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其他常见慢性病

  • 格式:doc
  • 大小:145.12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八节其他常见慢性病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1月发布: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

所称的慢性病主要包括: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

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和神经等疾病。

以上为慢性病的主要类别及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主要疾病范围。

其中,口腔疾病和以骨质疏松症为代表的骨骼疾病虽然已经成为危及人民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但却尚未引起医疗机构和广大民众的足够重视。

2017年4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

“三减三健”

专项行动作为实现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目标的重要抓手

“三减”即减盐、减油、减糖;

“三健”即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该方案把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和健康骨骼作为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核心内容,充分说明口腔、体重和骨骼的健康已经成为全民生活方式的重要管理目标。

一、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 个百分点;

6~ 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一)超重或肥胖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超重是指体重超过了相应身高所对应的正常标准,

且介于正常和肥胖之间的身体状态。

肥胖则是指体重在超重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并达到相应身高

所对应的另一个标准后所呈现的一种超体重身体状态。

BMI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它是一种计算身高比体重的指数

BMI=体重(kg)/ 身高(㎡)

我国成人

正常:18.5 ≤BMI<24kg/ ㎡

超重:24 ≤BMI<28kg/ ㎡

肥胖:BMI≥28kg/ ㎡

BMI的优点:

综合考虑了身高和体重两个因素,与肥胖相关性高,

可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不受性别影响.

但对于因肌肉发达而非脂肪过多所致的体重增加并不适用。

(二)超重或肥胖的主要原因

遗传因素:肥胖遗传基因

环境因素:饮食、活动等生活方式因素,

心理、社会和经济因素。

从代谢的角度看:

无论是什么原因,肥胖的发生是基于代谢紊乱,

因此,可以说代谢紊乱是肥胖从基因到临床表现的中间环节。

二、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症

>50岁女性为20.7%,男性为14.4%

>60岁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2006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近7000万,

骨量减少者已超过2亿人。

骨质疏松症状:

早期常无明显感觉,常常不被人重视。

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疼痛、驼背、身高降低或骨折等,

后期严重影响生命质量,且致残率较高,

(一)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及诊断标准(1994年WHO)

骨质疏松症:

是一种进行性的骨骼系统疾病,其特征是骨组织的骨量低,骨骼微结构退化伴骨脆性增加和易骨折。

诊断标准:

骨量减少、骨密度(BMD)下降和(或)发生脆性骨折等为依据。

骨密度检测、骨代谢生化指标(骨矿物质、骨代谢调控激素和骨转化标志物)

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测定(DXA)测量骨密度,仍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主要检查依据。

(二)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

性别、年龄、种族、身材、体重、家族骨折史、钙和维生素D摄人量、每日日照时长、活动量、吸烟史、饮酒、饮茶或咖啡、过早绝经、绝经时间、绝经后是否激素替代治疗、怀孕次数、患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1.主要分布在绝经后的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

2.其次是钙和维生素D缺乏、吸烟、过量饮酒和咖啡、身体活动少、性激素低下等人群。

三、口腔健康

2015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龋齿:5岁儿童龋患率为70.9%,

12岁儿童龋患率为34.5%,

与十年前相比,童龋患率分别上升了5.8%和7.8%。

牙周病:35~44岁,口腔内牙石检出率为96.7%;

牙龈出血检出率为87.4%。

与十年前相比,上升了10.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口腔疾病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较高,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已经成为危及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一)口腔健康的定义和判断标准

2010年WHO提出口腔健康包括:

“无口腔领面部慢性疼痛、口咽癌、口腔溃疡、先天性缺陷如唇腭裂、牙周(牙龈)疾病、龋病、牙齿丧失以及影响口腔的其他疾病和功能紊乱。”

日本:

60:24 和80:20

判断口腔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

健全的口腔功能

没有口腔疾病

口腔健康应具备以下要素:

(1)没任何疼痛和不适。

(2)良好的功能:咀嚼、吞咽和语言功能。

(3)心理方面:外观正常、不影响自尊、个人满意。

(4)社会方面:不影响社会交流。

(二)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的主要危害

口腔疾病主要包括龋病和牙周病,

是造成牙齿丧失,影响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口腔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口腔疾病不仅影响口腔的生理功能,同时也对

全身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成为一些全身疾病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炎症,口腔感染,特别是牙周感染

会提高患者外周血中的C反应蛋白及其他生物标记物的浓度,

导致系统性炎症的水平升高,并通过多种机制参与或促进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呼吸道疾病:

当口腔卫生状况降低后,易使呼吸道致病菌增殖而发生感染,同时随着牙菌斑的形成和变化,使呼吸道致病菌更易寄生于口腔,最终通过吸人方式造成肺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