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人体心电图【实用参考】
- 格式:ppt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26
人体心电图描记实验目的:1.学习人体心电图的记录和分析方法,2.了解正常人体心电图三个波形及两个间期的生理意义。
3.协助判断心跳频率、节律及心脏兴奋起源、传导和恢复过程中有无异常现象。
实验原理:人体是个容积导体,心脏兴奋时产生的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容积导体传导到体表。
如在体表按一定的引导方法,可将心脏电位变化记录下来,即心电图。
心电图反映了心脏兴奋的产生、传播及恢复过程中的规律性的生物电位变化。
由于引导电极位置和导联方式不同,心电图的波形可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有P、QRS和T三个波及P-R、Q-T两个间期。
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过程;QRS波群反映了心室去极化过程;T波则表示心室复极化过程。
P-R间期为心房兴奋传导至心室兴奋所需要的时间;Q-T间期表示心室开始去极化到完成复极,恢复到静息电位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对象:人体(学生自愿者)。
实验器材和药品:心电图仪、检查床、电极膏(或生理盐水)、75%酒精棉球。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一)描记前的准备1.复习《心电图机》使用方法(1)连接好心电图机的电源线、地线和导联线,并接通电源,预热5min。
在此期间安放电极。
(2)让受试者去掉手表,舒适、放松地静卧在检查床上,裸露上半身。
(3)安放标准肢体导联和胸导联电极。
按规定连接好导联线:红色——右手;黄色——左手;绿色——左足;黑色——右足。
安放胸部V1、V2、V3、V4、V5 、V6 6个胸导联电极。
2.复习《心电图机》中心电图导联的基本原理。
(二)心电图描记描记前校正输入信号电压放大倍数,使1mv标准电压使描笔振幅为10mm(记录纸上纵坐标为10小格)。
走纸速度定为25mm/s。
先后描记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加压单极肢导联aVR、aVL、aVF;和胸导联V1、V3、V5。
在心电图记录纸上注明各导联名称,受试者姓名、性别、年龄及记录日期。
(三)心电图分析1.辨认P波、QRS波群、T波及P—R、Q—T间期和S—T段。
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篇一: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心电图测量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心电测量的原理,并学习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学习正常心电图中各波的命名与波形,了解其生理意义。
3、学习利用心电图计量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各项数值。
【实验器械】RM6240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处理系统、数据输入连接线、电极夹、30%酒精、95%酒精、酒精棉球。
【实验步骤】1、将连接线连好,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选择“心电实验”。
确保及其妥善接地。
2、受试者摘下眼镜、手表等金属物品及微型电器,在安放电极夹的部位用95%酒精棉球洗脱去油脂,再用30%酒精擦湿以方便导电。
按照标准导联方式(左手接正极,右手接负极,右脚接地,这是标准导联方式之一)接好电极。
电极夹安放在肌肉较少的部分,手部在腕关节屈侧上方3-5cm 处,足部在小队下端内踝上方约3-5cm处。
3、调节基线位置、描记速度、信号增益及方向,使心电通道窗口中的波形易于观察。
4、开始观察并记录心电图,截取波形稳定的几个连续周期,保存文件,标明受试者姓名及实验时间。
篇二:生理学实验报告1心电图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内容: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二、人体呼吸运动的描记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老师:实验人:合作人:年月日实验内容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实验目的】1、了解新电测量的(本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人体心电图实验报告)原理,并学习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学习正常心电图中各波的命名与波形,了解其生理意义。
3、学习利用心电图计量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各项数值。
【实验原理】在正常人体,有窦房结发出的兴奋传播到左、右心房,在传播到左、右心室,先后引起心房、心室收缩。
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各部分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电变化传播方向、途径、次序和时间等都有一定的规律。
这种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容积导体),反映到身体表面,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也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第四讲心率、心电轴与心电图伪差薛松维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 心内科主任医师一、利用心电图计算心率利用心电图计算心率是掌握心电图实用技术的第一个体现。
