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苦难(上送课例) 附简案+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1
当面对困难时教案教案主题:如何有效面对困难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困难的本质和如何面对困难;2.学生能够掌握应对困难的具体方法和技巧;3.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应对困难,并取得成果。
教学流程:一、导入(10分钟)1.老师引入话题,提问学生什么是困难,学生陈述个人理解;2.老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困难的特征和带来的影响。
二、知识点介绍(20分钟)1.通过故事或案例,介绍困难的本质和常见类型;2.分享成功人士面对困难所采取的方法;3.给出一些学术研究和心理学原理,解释面对困难的心理机制。
三、应对困难的方法和技巧(30分钟)1.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一起讨论并总结如何有效面对困难的方法和技巧;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3.整理汇总学生的观点,展示出最佳的方法和技巧。
四、展示案例和实践(30分钟)1.展示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一位同学如何面对学习困难、一位运动员如何克服困难等;2.学生选择一个个人的困难,并在老师指导下制定解决方案;3.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实践解决方案,并记录实践过程和成果。
五、分享与总结(20分钟)1.学生之间分享实践过程和成果;2.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总结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和经验;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今后面对困难的情境中。
板书设计:标题:如何有效面对困难内容:困难的本质、常见类型、成功人士的方法、心理学原理、应对方法和技巧、案例和实践、总结与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困难的本质和常见类型,并掌握应对困难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汇报的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面对困难的种种方式。
在展示案例和实践环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应对困难,并将学到的方法付诸于实践。
最后,通过分享与总结,学生能够反思并总结所学知识和经验,并将其应用到今后面对困难的情境中。
通过这样的教学流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的动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并取得成果。
《勇敢面对困难》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困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
2.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时不退缩,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困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学会勇敢面对困难。
2.难点: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故事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讲述一个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故事,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怎么面对的?
2.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
1.讲解困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
2.让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感受。
3.勇敢面对困难
1.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勇敢地迎接挑战。
2.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勇敢面对困难的经历和方法。
4.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向他人求助、自己思考等。
2.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和方法。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勇敢面对困难主题班会教案在面对困难时,勇气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如何帮助学生培养勇气,敢于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下面是一份主题班会教案,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困难,勇敢面对挑战。
一、主题:勇敢面对困难二、目的:1. 帮助学生了解困难的本质和意义;2.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迎接挑战;3. 激励学生在困难面前不气馁,努力克服困难。
三、主要内容:1. 什么是困难?困难不可怕,困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战和考验。
只有正确认识困难,才能勇敢面对。
2. 面对困难的态度勇敢、积极、乐观的态度是战胜困难的基石。
只有敢于挑战自己,才能不断成长。
3. 克服困难的方法- 寻求帮助: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多方求助;- 制定计划: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困难的有效方法,制定详细计划;- 勇于尝试:不要因为失败而气馁,要保持乐观心态,不断尝试,直至成功。
四、教学流程:1. 开场活动:通过视频、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困难的意义;2. 导入主题:介绍本期主题“勇敢面对困难”,引发学生的兴趣;3.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面对困难时的经历,激励他人;4. 困难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困难的来源、种类及应对方法;5. 角色扮演:设置困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面对困难时的心态;6. 总结教训:总结本次班会学到的在困难面前勇敢的重要性和方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班会,学生深刻理解了困难的本质和意义,树立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将能更加坚强、乐观地面对困难,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结束。
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困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挫折和困难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会勇敢面对。
2. 帮助学生掌握应对挫折和困难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困难,培养勇敢面对的态度。
2.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
三、教学准备1. 收集一些关于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故事、案例。
2.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聊聊挫折和困难。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挫折和困难呀?生:有!师:那谁来说说你遇到过什么挫折和困难呢?生 1:我考试没考好。
生 2:我和好朋友吵架了。
师:嗯,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挫折和困难。
那遇到这些之后,你们是怎么做的呢?生 1:我当时很伤心,不过后来我努力学习,下次就考好了。
师:真棒!那这就是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呀。
还有其他同学说说吗?生 3:我和好朋友吵架后,主动找他沟通,然后我们又和好了。
师:非常好,这也是一种勇敢面对的方式。
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要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呢?生 4:如果不面对,问题就一直解决不了。
师:对呀,非常正确。
还有吗?生 5:勇敢面对才能让我们成长。
师:太对了!那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呢?生 6:要坚强。
生 7:要乐观。
师:很好,坚强和乐观都是很重要的品质。
那还有呢?生 8: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师:没错!那大家想想,有哪些具体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呢?(学生们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并板书一些方法)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希望大家以后遇到挫折和困难都能勇敢面对,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解决。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学生们对于挫折和困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应对的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多举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当面对困难时教案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困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学会面对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2. 培养学生学会寻求帮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从困难中成长。
