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类文言文7篇共41页
- 格式:ppt
- 大小:3.26 MB
- 文档页数:41
789年级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文言文1、宜都记[晋]袁崧【原文】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叁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译文】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
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林木高下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
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
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文学知识】袁崧[公元?年至四o一年](一作袁山松)字不详,陈郡阳夏人。
生年不详,卒于晋安帝隆安五年。
少有才名,博学能文,善音乐。
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
崧乃文其辞名,婉其节拍,每因酣醉纵歌之,听者莫不掉泪。
每出游,好令左右作挽歌。
人谓之“崧道上行殡。
”历显位为吴郡太守。
孙恩作乱,崧守扈渎,城陷被害。
崧着有文集十卷,(《隋书经籍志》注)及后当书百篇,《晋书本传》并传于世。
二郦道元《水经注》二则2、江水(之一)[北魏]郦道元【原文】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好燕南来阅读赏析1、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从一个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的声音,很像人们身上佩戴的配饰发出的声音。
心里感到高兴,砍一个竹子,开辟出一条小道,沿着路走下去,看到水潭,潭水格外清凉。
石头的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的高地、小岛、岩石等型装。
数目青青翠翠,遮掩着经络,互相缠绕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的鱼儿游来游去,一百多条,阳光照下来,鱼的影子映在岩石上,一动不动,忽而又游向远处,来来往往,好似与游玩的人们相互取乐。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伐竹取道、旅游看山看水,通过描写景物抒发当时的心情。
)2、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散去,云彩拢过来,山里或暗或明,山林中早晚的美景,野草开花了,散发出芬芳的香气,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底下去,石头露出来,四季景色不同,乐趣无穷。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醉翁亭记描写知州的秀美景色。
)3、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我观看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在洞庭湖。
远处是山,吞吐长江的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天气变化,气象万千。
写景的文言文春日观花。
花信漫天,红白似雪,春风吹拂,枝头舒展。
嫩绿的枝条婉转拂过,花影婆娑,甘露滴滴,缤纷的景象,翩翩起舞。
异彩纷呈的花卉,鲜艳无比,宛若锦缎,醉人心魄。
花香扑鼻,使人心旷神怡,思绪飘忽。
远近相依,花海连绵,如梦如幻,似乎进入一个美好的世界。
无论是赏花还是纵情欣赏,都能带给人无限的快乐和感动。
夏日浏览。
夏日的炎热让人想起沐浴在大海的感觉,湖畔森林中的清凉让人心旷神怡。
草地上的野花散发出浓郁的清香,树叶轻拂微风,发出轻微的声响。
嫩绿色的叶片在阳光下散发出迷人的光芒,翠绿欲滴,沁人心脾。
蝴蝶翩翩起舞,蜜蜂嗡嗡而过,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陶醉其中。
在这炎热的夏天,荷花和芦苇吐露出婉约的清香,一切仿佛都在唤醒我们的美好心情。
秋日赏月。
秋月清辉,明月高悬,不进则退,耀眼璀璨。
金风玉露,霜降万物。
秋意渐浓,枫叶橙红,重温茶香,登高依旧。
望月独坐,心事参半,思考人生智慧,寻找故乡之美。
月下独行,风中行走,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岁月的沉淀。
在这寂静的夜空下,人们回味往事,思考未来,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冬日观雪。
白茫茫的雪都堆满了青山,各式各样的雪花纷飞,冰凌垂挂,道路招展,世界在白雪的陪伴下变得更加纯净。
寒风呼啸,冰天雪地,雪中飘舞的雪花,散发着寒意,也一样格外迷人。
冷霜凝结,冷月高悬,星光闪烁,月光映照下,雪景更添诗意。
白雪覆盖,阔大的天空下洁白的大地内荡漾出恬淡的生命力。
这样的寂静,这样的美,人们快乐地跳着雪花,在雪海里欢笑,享受着冬日的美好。
写景抒情文言文秋意渐浓,吾独步于湖滨,欲赏这暮秋之景,感自然之灵韵。
