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导语:不少的新生儿在出生的时候会出现黄疸的情况,那么大家知道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怎么回事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治疗怎么样的呢,新生儿溶血性黄
不少的新生儿在出生的时候会出现黄疸的情况,那么大家知道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怎么回事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治疗怎么样的呢,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症状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出现溶血性黄疸的症状主要就是由于胎儿在妈妈体内的时候对目前的血液产生了抗体,会破坏胎儿的红血球,还会导致孩子出现贫血的情况。
与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产生的黄疸不同,刚出生时就有严重的黄疸,有可能会发生脑性麻痹和幼儿听障等后遗症。
需要说明的一点,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宝宝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所以爸妈们也不用过分担心。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严重吗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情况,很多的宝宝都是有的,而且尤其是对于早产儿而言,更是容易出现黄疸的情况,而且病理性的新生儿黄疸会在宝宝出生后的两到三天后出现。
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或反复发作则为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中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有新生儿溶血引起的黄疸,爸爸妈妈们都会问医生有溶血性黄疸这种病严重吗?其实溶血性黄疸不可怕,可怕的是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宝宝的健康哦。
生活常识分享。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导读
\n 新生儿的健康问题一直很多新手父母关心的问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对于新手父母来说,当出现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更多的是恐怕是紧张,所以这个时候要做的是了解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然后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配合医生的治疗,那么孩子自然就可以康复了。
所以家长朋友不用过于担心。
所以对父母来说,首先导致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原因有比较多种,而作为父母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出现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自然是有针对性的配合医生的治疗,然后让孩子康复了。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这种情况被称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健康宣教引言新生儿溶血是指出生后发生的红细胞破坏现象,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向社会大众宣传有关新生儿溶血的知识,帮助提高人们对该情况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新生儿的健康。
新生儿溶血的定义新生儿溶血是指在婴儿出生后,由于与母体血型不兼容,导致母体产生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的情况。
这种溶血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贫血、黄疸等情况,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引起新生儿溶血的原因1.Rh血型不合–母亲为Rh阴性、父亲为Rh阳性,胎儿为Rh阳性,母体产生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
2.ABO血型不合–母亲为O型、父亲为A/B/AB型,胎儿为A/B/AB型,母体产生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
新生儿溶血的表现新生儿溶血可能会表现为以下情况: - 黄疸:新生儿皮肤、巩膜呈现黄色。
- 贫血:红细胞破坏导致贫血症状。
- 肝脾肿大:肝脾功能异常,出现肿大。
预防新生儿溶血的措施1.产前筛查–孕妇在孕期定期进行血型、Rh因子等相关检查,了解母体与胎儿的血型情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抗体筛查–对高危孕妇进行抗体筛查,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3.预防注射–Rh阴性孕妇需在合适的时机接种抗Rh免疫球蛋白,防止母体产生过多抗体。
总结新生儿溶血是一种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有效避免的疾病。
通过提高公众对新生儿溶血的认识,加强对孕妇的宣传教育,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溶血的发生率,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希望每位孕妇都能重视孕期保健,做到及时筛查、积极预防,为健康宝宝的诞生创造良好条件。
以上是关于新生儿溶血的一些健康宣教内容,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重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新生儿黄疸的健康宣教内容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导致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从而引发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染的现象。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健康宣教,内容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新生儿黄疸的基本知识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生理现象,通常会在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消退。
这是因为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弱,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
大多数新生儿黄疸为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但如果黄疸持续加重或消退延迟,则可能为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
二、黄疸的观察与识别家长要学会观察新生儿黄疸的变化,注意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发展速度等。
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颜色较浅,局限于面部和颈部,而病理性黄疸则颜色较深,可能波及全身。
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食欲、大便颜色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三、黄疸的护理与预防保持新生儿充足的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抗体,有助于促进新生儿肝脏功能的发育和胆红素的代谢。
给予新生儿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增加尿量,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保持新生儿大便通畅,有助于减少肠道内胆红素的再吸收。
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肝脏功能的药物和化学物质。
