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化验单简单分析(参考)
- 格式:docx
- 大小:13.61 KB
- 文档页数:2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血常规化验单包括如下化验项目,每一个血常规化验项目都会反应身体某一或多个机能的健康状况。
对于肾病患者而言,学会自己查看血常规化验单,对于自己病情的发展,治疗效果都会起到积极的监测作用。
一、红细胞(RBC)计数临床意义1. 生理变化(1) 初生儿较成年为高;老年人比青壮年者稍低。
(2) 超力型人的红细胞数较正力型和无力型者高,两种体质极端的红细胞之差可达20%。
(3) 妊娠时期血浆量增多而多有稀血症。
此外,居住高山因缺氧可引起生理性红细胞增多。
2. 病理变化(1) 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及休克;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慢性获得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肺气肿、严重的支气管性哮喘、矽肺、纤维性肺结核等);异常血红素(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其他:肿瘤(肾脏肿瘤、肾上腺瘤、肾母细胞瘤、脑瘤、肝癌、子宫纤维肉瘤、前列腺癌、胃癌、肺癌、嗜铬细胞瘤);肾脏病(肾盂积水、多囊肾、肾动脉狭窄);皮质醇增多症及脾结核等。
(2) 减低见于①大细胞型贫血: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增加,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或降低。
如维生素B12。
及叶酸缺乏之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疾患所致的贫血及内分泌疾患如甲状腺机能低下所致的贫血等。
②正常细胞型贫血:此种贫血之MCV、MCH及MCHC均正常。
如急性失血后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骨髓病所致之贫血。
③单纯小细胞型贫血;此种贫血之MCV和MCH均减少,但MCHC正常。
如慢性感染、慢性肾疾患等。
④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种贫血MCV、MCH及MCHC均降低、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维生素B缺乏所致之贫血。
二、血红蛋白(Hb)测定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大致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
各种影响红细胞计数的因素也同时影响血红蛋白,但被影响的程度在比例上不一定相称。
1.血常规一般看病最常做的就是3大常规,这也是住院病历里面必须的,特别是小孩子发烧感冒时,建议大家去医院要自己要求验,看看是不是病毒感染,这样可以避免医生滥用抗生素。
血常规化验现在一般取指尖血(过去取耳垂末梢血),内容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及血小板计数,均用英文字首缩写表示。
血红蛋白(HGB) 正常值为120-150g/L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值为4×109/L-10×109/L其中中性白细胞(NEUT%)正常时为0.5-0.7淋巴细胞(L YM%) 正常时为0.2-0.4嗜酸细胞(MXD%) 正常时为0-0.02血小板(PLT ) 正常值为100×109/L-300×109/L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正常值为82-92fL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为340-360g/L临床意义:如果HGB值低于120g/L,就说明有贫血存在,应该进一步检查是什么性质的贫血,如果HGB值高于160g/L,可能是因为患有血红蛋白增高症或者血液被浓缩的缘故,WBC代表的白细胞是人体的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相当于国家的军队,共总数的增高(超过10×109/L)时,多表明有炎症、感染存在,此时病人多有发热症状,如果白细胞总数太高在(30-50)×109/L以上,病人是于少年儿童或年青人,伴有较严重的不能解释的贫血,请不要掉以轻心,应该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排除白血病的可能,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可由接受放射线,病毒感染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等引起。
中性白细胞比例增高多意味着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存在,淋巴细胞增高多见于慢性疾病及长期接受放射线照射,嗜酸性白细胞增高时,往往说明体内有过敏原存在引起的过敏,如寄生虫(蛔虫多见),过敏性炎症,过敏反应等。
PLT减少时,可能会有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增高时,说明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
血常规化验单解读方法
血常规化验单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这三大系统。
1. 白细胞计数:正常人在4000-10000/UL,低于4000/UL常见于病毒感染,高于10000/UL通常考虑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当白细胞计数超过50000/UL时,通常考虑有血液系统疾病。
2.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这三个指标通常联合起来,主要看患者是否有贫血,当血红蛋白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时,通常考虑有贫血,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一般需要输血治疗。
3. 血小板计数正常人在100000-300000/UL,低100000/UL被认为血小板减少,低于20000/UL时,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以及多器官的出血,需要紧急输注血小板治疗,临床上超过450000/UL时,通常认为血小板增多,需要进一步明确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可进行血小板功能测定以及骨髓穿刺等检查。
化验单详细分析范文化验单是医生为了了解患者身体状况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检查。
通过分析化验单上的各项指标,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并进一步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下面将对化验单中常见的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血常规1.白细胞计数:正常值为4-10×10^9/L。
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感染、炎症或肿瘤存在,而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免疫功能低下或骨髓抑制的情况。
2.红细胞计数:正常值为3.8-5.5×10^12/L。
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脱水、慢性肺病或高原适应等情况,而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贫血或出血的情况。
3.血红蛋白:正常值为120-160g/L。
血红蛋白值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肺性心脏病、多发性骨髓瘤或肾脏病等情况,而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贫血或失血的情况。
4.血小板计数:正常值为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炎症、感染或肿瘤存在,而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出血或骨髓抑制的情况。
二、肝功能检查1.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为8-40U/L。
ALT值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肝炎、肝损伤或肝硬化等情况。
2.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为8-40U/L。
AST值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肝炎、肝损伤或肝硬化等情况。
3. 总胆红素:正常值为3.4-22 umol/L。
总胆红素值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胆道梗阻、肝炎或胆结石等情况。
4.白蛋白:正常值为35-55g/L。
