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R增韧改性PVC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PVC配方中抗冲改性剂的选择要点抗冲改性剂多用于硬质PVC制品加工,以弹性体增韧为基本原理的抗冲改性剂,主要类型包括氯化聚乙烯(CPE)、丙烯酸酯类聚合物(ACR)、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 A)等。
CPE 廉价易得,是通用型抗冲改性剂品种。
ACR抗冲改性剂的抗冲改性和耐候性优异,井兼具一定的加工改性效果,因而在抗冲改性剂领域具有突出的地位,也是当今世界PVC抗冲改性剂发展的主要方向。
MBS系透明硬质PVC制品的抗冲改性剂重要类型,但由于分子内具有丁二烯不饱和键,耐候性差,一般用于户内制品。
目前国内CPE型号一般用如135A、140B、239C等来标识,其中第一位数字1和2表示残余结晶度(TAC值)的大小,1代表TAC值在0~10%,2代表TAC值大于10%;第2位和第3位数字表征氯含量,如35表示氯含量为35%;最后一位是字母A、B和C,用来表示原料PE分子量的大小,A为最大,B为中间,C为最小。
作为PVC改性剂使用的CPE,一般选用氯含量在30~40%左右,分子量最大的A型,TAC值小于5的CPE树脂。
其添加量一般在8~12份。
ACR是丙烯酸酯类具有核-壳结构共聚物的统称。
根据结构和聚合单体的不同,又分为加工助剂和抗冲改性剂两类。
抗冲改性剂ACR同样具有改善PVC加工的性能。
ACR在耐候性、制品光泽性等方面优于CPE,并具有比CPE更宽的加工温度范围和较高的抗冲效能,所以是意向替代CPE的PVC抗冲改性剂。
实验经验表明,一般ACR抗冲改性剂的用量范围在6~8份,也可用到10份左右。
MBS是PVC非常重要的弹性体抗冲改性剂。
由于与PVC有很好的相容性和接近的光折射率,MBS主要是被用来提高透明PVC制品的抗冲性能。
当然也可用于非透明PVC制品中。
由于丁二烯的存在,分子链中带入了双键,使得MBS改性的PVC耐候性能不好,不能用于户外制品。
研究 开发弹性体,2010 04 25,20(2):29~31CH IN A EL A ST O M ERICS收稿日期:2009-11-25作者简介:徐文总(1967-),男,安徽枞阳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橡胶、塑料加工及阻燃高分子材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安徽省科技厅经费支持项目(0902023064)粉末丁腈橡胶改性软质PV C 的性能研究*徐文总1,2,陆 波1,杜先柄1,殷建国1(1.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安徽合肥23002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26)摘 要:以粉末丁腈橡胶作为改性剂,通过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 OP)、粉末丁腈橡胶P83、轻质CaCO 3对软质聚氯乙烯(PV C)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DOP 在常温和热老化的情况下,对伸长率影响最大;P 83对常温下拉伸强度、耐油情况下的扯断伸长率影响最大;CaCO 3不论是在什么条件下对性能的影响都不是最主要的。
综合考虑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3种因素的最佳水平组合应为A 2B 2C 2,即DOP 60份、P8320份、CaCO 320份时最好。
