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共45页
- 格式:ppt
- 大小:4.37 MB
- 文档页数:45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本公司地理位置优越,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104、106国道贯穿本市,交通十分便利;是一家集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以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性现代化公司,公司产品主要分为:布袋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旋风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除尘布袋、输送设备以及除尘器配件系列等产品,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进行设计及改造安装非标除尘设备。
先进的生产设备、规范化的生产管理、严格的质量监督、完善的营销体系,在"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企业精神指导下,使我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公司秉承"开拓创新、永无止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不断开拓新技术、新产品,紧跟发展步伐,为振兴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1.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
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闻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
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吸收越快。
2.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
常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1、金属与类金属毒物(1)铅银灰色软金属,展性强,相对密度11.35,熔点327℃,沸点1620℃。
加热至400~500℃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和氧化铅,并凝结成烟尘。
不溶于稀盐酸和硫酸,能溶于硝酸、有机酸和碱液。
铅是全身性毒物,主要是影响卟啉代谢。
卟啉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因此影响血红素的合成,产生贫血。
铅可引起血管痉挛、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和高血压等。
铅还可作用于脑、肝等器官,发生中毒性病变。
(2)汞常温下为银白色液体,密度13.6,熔点-38.87℃,沸点356.9℃。
黏度小,易流动和流散,有很强的附着力,地板、墙壁等都能吸附汞。
常温下即能蒸发,温度升高,蒸发加快。
不溶于水,能溶于类脂质,易溶于硝酸、热浓硫酸。
能溶解多种金属,生成汞齐。
汞离子与体内的巯基、二巯基有很强的亲和力。
汞与体内某些酶的活性中心巯基结合后,使酶失去活性,造成细胞损害,导致中毒。
(3)铬钢灰色、硬而脆的金属,相对密度7.20,熔点1900℃,沸点2480℃。
氧化缓慢,耐腐蚀。
不溶于水,溶于盐酸、热硫酸。
铬化合物中六价铬毒性最大。
化肥工业催化剂主要原料三氧化铬,是强氧化剂,易溶于水,常以气溶胶状态存在于厂房空气中。
六价铬化合物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
铬在体内可影响氧化、还原、水解过程,可使蛋白质变性,引起核酸、核蛋白沉淀,干扰酶系统。
六价铬抑制尿素酶的活性,三价铬对抗凝血活素有抑制作用。
(4)锰浅灰色硬而脆的金属。
熔点1260℃,沸点2097℃,易溶于稀酸。
锰及其化合物的毒性各不相同,化合物中的锰的原子价越低毒性越大。
工业生产中以慢性中毒为主,多因吸入高浓度锰烟和锰尘所致。
轻度中毒表现为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四肢麻木,举止缓慢。
重度中毒者出现四肢僵直、动作缓慢笨拙,语言不清,智能下降等症状。
2、有机溶剂(1)苯具有芳香气味的无色、易挥发、易燃液体。
密度0.879,熔点5.5℃,沸点80.1℃。
判断题1、生产性粉尘均可导致作业工人肺部纤维化。
2、质量分散度越高,表明径粒较小的颗粒占总质量百分比越大。
3、在矽肺病的发生发展中,质量分散度较粒子分散度的卫生学意义更大。
4、可呼吸性粉尘是指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的15μm以下的粒子。
5、沉积在肺泡腔表面粉尘的清除大多是通过形成尘细胞后,通过纤毛运动被排出体外。
6、防尘八字方针包含了第一、二级预防内容。
7、粉尘沉着症患者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8、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5%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9、有些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中毒作用如锰化物。
10、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5-10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1、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2、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矽肺病的特异性病理改变。
13、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有矽结节和肺间质弥慢性纤维化。
14、矽肺患者临床症状与胸片的改变程度相平行。
15、肺心病、自发性气胸及支气管感染是矽肺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及死因。
16、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最好是设法消除或替代该因素。
17、大多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与物理参数呈直线相关关系18、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能通过传导、蒸发途径散热。
19、高温作业时,气温和热辐射是气象条件中影响人的体温调节主要因素。
20、一般认为尿盐量降至8g/24h以下时,则表示人体可能缺盐。
21、出汗量可反映高温作业者的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
22、长期从事高温作业可出现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23、胃溃疡是高温作业工人中常见职业性多发病。
24、高温作业易发生工伤事故主要因为神经系统出现抑制作用。
25、因中暑而死亡的患者大多缘于热衰竭。
26、热射病是因为散热障碍,体温调节紊乱所致。
27、热射病者体温一定升高,热衰竭、热痉挛者体温均可正常。
28、高温作业工人一旦出现热痉挛表现即可诊断为重症中暑。
第四节高分子化合物中毒畛高分子化合物也称聚合物或共聚物,是由一种或几种单体聚合或缩聚而成的分子量高达几千至几百万的大分子物质,由于具备许多天然物质难有的优异性能,如强度高、耐腐蚀、绝缘性好、质量轻等,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畛一、主要病因畛高分子化合物本身在正常条件比较稳定,对人体基本无毒,但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可释出某些游离单体或添加剂,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如酚醛树脂在使用过程中可游离出酚和甲醛,聚氯乙烯则可释出作为稳定剂使用的铅化合物等。
畛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在加热或氧化时,可产生毒性极强的热裂解产物,如聚四氟乙烯加热到420℃即可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等物质,刺激性甚强,吸入后可致严重中毒性肺炎、肺水肿。
畛高分子化合物燃烧时可产生大量CO,并造成周围环境缺氧;某些化合物同时还可生成前述的热裂解产物;而含有氮和卤素的化合物尚可生成氰化氢、光气、卤化氢等物质,对机体危害尤大。
畛兹分别选择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生产中常见的某些单体、添加剂或热裂解产物,如氯乙烯、聚四氟乙烯热裂解气、二尼尔、丙烯腈、氯乙醇、氯丁二烯等分别介绍如下。
畛二、毒性作用畛1.氯乙烯畛常温常压下为略带芳香味的无色气体,易燃易爆,加压时易被液化;燃烧时可分解出氯化氢、CO2、CO、光气等;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易溶于乙醚、四氯化碳等。
它主要用作制造聚氯乙烯的单体,可与醋酸乙烯、丙烯腈、偏二氯乙烯等生成共聚物,而用作绝缘材料、粘合剂、涂料、合成纤维等。
畛VC 主要以乙炔和氯化氢为原料经 HgCl2 催化而成,此一过程可有氯乙烯接触,而在聚合成聚氯乙烯各过程,尤其在进行聚合釜清洗时,更易接触大量 VC。
畛VC主要经由呼吸道进入体内,皮肤仅有少量吸收。
吸入体内的 VC多以原形呼出,停止接触 10 分钟,约可排出82%;高浓度吸入主要为麻醉作用,并因使吸入气中氧含量相对下降而致缺氧。
人在 30g/m3 浓度下有头晕、恶心等症状;麻醉浓度约为 182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