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0
三国演义庞统人物形象分析
庞统被称为八虎骑的头领,其在三国时期的形象是一位英勇善战而又有智慧的良将。
庞统为曹操一方的武将,能够识得实施军事战略,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策略。
他在安阳之战中,以明智的指挥作战,成功地完成了他曹操破坏宓智的行动。
另外,庞统在处理关系方面也十分礼貌,可以与他的盟友和敌人有着融洽的关系。
他处理军事纠纷时,总是尽力争取解决,不至于冲突升级。
庞统是个很有仁爱和以诚为本的人,他把军队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从不为个人利益着想。
然而,庞统的形象也有其缺点,他在传奇剧中常常被暗示是过分谨慎的,就像许多谋略家一样,在他认为自己的发言与行为威胁曹操的利益时,他会变得非常害怕甚至畏缩,以至于不顾曹操的意愿而主张放弃。
总而言之,庞统是一位英勇善战,智慧处事,理睬实际,重礼貌和仁爱的将军,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力。
他以自己的胸怀和行为,勇敢地保护了曹操的利益,尊敬了诸葛亮的刚正,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肯定。
三国之庞统《三国演义》这本书,其重要人物不胜枚举。
但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谋士庞统—庞士元。
庞统,何许人也?其相貌欠佳,但满腹经纶,有经天纬地之才,一个能与诸葛亮匹敌的智者。
易中天曾说过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唯有郭嘉,吾以为不然,庞士元当与二者并驾齐驱。
然而天妒英才,他竟英年早逝。
他的逝去多么令人惋惜,他的逝去令蜀国遭受多大损失。
如果他没有死,诸葛亮就不会离开关羽,关羽也不会败走麦城,以至于蜀国的一系列悲剧。
纵观其短暂的一生,无不让我们感慨万千。
从赤壁之战中献连环计开始,他就正式出山。
赤壁之后,鲁肃将他推荐给孙权,然而孙权却因为其相貌丑陋,又贬低了他喜爱的大将周瑜,而拒绝接纳他。
鲁肃不忍这么一位贤士埋落于乱世之中,便写了一封荐书叫他去辅佐刘备。
其间庞士元又遇到了好友孔明,孔明亦叫他辅佐贤主刘备,并写了一封推荐信。
庞统后来便去了刘备那里。
但他并没有拿出别人的推荐信。
其中充分证明他不屑依靠别人的力量去取得他的地位,他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然而自称广纳贤士,求贤若渴的刘备却因为其其貌不扬而不予重用。
殊不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话说庞统来到耒县当政,因大材小用不能施展才能,便终日只管饮酒作乐。
刘备听说后,便叫张飞前往兴师问罪。
而庞统只用半日便将半月之事尽皆了毕。
这时张飞才知道他的厉害,并将他带到刘备那里。
这时庞统才拿出鲁肃孔明的荐书,这足以证明他并非浪得虚名。
司马德操曾说过:伏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今刘备二者皆得,真可谓是可喜可贺。
刘备拜庞统为军师,便开始伐取西川了。
孔明夜观星象,料此行不利,便劝阻庞统,庞统亦知星象,但他迫切想要立功证明自己,便毅然出师。
在进军途中梦有人击其右臂。
旦日,庞统坐下马眼生将他跌落在地。
此些征兆无不向庞统预示着。
但因刘备过度仁慈不忍心攻伐刘璋,庞统只好用自己的生命来让刘备师出有名,决心攻打刘璋。
次日,庞统骑上了那该死的的卢马,走向了落凤坡。
可怜谋士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中,时年36岁。
三国演义中的凤雏是谁
三国演义中的凤雏是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男,字士元,号凤雏,出生于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庞统初任郡功曹,后跟随周瑜,被周瑜任以大事,周瑜逝世于巴丘,庞统为其吊丧至东吴,与陆绩、顾劭、全琮等人结交而还。
南郡借给刘备后,从事署理,继守耒阳令,不治理公务而被免职。
鲁肃、诸葛亮以庞统“非百里之才”力荐,刘备十分器重,委以治中从事重任。
后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
建安十九年(214年),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
葬于落凤坡。
刘备之军师中郎将。
统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
赤壁之战,统避乱江东,为鲁肃荐于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助瑜火攻大败。
瑜卒,亮往吊孝,因得见统。
时肃亦荐统,因统貌陋,慢孙权,不用。
统遂往荆州投先主,先主亦因貌轻之,任为耒阳令。
统到任,不理政事,先主怒遣张飞往责,飞识统才,遂拜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
后统随先主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
攻雒城,因疑亮欲争功,不从亮书劝阻,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为乱箭射死。
1。
论三国演义里庞统之死之谜及其影响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东汉末年襄阳名士司马徽所言的“凤雏”,号称卧龙的诸葛孔明对其有段真实的评价,日: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1。