一、湖光之美。
湖水悠悠,宛如一条巨大的翠带,蜿蜒于大地之间。
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碎金满布。
微风轻拂,那金波便层层荡漾开来,似是湖底有无数精灵在嬉戏,搅乱了这一湖的金光。
远望去,湖水与天边相接之处,一片朦胧,那是水与天的交融,分不出彼此。
湖水之清澈,可鉴万物,湖底的沙石、水草皆清晰可见。
鱼儿穿梭其间,时而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水花,似是在与这夕阳的馈赠相呼应。
这湖光,宁静而又充满生机,恰似一幅天然的画卷,每一笔都恰到好处,每一抹色彩都透着自然的神韵。
其美之因,在于水之灵动。
水乃万物之源,湖中的水汇聚了山川之灵气。
它能倒映出天空、山峦、树木,将周围的一切纳入自己的怀抱,包容万象,故而呈现出如此丰富的美。
且水的动态美与静态美相得益彰,静止时如镜,微风起时又充满活力,动静之间尽显自然之妙。
二、山峦之态。
湖的四周环绕着山峦,此时的山峦已染上秋色。
山上的树木,有的树叶已经金黄,有的则是火红,像是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将这山峦装点得五彩斑斓。
那层层叠叠的色彩,从山脚蔓延至山顶,仿佛是一条巨大的彩色锦缎披在山上。
山峦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更加清晰,高低起伏,绵延不绝。
山上的怪石嶙峋,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各具形态,仿佛是大自然用它的鬼斧神工雕刻而成。
山峦呈现此态,盖因季节之更迭。
秋,是一个收获与凋零并存的季节。
树木在秋霜的洗礼下,叶子变色,这是它们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而山峦的地势造就了其不同的风貌,岁月的侵蚀与风化让岩石形成各种奇特的形状,历经千百年,成为如今我们所见的模样。
三、暮云之情。
天空中,暮云悠悠。
那云朵洁白如雪,又透着淡淡的红晕,像是害羞的少女。
它们在天空中缓缓飘荡,时而聚集,时而散开。
有的像棉絮,蓬松而柔软;有的像山峰,高耸入云。
暮云似乎也眷恋着这湖光山色,久久不愿离去。
它们像是这秋景的守望者,静静地俯瞰着大地的一切。
暮云之所以如此迷人,是因为它的变幻莫测。
中考写景类文言文山水之间春日,方寸之间,鸟语花香,景色宜人。
我乘舟游览,身心愉悦。
沿途的山川湖泊,景致如画,让我沉醉于自然之美。
舟行湖上,湖面碧波荡漾,仿佛是平静的明镜。
湖畔的花草掩映其间,亭台楼阁点缀其中,产生了一种幽静优雅的美。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宛如一幅画卷般展现在眼前。
群山之间,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嬉戏,加之山间的茶园,绿茵茵的景象更显清新宜人。
登上山顶,我俯瞰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山势挺拔险峻,植被丰富,山间的羊肠小道曲折蜿蜒,犹如迷宫一般。
我顺着小道向前行走,迎面而来的阵阵花香、鸟鸣,使人心旷神怡。
山间有座瀑布,水势奔腾咆哮,水花四溅,仿佛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声势浩大。
这景色之壮丽,令人目瞪口呆,感慨万千。
山中有一座古刹,它庄严肃穆,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宗教氛围。
庙门前的对联上写着“心通天地、行至尽心”,意味着只有修炼内心,才能与天地相通,达到心灵的彻悟。
在古刹内,香烟袅袅升起,佛像金光闪烁,给人以极大的精神慰籍。
我坐在静心室内,闭上眼睛,陷入了深深的冥想,感受到身心的舒畅与宁静。
午后,我来到了一座梯田。
梯田层层叠叠,宛如一幅天然的巨型画卷。
透过阳光的照射,梯田的稻穗金黄灿烂,恰似一片金波在山间荡漾。
农民们正在田里忙碌,他们一弯腰收割稻谷,笑语盈盈,给整个山间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夕阳西下,整个山坡呈现出一片金黄色的光影。
夕阳将山体映照得如同焰火一般,美不胜收。
天边的云朵也被染成了橙红色,宛如一幅巨大的油画。
我远远地望去,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禁感叹不已。
回望过往,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浩渺与壮美。
山水之间,我仿佛身临其境,完全沉浸在绝美的景色中。
这次的旅行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神奇,也激发了我的艺术灵感。
我决心将这些美景用画笔记录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
在这片山水之间,我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身心得到了舒缓与放松,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中。
描写优美风景的文言文1、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洛神赋》曹植译文:我告诉他说:“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
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