关键词:粉末丁腈橡胶;PV C;正交实验;共混改性中图分类号:T Q 333.7;T Q 3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3174(2010)02 0029 03软质聚氯乙烯(PVC)的外观类似于橡胶,具有较好的柔软性和回弹性,由于其同时具有加工方便,不需要炼胶设备和硫化工序、可直接进行挤出或注射成型的特点,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用来生产电线电缆、汽车密封件和燃油胶管等[1,2]。
软质PV C 中增塑剂常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由于其相对分子质量小,容易析出,因此制品的耐油性较差;用粉末丁腈橡胶对软质PV C 进行改性,改性后物理性能的变化已有文献报道[2],但PV C 改性后加工流变性能变化的文献报道并不多见。
【doc】新型粉末丁腈橡胶对PVC的改性作用研究新型粉末丁腈橡胶对PVC的改性作用研究第lD眷第l勰1996.3T^香橡限,穆永聚氯凸q沈阳化工学院,专移j}触捉JOURNALOFSHENYANOINSTITUTEOFCHEMICALTECHNOLOOyV札10?1^.19961新型粉末丁腈橡胶对PVC的改性作用研究余颖项素云L/张洪峰董文生(大连理工大学大连I16012)聚氯乙烯(PVC)由于韧性差,抗冲击强度低,弹性不足等缺点,常采用丁脯橡胶对其进行改性,但其与PVC共混时工艺十分复杂,且性能不稳,难以推广应用.虽然国内外一些公司也开发了粉末丁腈,但价格昂贵,产量少,应用也受到了限制.最近,陈耀庭等人设计研制了以丁腈胶为壳,PVC为核的"核一壳结构的粉末丁腈P-65,P-65的结构与目前世界上所有粉末丁臆的结构都不同,驻较好地改性PVC.本实验以P-65为改性剂,研究其对PVC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比较了共混工艺对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65含量不同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P-65对提高PVC的断裂伸长率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P一65的加入量为20份时效果最佳:其断裂伸长率几乎为不加P一65的试样的2倍,达到540,同时拉伸强度达到1L71MPa.若P-65大于20份,则可能会因为P一65加入量太多引起丁腈焦烧,故P65要有适当用量. P.65对PVC有明显的改性效果,是同P-65和PVC之闻的相互作用,相容性和形成的形态结构有关.显教镜分析表明,P-65与PVC共混时粒径小一0.iv),分散均匀,而且界面结合良好I从共混体系的PM照片中可以看到PVC与P.65相互渗透,相互缠结;红外光谱分析中,我们看到PVC红外光谱中归属c—H弯曲振动的吸收峰强度也大大缩小.我们认为这是固PVC中的Cl原子与粉末丁脯中的.cN基团发生了特殊相互作用,与Coleman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与挤出工艺相比,通过塑炼所得材料在强度上提高了5.3,其断裂仲长率则高出更多达到14.2,故塑炼对性能更有利.综上所述,我们认为P-65与PVC存在特殊相互作用,是PVC的优良改性荆,同时共混时间和混合的充分程度对材料性能有较大影响.1始5年l2胄1日收藕/,二,。
本文摘自再生资源回收-变宝网()浅析PVC增韧方法常听说PVC产品韧性不好、脆,那么增韧有哪些方法呢,听变宝网小编具体说一说吧。
1、弹性体增韧PVC在弹性体增韧范畴开发出两大类增韧剂,一类是NBR、TPU、EVA、CPE等,它们以能包围PVC初级粒子形成网络结构为特征,称为网状聚合物增韧剂;另一类是ABS、MBS、ACR等,它们在PVC基体中以岛(粒子)相存在,称为离散型弹性体增韧改性剂。
2、影响弹性体增韧PVC的因素①弹性体的影响:弹性体的玻璃化温度越低,增韧效果越好。
②增韧剂含量的影响:增韧剂的种类不同,则用量不同,但大约为5%~20%。
③弹性体相畴尺寸的影响:依据PVC和弹性体品种的不同,最佳的相畴尺寸也不同。
④弹性体颗粒内PVC包容物的影响:合适的包容物含量会使材料有一最佳的冲击强度。