如有家族性黄疸病史,应在孕期咨询医生,了解可能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四、黄疸的治疗与随访对于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于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光疗、药物治疗、换血等,具体方案需根据患儿病情和医生建议确定。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给新生儿服药、接受光疗等。
同时,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反映。
黄疸消退后,家长还需定期带新生儿进行随访,以确保肝脏功能恢复正常。
随访时间根据医生建议而定,一般为黄疸消退后1-2周。
总之,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家长不必过于紧张。
但要学会观察和识别黄疸的变化,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和预防措施。
溶血性黄疸治疗方法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溶解导致胆红素增高引起的一种类型的黄疸。
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治疗潜在病因:溶血性黄疸可能是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因此需要针对潜在病因进行治疗。
例如,如果是由于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溶血性黄疸,需要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2. 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溶血性黄疸常伴随着骨髓抑制,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因此,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可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3. 输血治疗:如果溶血性黄疸严重并伴有贫血,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治疗。
输血可以补充破坏的红细胞,改善贫血状况。
4. 高剂量光疗:对于严重的溶血性黄疸,可以考虑使用高剂量的光疗治疗。
光疗可以通过促进胆红素代谢和排出来减少胆红素的积累。
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同时还应避免可能导致溶血的因素,如感染或某些药物的使用。
最重要的是查明溶血的原因并对病因进行治疗。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立即就诊并进行全面的检查。
溶血性黄疸的病因治疗与预防主要原因是红细胞本身的内部缺陷或红细胞受到外源性因素的损伤,导致红细胞大量损伤,释放大量血红蛋白,导致血浆中非脂胆红素含量增加,超过肝细胞的治疗能力。
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
红细胞死亡后释放的血红蛋白分解后产生间接胆红素(I-Bil),肝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胆汁排入胆道,最后通过粪便排出。
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的总和是总胆红素(T-Bil)。
上述任何环节的障碍都会导致黄疸。
如果红细胞损伤过多,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发生溶血性黄疸。
此外,当脾功能亢进时,红细胞被破坏。
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了大量的非结合性胆红素,超过了肝细胞的摄入、结合和排泄能力。
另一方面,溶血性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性胆红素滞留在血液中,超过正常水平。
溶血性黄疸可发生在任何可能导致大量红细胞损伤和溶血的疾病中: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等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溶血、蚕豆腐、伯氨奎啉、蛇毒、毒秦、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发病机制当红细胞被大量破坏时,会产生过量的间接胆红素,远远超过肝细胞的摄入、结合和排泄。
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和红细胞破坏释放的有毒物质会削弱肝细胞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间接胆红素滞留在血液中并导致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大量血红蛋白,导致血浆中胆红素增多,超过肝脏处理能力,最终出现黄疸。
此外,当脾功能亢进时,红细胞会被破坏。
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大量的非结合性胆红素形成,超过了肝细胞的摄入、结合和排泄能力。
由于溶血性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了产物的毒性,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胆红素滞留在血液中,超过正常水平。
溶血性黄疸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白眼、嘴唇、舌苔等皮肤粘膜发黄,有的发黄发亮,有的发暗。
同时会拉黄色稀粪,消化不良,食欲下降。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危害,治疗方法一、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危害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危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婴儿健康黄疸病严重时会引起婴儿的脑损伤,表现为听力、语言及认知能力等各种障碍,严重者会导致智力障碍和脑瘫等严重疾病。
2.影响家庭和社会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需要定期监测和治疗,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同时也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
二、治疗方法1.光疗对于非常严重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可以采用光疗进行治疗。
在光疗中,婴儿暴露在一定量的特殊荧光灯下,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
2.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治疗方法,对于极其严重的黄疸病可以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此法是将患者的血浆以及黄疸素一同置换,让患者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
3.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包括:半乳糖寡糖,酮康唑和丙戊酸钠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代谢水平和对抗胆红素的合成和分泌等作用,帮助纠正高胆红素血症。
三、注意事项1.做好预防保持良好的产科保健和新生儿护理是预防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最佳方式。
母亲在孕期和产后应注意饮食营养,避免影响胎儿身体健康的不良行为。
2.及时治疗发现新生儿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尽早进行治疗。
如果病情严重,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救治。
3.定期检查新生儿出生后应每周检查一次黄疸水平,保持至少一个月的观察期,一旦发现出现黄疸,及时去医院检查。
此外,还应定期检查各项生长指标,确保婴儿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会给患者和家庭带来诸多麻烦和负担。
因此,应加强预防,及时治疗,并且定期检查,做好新生儿的保健工作,最终确保健康成长。
新生儿双主动脉弓手术多久能做完啊,治疗方法新生儿双主动脉弓手术治疗方法新生儿双主动脉弓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
手术的目的是将主动脉弓的分支重新连接到主动脉上,使血液能够正常流动。
