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 格式:docx
- 大小:16.42 KB
- 文档页数:3
区域经济学重点区域经济学重点一、简述经济区域的内涵与特点答:(一)经济区域的内涵:经济区域是指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二)经济区域的特点1.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2.经济区域应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3.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4.经济区域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为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两者的规划区。
二、简述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答:(一)经济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在特定区域空间上不断运动聚集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能量的点,一般表现为各级各类城市。
(二)经济腹地:载负着具有内在联系的经济运动,且这些经济运动具有共同指向、共同经济中心的地域范围。
(三)经济网络:经济区域中维系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联系渠道。
三、简述经济中心的含义答:(一)经济中心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在特定区域空间上不断运动聚集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能量的点,一般表现为各级各类城市。
(二)经济中心的意义和作用1.经济中心的意义:经济中心是经济区域区别于自然区和行政区的重要标志。
2.经济中心的作用:集聚作用与扩散作用。
(三)经济中心的空间特征1.经济中心具有层次性(1)不同层次的区域有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2)同一个城市可以有不同层次的中心地位;(3)特定范围形成不同等级的中心,构成规模等级体系。
2.经济中心具有选择性(1)经济中心必须凝聚相当的经济能量,而且这种能量凝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行政命令的结果;(2)在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常常重叠,这是一种特有的现象。
3.经济中心不是地理中心或几何中心四、什么是同质区与极化区?答:(一)同质区的概念:同质区是指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第1章绪论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一、区域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1.按区域属性分类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1)部门区2)特殊区(三)区域的特征1.系统性2.结构性3.层次性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一)区域研究的发展(二)区域分析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一)区域规划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一、区域研究的意义(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里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等。
第二章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在国外已经历了比较长的时期。
本讲主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出发,着重介绍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运行机制,阐述区域经济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思考现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道路。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可见,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长期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一部分无补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人民的福利,不考虑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这几种情况的出现,都表明增长和发展并非一致,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说,出现了“无发展的增长”。
(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
二、经济发展观的演变纵观经济学说20世纪以来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时代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的理解。
1、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上个世纪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类文明福利。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区域: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的地域单元。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等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它主要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知识,对现实区域上出现的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应用性学科。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具有哪些特征?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
3、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部分:区域空间结构、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经济政策。
策。
4、简述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历程:现代区域经济学是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讲是在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因此,探讨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史,首先应该从区位理论开始。
二、趋势: 5、简述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区域产业结构3.区域产业布局;4.区域空间结构;5.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6.区域开发. (二)、关系理论:1. 区域生产要素流动;2. 区域分工;3. 区域贸易;4. 区域竞争与合作;5.区域经济差距;6.区域经济传播. (三)、政策理论:1.区域经济制度;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3.区域投资环境;4.区域地方政府;5.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哲学层面(科学哲学(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小平理论)2、基础理论层面(系统科学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经济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现代区位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经济地域分工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3、基本理论层面(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区域应用工具)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二)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三)区域管理学派(将管理学融入区域经济学的结果)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2、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名词解释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总和。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民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第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地区生产专业化: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型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区域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经济过程。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地区主导产业化: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
产业布局指向:在各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我们将其称为布局指向。
新产业:是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市场密切链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指由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大学、科技机构及企业在一定地域内组成的技术-工业综合体。
高新技术产业区:是以智力为依托,以开发高技术和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生产与技术相结合,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创新和技术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布局的地区。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经济学领域中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
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
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是经济稳定
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增长能够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然而,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它
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其次,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包括经济结构、经
济体制、经济制度等多个方面。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
水平,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与经济增长相比,经济发展更
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追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面性。
在实践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经济增长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为扩大国民经济规模和增加
财富积累奠定了基础。
而经济发展则在综合发展中推动经济增长的质
量和效益,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总的来说,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只有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全面、均衡和
可持续性发展。
引导经济增长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同时注重经济发
展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才能最终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增长,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而经济发展则更广泛,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持续性改善。
一、经济增长的定义与影响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的情况。
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
经济增长对国家和个人有着广泛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其次,经济增长有助于就业的增加。
经济的扩大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的人口数量。
