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溯及力的正确适用
- 格式:docx
- 大小:15.13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民事法律及其司法解释的溯及力探析论文导读:学术界对司法解释的含义尚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将司法解释仅限于抽象解释,即所谓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和最高检察机关就审判和检察过程中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2、只规定本司法解释自某年某月某日起施行,对溯及力问题未作规定。
其次,尽管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大都未就溯及力作出规定,但我国《立法法》第84条前段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
关键词:民事法律,司法解释,溯及力一、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及其司法解释关于溯及力的规定学术界对司法解释的含义尚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将司法解释仅限于抽象解释,即所谓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和最高检察机关就审判和检察过程中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1]“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适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解释;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适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1981年6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第二条)。
司法解释针对的是审判工作中或检察工作中具体运用法律、法令的问题。
司法解释的对象不仅包括法律条文,而且包括法律事实[2]。
学术界谈及溯及力时主要是指法律的溯及力,而鲜有人注意到法律解释的溯及力。
所谓法律的溯及力,又称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如果适用,则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不具有溯及力[3]。
因此,本文所称的民事司法解释的溯及力,是指新的民事法律司法解释颁布后对其颁布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如果适用,则该司法解释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该司法解释不具有溯及力。
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大体上均未就自身的溯及力作出明确规定,就溯及力问题作出规定的是司法解释。
我国民事司法解释有关溯及力的规定可分为以下二类:1、明确规定司法解释有溯及力,即规定本司法解释适用于其生效前的行为和事件。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溯及力一、关于溯及力的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立法法第九十三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关于司法解释是否具有溯及力问题一直存有不同认识。
根据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九次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的相关规定,凡是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解释。
由此可见,司法解释作为司法机关为统一法律适用标准而对现行立法作出的解释,是对如何正确理解和执行法律所作出的具体规定,其内容是法律的应有之义,解释的内容一般不得超越法律本身,也就不会超越社会成员的正当预期,溯及既往也不会损害人们的信赖利益。
最高人民法院大多司法解释都规定,自司法解释施行之日起,人民法院尚未审结的一、二审案件均应适用,这一规定方式实际上是认可了司法解释具有天然溯及力的观点。
但是,司法解释虽是对既有法律所作之解释,而我国的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填补立法空白的作用,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有关利率保护标准的规定即是如此,至少在现阶段承担着填补立法空白的作用,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普遍原则,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不应被将来的、不确定的法律规范,影响其在设定民事权利义务时的合法信赖利益。
二、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以无溯及力为原则,有溯及力为例外。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31条规定:“本规定施行后,人民法院新受理的一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本规定。
对于自2020年8月20日到借款返还之日的利息部分,适用起诉时本规定的利率保护标准计算。
本规定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以前作出的相关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本条第1款“本规定施行后,人民法院新受理的一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本规定”,是指新司法解释自2020年8月20日公布之日起施行后,各级人民法院新受理的一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本规定,对于已经受理的一审、二审、再审案件的审理不适用本规定,是新司法解释时间效力的原则性规定。