方法有以下几种:1.心率计算公式法(1)心率(次/m in)=60s/R-R间期秒数(s)。
R-R间期代表了一个心动周期所需要的时间。
如R-R间期为3个大格,每个大格=0.20s,3个大格=0.60s,套入公式法(1) 60s/0.60s=100,即该心率为100次/m i n。
公式法(1)需要首先将R-R间期的格数换算成秒数,相对麻烦一些。
2.心率计算公式法(2)心率(次/m in)=1500/R-R间期小格数。
按照正常心电图仪走纸速度为25mm/s,心电图仪每分钟走纸为25mm×60s=1500m m,即心电图每分钟为1500个小格。
如R-R间期为3个大格,3个大格=15个小格,套入公式法(2)1500/15=100,即该心率为100次/min。
公式法(2)比较直接、简便易行,多被临床医生采用。
注意:公式法中所说的R-R间期只是为了更简便快捷地辨认,因为心电图波形中QRS振幅较P波振幅大得多,R-R间期比P-P间期更明显、更容易识别。
实际上,正确提法应为P-P间期。
因为心动周期起于P波(心房除极),终于下一个P波前(心室复极后)。
正常心脏节律的心房与心室为1∶1传导关系,所以R-R间期就等于P-P间期。
但在心律不齐,特别是心房纤颤时,上述公式法并不适用。
3.目测法计算心率为了节约计算心率的时间,在心律规整时可采用简便的目测法,粗略地推算心率。
此种方法虽不十分精确,但非常适合临床应用,每位医生必须掌握。
首先计算R-R间期的大格数,并参考多出来的小格数加以修正。
如心电图R-R间期为1个大格,心率为300次/min;2个大格,心率为150次/min;3个大格,心率为100次/min(见图4-1);4个大格,心率为75次/min;5个大格,心率为60次/min; 6个大格,心率为50次/min,以此类推。
生理学理论指导: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意义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典型心电图的基本波形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T波(U波)。
1.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波形小而圆钝,0.08-0.11s。
2.QRS波群:代表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0.06-0.10s。
3.T波:代表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0.05-0.25s,方向与QRS主波方向同。
4.U波:有时在T波后一个低而宽的小波,方向与T波同。
各波之间时程关系的意义:
1.PR/PQ间期: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0.12-0.20s,代表房室传导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时,此期延长。
2.PR段:P波终点到Q波起点,由兴奋传导通过房室交界区形成,非常微弱,回到基线水平。
3.QT间期: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到复极化完毕的时间,与心率成反变关系。
4.ST段:QRS波终点到T波起点,代表2心室均处于去极化状态,一段等电位线。
生理学实验报告1心电图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内容: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二、人体呼吸运动的描记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老师:实验人:合作人:年月日实验内容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实验目的】1、了解新电测量的原理,并学习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学习正常心电图中各波的命名与波形,了解其生理意义。
3、学习利用心电图计量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各项数值。
【实验原理】在正常人体,有窦房结发出的兴奋传播到左、右心房,在传播到左、右心室,先后引起心房、心室收缩。
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各部分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电变化传播方向、途径、次序和时间等都有一定的规律。
这种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容积导体),反映到身体表面,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也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
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就是临床上记录的心电图(ECG)。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而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心电图常被用于心动异常病例及心脏传导功能障碍的诊断。
【实验器械】RM6240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处理系统、数据输入连接线、电极夹、30%酒精、95%酒精、酒精棉球。
【实验对象】人【实验步骤】1、将连接线连好,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选择“心电实验”。
确保及其妥善接地。
2、受试者摘下眼镜、手表等金属物品及微型电器,在安放电极夹的部位用95%酒精棉球洗脱去油脂,再用30%酒精擦湿以方便导电。