但壮志未酬身先死,给整个三国(不管是演义还是历史上的三国)纷争留下了太多的疑惑。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对刘备阵营最为辉煌灿烂的时刻始于“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论单福新野遇英主”,直到“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为止。
即至庞统庞统被蜀中大将张任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刘备阵营便无形中开始走下坡路了,蜀汉政权的悲剧性命运也无形中注定下来了,正如司马徽再荐名士时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2。
司马徽的这一奇怪的言行举止,预言似的预示着刘备阵营最终悲剧性的结局,究其根源是因为司马徽他太熟悉当时的世局,太熟悉历史的规律了,太熟悉孔明和刘备的为人了。
为什么说庞统死后刘备阵营开始走下坡路呢?且从“庞统”这个名字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说起:“庞统”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论单福新野遇英主”,当时刘备被蔡瑁所追杀,骑卢马(庞统之死最诡异之处)跃过檀溪,从而躲过一劫,单骑行至南漳,途中遇司马徽书童,书童言庞统日:庞统字士元,少俺师傅五岁。
一日,我师父在树上采桑,适庞统相访,坐于树下,其相议论,终日不倦。
吾师甚爱庞统,呼之为弟○3。
而后见司马徽,司马徽言庞统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此回先后通过司马徽师徒俩言庞统,较之孔明而言,在名士司马徽眼中庞统之才之德远在孔明之上。
但庞统的正式登场却在“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
蒋干问庞统日:“久闻大名,今何避居于此地?”庞统答曰:“周瑜自恃才高,不能容物,吾故隐居于此。
”此虽是计,但任道出了同在本回中鲁肃曾荐庞统于周瑜,而庞统却未及往见之缘故,同时也道明了庞统于孔明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受人排斥不得重用,一个受人三次登门求见,庞统之悲可见一般!其后至“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
三国演义的庞统当县官的读后感篇一三国演义的庞统当县官的读后感嘿,大家!最近读了《三国演义》里庞统当县官那段,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触颇多啊!庞统,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有着非凡的智谋。
可谁能想到,他去当县官的时候,居然被人轻视了!这让我忍不住想问,凭啥呀?就因为他长得不咋滴?也许在那个时代,外貌真的能影响别人对一个人的判断。
庞统上任后,整天啥也不干,就知道喝酒睡觉。
这可把大家急坏了,我当时都觉得他是不是在自暴自弃?可后来发现,人家那是大智若愚!等到关键时刻,他一下子就把积压的案子处理得井井有条。
这就好比平时不怎么学习的同学,一到考试却考了个高分,让人惊掉下巴!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有时候我也会被人误解,觉得我没努力或者没能力。
可能,我们都需要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就像庞统一样。
我觉得吧,生活中咱们不能轻易地给别人下结论,说不定人家有着不为人知的厉害之处呢?庞统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也许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说不定哪天就会大放异彩。
这一路的故事,真的是让我又惊又喜,又感叹又深思,你们说是不是?篇二三国演义的庞统当县官的读后感哎呀呀,读完《三国演义》里庞统当县官这一段,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翻腾啊!庞统,多牛的一个人物啊,居然在当县官的时候被人小瞧,我就奇了怪了,难道有才华的人就得长得帅?这什么歪理嘛!你看庞统,一开始啥都不管,我都在想,这家伙是不是破罐子破摔啦?但是,事实证明我错啦!人家那是在等待时机,一出手就惊艳众人,这就好像是武侠小说里的高手,一直隐藏实力,关键时刻才放大招。
我就在想,要是我处在他那个位置,可能早就忍不住发火了,哪还能沉得住气啊!庞统这心态,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也许有时候,我们就得学学他,别着急证明自己,等时机成熟了,自然能让别人刮目相看。
再说了,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只看表面,不看内在。
这不就跟现在有些人一样,只看颜值,不看人品和能力?这能行吗?肯定不行啊!庞统的这段故事,让我觉得人生的路啊,充满了曲折和意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怎么死的凤雏活到了几岁导语:在《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老先生早已明言:“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
”众所周知,卧龙指的就是诸葛亮。
那么,凤雏是谁?罗贯中在《三国演在《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老先生早已明言:“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