Speed ??is everything, it is an indispensable factor for competitio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新民法总则溯及力的法律规定是怎样规定的?在当今这个社会,相信大家对于民法都不太陌生,毕竟民法调整的事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出台的民法总则是法律界的一件重大事项。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不了解民法总则中关于溯及力的相关规定,那么,新民法总则溯及力的法律规定是怎样规定的?那么,接下来将为大家详细的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在当今这个社会,相信大家对于民法都不太陌生,毕竟民法调整的事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出台的民法总则是法律界的一件重大事项。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不了解民法总则中关于溯及力的相关规定,那么,新民法总则溯及力的法律规定是怎样规定的?那么,接下来将为大家详细的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一、民法的溯及力新的民事法律颁布实施以后,对其生效之前发生而未依司法程序裁判的民事关系同样适用的效力有强弱之分.在新法律规范施行之前产生的民事关系和事实,自新法施行之日起方可适用新法的,为弱度溯及力;而溯及至该民事关系和事实所产生当时即适用新法有关规定的,为强度溯及力。
二、新民法总则溯及力的法律规定是怎样规定的?法律只有公诸于世,才能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并产生约束力。
经旧法确立的法律关系如果要用新法加以改变,难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故此民事法律一般只适用于其生效后发生的事实和关系,“法律不溯及既往”是早在罗马法中就得到确立并为后世所公认的原则。
中国民法也采取民法规范一般没有溯及力的原则。
但是在原则上确认民事法律没有溯及力的同时,并不排除国家根据客观需要,在一定的情况下作出某种溯及既往的规定。
例如,1950年10月20日,前政务院颁行的《新区农村债务纠纷处理办法》等1条规定:“解放前,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所欠地主的债务,一律废除”。
民法溯及既往,必须要由国家的法律作出明确规定,或者由有权解释法律的机关作出解释,这种法律规定或解释,是不溯及既往原则下的例外规定。
第1篇一、引言法律溯及力,是指法律对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法律溯及力问题在法律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涉及到法律的公正、合理和权威性。
本文旨在探讨法律溯及力的适用规则,以期为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法律溯及力的适用原则1.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是指法律只对法律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具有约束力,对法律生效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具有约束力。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和稳定性。
2. 法律溯及既往原则法律溯及既往原则,是指法律对其生效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具有约束力。
这一原则适用于以下情况:(1)法律明确规定了溯及既往的效力;(2)法律对当事人权益的保障具有合理性;(3)法律溯及既往不会对法律的公正性和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三、法律溯及力的适用规则1. 事件与行为的性质(1)对于违法行为,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
这是因为违法行为已经对法律秩序造成了破坏,溯及既往可能会对违法者产生不利影响。
(2)对于非违法行为,法律可以溯及既往。
这是因为非违法行为未对法律秩序造成破坏,溯及既往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 法律的明确性(1)对于明确规定溯及既往的法律,应当适用。
这是因为法律明确规定了溯及既往的效力,体现了法律的权威和稳定性。
(2)对于未明确规定溯及既往的法律,一般不适用。
这是因为未明确规定溯及既往的法律,可能会对当事人权益产生不利影响。
3. 法律的合理性(1)对于有利于当事人权益的法律,可以溯及既往。
这是因为有利于当事人权益的法律,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对于不利于当事人权益的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
这是因为不利于当事人权益的法律,可能会对当事人产生不利影响。
4. 法律的稳定性(1)对于有利于法律稳定性的溯及既往,可以适用。
这是因为有利于法律稳定性的溯及既往,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和稳定性。
(2)对于不利于法律稳定性的溯及既往,一般不适用。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适⽤及溯及⼒根据本修订版的规定,⾃2020年8⽉20⽇修订版公布之⽇起实施新的司法解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新司法解释有溯及⼒:2020年8⽉20⽇之后⼈民法院新受理的⼀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论借贷⾏为发⽣于何时(2020年8⽉20⽇之前或者之后),⼀律适⽤新上限(四倍LPR),但由于2019年8⽉20⽇央⾏正式执⾏以⼀年期LPR替代⼀年期基准利率作为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参考利率,因此借贷⾏为发⽣在2019年8⽉20⽇之前的,可参照原告起诉时⼀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确定受保护的利率上限。
即:(1)若借贷⾏为发⽣在2019年8⽉20⽇之前,应当以起诉时LPR的4倍确定受保护上限。