按照标准导联方式(左手接正极,右手接负极,右脚接地,这是标准导联方式之一)接好电极。
电极夹安放在肌肉较少的部分,手部在腕关节屈侧上方3-5cm处,足部在小队下端内踝上方约3-5cm 处。
3、调节基线位置、描记速度、信号增益及方向,使心电通道窗口中的波形易于观察。
4、开始观察并记录心电图,截取波形稳定的几个连续周期,保存文件,标明受试者姓名及实验时间。
心电图报告,心电图报告[025]心电图报告,心电图报告心电图报告:以下是心电图(ECG)报告的一些常见词汇和特征:1. 心率(HR):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
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的心率可能表示有问题。
2. R波峰:R波峰是心电图波形中的最高点,并且可以用于计算心脏电活动的周期。
3. PR间隔:PR间隔是心电图中P波和QRS波群之间的距离,表示心脏的传导性质。
4. QRS波群:QRS波群是心电图波形中的一段,代表室性肌肉的电活动。
5. QT时间:QT时间是心电图波形中的一段,表示心脏的充电和排电的过程。
6. ST段:ST段是心电图波形中,QRS波群和T波之间的水平线段。
7. T波:T波是心电图波形中的一个正向波形,表示心脏复极化的过程。
常见的异常性质包括:1. 心律不齐(arrhythmia):心跳过快,过慢,改变节律等情况。
2. 心肌缺血(ischemia):表示心脏的供血不足,比如狭心症。
3.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坏死。
4. 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表示心脏传导性能受到影响,比如房室传导阻滞。
5.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由于心律不齐或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突然死亡。
治疗方法:根据心电图报告的具体情况,医生会推荐适当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一些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血管扩张药物以及血管收缩药物等。
2. 改变生活方式:比如戒烟,控制体重,保持运动,控制高血压等。
3. 植入电极装置:用植入的电极装置来同步心脏节律,比如起搏器和心律调节器等。
4. 手术治疗:在心脏瓣膜问题和冠状动脉问题等情况下进行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1. 跟随医生的建议:如果您已经被诊断出心脏问题,一定要跟随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保持适度的运动是保护心脏的关键。
1、各波形的意义(1)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故P波的异常常是代表心房的问题,例如一个COPD患者II导联P波振幅>0.25mv,诊断右房肥大。
(2)PR间期:不等于PR段,而=P波+PR段。
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故其时间延长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心室除极全过程。
正常的QRS波群大家有目共赌,若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常代表心室出问题。
如室早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而作为房早,只要不伴室内差传,QRS形态是正常的。
心脏泵血靠的就是心室,而QRS波就是心室活动的表现,心房出问题不会马上出人命,但心室会,一份ECG若连异常的QRS波都找不到,说明心跳已经停止了。
(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的问题。
其临床地位极高,但其改变特异性欠佳。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
主要看QTc间期,即校正后的QT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为使各种心率下的QT间期具有可比性,故产生QTc间期[=QT间期/(根号R-R)],其中R-R单位为S,一般只能由看电脑打出或查表获得,或靠感觉),QTc间期才是有意义的值。
2、作为非心电图专科医生,若从生理学的原理上去研究心电图,结果定是痛不欲生,一无所获。
临床医生只要能看懂这是一个什么图,危不危重,就够了。
3、心电图诊断的二个注意点:(1)一份ECG有几个诊断时,顺序是有一定讲究的,未查到明确标准,但肯定的是心律一定写第一位,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颤,而电轴左右偏写第二位,其他标准不详。
(2)ECG诊断内容分为三类:①A类:多指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主要有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各电解质紊乱等,必须依赖临床资料。
例如对一个异常Q波+ST段弓背型抬高+T波改变的典型心梗ECG,患者无胸痛胸闷等病史,一般是不能诊断心梗的,心电图报告完全可以卑鄙地写:异常Q波、ST-T改变,请结合临床,但这种报告外科医生看得懂吗?若负责任一点,可以写考虑急性心梗可能,请结合临床;单靠ECG一般是不够资格直接认为心梗(病理生理诊断)。
2.QRS波群:反映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3.T波:反映心室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4.PR间期: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代表由窦房结产生兴奋经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传到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即代表从心房去极化开始至心室去极化开始的时间。
