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脉交会穴
- 格式:doc
- 大小:159.00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超详细全体男女经络穴位图集正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背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侧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正面-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图背面-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图侧面-女性头部穴位人体胸部腹部穴位图人体督脉及背部穴位人体壬脉大穴人体左侧穴位图脸部穴位手掌穴位彩图手掌反射区图足底穴位督脉及其别络督脉大穴督脉图谱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
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督脉①奇经八脉之一。
出《素问·骨空论》。
其循行路线,起始于小腹内,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头顶,下额,沿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齿。
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
该经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②经外穴别名。
《备急千金要方》:“卒癫,……又灸督脉三十壮,三极,穴在直鼻中上入发际。
”即发际穴。
见该条。
督脉穴①督脉所属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长强(少阴所结)、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共28穴。
又交会于足太阳的风门、任脉的会阴。
②指后溪穴。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说明:1、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
交会穴总结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
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博粹堂中医介绍。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足太阴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手太阳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足少阳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手少阳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手太阴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足少阴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 新浪健康微博我有话说(1人参与)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八脉交会穴找穴问题:什么是气?神是什么?气和呼吸的区别?如果气是连接有形、无形的桥梁,是否可以举例说明?无形指的是什么?气: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炁,有时也写作氣,但实际上与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气不尽相同。
气是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
在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
气味,味道:在中药学中,指含有挥发性物质的药物的特殊气味。
现代有人解释为流动的“‘信息-能量-物质’统一体”中西医的分歧首先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分歧,在于两种文化对世界的看法不同。
中国人的世界包括肉眼可见的部分,也包括肉眼不可见但是可感知的部分。
西方人的世界基本上就是眼睛能看到的部分。
不可见的世界里有什么?中国道家有系统的研究。
道家认为物质以无形和有形两种形式存在,或者称之为无和有、阴和阳。
无是最高的形态,因为无中生有,一切有都源于无,无中蕴藏着无限可能。
所以悟空是大师兄,本事最高;悟能是二师兄,本事次之,无中已经有能量聚集;悟净是老三,无中已生有,借助放大镜可见到水中之菌。
道家主要研究的是有和无的关系及两者的相互转化。
中国人更感兴趣的是“无”,喜欢问“无”中有什么,喜欢对“有”的变化追问为什么、“有”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无”是如何通过“有”呈现的。
比如人体,道家认为人体由精气神三部分组成,精是可见的肉体,气和神是不可见的藏在精后面的东西,练精可以化气,练气可以还神。
生死的区别,不是因为精,而是因为气和神,是清明的神、充盈的气、健康的精的整体构成鲜活的生命体。
对有无关系的研究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精气神及其关系以及对人体与自然关系的研究都是中医涉及的领域。
因为东西方文化看到的世界不同,所以对世界的研究方法也不同。
东方文化看到的世界是立体的、全息的,研究方法也是立体的全息的。
何谓立体、全息?立体是在一个空间占有多个维度,全息是强调全部信息。
人体背部经脉穴位【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利湿,健脾调中。
【主治】:①急性胃疼。
②黄疸。
③胸胁胀痛,咳嗽,背痛。
灵台【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宣肺止咳,清热解毒。
【主治】:①急性胃疼。
②疔疮。
③咳嗽,脊背强痛。
神道【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养心安神,熄风止痉,清热通络。
【主治】:①心悸,心痛,失眠,健忘。
②咳嗽,噎膈。
③脊背强痛。
身柱【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祛风退热,宣肺止咳,宁心镇痉。
【主治】:①咳嗽,气喘。
②癫痫。
③脊背强痛。
陶道【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宣肺解表,熄风止痉,镇惊安神。
【主治】:①热病,疟疾。
②头痛,脊强。
【类别】: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大椎【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解表清热,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