PVC行业听说过的增韧抗冲改性剂有CPE、ACR、MBS、EVA、丁腈橡胶,SBS橡胶等,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常用的就是CPE、ACR、MBS、丁腈橡胶,目前性价比最高的当属CPE,其他的低温抗冲性能好,抗冲ACR耐候性抗冲击效果均最好,MBS、SBR耐候性差。
PVC制品韧性差,首先要找整体配方的原因,复合稳定剂或者润滑剂过量都会造成韧性耐冲击效果差。
排除了配方原因才能找增韧抗冲改性剂的问题。
软制品韧性差,一般原因是填料添加太多,或者增塑剂太少,加工温度太低造成的,一般软制品只要配方中各组分合适,不需要增韧,韧性就很好。
硬质PVC制品韧性差,一般是稳定剂或者润滑剂过量,造成塑化不好而导致的,或者增韧剂用量或者选型不对造成的。
3、弹性体的增韧机理①银纹-剪切带理论。
Buckual等人研究表明:在塑料和橡胶复合物中,剪切屈服和银纹化同时存在。
当材料受力时改性粒子作为应力集中体诱发了大量银纹和剪切带,从而吸收能量达到增韧目的。
同时,弹性体粒子和剪切带可终止银纹,阻止其扩展成裂纹,使材料的冲击性能得到改善。
这种应力集中作用可归结于改性剂微粒与聚合物基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弹性模量差别。
聚氯乙烯改性研究聚氯乙烯(PVC)是一种常见的塑料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广泛的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PVC材料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脆性、低耐热性和易燃性等,限制了其在一些领域的应用。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改性PVC,以提高其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
改性PVC主要通过添加一些特定的添加剂或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来改变PVC材料的特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改性方法。
1.增塑剂改性增塑剂是改性PVC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通常,PVC是一种硬质塑料,但通过添加增塑剂,可以使其变得柔软和可塑性增加。
常用的增塑剂有酯类、磺酸酯类和酚醛类等。
增塑剂的作用是在PVC聚合过程中扩散到PVC 分子链中,并与PVC分子链形成物理交联或空间体积效应,从而减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PVC的柔软性和延展性。
2.聚合物合金改性将PVC与其他聚合物进行混合,形成聚合物合金,也可以改善PVC的性能。
将不同聚合物混合可以产生相互作用,并改变PVC的性能。
例如,将PVC与丙烯酸酯类共聚可以提高PVC的耐候性和热稳定性。
3.引入填料改性通过在PVC中添加填料可以改善其一些性能。
常用的填料有无机填料(如氧化锌、硅酸盐等)和有机填料(如纤维素、玻璃纤维等)。
填料可以增加PVC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同时减少成本。
4.化学交联改性通过化学交联可以提高PVC材料的耐热性和耐化学腐蚀性。
常见的化学交联方法有辐照交联和化学交联剂引发的交联。
辐照交联是指将PVC暴露在辐射源下,通过辐射诱导产生自由基从而引发交联反应。
化学交联剂引发的交联是通过在PVC中添加化学交联剂,经热处理引发交联反应。
5.表面改性通过改变PVC材料的表面性质,可以改善其粘附性、润滑性和耐腐蚀性等。
表面改性方法包括耐候性和抗紫外线改性、等离子体处理、涂层改性等。
综上所述,聚氯乙烯(PVC)的改性研究主要通过增塑剂、聚合物合金、填料、化学交联和表面改性等方法来改善其性能。
橡胶增韧塑料的实例
橡胶增韧塑料是指通过添加橡胶颗粒或橡胶增塑剂等方式将橡胶与塑料相互混合,从而使塑料表现出良好的韧性和弹性的塑料材料。