5.PR段:是从P波的终点到QRS波的起点,代表房室间传导所用的时间。
6.QT间期:指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至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
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呈负相关。
这主要是因为心动周期因心率增快而缩短所致。
7.ST段: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
正常心电图上ST段应与基线平齐。
sT段代表心室各部分心肌均已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
1,正常心电图:不用说了,它有可能是把那几个波和导联都斩一段下来,每一个波给你3个周期,分成几行给你看,要注意2,左心室肥大:只要看V5大于5格,也是上下纵的5格3,右心室肥大:只要看V1大于2格,是上下纵的2格4,心房颤动,所有的P--P,Q--Q,R--R,S--S,T--T都没规律,也就是乱七八糟,5,窦性心动过缓:每个心动周期都大于5个格(是左右横的格)6,窦性心动过速:每个心动周期都小于3个格(是左右的格)7,房性期前收缩: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注意:这个波的pQRSt形状是正常的,只是提前罢了),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8,室性期前收缩: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注意:这时候R波变宽),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9,典型心肌缺血:V456的ST段下移10,急性心肌梗死:Q波增宽+ST段弓背向上抬高,注意:前壁看V123456;后壁看Ⅱ,Ⅲ,aVF快速目测判断心电图的经验1、正常心电图2、窦性心动过速3、窦性心动过缓4、房性期前收缩---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是节律不一致5、室性期前收缩---特点:出现宽大畸形的QRS 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与窦性心动过速有点相似,但是频律更快一些,在150-250次/分之间。
在电视节目中反映抢救危重病人时常常用此图来衬托紧张的气氛。
7、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特点:没有正常波形,可见宽大畸形的QRS波及深的T波,有点象拉开的弹簧一样一圈一圈的。
8、房颤---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 波。
9、房扑---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状相同的F 波。
10、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逐渐延长,至QRS 波发生一次脱落,周而复始出现。
11、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固定不变,QRS 波自动发生一次脱落,周而复始出现。
12、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P波的节律与QRS 波的节律没有联系,各自维持自己的节律。
【⽣理学】体表⼼电图⼈体是⼀个⼤的容积导体,⼼脏各部分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物电活动,可以通过周围的导电组织和液体传到体表。
将测量电极置于体表的⼀定部位记录出来的⼼脏兴奋过程中所发⽣的有规律的电变化曲线,称为⼼电图。
⼼电图导联⽅式与正常⼼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从体表记录⼼电图时,引导电极的放置位置及与⼼电图机连接的线路,称为⼼电图导联。
“标准导联”的⼼电记录导联系统,共有三类12个导联,包括三个标准字体导联(分别为I导联、II导联、III导联),三个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分别为aVR、aVL和aVF)和6个单极胸导联(V1-V6)。
标准肢体导联反映⼼电活动在两个肢体之间呈现出的电位差。
加压单机肢体导联反映⼼电活动在某⼀肢体呈现的电变化。
单极胸导联反映⼼脏活动在胸壁某⼀点呈现的电位变化,由于与⼼脏表⾯的位置很近,每个胸前导联能够从⼀些细节上反映⼼脏微⼩的、特殊部位的电活动。
临床上对患者⾏⼼电图检查时通常记录以上12个导联⼼电图。
1.P波在⼀个⼼动周期中,⼼电图记录⾸先出现的⼀个⼩⽽圆顿的波称为P波。
反映的是左、右两⼼房的去极化过程。
P波正常时呈0.08-0.11秒,幅度不超过0.25mV。
P波⽅向在I、II、aVF、V4-V6导联中均向上,在aVR导联则向下,⽽在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
虽然窦房结的去极化发⽣在⼼房去极化之前,但由于窦房结体积⼩,P细胞数量少,兴奋时产⽣的综合电位也很⼩,因此在常规体表⼼电图上记录不到窦房结电位。
⼼房颤动时,P波消失,取⽽代之的时细⼩⽽杂乱房颤波形。
2.QRS波群 P波之后间隔⼀⼩段时间(P-R间期),出现的⼀个时程较短、幅度较⾼、形状尖锐的波形,称为QRS波群。
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电波动,第⼀个向下的波称为Q 波;第⼀个向上的波称为R波;R波之后出现的额向下的波称为S波。
正常的QRS波群历时0.06-0.10秒,代表兴奋在⼼室内传播所需的时间。
QRS波主波⽅向在I、II、III、aVF、V4-V6导联中均向上,⽽在aVR导联则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