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语言和思维的脑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27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各种观点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其实,二者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重要的区别。
(一) 思维和语言的联系思维和语言虽是两种现象,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否则,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
因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
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
人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符号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
幼儿在掌握语言以前,可以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
聋哑人丧失了语言,可以借助于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
思维以语言为客观刺激物,特别是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
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
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
如果语言不被人们所运用,语言就成为纯粹的物质外壳。
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予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
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
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
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
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
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
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
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为学生提供心理学最一般知识,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完整、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心理学各分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特别是对心理学有关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动机、情绪、能力、人格等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道《普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情况。
2.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建立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心理学奠定基础。
3.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帮助学生加深对心理现象及规律的认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4.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定谁?语言和思维究竟孰先孰后?或者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独立,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从语言的起源直到现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然而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的含义、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概述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思维范围很广,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在商店买衣服,回忆过去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
正是因为语言和思维含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引发了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的争论。
二、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E.B。
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是由于人有特化的语言中枢和抽象思维能力,而其他动物没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语言和思维的脑机制。
心理学对语言的定义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具有认知功能,因为,词汇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抽象思维的开端。
因此,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性就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
第一节语言活动的神经基础一、脑内特化的语言区从环节动物到脊椎动物到灵长类动物,随着神经系统的逐步完善,动物的心理发展经历从感觉阶段到知觉阶段再到思维萌芽阶段的历程。
在神经系统的进化过程中,不仅其结构越来越复杂,而且其功能越来越分化,大脑各部分既分工又协作,这个关于大脑功能与结构的关系的理念一直贯穿本书。
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人脑内已发现的特化的语言区。
问:同学们能回忆起普通心理学学习过,而且我们在本课程第二章安排的神经解剖学基础中也曾介绍到的两个主要的语言中枢吗?布诺卡区和威尔尼克区。
问:这两个特化的语言中枢,是通过哪种生理心理学研究途径发现的呢?临床研究。
问:另一个生理心理学研究途径是什么?实验室研究。
1863年,法国神经病学家布诺卡发表了他的8例病例报告。
这些病人都因损伤左半球额下回后部而产生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困难。
病人能理解简单的语言,但不能组织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语言障碍发生的程度与损毁区域的大小有关。
1874年,德国神经病学家威尔尼克报告了损伤位于听皮质和角回之间的颞叶上皮质也能造成语言障碍,表现为理解语言困难。
病人听不懂问题或指令,也看不明白文字,但能相对流利地讲话,但他自己也不理解自己说话的内容。
这类病人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与语言有关的外周感觉和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无恙。
所以,失语症不同于智能障碍,意识障碍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感觉或运动障碍。
它是语言中枢局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类疾病。
我们刚才提到的病例中,损伤部位都在大脑左半球,是不是语言是左半球特有的功能呢?我们不能据此作简单的推论,尚需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第一章绪论一、儿童的概念: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一段时间(如幼儿、小学生),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3岁)4、学前期或童年早期(3—6、7岁)5、小学期或童年中期(6、7岁—11、12岁)6、少年期或童年晚期(11、12岁—14、15岁)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儿童学要探讨的问题是一个在生理上和心理新生儿是如何怎样一步步生长、变化和发展起来的)。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主要回答引起儿童心里变化发展的原因)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虽然每个儿童的发展模式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速度、发展到达的水平、行为特点是不一样的)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和原因,帮助儿童顺利的度过每个发展阶段三、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遗传绝对论:创始人代表—高尔顿环境绝对论:创始人代表—华生2、共同决定论:代表人物:斯腾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在不同的时间开始训练爬楼梯,最后达到的成绩是一样的,说明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
观点:等待儿童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
他认为影响发展的机制是生理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
还认为儿童发展有一定的内在生物进度表,他与一定年龄相对应。
3、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四、儿童发展的心理特点1、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3、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4、不同情境的一致性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问题:关于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有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
六、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
人类不仅在相互交际时需要语言,需要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维即使是在思维的时候,在形成思想的时候,在沉思默想的时候,也需要语言,离不开语言。
因此,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把它固定下来,展示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