具体手术方法包括:1. 左前胸入路手术:通过左前胸入路进入胸腔,切开主动脉,并将主动脉弓的分支重新连接到主动脉上。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怎么治疗?这些方法很管用如果婴儿出生后被检查出患有溶血型性黄疸的话,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婴儿放在光线下进行治疗,俗称为光疗,第二种是给婴儿输血来进行治疗。
★一、溶血性黄疸怎么治疗新生宝宝一旦发生溶血性黄疸,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光疗。
将宝宝暴露于波长440nm的光线下,能使他的血清胆红素下降,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如核黄疸已经发生则可使其恢复快一些。
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被光氧化变成无色物质,从尿和胆汁排出体外。
这种治疗简便易行,有一定疗效。
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是将40W蓝色荧光管7支作为光源。
将宝宝置于保温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纱布裹黑纸)遮盖双目。
将光源置于离体表33-35cm处,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
光照时间大多为24-48小时,最长可达96小时。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液体补给(以防脱水)和护肝治疗。
经这种治疗,宝宝皮肤黄疸消退和血清胆红素下降均较快。
2、输血。
血清间接胆红素如超过20mg/dl(342μmol/L),需采用换血输血。
供血者须先作G6PD缺乏的过筛试验,必须没有G6PD缺乏方可供血,以免输血后加重和黄疸。
避免亲属供血。
黄疸不严重者不需输血。
★二、如何诊断新生儿溶血性黄疸1、粪胆原及尿胆原含量增加。
2、血清胆红素增加凡登伯试验呈间接反应。
3、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多。
4、血清铁含量增加。
5、骨髓红系统增生旺盛。
★三、什么是溶血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由于妈妈对胎儿的血液产生抗体,而抗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中,破坏胎儿的红血球,造成胎儿产生贫血的现象。
出生后因为胆红素的量太多,便形成了黄疸。
与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产生的黄疸不同,刚出生时就有严重的黄疸,有可能会发生脑性麻痹和幼儿听障等后遗症。
需要说明的一点,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宝宝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所以爸妈们也不用过分担心。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简介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是一种新生儿比较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新生儿的身体出现异常状况所导致的,所以作为家长就要及时的发现这种疾病的影响,让新生儿能够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新生儿的身体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出现一些状况,下面就来看看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简介吧。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由于妈妈对胎儿的血液产生抗体,在孕期这种抗体就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了胎儿血液中的红血球,使得胎儿在出生时就贫血了。
出生后又因为体内胆红素量太多,就形成了黄疸。
新城而溶血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便是ABO溶血。
也就是说,妈妈的血型是O型,宝宝的血型是A型或者B型就需要格外注意了,黄疸现象会比较严重。
如果妈妈的血型是A,宝宝的血型是
B或者AB;或者妈妈的血型是B,宝宝的血型是A或者AB,黄疸现象就会稍微轻一些。
当然了,不是所有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出现溶血性黄疸,因此爸爸妈妈也不不必太过担忧。
有的新生儿黄疸是生理原因所致,爸爸妈妈们需要注意区分清楚。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宝宝在出生的24小时内就会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早期可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也许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这种现象是非常不熟悉的,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将孩子及时的送往医院进行治疗,以免时间过长造成病情的加剧恶化,所以,人们在发现宝宝有异常状况的时候,最好还是将宝宝送往最近的医院进行观察治疗。
什么是溶血性黄疸什么是溶血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由于妈妈对胎儿的血液产生抗体,而抗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中,破坏胎儿的红血球,造成胎儿产生贫血的现象。
出生后因为胆红素的量太多,便形成了黄疸。
与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产生的黄疸不同,刚出生时就有严重的黄疸,有可能会发生脑性麻痹和幼儿听障等后遗症。
需要说明的一点,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宝宝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所以爸妈们也不用过分担心。
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产生溶血性黄疸,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前者有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后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及蚕豆病、伯氨喹啉、蛇毒、毒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溶血性黄疸的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增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
由于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形成也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也增加,致尿胆原增加,粪胆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
肠内的尿胆原增加,重吸收至肝内者也增加,由于缺氧及毒素作用,肝处理较正常增多的尿胆原的能力降低,致血中尿胆原增加,并从肾脏排出,故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
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白排出,隐血试验阳性。
血液检查除贫血外尚有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红细胞系列增生旺盛等。
溶血性黄疸诊断方法首先确定是否有黄疸,皮肤黏膜发黄不一定有黄疸,可能为摄入大量胡萝卜素的食物或某种药物所致。
皮肤黏膜不黄,不一定没有黄疸(隐形黄疸),此时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但L,肉眼不易察觉,也称亚临床黄疸。
黄疸的有无决定于血清总胆红素的量,凡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均认为有黄疸。
其次,明确何种类型的黄疸,黄疸的分类有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者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尿胆原(+)、尿胆红素(-)、骨髓中红系增生明显等表现,据此做出诊断。
新生儿溶血症的护理要点一、定义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二、评估/观察要点1评估患儿胎龄、分娩方式、APger评分、母婴血型、体重、喂养及保暖情况;询问患儿体温变化及大便颜色。
2.评估患儿的反应、精神状态、体温、呼吸、吸吮力、肌张力等情况。