”众所周知,卧龙指的就是诸葛亮。
那么,凤雏是谁?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详细介绍了凤雏是谁。
凤雏就是三国谋士庞统。
了解庞统简介得知,庞统生于公元179年,卒于214年,享年36岁。
以今天的地名来说,庞统是湖北襄阳人。
东汉末年,庞统拜入刘备门下,成为刘备麾下重要的一位谋士,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表面上看去并不像聪明之人。
当时,颍川的司马徽擅长识人,庞统二十岁前去拜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正坐在桑树上采桑葚。
庞统就坐在地上和司马徽谈天说地,两人一直从白天说到了夜晚。
司马徽对庞统的才智大为惊异,并夸赞庞统说,南州士子没人比得上他。
自从司马徽对庞统评价一番之后,庞统的名气渐渐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当时,襄阳的庞德公称呼庞统为“凤雏”,称诸葛亮为“卧龙”,称司马德操为“水镜。
”刘备为了匡扶汉室,需要笼络天下志士。
当时,徐庶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刘备和关羽等人占领荆州后,刘备担任荆州牧一职。
此时,庞统以从事的身份担任耒阳县令一职。
担任耒阳县令期间,因不处理政务而被免官。
东吴的鲁肃得知后,便写信告诉刘备,称庞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诸葛亮和鲁肃的建议下,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
众所周知,凤雏指的就是庞统。
了解庞统简介得知,凤雏庞统年仅36岁就离开了人世。
那么凤雏怎么死的?在记载庞统生平经历的书籍生活常识分享。
庞统智计无双三国演义中的计谋家风采庞统智计无双三国演义中的计谋家风采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恢弘的史诗氛围、丰富的人物形象而广受读者喜爱。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作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展现出了他出众的计谋家风采。
本文将着重探讨庞统的智谋和领导才能,并分析他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作用。
庞统,字士元,又号仲德,原籍西凉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是蜀汉重要的谋士和政治家。
他聪明,机智过人,堪称计谋家的典范。
庞统在三国演义中,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智慧和睿智决策能力,以下是对他智计无双的几个典型例子。
首先,庞统的无敌机敏和卓越的谋略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得到充分体现。
刘备困于黄巾之乱的消息传来后,积极寻找支援,庞统便建议用草船借箭的策略来助刘备化解困局。
他瞬间展开了精确的分析:敌人虽然强大,但是兵力不足以封锁河流;他们以为派兵攻打草船是一个容易解决的任务,而不会有所防备。
庞统的计划完美地利用了对方的盲点,最终为刘备借到了箭。
其次,在"空城计"中,庞统的智谋又得以彰显。
当时司马懿带领数十万精兵围困成都,庞统却以直达天子的身份,装扮成孤城将领的模样,孤身一人出城迎战。
庞统巧妙运用了心理战术,以虚张声势来混淆敌人判断。
他置身于敌军中央坦然接受司马懿的追击,展示了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司马懿的胆略。
庞统的机智使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颇有成效地挫败了对手。
庞统在三国演义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领导角色。
他不仅仅是一个能制定战略和计策的智者,还能凭借自身的胆识和组织能力带领人民克服艰难险阻。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火烧连营”中的战术安排。
当时刘备率领蜀军攻打曹操的军营,曹军奋起反击,局势危急。
庞统提出“火烧连营”的计策,通过设法点燃敌军的军营,引发大火,以浓烟和火焰干扰敌人的视线,蜀军顺利撤离了战场。
庞统的果断和领导力使整个行动效果显著,体现了他在组织和指挥方面的非凡才能。
庞统在三国演义中的智计和领导风采确实无与伦比。
三国庞统之死原因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并称为一“龙”一“凤”。
下面整理了落凤坡庞统之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庞统怎么死的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
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
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
时年三十六岁。
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
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
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刘备再度进攻雒城(今四川广汉县),军师庞统不幸中箭身亡。
作为当时益州战场上的总军师,庞统的不幸身亡,对刘备集团实在是巨大的损失。