下面是一些橡胶增韧塑料的实例:
1. ABS橡胶增韧塑料:ABS橡胶增韧塑料是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与丁二烯橡胶(SBR)相互混合形成的
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优良的冲击强度、韧性和耐磨性,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电器外壳和玩具等领域。
2. PVC橡胶增韧塑料:PVC橡胶增韧塑料是通过在聚氯乙烯(PVC)基础塑料中添加橡胶增塑剂(如NBR、EPDM等)
使之增韧的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耐低温性和耐化学腐蚀性,在建筑、电力和化工等领域被广泛使用。
3. PC/ABS橡胶增韧塑料:PC/ABS橡胶增韧塑料是由聚碳酸
酯(PC)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以及橡胶颗
粒混合而成的材料。
这种材料结合了PC材料的高强度和ABS
材料的耐冲击性,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常用于汽车内饰件、电子设备外壳等制造。
4. PA橡胶增韧塑料:PA橡胶增韧塑料是通过在聚酰胺(PA)基础塑料中添加橡胶颗粒(如NBR、EPDM等)增强其韧性
的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耐低温性和抗冲击性,在汽车零部件、工程轮廓件和电线电缆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橡胶增韧塑料的实例,通过橡胶的添加可以
改善塑料的韧性、弯曲强度和冲击性能,促进塑料材料的应用范围的扩大。
改性PVC及PVC的应用
一、改性PVC的介绍
PVC(聚氯乙烯)是一种由苯乙烯共聚形成的常用的聚合物。
它具有良好的耐温性和耐腐蚀性,可以生产出具有优良力学性质和热稳定性的分子链。
在实际应用中,原始PVC存在着许多严重的缺点,比如它的硬度和弹性性能非常低,热稳定性也不够高,因此,改性PVC(Modified PVC)应运而生,它是在原始PVC的基础上进行改性处理,以获得更高的性能,可用于满足更多应用需求。
改性PVC具有高热稳定性、较低的材料成本、良好的耐腐蚀性、容易加工加工、耐老化性能好等优点,可以满足更广阔的需求,应用的领域比原始PVC更广泛。
它添加了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称为“改性剂”,使它的性能更好,可以改善PVC的硬度、拉伸性和耐侯性,从而更适合于工业、汽车、建筑等领域中的应用。
二、改性PVC的分类
1、改性PVC的主要分类有三种:双酚A型PVC,双酚A型钙酸酯型PVC和丙烯酸共聚物型PVC。
2、双酚A型PVC:其特点是有极高的机械强度和风化耐久性,可以用于生产管材、电缆套管和纤维布等产品。
3、双酚A型钙酸酯型PVC: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热塑性,是生产制品的最理想材料之一,可用于生产管道和隔离带等产品。
硬聚氯乙烯建筑塑料的增韧改性技术硬聚氯乙烯是脆硬性聚合物,抗冲击性差,还有加工流动性、热稳定性、耐热变形性等较差,尤其是用作建筑材料,抗百家乐秘籍冲击性差,其制品脆硬易裂,这使硬聚氯乙烯建筑塑料制品在使用上受到了限制。
为此,在聚氯乙烯中要加入冲击性能改性剂来增韧改性,提高其冲击强度。
1、弹性体增韧聚氯乙烯1.1氯化聚乙烯(CPE)氯化聚乙烯是高密度聚乙烯在适当条件下经氯化而制成。
高密度聚乙烯经氯化后,破坏了其结晶度,使之柔嫩而具有橡胶类弹性体的性质,加入适合量的氯化聚乙烯,使它在聚氯乙烯中分散呈交织立体网络结构,当硬聚氯乙烯建筑塑料制品受到外力冲击时,其可汲取冲击能量,所以能提高硬聚氯乙烯建筑塑料制品的抗冲击性能。