教学重点:1. 让学生认识到困难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会面对困难。
2. 培养学生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2. 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帮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困难案例,引起学生对困难的关注,让学生认识到困难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2. 引导学生思考:当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面对困难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面对困难的方法。
2. 情景剧:学生分组表演情景剧,模拟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场景,展示面对困难时的应对方法。
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一些成功应对困难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会从困难中成长。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情景剧表演:评价学生在情景剧表演中的表现,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实际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五、教学拓展1. 开展“困难挑战赛”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组成小组,共同面对一个困难挑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 举办“困难与成长”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经历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
面对苦难教学设计教案教案标题:面对苦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苦难的概念,并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面临苦难。
2. 培养学生面对苦难时的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苦难的含义和不同形式的苦难。
2. 探讨面对苦难的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同理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活动材料:小组讨论问题的工作表3. 视频素材:描绘不同形式苦难的视频片段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苦难?你曾经面对过什么样的苦难?”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2. 播放一段描绘不同形式苦难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苦难的思考和讨论。
知识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例如“你认为苦难对人的成长有何影响?”“面对苦难,你通常会采取什么态度?”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他们的观点和答案。
2. 小组分享: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以促进学生对苦难的理解和认识。
能力培养:1.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面对苦难的情境角色,例如失去亲人、面对学业困难等。
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示面对苦难的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同伴评价和反思。
2. 团队合作活动:设计一个团队合作游戏,要求学生在团队中合作解决一个问题。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反思:1. 教师总结: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面对苦难时的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要求学生回答问题“通过本课学习,你对面对苦难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你认为你在面对苦难时会采取什么态度?”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进一步了解不同人面对苦难的故事和经历。
2. 带领学生进行小组项目,让他们选择一个社会问题或困难,并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的能力。
《怎样面对困难》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是由酸甜苦辣多种滋味构成的。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3、引导学生在遇到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笑面人生,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件事。
教学重点明白面对困难前进和退缩的不同结果。
教学难点学习克服困难的合适做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师:舒适美满、事事如意的生活自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但是,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也会有困难、挫折、和失败,身处逆境。
二、听故事,辨析、讨论。
1、师:有两个学生在一次选举中落选了。
面对挫折,甲同学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时常对同学发泄,认为大家不公,和他过不去;而乙同学则很乐观,他说:“还好,我又多了一些锻炼自己的时间,下一次再参加选举。
”2、同学们,面对同一种情况,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你喜欢谁呢?谈谈你的看法。
3、假如是你,你会怎样接受现实呢?三、读故事,谈体会。
1、现在看一下书上的两个故事,冯瑶、李子萌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2、如果你也遇到了挫折,你会怎样去面对呢?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第二课时一、复习。
1、师: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怎样面对困难。
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你们知道“困难”是指什么吗?(挫折;遇到的倒霉事。
)2、师:是啊,舒适美满、事事如意的生活自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但是,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就像浩瀚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也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可是当你们遇到它们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生:沮丧、难过、困惑。
3、你们都讲了真心话,老师能理解,这一个个困难就像一座座山,阻挡了同学们前进的脚步,那么,当你们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做呢?生:迎难而上,克服困难。
不断努力,用谚语勉励自己。
师:是啊,我们要完成学习任务,要取得进步,要快乐成长,就一定要克服困难。
这是我们小学生的责任!二、讲故事,深入主题。
1、读书中28、29页的内容,说说这则故事讲了些什么?你从中收获了什么?2、辨析、讨论:面对困难,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什么样的不同的结果?3、交流汇报。
大班社会公开课《战胜困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困难的概念,知道困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2. 学会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4. 引导学生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
2. 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困难与挑战的图片或视频。
2. 故事书:《勇敢的小明》。
3. 小组讨论材料:卡片、画纸、彩笔等。
4. 实物道具:障碍物、困难场景布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困难与挑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困难是什么,困难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2. 故事分享:《勇敢的小明》。
讲述小明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困难,并最终成功的故事。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和技巧。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困难场景,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实际行动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认识到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并在生活中尝试应用。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观察学生面对困难时的表现,评估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作业,评估他们对于克服困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教学延伸2. 组织家长座谈会,与家长分享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共同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困难,并探讨解决方案。
小学乐观面对困难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困难的含义,认识到困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2. 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学会积极面对困难。