3.评估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及程度和范围,注意有无感染灶、抽搐等。
了解胆红素变化。
三、护理措施(一)常规护理1观察患儿皮肤黄染、巩膜黄染的部位、范围及色泽。
4.注意保暖,体温在36.3〜37。
C之间。
5.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食欲差,吸吮无力,应耐心喂养,保证热量供应,必要时静脉点滴10%葡萄糖防止发生低血糖。
6.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再吸收。
7.监测胆红素,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患儿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二)对症护理1蓝光治疗的护理光疗前,保证光疗灯完好,设置中性温度,修剪指甲,包裹患儿外踝及足跟防擦伤。
光疗时为保证治疗效果,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不在皮肤上扑粉,涂油。
患儿戴眼罩,穿好尿裤,更换尿布时要关闭蓝光灯。
在治疗中需要补充液体,加强喂水喂奶。
光疗过程中患儿出现烦躁、嗜睡、高热、皮疹、呕吐、拒奶、腹泻及脱水等症状时,及时与医师联系,妥善处理。
如体温高于37.8。
C或低于351,应暂时停止光疗。
8.换血疗法的护理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最迅速、有效的方法。
采用周围动静脉同步换血,备好血源,开通三路静脉和一路动脉。
将患儿放置辐射台上,妥善固定,给予心电监护。
根据换血总量和换血时间,准确调节输血速度,保证出入血量的平衡。
准确记录每次抽出和注入的血量、时间、血压、用药等。
在换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神志、面色、血压、呼吸等,定时记录。
(四)出院指导1室内环境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清新,光线适中,定时通风换气,温度24~26P,湿度55%~65%,避免空气对流。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护理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红细胞裂解释放出高浓度胆红素,导致黄疸的一种疾病。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对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护理非常重要。
下面将以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预防、观察与干预、教育与指导。
一、预防1.孕妇保健:孕妇的保健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预防非常重要。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补充足够的营养,特别是蛋白质、铁和维生素,有助于提高胎儿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孕期检查:在孕期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孕妇患上的疾病,如感染、贫血等,可以减少发生溶血性黄疸的概率。
3.出生前黄疸筛查:对于有溶血风险的孕妇,可以在新生儿出生前进行黄疸筛查。
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脐带血胆红素测定,以早期检测发现可能存在的黄疸风险。
4.出生后的护理: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清洗身体并保持洁净,避免细菌感染,从而减少黄疸发生的机会。
二、观察与干预观察和干预是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进行护理的重要环节。
对于患有黄疸的新生儿,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以下观察和干预:1.体格检查:每天对患有黄疸的新生儿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常规检查。
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黄疸程度、黄疸部位等变化情况。
2.黄疸程度评估:通过观察新生儿皮肤、巩膜和黏膜的颜色进行黄疸程度的评估。
常用的评分工具包括比尔鲁官认定黄疸程度。
3.监测胆红素水平: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以了解黄疸的严重程度,判断治疗效果。
4.隔离护理:对于黄疸严重的新生儿,应考虑隔离护理,保持室内光线适度,避免阳光的直射。
5.促进排便:通过观察和干预,促进新生儿排便,帮助体内胆红素的排出。
6.视网膜检查:对于重度黄疸的新生儿,需要进行视网膜检查,以排除黄疸对视力的影响。
三、教育与指导对于溶血性黄疸的新生儿及其家属,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相关的教育和指导,以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1.家庭护理指导:对于出院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对家属进行相关的家庭护理指导,包括黄疸的病因、预防、注意事项等。
新生儿溶血病重点知识总结
新生儿溶血病(HDN):指母、子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
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其次Rh血型不合。
(1)病因:①ABO溶血:主要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A或B型。
一般为第一胎;②Rh溶血:一般不是第一胎。
(2)临床表现:症状轻重与溶血程度有关。
①黄疸:多数Rh溶血
患儿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而多数ABO溶血病在生后2—3天内出现;②贫血;③肝脾大。
(3)并发症:胆红素脑病为新生儿溶血病最重要的并发症。
多于出生后4—7天出现症状,分为四期: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4)辅助检查:①检查母子血型;②确定有无溶血;③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抗体释放实验;游离抗体实验。
(5)治疗:①光照疗法: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②药物治疗:供给白蛋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肝酶诱导剂、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③换血疗法。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知识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这种情况被称为溶血性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鉴别
生理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3天,约持续1周,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及肝细胞性,无临床症状。
新生儿溶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小时内或第二天,持续一个月或更长,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溶血性贫血,肝脾大,母婴血型不合,严重者并发胆红素脑病。
母乳性黄疸: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4~7天,持续2个月左右,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临床症状。
新生儿败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3~4天或更晚,持续1-2周,或更长。
早期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晚期并肝细胞性,感染中毒症状
G - 6 -PD 缺乏: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天,12周或更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贫血,常有发病诱因。
新生儿肝炎: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数日~数周,持续4周或更长,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阻塞性及肝细胞性。
黄疸和大便颜色有动态变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