眼看着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而他却看不到了。
对于庞统的死,史载“刘备军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史书的记载可谓简洁明了,一语中的。
但是,庞统的死只是意外中箭这么简单吗?庞统炸死落凤坡是巧合还是阴谋庞统(179;214),字士元,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年少淳朴好学,但是没人能赏识他。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他的叔父庞德公和当时的荆州名士“水镜”司马徽却不这么认为。
司马徽认为他是“南州士之冠冕”。
而“水镜”的号,又是庞德公赠与司马徽的。
可见庞统确实是了不起的人才。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大半个荆州,被群下推为荆州牧,这时庞统也投奔了刘备。
当时刘备并没有与庞统深入交谈过,对其不是很了解,只认命他做个耒阳县令。
庞统认为刘备大材小用,所以在任不理县务,没有什么出色的政绩,后来被刘备免了官。
当东吴鲁肃知道此事后,感到非常可惜,便马上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再加上此前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这便引起了刘备的高度重视。
于是,刘备召见庞统。
两人谈古论今,纵横天下,刘备甚是惊讶,认为庞统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后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地位可见一斑。
既然有两个军师中郎将,那么必将要有两个用兵方向,这就是后来的益州方向。
庞统三国演义主要事迹
三国演义中,庞统的生涯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他以智谋和勇猛著称,为蜀汉的建立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庞统在历史的舞台上却并不如诸葛亮那般光彩照人,人们对他的了解和认识也相对较少。
那么,庞统在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事迹是什么呢?
庞统,字士元,汉末荆州襄阳人。
他年少时便以才华出众、机智过人而著称。
不过,庞统的相貌却较为丑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
然而,他的内在才华和智慧却无法被掩盖。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的第一个重要事迹是他被刘备请为军师。
当时,刘备正为如何攻取蜀地而苦恼,庞统向他献上了三条计策,最终帮助刘备成功地夺取了蜀地。
这一事迹展示了庞统的智谋和决断力。
除此之外,庞统还在其他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他与诸葛亮联手,成功地施计击败了曹操的水军。
这一事迹表明了庞统在战略谋划和实际操作中的能力。
然而,庞统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攻打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这一事件令人惋惜,也使得庞统的故事成为三国演义中一个较为悲壮的篇章。
总的来说,庞统在三国演义中展现了出色的智谋和决断力。
他的事迹表明了他对蜀汉的重要贡献,同时也反映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尽管他的生涯较为短暂,但他的故事却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佳话,为后人所传颂。
论《三国演义》中庞统性格庞统,字士元,又称凤雏,三国时期著名谋士。
司马徽曾说“当今天下奇才,卧龙和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1],肯定了庞统的才学和智谋,庞统由此闻名天下。
陈寿评价他为“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虽有才华,却命途多舛,在“七实三虚”的《三国演义》中庞统形象被塑造的尤为精彩,这也由他自身性格决定的。
一、能力卓越,才干超群庞统在《三国演义》中初登场,便瞒过聪明的蒋干,骗了多疑的曹操,在谈笑自若中巧施连环计,使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从而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鲁肃对孙权说庞统,“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1],从侧面对庞统能力进行概述,可见庞统卓越的能力和非凡的才干。
在“柴桑口卧龙吊丧”一回中诸葛亮吊丧周瑜,感动了所有人,而庞统却一眼看出了诸葛亮的假意,“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耶?孔明急视其人。
”庞统猜中了诸葛亮的心事,引起了诸葛亮的一阵慌张。
由此可看出庞统与“多智而近妖”诸葛亮在智谋上不分伯仲。
耒阳县日审百案也是庞统卓越才能的最佳证明。
庞统到耒阳县做县令,“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刘备便派张飞去了解情况。
当张飞看到庞统“将百余日所积公务,都取来剖断。
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