【主治】:①热病,疟疾,骨蒸盗汗。
②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
③癫痫。
④咳喘。
【类别】:督脉、手、足三阳脉交会穴哑门【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作用】:熄风止痉,通络开窍,疏风活络。
【主治】:①情志变化引起的精神障碍、乏力。
②聋哑。
③中风,舌强不语,暴瘖。
④癫狂痫。
⑤后头痛,项强。
⑥鼻衄。
【类别】:督脉与阳维交会穴风府【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作用】:疏散风邪,清心开窍,通利机关。
【主治】:①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
②颈痛项强,眩晕,咽痛。
【类别】: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脑户【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作用】:散风清热,开窍止痉。
【主治】:①头晕,项强。
②癫痫。
【类别】: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强间【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作用】:散风通络,宁心安神。
十二经络穴道详解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肺气推陈出新。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此长生十二灯分别是:双足涌泉、会阴、关元、命门、膻中、至阳、天目、玉枕、百会、双手劳宫。
关元、会阴、命门合起来是精鼎。
至阳与膻中合起是气鼎。
天目、玉枕、百会合起是神鼎。
命门: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至阳:两肩胛下角连接中线第七腰椎下凹陷玉枕: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右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经络中特定穴的解释经络中特定穴的解释特定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一些腧穴。
有原穴、络穴、五输穴、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郗穴、下合穴、八会穴、交会穴。
(1)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部位的穴位。
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又名叫“十二原”。
脏腑的经气与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
六条阳经的原穴是单独存在的,排列在输穴之后,而六条阴经的原穴就是输穴,以输为原。
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手太阳小肠经原穴—腕骨;手少阳三焦经原穴—阳池;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太冲;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丘墟;六阴经的原穴见五输穴中的输穴。
(2)络穴:是具有联络表里两经作用的穴位。
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络穴,十二经就有十二个络穴,再加任脉络穴、督脉络穴与脾之大络,共有十五穴,固称“十五络穴”。
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手少阴心经的络穴—通里;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手阳明大肠经络穴—偏历;手太阳小肠经络穴—支正;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外关;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公孙;足少阴肾经的络穴—大钟;足厥阴肝经的络穴—蠡沟;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丰隆;足太阳膀胱经络穴—飞阳;足少阳胆经的络穴--光明;任脉的络穴—鸠尾;督脉的络穴—长强;脾之大络的络穴—大包。
(3)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称为“五输穴”。
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穴”;如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穴”;如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穴”;如经气所行,象水流在通畅的河中,称为“经穴”;如经气充盛,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穴”。
从井穴到合穴,就象从无数的源头小溪流到江河,各条江河的水最后汇总到大海。
用来比喻人体的气血由四肢的源头末端流到脏腑的过程。
手太阴肺经的五输穴:井穴—少商;荥穴—鱼际;输穴—太渊;经穴—经渠;合穴—尺泽。
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井穴—少冲;荥穴—少府;输穴—神门。
经穴—阴郗;合穴—少海;手厥阴心包经的五输穴:井穴—中冲;荥穴—劳宫;输穴—大陵;经穴—间使;合穴—曲泽。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走向: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1、十二经络表里关系2、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3、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对应表(重中之重)4、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位置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走手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 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 原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络穴:列缺(腕横纹上1.5寸,前臂挠侧缘)● 输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从手走头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十二正经如江河,奇经八脉如湖泊,八脉交会穴如经方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其中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阳脉之海”;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阴脉之海”;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上至头面;任脉行于前正中线,上抵颏部;督、任各有本经所属穴位;其余冲、带、蹻、维六脉的穴位则见于以上各经十四经穴中。