此外,经济增长还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二、经济发展的内涵与要素经济发展是指经济在长期内持续改善,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进步。
经济发展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的升级和优化。
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指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应有的权利和机会。
最后,经济发展还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要素包括内外部要素。
内部要素主要包括科技进步、人力资本、资本积累等。
外部要素则是指国际环境、市场需求等。
三、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体现,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目标。
经济增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一个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可以让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经济增长也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框架内进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宏观经济学》期末综合测试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型共5题。
每题3分,共15分)1.国内生产总值:2.平衡预算乘数:3.流动性偏好:4.菲利普斯曲线:5.自动稳定器: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型共30题。
每题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每题1分,共30分)1.下列哪一项将不计入...当年的GDP()。
A.当年整修过的古董汽车所增加的价值;B.一辆新汽车的价值;C.一辆二手汽车按其销售价格计算的价值;D.一台磨损的高尔夫球清洁机器的替换品。
2.在以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
A.某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某企业建造一座厂房;C.某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D.某企业购买政府债券。
3.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4.当实际GDP为1500亿美元,GDP平减指数为120时,名义国民收入为()。
A.1100亿美元;B.1500亿美元;C.1700亿美元;D.1800亿美元。
5.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元时,其消费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2/3;B.3/4;C.4/5;D.1。
6.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
A.经济决定理论;B.价格决定理论;C.宏观决定理论;D.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7.由于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持有的货币及其他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导致人们消费水平减少,这种效应被称为()。
A.利率效应;B.实际余额效应;C.进出口效应;D.挤出效应。
8.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时,将导致均衡GDP增加()。
A.20亿元; B.60亿元; C.180亿元; D.200亿元。
9.在IS曲线上存在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有( )。
A.一个;B.无数个;C.一个或无数个;D.无法确定。
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
区域经济指的是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经济运行和发展情况,而区域发展则是指这一特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兴盛,促进就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进而推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同时,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也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和资源,进一步促进地区的发展。
其次,区域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是影响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产业结构、区位条件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的发展,经济蓬勃发展,形成经济增长极,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产业转型困难等问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差异和不平衡往往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引导资源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此外,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之间还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动力。
例如,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良性循环。
相反,区域发展的进步也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好的条件。
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合作的推进,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更便捷的交通和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提质增效。
在实践中,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
这些措施包括建立经济特区、推动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区域经济的运行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2023年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2023年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区域经济增长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3、核心区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投资环境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ABCD2、BC3、 A4、 A5、 D6、ABCD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规范政府职能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 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C 南南合作D 东西合作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A科技进步 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A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小城市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A 应当有很高的区位商B 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C 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7、 A 8、 AB 9、ABCD 10、 A 11、ABC 12、ABCD7、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大纲(AB卷)题型:名词解释(6×4′)辨析题(2×9′)简答题(5×6′)论述题(2×14′)一、名词解释1、需求门槛:是指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基本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是需求门槛。
(P45)2、产业集群:是一组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关联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P219)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P251)4、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或者是由于相关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而带来的费用的节约,都叫规模经济,前者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后者称为外部规模经济。
5、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P319)6、区域管制:是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的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管理方式。
7、根植性: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的影响。
(P374)8、地方化:也称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为达到地方市场认可的目的,而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
(P322)9、空间距离衰减原理: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
10范围经济:是指由于经营范围的扩大而带来的额外收益,即企业进行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有效率,这种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效益叫范围经济。
11库兹涅茨法则:是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国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新的认识被后人称为库兹涅茨法则。
地区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增长在整个国家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区经济增长不仅可以带动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促进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
地区经济增长一直受到政府、学者以及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地区经济增长。
一、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地区经济增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地区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经济增长,居民的收入水平会提高,同时社会福利也会得到改善。
地区经济增长可以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当某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较快时,其对周边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地区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
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地区经济增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人口因素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人口稠密的地区通常具有更为发达的经济。
资源因素也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地区通常具有更好的经济增长前景。
政府的政策和治理能力对地区经济增长也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政策和有效的治理可以为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也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当地区具备较为成熟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结构时,经济增长会更为稳定和可持续。
三、实现可持续的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的地区经济增长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各种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教育医疗水平来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需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和投入。