3. 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困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乐观面对。
2. 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困难中看到机会,培养乐观的心态。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故事书《小王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困难的名词解释,让学生理解困难的含义。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是什么样的困难?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困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
2. 教师通过故事书《小王子》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从困难中看到机会,培养乐观的心态。
3. 教师讲解积极面对困难的方法,如:寻找帮助、改变策略、坚持努力等。
三、实践(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困难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
2. 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佳解决方案,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尝试运用。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困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乐观面对。
2. 教师强调积极面对困难的方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困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学会乐观面对困难。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通过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机会表达和思考。
大班社会公开课《战胜困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面对困难时勇敢、坚持的品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困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3. 行为目标:引导幼儿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战胜困难。
二、教学内容1. 困难的概念:让幼儿认识到困难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
2. 面对困难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面对困难的心态,鼓励他们勇敢、坚持。
3. 战胜困难的策略:引导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克服困难。
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困难的思考。
2. 讨论交流:组织幼儿展开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在遇到困难时的经历和感受。
3.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面对困难,尝试解决问题。
4. 小组合作: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准备一个有关战胜困难的故事课件。
2. 情景道具:准备一些情景模拟所需的道具。
3. 小组合作材料:准备一些可供幼儿合作完成任务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讲述一个有关战胜困难的故事,引导幼儿思考困难的存在和面对困难的态度。
2. 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在遇到困难时的经历和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3.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情境,让幼儿参与其中,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4. 小组合作: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5. 总结: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面对困难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勇敢、坚持。
6.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内容,尝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价他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价幼儿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考察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应用所学的情况,以评价教学效果。
《勇敢面对困难》
一、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困难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
2.培养幼儿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3.引导幼儿学会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困难,勇敢面对困难。
2.难点:学会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故事导入法、情景模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讲一个小兔子勇敢面对困难的故事,引出勇敢面对困难的主题。
2.提问幼儿:“小兔子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
思考勇敢面对困难的方法。
2.认识困难
1.组织幼儿讨论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如摔倒了、不会穿衣服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面对这些困难的。
3.情景模拟
1.创设一些困难情景,如迷路了、玩具坏了等,让幼儿模拟如何勇敢
面对困难。
2.引导幼儿在情景中学会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
4.讨论勇敢面对困难的感受
1.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讨论勇敢面对困难的感受。
2.提问幼儿:“你勇敢地面对了困难,你心里感觉怎么样?”引导幼
儿体会勇敢面对困难的快乐。
5.总结
1.总结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勇敢面对困
难。
披荆斩棘的我们—应对挫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挫折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2.了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挫折,具有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
3.通过案例分析和专家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老师和学生回顾了上一节课的内容,重点讲解了什么是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
在此基础上,老师转入本堂课的主题——如何应对挫折。
二、引入新知首先,老师简要介绍了什么是挫折,挫折的表现形式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挫折。
然后,老师请学生们用笔记录他们对挫折的了解,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阅读分析老师给学生们分发了一篇文章,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并回答问题。
文章名称:披荆斩棘的我们——应对挫折正文:挫折是人生路上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检验一个人是否坚强、勇敢的标志。
如何应对挫折,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以下是关于挫折的一些思考和心得体会:第一,“磨砺出真正的坚强和勇气。
”只有在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挫折之后,我们才会意识到生活不是一个能让人安心享受的幸福的仙境,而是一个极具崎岖和波折的人生道路。
在这样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必须要有坚强的灵魂和勇气来支撑自己,让自己能够不断行进,得以越过千山万水。
第二,“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方向。
”在处于低谷时,不妨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也许,那里会告诉我们我们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很多人在遭受挫折时,会想到放弃,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无法再向前走。
其实,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内心,会发现我们其实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只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就能找到摆脱困境的出路。
第三,“要有卓越的心态和应对能力。
”在遭遇挫折时保持稳定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态度,是能够帮助我们摆脱难关的关键。
如果我们能够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理智的思考,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难以解决!只要我们掌握了应对挫折的技巧和心态,就有能力全力应对挫折。
四、案例分析老师请学生就以下两个案例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
面对“苦难”教学简案
——阳光总在风雨后吗?