氯化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相容性重要受氯化聚乙烯的氯含量和氯原子在聚乙烯主键上的分布情况的掌控,因而氯化聚乙烯的含氯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很大,含氯量小于25%的氯化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相容性很差,不适合聚氯乙烯的改性;含氯量大于48%的氯化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相容性良好,能起到聚氯乙烯的增塑剂作用;含氯量为25%~40%的氯化聚乙烯是较好的冲击性能改性剂;含氯量为35%~36%的氯化聚乙烯,冲击强度明显提高,是良好的冲击性能改性剂。
因氯化聚乙烯不含双键,能提高制品的耐候性,它还能加添流动性,有增塑、润滑作用,可改进加工性能。
由于含氯量加添,改善了耐燃性,氯化聚乙烯热稳定性比聚氯乙烯好,加之价格相对而言较低廉,所以,氯化聚乙烯是目前塑料管、塑料门窗型材生产厂家广泛应用的冲击性能改性剂。
在实际加工使用时,过高的加工温度及过大的剪切力,会影响制品改善抗冲击性等。
从材料的改性效果来看,由于氯化聚乙烯是橡胶类弹性体,增韧聚氯乙烯的同时,使聚氯乙烯的刚性和强度有所下降。
1.2丙烯酸酯类聚合物(ACR)ACR冲击性能改性剂是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核是轻度交联的丙烯酸酯橡胶弹性体,壳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其微粒分散于聚氯乙烯中,由于改性剂的壳层与聚氯乙烯相容性较好,微粒可均匀分散在聚氯乙烯粒子间形成粘附力较大的粒子,加强了分散应力的本领。
CPE改性硬质PVC增韧效果的研究冯光峰;樊陈莉;洪娟;刘孝阳【摘要】通过不同结构特征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氯化反应后制得氯化聚乙烯(CPE),研究了CPE改性硬质聚氯乙烯(PVC-U)制品的力学性能;同时也探究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特征和部分接枝易于塑化链段的HDPE对CPE改性PVC-U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DPE的粒径越小和分布越窄、相对分子质量越高及其分布越窄,CPE对PVC-U制品的增韧效果越好;接枝后PVC制品的塑化时间缩减为未接枝时的70%左右,同时CPE改性PVC-U的加工性能变好.【期刊名称】《现代塑料加工应用》【年(卷),期】2019(031)001【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增韧;性能【作者】冯光峰;樊陈莉;洪娟;刘孝阳【作者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山东日科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昌乐,262400【正文语种】中文聚氯乙烯(PVC)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具有成本低、强度高、阻燃、耐腐蚀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门窗、装饰板、管道、装饰、包装等领域[1],但由于PVC分子链中有大量的极性C—Cl键,分子间作用力较大,导致其加工成型时出现熔体黏度大、热稳定性差、冲击韧性差、低温易脆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低温环境下的使用[2]。
因此,扩大硬质PVC(简称PVC-U)制品的使用范围,开发高强高韧PVC-U制品,一直是PVC-U研究的热门课题[3]。
依据橡胶增韧塑料的机理,PVC-U中通常添加NBR(丁腈橡胶)、MBS(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CPE(氯化聚乙烯)等弹性体,其中CPE因成本低,增韧效果明显,目前最具优势。