冲脉行于腹部,第一侧线,交会足少阴经穴;带脉横行腰部,交会足少阳经穴;阳蹻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交会足太阳等经穴;阴蹻行于下肢内侧及眼,交会足少阴经穴;阳维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交会足太阳等经及督脉穴;阴维行于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和颈部,交会足少阴等经及任脉穴。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若喻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
八脉交会穴指十二经脉有8个腧穴与奇经八脉相能。
相配方法是:外关配足临泣,是手足少阳同各经相配,主治耳鸣、耳聋、目疾、偏头痛、高血压;后溪配申脉,也是手足太阳同名经相配,主治头项痛、肩周炎等,同各经相配有上下一气、同气相求的作用;公孙配内关,是足太阴和手厥阴相配,在五行中有土火互生关系,主治心胸腹疾患:列缺配照海,是手太阴和足少阴经相配,在五行中有金水关系。
八脉交会穴的名词解释什么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中医经络学的术语,指的是八条主要经脉在人体特定穴位交汇的地方。
经脉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传统中医认为,经脉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八脉交会穴的具体位置八脉交会穴的具体位置有丝毫曲别,以下是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及其对应的位置: 1. 任脉交会穴:位于胸骨下缘与脐中央连线的中点。
2. 风池交会穴:位于颈椎第一椎间隙的中央,头后正中线上。
3. 胆脉交会穴:位于肩峰上,身体两个头骨外侧隆起处。
4. 脾脉交会穴:位于胸骨体、剑突之间,第四肋间隙内侧。
5. 肺脉交会穴:位于肱二头肌腱上缘的中间点。
6. 肾脉交会穴:在桡骨头下1寸。
7. 肝脉交会穴:位于隆背最突出处,肘尖直下,尺骨侧缘。
8. 胃脉交会穴:太白穴与曲池穴连线之间,胸骨下方4寸。
八脉交会穴的作用八脉交会穴的位置与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列举了八脉交会穴的作用: 1. 任脉交会穴:有助于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促进血液循环。
2. 风池交会穴:可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还有舒缓肩颈疼痛的作用。
3. 胆脉交会穴:可舒缓背部和颈部的疼痛,并有助于调节胆囊功能。
4. 脾脉交会穴:可以调理脾胃气血,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5. 肺脉交会穴:对于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6. 肾脉交会穴:可以调节肾脏的功能,有助于改善肾脏疾病。
7. 肝脉交会穴:可舒缓肝脏疼痛,缓解肝脏病变引起的不适症状。
8. 胃脉交会穴: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备注以上是关于八脉交会穴的基本介绍。
在中医理论中,八脉交会穴是经络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判断和施治,不能过度依赖八脉交会穴的功能。
在进行任何治疗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轻松学会八脉交会穴•内关【类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位置】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大致在腕上2寸,靠近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
【取穴方法】患者先握拳,定好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后放松,从腕关节处沿着两条肌腱之间循摸,到桡骨头的近端有一个“下坡”,从此处继续往上循摸,沿着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缘有一个较明显的凹陷,大致在腕上1~2寸的地方。
也可以参考内关部位横行的静脉来定位。
部分人的内关位于此静脉和桡侧腕屈肌尺侧交叉处的近端(上缘)。
但是有一部分人这条静脉不明显,或是静脉和肌腱并行,因此必须循摸才能找准位置。
【刺灸法】直刺,0.2~0.5寸。
可灸。
【针感】手法要柔细,出现徐徐的传导,针感传到手指。
心脏供血不好、心肌梗死的患者,针刺后针感可传到胸部,病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重刺激能留下后遗针感,只有治疗上肢麻木或是关节下垂,可针刺稍微重一些。
【功效】通络理气(止痛),和胃降逆,通络安神。
【主治】心痛,心悸,怔仲,胸胁痛。
失眠,健忘,癫痫,郁症,偏头痛,眩晕,中风,偏瘫。
脾胃不和,胃胀、胃痛,恶心、呕吐,泻泄,便血。
月经不调,妊娠恶阻。
胸闷、气短时间咳嗽。
热病无汗,黄疸。
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肌炎、心内膜炎,心脏神经官能症。
【考证】《百症赋》曰: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标幽赋》曰:胸胁腹痛刺内关。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脉,阴维脉起于足之胫内侧(筑宾),上行入腹,上夹咽喉的,上至顶,维系一身之阴。
阴者,血也,手厥阴心包亦主血,主脉,所以心包经的络穴通于阴维。
对阴经和它所联系脏的气血供应和平衡、调整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公孙【类属】足太阴脾经络脉,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位置】位于第一跖骨底和内侧楔骨关节下的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首先在第一跖骨头的近端循摸到太白,从太白向足太阴的缝隙循摸至第一跖骨底和内侧楔骨关节,公孙就位于此关节之下,筋上的缝隙中。
循摸时,手下常见几种感觉:〈1〉关节缝有一个倒转的“V”字;〈2〉关节缝有一个“L”(跖骨底较粗大,内楔骨较小);〈3〉关节缝有一个“L”(跖骨底较小,内侧楔骨较大);(4)关节缝较平,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