(2)借贷⾏为发⽣在2019年8⽉20⽇⾄2020年8⽉20⽇之间,应当以合同成⽴时LPR的4倍来确定受保护上限(3)借贷⾏为发⽣在2020年8⽉20⽇之后,也应当以合同成⽴时LPR的4倍来确定受保护上限。
但是对于⼈民法院已经受理但尚未审结的案件不适⽤新规,依然适⽤两线三区原则。
此外,仅从规则层⾯来分析,仲裁机构并不当然的适⽤司法解释,除⾮双⽅已经约定了争议解决的法律适⽤条款,且适⽤范围包括了司法解释,那么须适⽤司法解释的规定,否则借款合同选择仲裁解决纠纷有可能不能适⽤新司法解释。
本次司法解释的修订是在《九民纪要》、《民法典》等重要法律及⽂件的基础之上,重新对民间借贷相关问题做出的相应调整,修订稿公布近⼀个⽉之前,7⽉22⽇,最⾼法联合国家发改委,共同发布《关于为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对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进⾏修订,促进⾦融和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幅度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坚决否定⾼利转贷⾏为、违法放贷⾏为的效⼒。
本次修订将提⾼对⾼利贷、⾮法放贷、职业放贷⼈等违法⾏为的司法打击⼒度,进⼀步净化民间借贷市场,促进民间资本为实体经济输⾎,此外对于司法利率上限的⼤幅下调也将有效的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平,有利于降低中⼩微企业的民间借贷成本,推动普惠⾦融健康发展,更有可能影响到⾦融机构的利率⽔平,形成全社会利率⽔平的下降趋势。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目次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修改背景二、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三、关于借贷合同无效的认定规则四、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五、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执行的本息保护政策六、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溯及力基于保障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贯彻实施民法典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8月及12月先后两次对2015年9月起施行的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作出修改,第二次修正后的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已于2021年1月1日与民法典同步施行。
本文结合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两次修改的背景及条文变化情况,对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中的相关问题作出介绍与阐释,以供在理解和适用中参考。
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修改背景民间借贷,泛指在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自发形成的融资形式。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供需矛盾的有效解决方案,民间借贷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方面,民间借贷因具备形式灵活、手续简便、融资快捷等显而易见的优点而日趋活跃;另一方面,也因民间借贷天然具有的粗放、隐蔽、无序等特点,加上我国金融体制和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民间借贷相关问题引发大量纠纷进入法院,给人民法院司法审判工作带来困扰。
民间借贷在我国并非一个立法层面的概念,长期以来,是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制定相关司法解释以及司法政策性文件,在司法实务层面上将借贷行为区分为金融借贷和民间借贷,适用不同的裁判规则和利率保护标准。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关于黄金借贷案件处理问题的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城市借贷超过几分为高利贷的解答》中,最高人民法院就开始以司法解释对借贷及利息保护的问题加以规定。
自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行《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首次以司法解释形式对民间借贷作出明确规范后,最高人民法院又于2011年先后下发《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等司法政策文件,重点加强了在民间借贷案件审理过程中的证据审查、利息与高利的认定、防范惩治虚假诉讼与刑事犯罪行为等方面工作的指导。
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解释首先提出,民间借贷行为一般适用《合同法》,原则上应当遵守
以下原则:(1)双方共同遵守契约自由原则;(2)双方应当遵守真实原则;(3)受借贷影响的第三方应当得到保护;(4)禁止非法收取利息和
超过合同规定利率的利息;(5)丙方在民间借贷中不能作为借款人;(6)不得利用民间借贷活动实施职务犯罪等。
其次,解释明确民间借贷的宗旨为“满足民间的合法经济行为”,即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符合双方当事人自愿的经济行为,禁止危害公共秩序、损害社会公益的非法行为。
最后,解释确认双方当事人在民间借贷实体合同中应当履行责任,该
责任包括不得违反合同约定和保护第三方合法权益等原则,实行合同相关
义务,并负有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在新版“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最高人民法
院明确指出,民间借贷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落实“四必”即:必
须有书面合同,必须合法合规,必须有具体的偿还时间和方式,必须有合
理的利息等。
