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G101-11《G101系列图集施工常见问题答疑图解》更改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188.00 KB
- 文档页数:2
平法问题汇总解释●墙问题(1):在03G101-1图集中剪力墙竖筋在顶端要求锚入板中有个锚固长度,当剪力墙顶有暗梁AL时,是否只需锚入AL够锚固长度即可?■答墙问题(1):剪力墙竖向钢筋弯折伸入板内的构造不是“锚入板中”(因板不是墙的支座),而是完成墙与板的相互连接。
暗梁并不是梁(梁定义为受弯构件),它是剪力墙的水平线性“加强带”。
暗梁仍然是墙的一部分,它不可能独立于墙身而存在,所以,当墙顶有AL时,墙竖向钢筋仍然应弯折伸入板中。
●墙问题(2):剪力墙钢筋、AL钢筋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图集中为什么不画出?端头直钩是从面筋上过,还是从下面过?直钩所在板中的位置是否有要求?在图集中剪力墙竖筋要求穿越AL,是否理解为剪力墙竖筋从AL钢筋中穿过,若这样剪力墙竖筋保护层又增加了一个AL钢筋直径?■答墙问题(2):比较合适的钢筋绑扎位置是:(由外及内)第一层为墙水平钢筋(水平钢筋放在外侧施工方便),第二层为墙竖向钢筋及AL箍筋,第三层为AL纵向(水平)钢筋。
端头直钩与AL 箍筋为同一层面,所以从面筋上过。
墙筋直钩在板中的位置要看板面标高与墙顶标高的关系(特殊情况下二者可能有较小的高差),当二者一平时,墙筋直钩位置在板的上部。
●墙问题(3):剪力墙端部有暗柱时,剪力墙水平钢筋应该伸入柱钢筋内侧还是外侧,现实中大多数工地都是伸入暗柱主筋外侧,我觉得这样不妥,但图集上没有详细规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么样的?■答墙问题(3):通常剪力墙水平钢筋放在外侧,如果伸入端柱竖向钢筋内侧时,需要向内弯折,这样做会形成钢筋笼“颈缩”,因此,水平钢筋走暗柱主筋外侧即可。
剪力墙尽端不存在水平钢筋的支座,只存在“收边”问题。
请参看03G101勘误:6、第47页端部暗柱墙构造中剪力墙水平筋弯钩位置稍往后退,在暗柱端部纵筋后“扎进”暗柱。
●墙问题(4):请问陈总在03G101第47页中“剪力墙水平钢筋构造”,为什么取消了原00G101第33页中“剪力墙身水平钢筋构造”的“转角墙,外侧水平钢筋设搭接接头”的构造做法?因为在转角墙外侧设搭接接头比较便于施工,外侧水平筋连续通过转弯在施工中比较困难。
●墙问题(1):在03G101-1图集中剪力墙竖筋在顶端要求锚入板中有个锚固长度,当剪力墙顶有暗梁AL时,是否只需锚入AL够锚固长度即可?■答墙问题(1):剪力墙竖向钢筋弯折伸入板内的构造不是“锚入板中”(因板不是墙的支座),而是完成墙与板的相互连接。
暗梁并不是梁(梁定义为受弯构件),它是剪力墙的水平线性“加强带”。
暗梁仍然是墙的一部分,它不可能独立于墙身而存在,所以,当墙顶有AL(暗粱)时,墙竖向钢筋仍然应弯折伸入板中。
●墙问题(2):剪力墙钢筋、AL钢筋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图集中为什么不画出?端头直钩是从面筋上过,还是从下面过?直钩所在板中的位臵是否有要求?在图集中剪力墙竖筋要求穿越AL,是否理解为剪力墙竖筋从AL 钢筋中穿过,若这样剪力墙竖筋保护层又增加了一个AL钢筋直径?■答墙问题(2):比较合适的钢筋绑扎位臵是:(由外及内)第一层为墙水平钢筋(水平钢筋放在外侧施工方便),第二层为墙竖向钢筋及AL箍筋,第三层为AL纵向(水平)钢筋。
端头直钩与AL箍筋为同一层面,所以从面筋上过。
墙筋直钩在板中的位臵要看板面标高与墙顶标高的关系(特殊情况下二者可能有较小的高差),当二者一平时,墙筋直钩位臵在板的上部。
●墙问题(3):剪力墙端部有暗柱时,剪力墙水平钢筋应该伸入柱钢筋内侧还是外侧,现实中大多数工地都是伸入暗柱主筋外侧,我觉得这样不妥,但图集上没有详细规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么样的?■答墙问题(3):通常剪力墙水平钢筋放在外侧,如果伸入端柱竖向钢筋内侧时,需要向内弯折,这样做会形成钢筋笼“颈缩”,因此,水平钢筋走暗柱主筋外侧即可。
剪力墙尽端不存在水平钢筋的支座,只存在“收边”问题。
请参看03G101勘误:6、第47页端部暗柱墙构造中剪力墙水平筋弯钩位臵稍往后退,在暗柱端部纵筋后“扎进”暗柱。
●墙问题(4):请问陈总在03G101第47页中“剪力墙水平钢筋构造”,为什么取消了原00G101第33页中“剪力墙身水平钢筋构造”的“转角墙,外侧水平钢筋设搭接接头”的构造做法?因为在转角墙外侧设搭接接头比较便于施工,外侧水平筋连续通过转弯在施工中比较困难。
自2008年5月开始到2009年6月为止,编制组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标准设计事业部的统一安排下,历时14个月,完成了08G101-11《G101系列图集施工常见问题答疑图解》(以下简称《答疑》)国家建筑标准图集的编制任务。
回顾《答疑》图集的编制过程,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为什么要编制《答疑》图集:国家建筑标准设计《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G101-1图集自1996年11月出版发行以来,陆续推出了G101-2(板式楼梯)、G101-3(筏形基础)、G101-4(楼板、屋面板)、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G101-5(箱形基础、地下室结构)系列图集(以下简称《G101系列》)。
《G101系列》图集是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国建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在全国范围流通使用。