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而思维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
所以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
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
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
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语言十分发达,而思维水平却很低;我们同样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
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一、关键信息1、语言产生的大脑区域布洛卡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尔尼克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神经连接与传递神经元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递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冲动传导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脑皮质功能分区听觉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视觉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躯体感觉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语言感知相关生理机制听觉感知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视觉感知机制(阅读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触觉感知机制(手语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语言处理的左右脑分工左脑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脑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协议内容11 语言产生的大脑区域111 布洛卡区布洛卡区是语言运动中枢,位于大脑左半球额叶的后部。
它对于语言的生成,尤其是口语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布洛卡区受损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表达性失语症,即能够理解他人的语言,但自己难以流利地说出完整、有逻辑的语句。
112 威尔尼克区威尔尼克区位于大脑左半球颞叶的后部,其主要功能是理解语言。
该区域受损的患者能够流利地说话,但所说的内容往往没有意义,也无法理解他人的语言。
113 角回角回位于顶叶和颞叶交界处,它在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语言信息以及语言的阅读理解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从神经科学看思维的本质与机制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思维是人类最为复杂的心理活动之一。
思维的本质和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热点问题。
通过研究神经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思维的本质和机制,为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思维的本质思维是指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思维能够将大量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归纳,在脑内进行复杂的加工和分析。
通过综合不同的信息,思维能够形成新的认知、新的见解和新的决策。
2.创造性思维能够创造新的观点和见解。
在人类漫长的智慧积累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思维逐渐从单一的模式发展为多样化和创造性的模式。
3.推理性思维是通过推理和逻辑规律来分析和评估不同的信息。
推理的过程可以使我们从已有的信息中得出新的结论,或者根据已有的结论推断其他相关的结论。
4.记忆作用思维和记忆密切相关。
人类的思维过程往往依赖于记忆能力,通过记忆和回忆,我们能够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加工和利用,从而形成新的思维。
二、思维的机制思维的机制涉及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神经元的活动和相互连接来实现思维的进行。
以下是思维的主要机制。
1.神经元活动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通过神经元的电信号传递和化学信号传递,神经元之间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流。
思维过程中,神经元的活动通过不同的神经途径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加工。
2.神经回路神经回路是指多个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
在思维过程中,不同的神经回路负责不同的任务,如感知、记忆、推理等。
通过神经回路的活动,人脑能够进行高级的认知和思维活动。
3.脑区的分工不同的脑区在思维过程中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任务。
例如,前额叶负责决策和规划,顶叶负责感知和空间认知,颞叶负责语言理解和记忆等。
不同脑区之间的协同活动形成了复杂的思维过程。
4.神经化学物质的调节在思维过程中,神经化学物质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多巴胺参与了奖励和情绪的调节,乙酰胆碱参与了注意力和学习的调节。
言语产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系统和机构的活动。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言语的产生起始于大脑皮层,这个区域的思维活动(即说话的意愿或反应过程)会引发一系列的神经冲动。
这些冲动会迅速传递到呼吸肌、喉和其他构音器官,这些器官是负责发声和构音的。
2.神经传递:神经冲动可能会同时传递给所有的肌肉或某些肌肉,这种模式在言语产生的过程中存在短暂时间上的重叠并产生相互影响。
例如,在声带发声的同时,发音器官进行相应活动,产生有具体意思的语音。
3.反馈机制:存在于相关关节、肌腱、肌肉的特殊感受器会将言语活动的信息不断传回到大脑。
这些信息中,一些是有意识的,一些是无意识的。
例如,听觉和知觉反馈在语言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没有这些反馈,语言活动便无法完成。
4.肌肉协调:言语产生需要多个肌肉的协调运动,包括呼吸肌、喉、舌头、嘴唇等。
这些肌肉需要在大脑的控制下精确地协同工作,以产生清晰、准确的语音。
总的来说,言语产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且高度协调的过程,需要大脑、神经、肌肉等多个系统的协同工作。
管理心理学论文(最新5篇)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空巢家庭的增多,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孤独感成了影响我国空巢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提出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继续弘扬“孝”文化传统、发挥空巢老人主体优势并构建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务体系等对策来帮助空巢老人克服孤独感。
关键词:空巢老人;孤独感;对策研究;精神慰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空巢老人的增加,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人身安全、精神慰藉、经济供养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有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老年人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孤独感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影响老年人心理孤独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空巢家庭的增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笔者试着对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感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危害并提出合理建议,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一、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感现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孤独是指一种被对自己和他人、群体有意义地融合的系统排斥在外时所产生的感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孤独的形成不仅与个人的心理、生理因素相关,而且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因素相关。
由于空巢老人缺少来自家庭的精神慰藉,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满足,其心理孤独感尤为严重。
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60—70岁的老年人群中,有孤独心理症状的占到1/3左右;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这一比例达到60%。
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现状不容乐观。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对孤独感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不了解孤独感的表现和危害,尤其是男性老人。
这很可能与社会文化、社会角色期待有关,男性普遍被认为是不拘小节、心胸宽阔且能承受压力的,这种角色期望可能导致男性较少关注自己心理状态。
同时当意识到自己遭受孤独时,也很少有老人主动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孤独。
老人普遍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对孤独感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特别是空巢老人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消除孤独感的调节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