此外,解释还明确,被追索债务人在逾期后,需要支付利息,利率不能超过合同约定,也不得超过法定最高借款利率的三倍,以及可以
适用违约金等措施。
业务实践中有提供担保的,应当以担保物和担保人的
担保权利优先清偿债务,并以追索债务人的财产为最后手段。
因此,借贷双方在借贷之前,应当根据本解释的要求认真研究,明确
自身的权利义务,并健全符合法律法规的借贷合同,以确保双方的合法权
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此外,也应当引导借贷双方遵守事先缔结的借贷合同,如发生纠纷,可以根据解释中规定的方式,通过和解、调解或者诉讼等方式,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溯及力的正确适用
【要点】
本案中借款人已经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的部分应否以2015年9月1日为界限分段折抵本金。
【基本案情】
原告(被上诉人):刘某某
被告(上诉人):某(山东)有限公司
原审被告:淄博某有限公司
原审被告:王某某
被告某(山东)有限公司向原告借款5 000 000元,约定期限至2014年1月2日,并为原告出具借条一份,双方口头约定借款利率为日息0.15%。
被告淄博某有限公司、王某某为上述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原告于同日向其银行账户汇入4 977 500元。
2014年7月31日,被告某(山东)有限公司向原告借款8 000 000元,约定期限至2014年8月5日,并为原告出具借条一份,双方口头约定借款利率为日息0.15%,被告淄博某有限公司、王某某为上述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原告于同日向其银行账户汇入7 590 500元。
因被告某(山东)有限公司未按时还款,原告同意其继续按上述利息使用借款,但未约定具体还款期限。
被告某(山东)有限公司、淄博某有限公司在2014年1月3日至2015年9月6日期间共计向原告银行账户汇入9 870 000元。
现原告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归还借款本金13 000 000元及相应利息。
【裁判要旨】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某(山东)有限公司分两次向原告刘某某借款13 000 000元,原告通过银行转账出借给被告12 568 000元,原告主张剩余部分系现金及应付款项,被告不予认可,原告又无其他证据证实,故本院认定借款本金为12 568 000元。
被告主张口头约定的日息0.15%过高,应按日息0.1%计算利息,其在2013年12月20日至2015年9月6日期间支付给原告的9 870 000元中应折抵本金4 717 317.97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原、被告之间的借款利息应以2015年9月1日为界限分段计算,被告在此之前支付的利息不应折抵本金。
被告在2015年9月1日后支付原告741 000元,其中按照年息36%计算利息应为75 408元,剩余665 592元可折抵本金。
综上,本院认定被告尚欠原告借款本金11 902 408元,借款利息自2015年9月7日至还清之日,按年息24%计算。
被告淄博某有限公司、王某某为上述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亦应承担相应的保证责任。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十八条、第二十一条、第三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1.被告某(山东)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归还原告刘某某借款11 902 408元。
2.被告某(山东)有限公司支付原告刘某某利息(对本金11 902
408元,自2015年9月7日至本判决确定的还款之日止,按照年息24%计算),与上述款项一并付清。
3.被告淄博某有限公司、王某某对上述(一)、(二)项承担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
宣判后,某(山东)有限公司不服提起上诉。
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本案一审于2015年10月27日受理立案,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学习贯彻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第三部分适用《规定》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二)本《规定》施行后新受理的一审案件,适用本《规定》;(三)本《规定》施行后,尚未审结的一审、二审、再审案件,适用《规定》施行前的司法解释进行审理,不适用本《规定》;……”的规定,本案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依据该规定第二十六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的规定,本案中,因上诉人某(山东)有限公司未按时还款,被上诉人同意其继续按双方口头约定的日息0. 15%使用借款,上诉人已经支付的利息亦均是按照日息0. 15%支付,依据上述规定,该利息标准超过年利率36%的部分应为无效,上诉人主张其已付的超过年利率36%的
部分应折抵本金,符合上述法律规定,应予支持。
故截至2015年9月6日,上诉人尚应支付被上诉人刘某某借款本金7 676 805.18元(具体计算方式附后)。
依照上述规定,对于2015年9月7日之后的利息应以7 676 805.18元为基数,按年利率24%计付。
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如下:
1.撤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法院(2015)临民初字第3199号民事判决。
2.上诉人某(山东)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偿还被上诉人刘某某借款本金7 676 805.18元。
3.上诉人某(山东)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支付被上诉人刘某某借款利息(以7 676 805.18元为基数,自2015年9月7日起按年息24%计付至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
4.原审被告淄博某有限公司、王某某对上述二、三项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在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某(山东)有限公司追偿。