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
”[1]很是佩服,便告知了刘备,刘备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人才,开始真正的重视庞统,委以重任。
也正是他能力超群,才赢得猛张飞的尊重和敬佩,为自己的仕途带来“春天”。
二、骄傲自大、恃才傲物庞统的一生非常短暂,年仅36岁就英年早逝。
他入仕较晚,之前几年一直处在寻觅主公的状态,这与他骄傲自大、恃才傲物的性格有关。
庞统在被鲁肃引荐给孙权之后,孙权问他:“平生所学,以何为主?”他回答道:“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孙权又问:“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才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三国演义庞统简介资料
九月十八日星期日晴
军师庞统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荆州襄阳人,是军事学家,文学家。
与当时的诸葛亮齐名。
诸葛亮是福龙他是凤雏,大家尊称他们两个为“卧龙”,“凤雏”。
他和刘备一起来到了汉室,和诸葛亮一起拜了中郎将,两人一起为刘备出谋划策,为将军点播道路。
有一次刘备派他去打众诚,在途中不幸被乱箭射中身亡。
死的时候,还年纪轻轻才36岁,刘备因为又一位离开了他,觉得很不甘心,又伤心,就把他追封为关内侯,曰静候。
刘备又把庞出事的那个地方封为落凤路。
庞统为刘备出谋划策,与诸葛亮一起商量计谋,不幸的是庞统死的早,刚走了徐庶又走了庞统,很让刘备伤心。
刘备就好像去了左手右臂,只能靠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了。
庞统才36岁就英年早逝啦,真是可惜!
妈妈后记:跟着你又了解了一位历史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赵云与庞统的智谋较量赵云与庞统是中国古代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两位重要角色。
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武,而且在智谋较量中也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中赵云与庞统的智勇双全为主题,探讨他们在故事中的智谋对决。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被形容为“身长八尺,容貌俊美,双目炯炯有神,长身玉立”。
他出生于山西雁门关附近,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机智。
而庞统则被描写为“他生得身长七尺,体型魁梧,目光炯炯有神,相貌堂堂”。
庞统出生于南阳长子县,他聪明敏捷,擅长谋略,为人机智灵活。
赵云与庞统在《三国演义》中曾多次展现出智慧和勇气的双重特质。
其中一次最著名的智谋较量是发生在火烧博望坡的故事中。
当时,曹操军队在博望坡扎营,刘备派赵云前去火烧博望坡。
庞统则提出一个计策,故意落入曹操的困境中,以向刘备证明他的才能并赢得信任。
在火烧博望坡的战役中,赵云以智勇双全的形象成功地火烧了曹操的粮草,给刘备军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而同一时间,庞统则假装被曹军俘虏,并将被俘的消息传回给了刘备。
庞统借此机会展示了自己的智谋和勇气,并得到了刘备的赏识与信任。
除了火烧博望坡之外,赵云与庞统在其他战役中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智谋。
例如,庞统提出的“连环计”用于攻打江州,在一系列计谋的帮助下,刘备军不费吹灰之力地攻下江州。
而赵云也在多次战斗中以其出色的勇武和聪明才智立下赫赫战功。
两位英雄的智谋较量不仅体现在战场上,还在政治谋略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赵云在刘备入川之后担任了荆州刺史,负责治理地方事务。
而庞统则担任刘备军师的角色,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稳定国家形势的策略。
综上所述,赵云与庞统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出了智勇双全的特质,他们无论在战场上还是政治谋略上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智。
他们的智谋较量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赵云与庞统的智勇双全,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在乱世之中追求智慧与正义的崇高精神,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他们也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之一。
三国演义:庞统的连环计,是如何帮助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的?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这部历史小说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众多英勇豪杰的故事。
庞统的连环计,是《三国演义》中最为引人入胜的篇章之一。
在这里,我将以独特的历史视角分析问题,带领你走进庞统的连环计,以及它是如何帮助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的。
