始考取岁贡生。
无心官场,但为老母徐氏所劝,又经好友李春芳“敦谕”,始入京候选。
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被委为长兴县丞。
时年67岁。
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在81岁左右时去世。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碑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
【书籍简介】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吴承恩生平简介吴承恩,生于1499年(明弘治8年),逝世于1582年(明万历10年),活了81岁。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
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让他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
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
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
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
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
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击是沉重的。
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愧对父母,有负先人。
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
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
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吴承恩
吴承恩(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
祖籍安徽安庆。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
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
吴承恩的外甥孙丘度搜集其残存之稿,仅存“十一于千百”,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
后人将其诗文编成《射阳先生存稿》。
大明弘治十三(1500年)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家境清贫,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
”
嘉靖八年(1529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吴承恩大约5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
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终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82岁,晚年家中富裕安养归去。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勤奋好学外,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
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
.
他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禹鼎志》,不过已经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而《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学术界对此一直颇有争论,有学者认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
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法师赴天竺学习佛教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
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治国的政治理想。
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
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全书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
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
作品讽刺幽默。
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