CPE是通过取代反应将聚乙烯(PE)分子链中的氢离子取代为氯离子,是聚乙烯的重要改性产品。
丁腈橡胶改性PVC丁腈橡胶改性PVC粉末丁腈橡胶R-02(聚氯乙烯弹性改性体)化学特性:丙烯氰-丁二烯共聚物,PVC隔离剂应用:该弹性改性体与PVC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在掺混末期由所需量的弹性改性体与PVC制成经济型的热塑性弹性体。
由经改性的热塑性弹性体可制备电缆护套、压延薄膜和板材、鞋类、密封圈和门窗条、软管等PVC软制品。
经改性的PVC具有优良的伸长率、耐磨性、抗油性和强度,且可以减少PVC中增塑剂的迁移和挥发,延长制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指标:牌号物理形态粒子尺寸门尼挥发份%凝胶PNBR-II 白色粉末≤ 1mm 50 -70 ≤ 0.8 半交联PNBR-III 白色粉末≤ 1mm 100 -120 ≤ 0.8 半交联·包装:纸箱包装,每箱10kg·注:建议于原始包装中储存,避免阳光直射和重压。
应用行业:电器行业:冰箱密封条汽车行业:内饰件(仪表盘、车门、座椅、窗户密封垫、电线电缆、卡扣装接门和汽车防擦条,扶手和喇叭罩,染油溢出密封圈刹车片(摩擦材料)农业及包装行业:棚膜及包装膜建筑行业: 塑钢门窗共挤密封条、伸缩接逢、地板材料、门窗封条、天花板及水池用防水封毡电缆护套:工业用低、中压电弧焊接同轴电缆电话线套、耐油电缆电线护制鞋行业:安全保护鞋底及鞋面,工业、采矿、日用、屠宰场、休闲用鞋类管件及输送带行业: 工业及民用的纤维增强管:输送石油、气、水、油及通风用管件皮革及包装行业:鞋、箱包、家具及文具用皮革粉末丁腈用在PVC改性方面,有: 1.提供橡胶性能(高弹性、橡胶手感等); 2.增加产品原始性能(耐磨,耐屈挠,增韧,良好的压缩永久变形和恢复性能); 3.增强产品耐候性(含耐热老化性,耐低温脆性,耐低温屈挠性);4.防止增塑剂析出、迁移(耐油,耐溶剂); 5.提供相对好的加工性及熔融稳定性; 6.提高熔体粘度的稳定性(可使压延制品表面纹理清晰,注塑制品表面光滑,尺寸稳定,而且能提高注塑速度);7.用于鞋类产品,还能提供防滑性(可与TPR媲美)可广泛用于机械密封件、电缆、胶管、粘合剂、席座、坐垫等等。
NBR/PVC橡塑共混材料的应用丁腈橡胶(NBR)与聚氯乙烯(PVC)共混制成的共混胶已是目前橡塑并用的主要胶种。
NBR/PVC共混胶的主要优点是兼有PVC的耐臭氧性和NBR的耐油性和可交联性,而且有一定的阻燃性能,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其主体原料PVC 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因此应用相当广泛。
NBR/PVC共混物共混工艺主要有乳液共沉法和机械共混法。
乳液共沉法是使橡胶和塑料处于乳液状态下进行混合,通过共沉、干燥而得到干胶,产品具有较高的分散性,胶料门尼粘度低,物理机械性能好。
此法是橡胶生产企业常用的方法。
机械共混法是把橡胶和塑料在开炼机或密炼机上直接进行混合,此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并用比例可以任意变更,是制品生产企业产用的方法NBR/PVC共混胶的优点兼有PVC的耐臭氧性和丁腈橡胶的耐油性和可交联性。
与纯NBR相比,NBR/PVC共混胶具有以下的特点:1. 显著提高了耐臭氧和耐天候老化性能;2. 改善了拉伸强度、定伸应力、抗撕裂性、耐热性和耐燃性;3. 提高了耐油、耐燃油和耐化学药品等性能;4. 提高了压出、压延性能,同时胶料不易自硫化,增强了贮存稳定性;5. 可任意着色.制做艳色制品。
CN%为30-40%时NBR和PVC的相容性较好。
应用NBR/PVC共混胶主要用于油管和燃油管外层胶、电线电缆护套、耐油输送带、汽车密封件、胶辊和胶圈、汽车模压零件、微孔海绵、发泡绝热层、汽车防水条、靴底和防护涂层。
1、胶管NBR/PVC共混胶在胶管中应用广泛,特别是耐油胶管、煤气胶管和消防胶管。