为了使工程技术人员理解并掌握《G101系列》图集的构造原理及施工方法,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开设了热线咨询电话及网络论坛进行答疑。
热线及网络开通后,每天都收到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用户大量的问题,尤其是现场钢筋操作工人及预算编制人员的提问,既涉及平面表示方法,也涉及到相应的构造要求。
为了帮助大家准确理解《G101系列》图集,保证工程质量,将《G101系列》图集使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有关技术人员提出了编制《答疑》图集的想法,很快得到各方面的肯定和帮助,顺利通过了立项审查,并获建设部批准。
如何编制《答疑》图集:编制过程中曾对《G101系列》图集广泛使用中反馈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归纳了100个左右常见问题。
编制组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的规定和成熟的习惯做法,就这些提出的问题按问题分析、正确做法两方面采用答疑对照编排方式予以解答,完成了《答疑》图集的送审稿,2008年9月召开了图集的送审图审查会,得到了来自各方面专家和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有利于《答疑》图集的更加完善。
国家建筑标准图集G101全套共12本目录
《平法识图和钢筋计算疑惑解析》
《钢筋计算公式钢筋算量基本方法小结》
已发送至你邮箱,请注意查收!
得到满意答案-----------------------采纳也是一种美德
一、03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
二、03G101-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
三、04G101-3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筏形基础)
四、04G101-4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楼面
与屋面板)
五、08G101-5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箱形基础和地下
室结构)
六、06G101-6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独立基础、条形
基础、桩基承台)
七、08G101-11 G101 系列图集施工常见问题答疑图解
八、06G9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
九、09G901-2 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
十、09G901-3 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地下室结构、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
十一、09G901-4 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现浇砼楼面与屋面板)
十二、09G901-5 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
钢筋混凝土构件图示方法中钢筋的标注:一般采用引出线的方法,具体有以下两种标注方法:1。
标注钢筋的根数、直径和等级:3①203 :表示钢筋的根数①:表示钢筋等级直径符号20 :表示钢筋直径2。
标注钢筋的等级、直径和相邻钢筋中心距① 8 @ 200:①:表示钢筋等级直径符号8:表示钢筋直径@ :相等中心距符号200 :相邻钢筋的中心距(< 200mn)各类钢筋的表示方法1.梁箍筋梁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
箍筋加密区与蜚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贝U不需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
例:A10-100/200⑷,表示箍筋为I级钢筋,直径© 1Q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均为四肢箍。
A8-100⑷/150(2),表示箍筋为I级钢筋,直径©8,加密区间距为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为150,两肢箍。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表示间距不是用"@",而是用"―"。
当抗震结构中的非框架梁及非抗震结构中的各类梁采用不同的箍筋间距及肢数时,也用斜线"/"将其分隔开来。
注写时,先注写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数、钢筋级别、直径、间距及肢数),在斜线后注写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间距及肢数。
例:13A10-150/200⑷,表示箍筋为I级钢筋,直径© 1Q梁的两端各有13个四肢箍,间距为150 ;梁跨中部分,间距为200,四肢箍。
18A12-120(4)/200(2),表示箍筋为I级钢筋,直径© 12梁的两端各有18个四肢箍,间距为120 ;梁跨中部分,间距为200,两肢箍。
2.梁上部贯通筋或架立筋梁上部贯通筋或架立筋根数,应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数等构造要求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