白蛋白值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肝炎、肝硬化或肾病综合征等情况。
三、肾功能检查1. 尿素氮(BUN):正常值为2.5-8.3 mmol/L。
BUN值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肾功能损害或脱水等情况。
2. 肌酐:正常值为53-106 umol/L。
肌酐值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肾功能损害或肌肉疾病等情况。
3. 尿酸:正常值为160-420 umol/L(男性)和120-320 umol/L(女性)。
血常规化验单实例解说
血常规化验单是医生根据患者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评估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常见检查方法。
以下是对一份血常规化验单的解说:
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它们帮助身体抵抗感染和疾病。
正常白细胞计数范围是4,500-11,000个/微升。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暗示着感染、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疾病。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正常红细胞计数范围是4.2-5.4百万/微升(男性)和
3.6-5.0百万/微升(女性)。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的红细胞计数可能暗示着贫血、失血、骨髓疾病等问题。
3.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负责携带氧气。
正常血红蛋白范围是13.5-17.5克/分升(男性)和12.0-15.5克/分升(女性)。
低于正常范围的血红蛋白可能暗示贫血。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起着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是150,000-450,000个/微升。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的血小板计数可能暗示着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
5.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类型,它们负责消灭细菌和其他病原体。
正常中性粒细胞计数范围是2,500-7,500个/微升。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的中性粒细
胞计数可能暗示感染或骨髓问题。
通过对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各项指标进行解读和分析,医生可以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血液疾病等问题,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治疗建议。
因此,血常规化验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临床诊断工具。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血常规检查项目正常参考值血常规检查是指测定末梢血液中血细胞的总称,它包括测定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白细胞分类及血小板等项目。
你知道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血常规检查项目正常参考值。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1、红细胞计数(RBC) (单位:10^12/L)男 4.0-5.50×10^12/L,女 3.5-5.0×10^12/L,新生儿 6.0-7.0×10^12/L。
2、红细胞压积(HCT) (单位:%)男: 40-50%,女:36-45%,新生儿:36-50%。
3、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单位:fL)男:80-100FL,女:80-100 FL,新生儿:97-109 FL。
4、红细胞分布宽度 (单位:%)男:10-16%,女:10-16% 新生儿:10-18%。
5、血红蛋白浓度(HGB) (单位:g/L) :男:120-160 g/L,女110-150 g/L,新生儿 170-200 g/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单位:pg)男:26-38 pg,女26-38 pg,新生儿26-38pg。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g/L)男:300-360 g/L,女300-360 g/L,新生儿300-360 g/L。
8、白细胞计数(WBC) (单位:10^9/L)男:4-10×10^9/L,女:4-10×10^9/L,新生儿 1.5-2.0×10^9/L。
9、单核细胞计数(MONO) (单位:10^9/L)男:0.3-0.8×10^9/L,女:0.3-0.8×10^9/L,新生儿0.3-0.8×10^9/L。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 (单位:%)男:3-10%,女:3-10%,新生儿3-10%。
11、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单位:10^9/L)男:2.0-7.5×10^9/L,女:2.0-7.5×10^9/L,新生儿 2.0-7.5×10^9/L。
血常规1、正常范围4.0-10x10∧9 g/L=4-10x10∧3/cm3或/dL, 1)中性粒细胞分叶在6叶以上称核左移。
2)嗜酸性粒细胞:伤寒下降、过敏、变态反应上升。
3) 4)单核细胞:包核不规则2、白血病散点图红色:嗜酸性粒细胞、紫色:淋巴细胞、绿色:单核细胞、海蓝色:血小板和碎片、黄绿色:中性粒细胞、土黄色:异性淋巴细胞3、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及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a、WBC↑↑+NC(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空泡:细菌感染/炎症/肿瘤/药物因素b、WBC↑↑+NC↑+少数异性淋巴细胞:混合感染c、WBC↑↑+EC(嗜酸性粒细胞)↑↑: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d、WBC↑↑+白血病细胞:白血病e、WBC↑↑+异性淋巴细胞>10%:EB病毒感染致“传单”f、WBC↓↓+LC(淋巴细胞)↑+少数异性淋巴细胞:普通病毒感染g、WBC↓↓+EC↓↓+胃肠症状:伤寒/副伤寒h、WBC↓↓+DC()无特殊+临床资料:结核、甲亢、SLE(系统性性红斑狼疮)等i、WBC数不高+幼稚细胞:白血病/NHL(淋巴瘤)j、WBC↓↓↓+LC↑+红细胞/血小板减少:AA(再生障碍性贫血)4、贫血指数:MCV、MCH、MCHC、RDWMCV:平均红细胞体积80-100fl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7-34pg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0-360g/LRDW:红细胞分布宽度—反应红细胞均质性11.5-14.55、贫血(概念):RBC+HGB+HCT均低于同性别、同年龄组参考值下限的一组症状(或疾病)贫血程度划分(90g/L=9g/dL)轻度:90g/L<Hb<参考值下限中度:60g/L<Hb<90g/L重度:30g/L<Hb<60g/L极重度:Hb<30g/L6、贫血形态学分类MCV、MCH、RDW均升高:大细胞性贫血如MA(营养学性贫血)MCV、MCH均减低:小细胞性贫血如ACDMCV、MCH、MCHC均减低,RDW升高: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IDC7、血小板分布:EDTA抗凝血剂片染色镜检发现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数假性减少:应重抽血复查血小板抗凝剂可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血小板↑↑↑: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肿瘤、药物血小板↓↓↓+紫癜+肝脾不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血小板↓↓↓+紫癜+肝脾肿大:肝脾因素(如肝硬化) 血小板↓↓:药物因素(如服用三七后血小板减少)8、MM:多发性骨髓瘤。