我不禁要问,庞统的连环计究竟是什么?其实,连环计是庞统为曹操献出的一个计策,让曹操将所有的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以便使船在行驶过程中更加稳定。
然而,这个看似聪明的计策,却最终导致了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惨败。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企图一举消灭孙权与刘备的联军,从而统一天下。
然而,他们面对的是孙权和刘备两位英勇善战的将领,以及一位足智多谋的谋士——庞统。
在赤壁之战前夕,庞统向曹操献出了连环计。
曹操虽对庞统的身份有所怀疑,但仍然采纳了他的建议。
曹操下令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使船队在行驶过程中更加稳固。
然而,这一看似聪明的决策,却为联军制造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联军的主将周瑜和诸葛亮在观察到曹操的连环战船后,心生一计,决定利用火攻。
他们派出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成功获得了曹操的信任。
随后,黄盖以火攻为名,向曹营献出了一批装有火药的船只。
就在曹操的连环战船行驶到江心时,黄盖命令火攻船只引燃火药,火势迅速蔓延。
由于曹操的战船紧密相连,火势迅速蔓延,无法阻挡。
一时间,曹军战船陷入一片火海,士兵们惊慌失措,纷纷跳江逃生。
然而,江水湍急,许多士兵在水中溺毙,加上大火的肆虐,曹操的军队在短时间内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周瑜和诸葛亮指挥联军乘胜追击,将曹军逼入绝境。
曹操在万般无奈下,只好率领残余部队撤退。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中,庞统的连环计成为了曹操失败的关键因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庞统的连环计表面上看似聪明,但实际上却忽略了战争中的变数。
庞统的计策使得曹操的战船紧密相连,反而为联军创造了火攻的条件。
2班高小红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内容·提要】在《三国演义》众多文臣武将中,庞统可谓是独具特色的一位。
庞统在作品中所占篇幅不多,生卒短暂,然而却是文本的核心人物,几次重大的事件都有他的参与决策。
他以其奇绝的才智,率真的个性,曲折的生平而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意趣。
他怀抱经天纬地之才屡次求职却未能真正建立功勋。
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悲剧体现在他的性格方面和事业方面,研究其悲剧造成的原因能够给当代大学生求职带来一些启示。
一,难得的奇才谋士一开始司马徽就向刘备荐到:“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①在文本中我们看到庞统的奇才大智早已是享誉荆襄,盛传江东。
孙权早闻其大名,而周瑜多用其计;刘备也是久闻芳名却未得一见,鲁肃称“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
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
”②可见庞统的才智谋略非比常人。
(一)才智谋略可谓奇才第一次出现庞统这个名字是在刘备马跃檀溪,逃难至南漳水镜先生庄上,水镜指点道:“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庞统因避难寓居江东期间,周瑜通过鲁肃多次请教庞统,并多用其谋。
庞统的第一次正面出场是在曹操80万大军压境,直逼东吴时。
周瑜使鲁肃问策于庞统,统先献“火攻”之策,后献“连环”之计。
周瑜顿时茅舍顿开,深服庞统之计,并请庞统出山为其施行最关键的连环记。
曹操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要想对其施计谈何容易!非智谋超常、胆识过人者莫敢当此大任。
但庞士元却游刃有余,圆满完成了巧施妙计的任务。
正如小说中诗曰:“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
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
”③庞统能智胜生性多疑、诡计多端的曹操,可见其智绝才奇和出神入化的应变能力。
鲁肃也深深折服其才,多次向周瑜论道,《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到周瑜死后又立马推荐给孙权,孙权以貌相人,用看周瑜的审美标准来取才而冷落庞统。
鲁肃深感惋惜,安慰庞统道:“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当肃得知统欲投刘备时,极力支持并嘱咐道:“无使孙、刘互伐,同力破曹。
”足见鲁肃对其能力的肯定。
鲁肃在写给刘备的荐书中推崇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
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展其骥足。
”并特别提醒道:“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孔明在东吴吊丧期间,也曾面晤庞统,并写有荐书给刘备,推荐庞统。
可见天下名士对其推崇备至。
在赤壁之战中,庞统智献火攻之策,巧授连环之计显示出庞统高超的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耒阳县庞统理事”表现了庞统明察善断的洞察决断能力、干炼果决的理事能力和快捷神速的办事效率。