执教者:孙转平授课班级:高二(17)班
一、导入:
平时人们都喜欢祝福别人:祝你万事顺利,但我们的生活却好像跟人开玩笑似的,它时不时催逆境、苦难等不顺来“拜访”一下我们。
在苦难面前周国平有他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苦难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我们上节课已对它有所了解了,那么我们在苦难面前究竟要持什么态度呢?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面对苦难》的主旨,直面人生中的苦难、挫折、不幸,培养健康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
三、小辩论
正方:“苦难”是人生的试金石
反方:“苦难”是人生的绊脚石
四、短剧:《“苦难”天堂》
五、总结
六、小练笔——为自己写则座右铭
七、作业。
勇敢面对困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案)勇敢面对困难》教学活动设计一、活动理念:困难是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受到的阻碍和干扰,因未能满足成功的心理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反应。
如果处理不当,它会给人造成心理压力,损害身心健康,从而影响研究和生活。
通过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活动目标:1.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
正确认识挫折,勇于挑战困难,从而形成能够经受考验的健康心理。
2.学会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方法,迈向成功。
3.通过活动,了解困难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体会感受困难,并掌握战胜困难的一些方法。
三、准备工作:1.课件(图片、名言、音乐)2.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3.心形纸卡等4.师生每人一束鲜花四、实施过程:一)相反游戏:比大小二)创设情境,引入活动:1.老师用一束花代表学生自己,让学生拿起花,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人人都说生命如花,让我们来观赏一下花开的情景。
2.播放大屏幕上的花朵,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中的风雨和困难,只有经历过风雨的花,才会绽放得更美丽。
二)共同游戏,感受困难1.进行扳手劲比赛,让胜利的同学做一个开心动作,失败的同学做一个表达心情的动作。
2.小结:遭遇困难时,感到伤心、难过、遗憾和失落是很正常的情绪表现。
三)畅所欲言,认识困难1.让学生用心形纸片画出研究、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
2.小组讨论,分享遭遇挫折后的感受。
3.指名学生发言,把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写在心卡纸片乌云上,然后贴在黑板上。
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困难并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形成能够经受考验的健康心理,为未来的成长和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初)中语文导读导写教学模式探究”课题实验课例12、《面对苦难》教学设计(粤教版选修4)执教者:教学目标:1.以文章的结构为导读导写的契合点,指导学写议论文。
⑴导读课题,领悟议论文的题眼。
⑵导读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⑶导读分析文章结构,引导仿写议论文。
2.引导理解苦难的价值,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写作的欲望。
教学重点:重在导读,品位哲思性散文的诗一般跳跃的思维,理解苦难的价值和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
教学难点:创设导读与导写之间的契合点,引导仿写议论文。
教学方法:四读导写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
二、四读导写1.自读作者周国平,男,1945年生于上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就读于上海市紫金小学、上海中学。
1967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考进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周国平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散文家。
他的散文著作主要有:《守望的距离》、《灵魂只能独行》、《风中的纸屑》、《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文集》等。
周国平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2.初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用所学过的议论文知识找出文章中心论点、分论点,理论论据、事实论据,论证方法。
3.品读语言(一)读第一部分,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解释“苦难”的含义的?“苦难”具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有面对苦难的心理准备?3、作者如何解释幸福与灾祸的关系?【小结】第一部分:论述人生中“苦难”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读第二部分,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苦难为什么有价值?逐层在书上找出概括性的句子。
(可用找中心句的办法)2、怎样理解“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用书上句子回答。
【小结】第二部分:主要思考苦难的价值。
(三)读第三部分,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找出三条理由。
(即分论点)2、怎样“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如何面对社会悲剧、自然悲剧、无可逃避的厄运和死亡?【小结】第三部分:提出“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的中心论点,并加以论述。
4.悟读结构(引导学生仿写)《面对苦难》是一篇富于精神性的哲理散文。
文章分为三部分,分别以三个小标题标出。
它的特点不是追求分析论证的层层相扣,而是采用诗一般跳跃的思维,充满哲理意味的句子,以及具象性的阐发来直接点明思考的主题。
第一部分:侧重于立论,第一句便开门见山点明主旨:“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
接下来,便对“苦难”进行定义,并以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文章首先辨析了过去在苦难问题上的误区:“人们往往把苦难看作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
作者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他认为苦难是有积极意义的。
将苦难与人格、素质结合起来思考,文章对苦难的探讨又深入了一步。
第三部分:作者先将苦难和人格联系起来“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从而指出中心论点: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严。
【文章论述结构】(第三部分)中心论点: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分论点:①面对社会悲剧,我们含笑受难。
②面对自然悲剧,我们咬牙挺住。
③面对厄运死亡,勇敢承受命运。