血常规NO 项目参考单位1 白细胞WBC 4-10 109/L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 50-7 %3 淋巴细胞百分比LY% 20-40 %4 单核细胞百分比MO% 3-8 %5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 0.5-5 %6 嗜碱性细胞百分比BA% 0-1 %7 中性粒细胞计数NE# 2-7 109/L8 淋巴细胞计数LY# 0.8-4 109/L9 单核细胞计数MO# 0.12-0.8 109/L10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 0.05-0.5 109/L11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 0-0.1 109/L12红细胞计数RBC 3.68-5.13 1012 /L13 血红蛋白Hb 113-151 g/L14 红细胞压积HCT 0.335-0.45 L/L1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80-100 fL16 平均血红蛋白MCH 27-34 pg17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 g/L18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1-15.5 %19 血小板计数PLT 101-320 109/L20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7.4-12.5 fL21血小板压积PCT 0.114-0.282 %22 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 15.5-18.1 ratio(1)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2)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性粒细胞(N )中性粒细胞增高:(1)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球菌感染、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血常规化验单最全解读1、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值:男性 (4.0~5.5)×10^12/L;女性 (3.5~5.0)×10^12/L;新生儿 (6.0~7.0)×10^12/L上面这个正常值数据,咋还男女有别呢?其实男女两性的红细胞计数在15-40岁期间差别明显,主要是在此期间男性雄性激素水平较高,而睾酮有促进骨髓造血作用。
生理性增高:1、高山地区的居民:高海拔地区缺氧刺激红细胞代偿性增多2、饮水过少,排汗过多:暂时性的血液浓缩。
3、新生儿:在宫内生理性缺氧状态,代偿性增多,但在出生2周后就逐渐下降。
4、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
生理性减低:1、三个月到十五岁的人群:生长发育迅速所致的造血原料相对不足。
2、孕妇妊娠中后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
3、老年人:骨髓造血机能减低。
(工厂产能不足)病理性增多病理性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汗,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尿崩症等。
组织缺氧,代偿性增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加。
某些肿瘤:如肾癌,肾上腺肿瘤,肝细胞癌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
药物因素: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病理性降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引起的贫血。
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等造成或伴发的贫血。
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等。
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因素。
2、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血常规检查化验单项目分析血常规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的成分进行检测,来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化验单常见的项目有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体积等。
下面将对这几个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
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对抗感染和炎症等病理状态。
正常范围是4-10×10^9/L。
若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或器官损伤等情况。
若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感染或药物反应等。
2.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是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的运输工具,它们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机体氧合能力。
正常范围是3.5-5.5×10^12/L。
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失水、肾脏疾病或肺部疾病等。
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贫血、骨髓抑制或慢性疾病等。
3.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它可以与氧气结合,然后通过红细胞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
正常范围是120-160g/L。
血红蛋白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脱水、肺部疾病或肾脏疾病等。
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贫血、骨髓抑制或长期失血等。
4.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一种参与血液凝结的细胞片段,它们对止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常范围是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炎症、感染或骨髓异常等。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自身免疫疾病、肝脾功能异常或骨髓抑制等。
5.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Hct)是指红细胞占据血液总体积的百分比,它也是反映机体氧合能力的指标。
正常范围是35-55%。
红细胞压积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脱水、肺部疾病或肾脏疾病等。
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贫血、骨髓抑制或长期失血等。
6.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衡量红细胞大小的指标,它与一些贫血类型有关。
化验单范本1.血常规化验单样本血液流变指标检测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于男:7.5~10.0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于男:5.6~6.7女:4.7~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9~22.6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正常情况:2.4~3.7(g/L) 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于男:14~20女:12~21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
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
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
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血常规标准参考表血常规是临床上常规的一项检查项目,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常规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的标准参考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
1.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是携氧的主要细胞,它的数量反映了人体供氧能力的强弱。
成年男性的正常范围为(4.3-5.8)×10^12/L,成年女性的正常范围为(3.5-5.0)×10^12/L。
红细胞计数偏高可能是由于脱水、肺部疾病等原因,偏低可能是贫血、出血等原因。
2. 血红蛋白(HG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蛋白质,它携带着氧气和二氧化碳。