目睹此情此景张飞惊叹道:“先生大才”。
庞统的满腹经伦和雄才大略,犹如蓄足能量的熔岩,直至为刘备取川时,才得以喷发。
刘备取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庞统的运筹帷幄,巧言善辩。
在议取西川的过程中,庞统的学识机谋得淋漓尽致的表现。
庞统以敏锐的观察、理智的思考抓住张松议献西蜀的契机,运筹谋划,制定出取西川的谋略方针。
尤其是针对刘备以“仁义取天下”指导思想的偏执之处,提出了“宜从权变’’、“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的英明思想,从而为困惑中的刘备指点迷津和大展宏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清除了开拓西川基业的思想障碍,使刘备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终于下定取川决心。
客观地说,刘备在获得孔明的辅佐之后,虽然取得一些胜利,尤其是与东吴联合抗曹,取得赤壁之战大胜。
借得荆州,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地,但刘备集团处于弱势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还不足以与魏吴鼎足抗衡。
庞统不仅为刘备开辟西川基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在实践中,为刘备建立西川基业开辟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庞统虽在取川成功在望之际,壮志未酬身先死。
但其却在短暂的时间里为刘备集团开创西川基业建立了丰功伟绩,表现的才智谋略可谓奇才。
(二)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庞统不仅才智谋略可谓奇才,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的人才。
天下之才或因机遇、或因个性等原因被埋没、被误解而屈沉一隅的人屡见不鲜。
庞统则因未遇知己之主或埋没于襄阳,或屈沉于江东。
尽管早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已通过鲁肃多用其谋。
事实上,统已充当着东吴谋士,但却始终未正式授于任何职位。
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吴主孙权时,却被因貌丑“心中不喜”和意见相左视为“狂士”而遭到冷待。
庞统第一次求职对孙权不恭维奉迎,刚正不阿。
有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正气和骨气,被孙权指为狂士。
《三国演义》第57回中:鲁肃向孙权举荐庞统,并盛赞其才。
当庞统见到孙权时:“权观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发,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孙权问统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答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权之所问与统之所答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识观。
孙权注重的是专长。
庞统“不必拘执”的回答是对孙权学识观、人才观的挑衅。
“随机应变”的回答则提出了与孙权截然不同的人才标准。
初次晤面,庞统不仅没有任何谦卑之词,反而思路见解处处与孙权相左,显然不仅不会令其满意,反而会被认为“不识时务”、“狂妄”。
因而“狂士”一词便脱口而出。
当孙权又以周瑜作为取才标准而问统曰:“公之所学,比公瑾如何?”时,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此一回答,不仅会令孙权大失所望,反有冒犯之嫌。
文中写道:“权平生最喜公瑾,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
”最后,孙权给庞统的回答是“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
”古往今来大凡求职者总会千方百计迎合上级,投其所好,以搏得好感而被重用。
庞统仿佛不通世情,只一味按自己“欲以才气动之”的主观愿望行事,敢于在这位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君面前坦陈己见,锋芒毕露。
历代君主宁用听话愚钝之人也不会重用聪明而难以驯服之人,统一身傲骨,其不被吴主所用也是必然的。
庞统投奔刘备之时。
刘备久闻庞统大名,立即请入相见,由于庞统始终抱着以才学动人的思想,所以无论投奔何处,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姿态“统见刘备长揖不拜。
”④这对奉行礼仪的刘备来讲无疑会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小说又写道:“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
”庞统不拿出鲁肃、孙明两位大贤的荐书投呈,也无恭维、嫌卑之词,仅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
”刘备便以托词将统派往一偏远小县任县令。
统为自己再次遭冷遇屈待而不平,叹曰:“玄德待我何薄?”统上任后,终日饮酒为乐“尽废县事”。
张飞、孙乾受刘备之派前往视察,统立即唤来公吏将百日所积之事,不到半日处理完毕,且“分毫不差,民皆叩首拜服。
”而后,投笔于地曰:“所废县事何在?曹操、孙权,我视之若掌上观文。