2、电线电缆NBR/PVC共混胶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行业,在海底电缆等特殊电缆领域中可与EPDM/PP相竞争。
3、胶辊聚氯乙烯(PVC)与丁腈橡胶(NBR)共混料综合了PVC、NBR两者的优点,具有较好的耐油性、耐化学药品性,耐臭氧性等性能。
同NBR胶辊相比,PVC/NRB 共混并用胶辊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耐磨性、抗溶剂性和耐臭氧龟裂性能等有显著提高。
NBR增韧改性PVC
聚氯乙烯(PVC)是最早工业化、产量位居第二的通用塑料,具有耐油、耐酸碱、电气性能优良、透光性好、加工成型容易等优点。
但其热稳定性欠佳,导致加工性能恶化,硬而脆,冲击强度低,耐老化性、耐寒性差。
PVC共混改性的方法很多,可用的添加剂主要有聚酯树脂、PMMA、AS树脂、加工改进型ACR、NBR、CR、CPE、EVA、EVA-CO共聚物、抗冲改进型ACR、ABS、MBS、PE、PP等。
NBR增韧改性PVC就是通过加入一定品种、一定用量的NBR与PVC共混,以提高PVC的冲击强度。
NBR改性PVC所得共混物因具有优异的韧性、弹性、耐油性及易加工成型性而倍受青睐,在PVC改性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最早人们采用NBR与PVC直接机械共混,随着NBR/PVC共混方法的深入研究,又开发出乳液共混法。
本文所提到的方法都是采用机械共混法。
一、NBR增韧改性PVC的开发背景PVC是极性塑料,人们很自然首先想到用极性的NBR做为它的增韧改性剂。
NBR 作为丁二烯与丙烯腈的共聚物,不仅具有耐油、耐老化及耐磨等优点,且与PVC相容性好,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市场上已有块状、粉状、液体NBR销售,它们各自又有普通、羧基、羟基NBR之类别,还可与各种添加剂(如改性膨润土等)制成性能各异的NBR,为PVC的增韧改性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原料选择余地。
NBR/PVC两者的相容性还可由NBR中丙烯腈的含量来调节,NBR的极性随丙烯腈含量的增加而增强。
当丙烯腈含量为40%
时,两者相容性最佳;当丙烯腈含量为20%左右时,它与PVC 共混物的冲击强度最高。
NBR与PVC能很好地共混,引入动态硫化技术,利用开炼机制成的NBR/PVC型热塑性硫化胶(TPV),经透射电镜观察,它呈现出明显的两相结构:交联的丁腈橡胶分散相分散于PVC连续相中。
由于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受硫化体系(以树脂硫化体系为宜)和加工条件影响,该共混物压缩永久变形、拉断永久变形、耐油等主要性能均优于简单机械共混物,该共混物是假塑性流体。
NBR增韧改性PVC具有加工成型简单、产品性能稳定、增韧改性效果明显、原料选择范围广泛等优点,因而被大量使用。
NBR改性PVC已日趋成熟,但NBR 属于不饱和橡胶,用它改性的PVC耐候性仍不理想,但通过硫化会有所改善。
二、NBR增韧改性PVC的机理采用NBR增韧改性PVC 时,由于其相容性好,NBR相易形成包覆有PVC的细胞状结构,并分散于PVC连续相中形成“海岛”结构。
连续的PVC相保持材料的力学特征,分散于PVC相中的细胞状NBR相形成材料的应力集中点。
当材料受到冲击时,应力集中于NBR橡胶相周围,从而诱发产生银纹和剪切带并吸收能量,银纹的发展遇到下一个橡胶粒子时而终止,从而防止银纹发展成破坏性的裂缝。
细胞状橡胶相的形成,相当于扩大了NBR的作用,因而用NBR 增韧改性PVC效果明显
三、增韧改性效果的表征与测量增韧改性效果一般用冲
击强度的提高幅度来表征,冲击强度的测量方法可以采用有缺口和无缺口试样两种方法,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之间没有可比性;
四、影响NBR增韧PVC冲击强度的因素NBR/PVC能否共混、共混效果如何都取决于共混物的溶解度参数、绝对粘度和共混工艺。