成年男性的正常范围为(130-175)g/L,成年女性的正常范围为(115-150)g/L。
血红蛋白偏高可能是由于肺部疾病、高原适应等原因,偏低可能是贫血、出血等原因。
3. 红细胞压积(HCT)。
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比例,它也反映了人体供氧能力的强弱。
成年男性的正常范围为(0.40-0.50),成年女性的正常范围为(0.37-0.47)。
红细胞压积偏高可能是由于脱水、肺部疾病等原因,偏低可能是贫血、出血等原因。
4.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成年人的正常范围为(4.0-10.0)×10^9/L。
白细胞计数偏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等原因,偏低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
5.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凝固的关键因素,它可以帮助止血和修复血管损伤。
成年人的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偏高可能是由于感染、骨髓增生异常等原因,偏低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抑制等原因。
精心整理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
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
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
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
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15.0~8.0×109/(1)(2)2.(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
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②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
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4)症等。
(5)3.0.01~0.05(1%。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
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
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
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血常规化验单的解读
血常规化验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可以反映出人体血液中的各种指标。
以下是血常规化验单中常见指标的解读:
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出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
正常值为4-10×10^9/L。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重要细胞,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贫血程度。
正常值为4.0-5.5×10^12/L。
3. 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可以反映出人体贫血的程度。
正常值为120-160 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比例,可以反映出人体贫血的程度。
正常值为35%-50%。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大小,可以反映出人体贫血的类型。
正常值为80-100fL。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红细胞中平均含有的血红蛋白量,可以反映出人体贫血的类型。
正常值为27-32pg。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可以反映出人体贫血的类型。
正常值为320-360g/L。
8.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9/L。
总之,血常规化验单可以反映出人体血液中的各种指标,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血常规检查报告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到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血常规检查报告的内容及其相关解读。
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携氧。
血红蛋白水平的正常范围是男性130-175g/L,女性120-160g/L。
如果血红蛋白水平偏低,可能是贫血的表现,而偏高则可能是患有某些疾病,比如慢性肺部疾病等。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携氧的主要细胞,红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是4-5.5×10^12/L。
红细胞计数偏低可能是贫血的表现,而偏高可能是患有肺部疾病、肾脏疾病等。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血小板计数的正常范围是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是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而偏高可能是患有血小板增多症。
4.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白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是4-10×10^9/L。
白细胞计数偏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等疾病,而偏低可能是由于免疫功能减弱。
5.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大小,正常范围是80-100fl。
红细胞平均体积偏高可能是由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而偏低可能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
6. 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正常范围是320-360g/L。
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可能是由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而偏高可能是由于脱水、肝病等。
7. 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是指血小板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正常范围是0.15-0.35。
血小板压积偏高可能是由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而偏低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症、感染等。
8.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体积是指血小板的平均大小,正常范围是7.5-11.5fl。
血常规化验单简单分析:
注意:只能作为参考用,简单的弄了一下
1.看血常规检查单的各项结果与正常值的比较,异常的常会标出
2.结果分析:
1)白细胞升高,主要为细菌感染
2)白细胞下降,常见原因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造血系统异常。
3)血脂升高,属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4)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 提示极有可能为糖尿病;
糖耐量异常(IGT):
空腹血糖<7.0mmol/L且>=6.1mmol/L
或
口服75g葡萄糖液后,血糖>=7.8mmol/L且<=11.1mmol/L
5)血液各种酶和蛋白:异常常需综分析且需要结合其他的检查来分析,常与肝功能异常有关,且某些及其严重。
常见正常值:
血红蛋白(Hb)
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血小板(PLT)
(100-300)%
红细胞(RBC)
男性:(4-5)*1012/L;
女性:(3.5-4.5)*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0.5%-1.5%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百分率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