量此小县,何足介意”⑤此处庞统恃才狂放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它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刚正不阿的贤士的真实心声。
有识之士面对昏庸之主、偏狭之君唯刚正狂放方可保其人格魅力,有所建树,实现人生价值。
否则,唯唯喏喏,会锐气尽堕,一事无成。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系列诤臣谏士形象。
他们多因诤言语获咎,乃至结局悲惨。
袁绍手下的田丰、许攸、沮授如此,刘璋手下的黄权、王累、李恢、刘贵、冷苞、张任、彭漾等也如此。
尤其是黄权口衔刘璋衣衫而谏竟被扯落门牙两颗,王累因谏阻刘璋引刘备入川而自断悬索撞死于城门之下。
袁绍因拒谏毁贤而失败于曹操,刘璋因怨诤拒谏而江山移主。
诤臣因忠于所事君主,出于公心而冒险进谏,甚至不惜以生命用代价。
而这在专制主义的封建时代,在某些专制者的心目中会被视为“狂”而不能相容。
封建时代愚忠之臣颇多,诤谏之臣难得。
庞统为刘备手下难得的诤臣,有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刚正之气。
在刘备西进取川的进程中,庞统曾数次进谏使形势或转危为安,或加速发展,从而为刘备开辟建立西川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例如庞统在促使刘备决策取川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刘备在张松、法正议献西川表现出犹豫困惑时,庞统以明锐之语坦言道:“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
”使刘备主动向庞统请教取川之策。
统又以“宜以权变”“逆取顺守”“汤,武之道”的思想使刘备疑虑顿释,“金石之言,当铭肺腑”从而下定了取西川的决心。
如此一谏,奇功也。
其二例是刘璋到涪州来接刘备,统再三劝刘备在筵席上杀掉刘璋,以图其西川之地,而刘备却以“季玉是吾同宗”不忍杀之,在筵席上庞统设计准备杀刘璋时却被刘备阻挠并问责于庞统。
刘璋回川,刘备失去了进川的最好时机。
小说的第六十二回写到:在镇守葭萌关时得知魏、吴将于濡须交兵的消息,预计胜方将吞并荆州。
刘备纳庞统之言,声称拟勒兵回荆州,救援东吴。
遣使赍书致刘璋,请求“发精兵三、四万,行粮十万斛。
”刘璋仅拨老弱军四千人,米一万斛。
刘备得此信息大怒,扯毁回书,大骂而起。
刘璋使者见状逃回成都。
在此因刘备不冷静行为而导致取川形势恶化时刻,庞统直言道:“主公以仁义为重。
今日毁书发怒,前情尽弃。
”若无庞统之谏,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顺利发展的取川形势很可能半途而废。
刘备在庞统的帮助下,立即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求策于庞统。
最后,用庞统之计,才使形势转危为安,并在张松事发,机密尽泄的被动情况下,随机应变,巧施计谋,智取涪关,强夺雒城,为最后夺取益州扫清了道路。
例三,在刘备取涪关后的劳军公宴上,刘备酒酣,醉意朦胧地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乎?”庞统又直言道:“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统面刺君王之语,使刘备这个声称以仁义取天下的所谓贤德之君顿时恼羞成怒,立即为自己进行辩解,并对统下了驱逐令。
刘备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与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
”⑥二,导致其人生悲剧的原因鲁迅先生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阐释悲剧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⑦庞统作为《三国演义》中“智绝”诸葛亮最重要的陪衬人物,虽然他怀抱着安邦定国,渴望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却一直缺少机遇,反而过早地陨落了。
纵观庞统的一生,他是悲剧的。
苟全性命于乱世,他的悲剧来自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性格悲剧,事业悲剧。
(一)性格悲剧庞统被当时知名度很高的哲人、隐士司马徽称作“南州士之冠冕”,死时才36岁。
庞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性格的形成紧紧地与当时的背景、环境连在一起。
庞统的性格是孤傲、清高,不入俗流,但又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希望实现自己安邦定国的宏图伟志,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缺少诸葛亮那样的谨慎、严于律己的性格,反而自视甚高,易猜忌。
庞统被作者安排在小说第三十五回和诸葛亮同时出场,但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是司马徽向刘备举荐经伦济世之材时提到的。
那时的刘备落魄不堪,处处寄人篱下,求贤若渴。
司马徽郑重地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诸葛亮正式露面是三十七回,刘备三顾茅庐,可见其求贤若渴,诸葛亮出场的盛大,而庞统自三十五回之后则一直未露面,直到第四十七回赤壁之战时才出现。
他的出场一开始就是暗淡的,天下三分轮廓已定,况刘备在得龙之后并未去访凤,这使庞统失去了最初的机遇,暂时寓居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