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地区经济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需要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促进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同时也可以推动技术和产业的交流,提高地区经济的整体水平。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区域科学的概念4、简述区域分析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G142第二章区域资源条件分析1、自然资源的概念2、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3、自然环境的内涵4、什么生态环境补偿?补偿主体指的是什么?依据补偿主体的性质,可分为哪三大类。
5、德国经济和社会学家赫尔曼·舍尔提出用什么理论取代生化经济的理论在世界上产生深刻影响。
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涉与哪两个方面。
7、人口密度、适度人口、人口容量(或资源承载力)、人口惯性的概念8、简述人口自然增长的四种类型与其特点。
9、育龄妇女的概念。
10、适用技术11、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1、什么是产业结构?2、依据资源要素密集程度,可将产业分为哪四类。
3、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有哪些?4、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理论、产品循环论4个理论的主要观点。
5、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是什么。
6、什么主导产业?简述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三大影响。
7、主导产业的前瞻、回顾、旁侧影响分别指的是什么。
8、区域分工(或劳动地域分工):。
9、“飞旋镖效应”:或称“反回头效应”,指“新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使原来开发新产品的国家不得不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输出国变成了输入国。
新产品研制国家受到国外竞争压力的威胁,将转向研究开发更新的产品。
10、技术密集型产业11、劳动密集型产业12、雁行形态理论:13、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14、简述库兹涅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该理论是如何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
第四章区域发展阶段1、国内生产总值(GDP)2、研究与开发(R & 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了增加知识总量以与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
研发经费反映了一个区域对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
第3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理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发展)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区域经济增长即指一区域在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产出(Output )增长,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区域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区域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优化、区域科技进步、区域社会福利及文教卫生条件改善等。
(1)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1.以要素性质、特征和作用的差异分类2.以要素的区域来源分类3.以要素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度分类1.2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功能3.1.1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1.以要素性质、特征和作用的差异的分类分为“一般性因素”和“区域性因素”两类一般性因素包括:劳动投人量、资金投人量和技术进步。
区域性因素包括:1)①区域产业结构优化;②经济中心经济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发展;③企业等微观组织、区域经济宏观组织等管理的改进、国家的区域政策。
2)①城市化水平;②资源禀赋与配置;③国家投资的区位偏好等。
2.以要素的区域来源分类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
3.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3.1.以要素的区域来源分类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
外部因素包括:区域间要素迁移(流动):劳动的迁移、资本的流动、技术知识的传播。
区域间贸易:区域间贸易障碍(区域间距离、区域间运输成本)、区域间需求(区域外部对本区域财货需求)3.2以要素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度分类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两类。
直接影响因素即“生产的因素”,是指直接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
其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间接影响因素通过直接影响因素起作用,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科技、教育、经营管理、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协作、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等。
3.1.1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析应重点关注的三大内容:( 1 )生产要素分析。
区域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产业集群相关知识)P126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生产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行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
(T=Px/Py*100%, T表示贸易条件。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2、以前苏联学者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规律。
()3、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就是单纯的经济环境。
()4、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5、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所持的观点主要倾向于欧美学者的观点。
()四、简答题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1)、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1.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区域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深刻,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
区域经济增长是量的增长,而区域经济发展是质的提高。
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是含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2.试述区域经济增长诸因素的特点和功能。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特点:空间分布不均匀
功能: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首先影响区域经济的投入结构,进而对区域经济的产出结构也产生重大影响。
另外,自然条件作为环境因素,也间接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作用。
(2)劳动力资源
特点:劳动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功能:①劳动力数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
其次,影响要素投入的结构,在劳动力资源丰富
的区域,为了充分利用劳动力数量多的优势,一般采用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劳动力行为与经济增长。
劳动时间不发生变化而工资提高的效应:收入效应,工资提高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会使劳动力供给减少。
替代效应,工作时间收益的增加使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
区域内基本实现充分就业,不存在非自愿失业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由于劳动力供给增加,将会增加产出水平,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反之,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由于劳动力供给减少,从而妨碍区域经济增长。
③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增长。
从体质上讲,劳动力充沛的精力和健壮的身体使其在劳动过程中能增加实际的劳动供给,同时能减少劳动者的生病时间,增加有效劳动时间;从智力方面讲,首先,劳动者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得劳动者能从事发明、创造,从而在劳动量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量;其次,知识水平的提高。
劳动者能更快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并转化为生产力,增加产出。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于是会加强劳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④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
从全国的整体角度来看,这种流动使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利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资本
特点:是以机器、设备及厂房为主的物质资本。
功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
资本积累率达到10%以上,建立起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变革,是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资本的时间有效配置。
资本形成中储蓄率的高低一般体现了资本在用于增加现期消费与用于扩大再生产以增加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配置。
资本的空间有效配置。
一定资本规模在不同经济部门和区域内不同地区间进行分配。
(4)技术条件
特点:技术日益进步
功能:不同的技术决定了各种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结合方式。
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
技术进步能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一是较先进的技术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就迫使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和不断进行技术培训;二是技术的现代化往往与分工的深化相联系,因而能使劳动者在专门化的劳动中提高技能,三是技术进步导致劳动者时间的节约,从而为提高劳动者的精神素
质和体力创造了条件。
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5)结构变化
特点:第一产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
功能:产业结构变动时资本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而资本收益的增加,意味着在资本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了产出,所以产业结构变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就业结构的变化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可以通过更有效地组织资源,更合理地利用资源以及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6)制度安排
特点:是由非正式约束、正式规则及其实施机制组成的规范体系。
功能:政府通过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各区域的经济增长。
制度创新能力的差异,影响区域的经济增长
学校: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年级专业:2010级经济学
姓名:祝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