三、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小辩论】正方:“苦难”是人生的试金石反方:“苦难”是人生的绊脚石四、小试牛刀面对苦难,周国平给我们抒写了一首固守尊严的歌,我们又如何面对呢?请以“苦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结构示范】作文题目:苦难成就人生开门见山:没有跌倒,怎么知道如何爬起?没有失败过,怎么知道成功的滋味?没有眼泪,怎么知道笑容的可贵?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所以说,苦难成就人生。
第一个分论点:苦难能够激发人的斗志。
(举例论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第二个分论点:苦难能够磨砺人的意志。
(论据:“天将降大任……;举例论证:贝多芬、司马迁)第三个分论点:苦难能够教导我们认识生活。
(论据: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结尾点题:苦难是一位良师,教导我们人生道理,磨砺我们的意志,苦难也是一位益友,随时能激发我们奋发上进。
苦难,助我们成就非凡人生。
【写作提示】理论论据: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2.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不过没有人报考罢了。
----高尔基3.我们要用笑脸和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来迎接一切的不幸。
----鲁迅4.人的一生,就如同一棵树,而苦难是它的一个分;没有了苦难,就构不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事实论据: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2.史铁生事例:20岁是如花的季节,似火的青春。
可是史铁生在这样一个如花似火的时期里失去了双腿,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后半生。
面对如此大的苦难,他悲观过,迷茫过,甚至想要结束生命。
但他并未一直沉沦下去,而是不断地思考,不懈地努力,为自己折了一只船,一只叫“写作”的船,把自己渡到了成功的彼岸。
3.霍金事例:霍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不幸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然而苦难无法阻止梦的飞翔,在巨大苦难的打击下,他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就是依靠自己,把苦难当成了磨刀石,磨砺自己,让生命之船驶向了胜利的港口。
“高(初)中语文导读导写教学模式探究”课题实验课例12、《面对苦难》教学设计(粤教版选修4)执教者:教学目标:1.以文章的结构为导读导写的契合点,指导学写议论文。
⑴导读课题,领悟议论文的题眼。
⑵导读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⑶导读分析文章结构,引导仿写议论文。
2.引导理解苦难的价值,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写作的欲望。
教学重点:重在导读,品位哲思性散文的诗一般跳跃的思维,理解苦难的价值和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
教学难点:创设导读与导写之间的契合点,引导仿写议论文。
教学方法:四读导写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
二、四读导写。
1.自读作者。
周国平,男,1945年生于上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就读于上海市紫金小学、上海中学。
1967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考进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周国平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散文家。
他出版过著作二十余种。
著译过《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人与永恒》、《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哲学著译。
除了哲学著作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散文著作主要有:《守望的距离》、《灵魂只能独行》、《风中的纸屑》、《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文集》等。
周国平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2.初读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用所学过的议论文知识找出文章中心论点、分论点,理论论据、事实论据,论证方法。
3.品读语言。
(一)读第一部分,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解释“苦难”的含义的?“苦难”具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有面对苦难的心理准备?3、作者如何解释幸福与灾祸的关系?【小结】第一部分:论述人生中“苦难”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读第二部分,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苦难为什么有价值?逐层在书上找出概括性的句子。
(可用找中心句的办法)2、怎样理解“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用书上句子回答。
【小结】第二部分:主要思考苦难的价值。
(三)读第三部分,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找出三条理由。
(即分论点)2、怎样“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如何面对社会悲剧、自然悲剧、无可逃避的厄运和死亡?【小结】第三部分:提出“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的中心论点,并加以论述。
4.悟读结构。
(引导学生仿写)《面对苦难》是一篇富于精神性的哲理散文。
文章分为三部分,分别以三个小标题标出。
它的特点不是追求分析论证的层层相扣,而是采用诗一般跳跃的思维,充满哲理意味的句子,以及具象性的阐发来直接点明思考的主题。
第一部分:侧重于立论,第一句便开门见山点明主旨:“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
接下来,便对“苦难”进行定义,并以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文章首先辨析了过去在苦难问题上的误区:“人们往往把苦难看作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
作者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他认为苦难是有积极意义的。
将苦难与人格、素质结合起来思考,文章对苦难的探讨又深入了一步。
第三部分:作者先将苦难和人格联系起来“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从而指出中心论点: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严。
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小辩论】正方:“苦难”是人生的试金石反方:“苦难”是人生的绊脚石六、小试牛刀:面对苦难,周国平给我们抒写了一首固守尊严的歌,我们又如何面对呢?请以“困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理论论据】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2.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不过没有人报考罢了。
----高尔基3.我们要用笑脸和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来迎接一切的不幸。
----鲁迅4.人的一生,就如同一棵树,而苦难是它的一个分枝;没有了苦难,就构不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事实论据】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