5.驳回被上诉人刘某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法官后语】
对于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这样一部兼具程序性规范和实体性规范的司法解释而言,应当遵循“从旧、从轻兼从新”的原则对其溯及力加以区分考虑。
首先,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一般适用于实施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基于我国司法解释的特殊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也应参照适用于司法解释。
法律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只有在其公布后才能成为约束
人们行为的规范。
法律具有稳定性和预期性的特点,要求人们在法律公布实施之前就应加以遵守显然是不正当的。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只能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去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利。
如果新颁布的法律可以规范人们以前的行为,将会使得人民们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也将不利于法律关系乃至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法不溯及既往是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也为世界各国立法所普遍采纳。
具体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其开创性地规定了许多规则,如关于民间借贷的利率与利息问题,该司法解释设置了法定之债(年利率24%以内)——自然之债(超出24%到36%)——债权无效(超出36%的部分)三级安排,诸如此类的涉及民间借贷纠纷最关键的实体规则,为此前的司法解释所没有,如果其可适用于尚未审结的一审、二审案件,则将会导致规则适用的混乱,并对当事人原有预期造成破坏。
比如,如果一审判决债务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率的四倍偿还借款利息,一审审结后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实施,当事人提起上诉,如果按照一审判决的利率计算出的年利息超过24%但未达到36%的,则在一审判决适用当时法律判决完全正确的情况下,二审法院将不得不按照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规定将利率调整到24%,而这纯粹系新旧司法解释规定不一所致,一审判决适用当时的规定并无错误,二审判决予以变更所依据的民事诉讼法依据并不充分。
因此,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实施后,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应当适用该解释,而对于受理于该解释实施之前的案件,无论是处于一审阶段还是二审阶段,均不应适用该解释。
其次,所谓“从轻”,主要是指对于某一事件或行为,应当从尽量维护民事法律关系的稳定的角度出发,优先适用保护交易及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规定。
比如,对于合同效力问题。
司法实践中曾长期认为,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在1996年《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的批复》中就规定,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无效合同。
虽然近年来对此问题的司法理念和政策已经放宽,但仍有不少案例因此而认定合同无效。
而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对此则通过第十一条至第十四条进行了明确规定,体现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合同的有效性的精神。
这体现了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即尽量使合同有效,确保交易安全,最大限度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此类规定,在案件审理时,就应当根据“从轻”的原则加以适用。
再次,“从新”是对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一种例外,主要应限制在程序性的规则上。
对于尚未审结的一审、二审案件,在有关程序性问题的处理上,适用新的规定,这是我们在民事诉讼程序上的一贯主张。
尤其是对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而言,过去的规定不仅分散、不成体系,而且不全面,有许多程序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并无明确规定。
在此情况下,如果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作出规定的,则适用该司法解释的规定。
基于以上原因,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8月25日下发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通知》第三部分适用《规定》过
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规定:(二)本《规定》施行后新受理的一审案件,适用本《规定》;(三)本《规定》施行后,尚未审结的一审、二审、再审案件,适用《规定》施行前的司法解释进行审理,不适用本《规定》。
《规定》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本案一审于2015年10月27日受理立案。
本案应适用《规定》。
某(山东)有限公司已经支付的利息标准超过年利率36%的部分应为无效,已付的超过年利率36%的部分应折抵本金,二审改判具有事实和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