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
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
她体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
既不施脂,也不敷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细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
她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
神服饰奇艳绝世,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
她身披明丽的罗衣,带着精美的佩玉。
头戴金银翡翠首饰,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
她脚著饰有花纹的远游鞋,拖着薄雾般的裙裾,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在山边徘徊倘佯。
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王勃译文:时当九月,秋高气爽。
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
写景抒怀文言文复指(二)写景抒怀,包含《桃花源》、《三峡》、《答中》、《承天寺夜游》、《潮》、《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小石潭》、《岳阳楼》、《醉翁亭》、《井游》、《山市》,共 12 篇;我将要点复七篇文,分《答中》、《承天寺夜游》、《桃花源》、《与朱元思》、《小石潭》、《岳阳楼》、《醉翁亭》【要点示例】①《答中》关信息写作背景:本文是陶弘景写朋友中的一封信。
作者将中看作能山水的朋友,同也希望与从古到今的林泉高士对比肩。
光景特点:江南山川之秀美写作意:表达了作者陶醉山川的欢乐之情和古今知己共美景的喜悦之感写作手法:抓住光景特点来写,注意到在不一样内(晨昏、四时)光景的化;而且情形交融;静合;听;角;运用偶。
四俱:四时;都五色交:交相映.....将歇:消失沉:争相跳出...夕日欲:落自康以来: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再;参加,里指欣;里指奇风景;⋯的人。
....②《承天寺夜游》关信息写作背景:元丰二年,因新法拥有不一样意,被网罪名,投入。
四个多月后,黄州副使,深感无用武之地,本文是作者被到黄州的第四年所写。
光景特点:月光清亮透明,清静写作意:“安自适”和在中“自我排解”的豪迈广的心境写作手法:比精当;情形交融;正合;叙事、写景、抒怀相合解衣欲睡:想要欣然起行:高的子。
...念无与者:考,想到。
遂至承天寺:于是。
..庭下如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水中藻、荇交横:交错。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到;院里.....但少人如吾两人者耳:不过;清的人;了....③《桃花源》关信息写作背景:晋末期,乱呈,陶渊明因不当士族地主把持政的黑暗,任彭令不足三月即辞官。
写作此文他57 ,已居村十余年,村的有更深的认识,人民的梦想更有亲身领会,于是构思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光景特点:境优美,没有迫盘剥,人人各展其长,老人孩子幸福快乐,人与人之都极其和睦而友善写作意:表了陶渊明黑暗的社会不,没有盘剥,没有迫,人人同等,自由快的理想社会的神往。
游记写景类文言文1. 写景的文言文有哪些《水经注·河水·孟门山》: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杨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宿体宁,两宿心怡,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袁家渴记》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王勃《藤王阁序》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论》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于时九月,天高露请,山空月明,仰视星光皆光大,如适在人间。
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李孝光《雁山十记·观石梁记》: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
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领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
刘基《清风阁记》唐顺之《竹溪记》袁宏道《满井游记》王质《游东林山水记》徐霞客《游恒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游兰溪》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差不多了吧,个人认为古文写景还是《水经注》看的爽,表达清晰,语言干练,意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