溶解度参数相近才能获得理想的共混效果,但相容性如果太好,完全形成了均一体系,也不能获得理想的共混物。
一般选择丙烯腈含量约为20-26-28%的NBR作为PVC的改性剂。
绝对粘度相近对共混加工尤其重要,中等丙烯腈含量的NBR 刚好满足要求。
共混工艺条件由NBR的形态和用量来确定,粉状和液体状NBR可与PVC直接混合造粒。
树脂基体本身也明显地影响增韧改性效果。
4.1 PVC树脂基体特性的影响由于PVC的牌号较多,性能各异,其可增韧的幅度也有很大差异。
影响PVC增韧效果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其分子质量。
一般来说,PVC分子质量增加,其增韧后的冲击强度提高的幅度较大。
但是,实际上并不采用增加PVC分子质量的办法来提高增韧的效果,因为分子质量太大时加工性能下降,反而有损于产品的综合性能。
PVC树脂基体的分子质量分布也有较大影响,分子质量分布越宽,增韧效果越差;
4.2 NBR的影响
4.2.1 NBR性能的影响NBR的玻璃化温度(Tg)和交联度是影响增韧效果的主要因素。
Tg越低,则增韧的效果越好,一般
Tg最好在-40℃以下。
这是因为:要提高PVC的冲击强度,必须产生大量的剪切带和银纹来吸收冲击能,因而就必须有数量较多、强度适当的应力集中场来引发剪切带和银纹。
为了使PVC 中具有这样的应力集中点,所用的NBR与PVC必须是不完全相容的,并且模量要大大低于PVC的模量。
材料受到冲击时,作用速度比较快,根据时温等效原理,相当于降低了材料的使用温度;只有Tg较低的NBR才能保持高弹态,才具有引发剪切带和银纹的能力。
NBR的Tg又取决于丙烯腈的含量,20%丙烯腈含量的NBR的Tg已在-40℃以下,但由于丙烯腈含量更低的NBR与PVC相容性太差,也不利于PVC的增韧改性。
不过,NBR增韧PVC的研究已经从单用发展到并用两种或更多种的改性剂共同增韧PVC,即从二元体系向多元体系发展,高、低丙烯腈含量的NBR在PVC增韧改性中也有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NBR的交联度也有一个最适宜的范围,交联密度过大,弹性体模量就高,这会失去弹性体的特性,难以发挥增韧的作用;交联密度过小,加工时受剪切作用下弹性体相容易发生变形破裂,这也不利于提高弹性体的增韧效果。
NBR最佳的交联度需通过实验来决定;
4.2.2 NBR含量的影响NBR含量增加时,银纹的引发、支化及终止速率亦增加,冲击强度随之提高,但当NBR的含量超过NBR与PVC的相容性有一最佳值。
相容性太差,两相的粘合力不足,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分层、开裂等现象,导致共混物
的性能下降或不稳定;相容性过好,分散相相畴尺寸很小,甚至形成均相体系,也不会产生很好的增韧效果。
一般NBR与PVC 的相容性较接近时,效果最佳。
通过机械共混法分别将NBR-28、NBR-40与PVC树脂共混,观察NBR中-CN基团含量对共混体系改性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两种共混体系缺口冲击试验对比,发现PVC/NBR-28体系的冲击性能明显优于PVC/NBR-40共混体系。
经动态力学分析,PVC/NBR-28体系的力学谱图上有两个损耗峰,分别对应于两组分的玻璃化温度,为部分相容的两相体系,两相之间的界面层是NBR增韧PVC的内在原因。
而后者两相间由于存在着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两相间相容性很好,其动态力学谱图上只有一个较宽的损耗峰,为非均匀的相容体系,因此共混改性效果不明显。
PVC与丙烯腈含量为20%左右的NBR相容性较好,这一条件限制了NBR作为增韧剂的可选择性。
事实上,其它丙烯腈含量的NBR也可使用,不过需进行增容或制成多元体系。
提高相容性的方法有:加入增容剂、加入大分子共容剂、在聚合物分子间引入相互作用的基团、加入嵌段共聚物或接枝共聚物、采用互穿网络NBR增韧改性PVC的加工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