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大事年表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IT大事记文章来源《计算机世界》1956 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
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 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
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8 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
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 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 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
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60年代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
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
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70年代1972 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
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
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A系列兼容。
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一、引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从初步建设到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展现其演变和影响。
二、早期互联网的发展1994年,中国的第一个互联网接入点在北京成立,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的先驱时代。
接着,在1997年,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化管理办公室成立,推动了互联网在中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的发展。
三、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长。
根据2020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据,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9.3亿人,占全球的近三分之一。
四、移动互联网的崛起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迅猛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提速,人们开始更加便利地上网。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移动支付、在线购物、社交媒体等新兴行业的兴起。
五、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子商务的兴起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阿里巴巴集团的创立和发展,打开了中国电商市场的大门。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电子商务的模式也不断创新和演进,如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
六、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逐渐兴起。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工具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便利的支付方式。
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推动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变革,如P2P借贷、数字货币等。
七、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如人脸识别、智能语音助手等。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八、网络安全的挑战和对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网络安全的挑战。
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频频发生。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加强了网络安全管理,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保护人民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
互联网40年大事记起源于1969年的阿帕网(Arpanet),互联网即将走过40年的历史。
在这40年间,互联网得到长足发展,但同时也经历过低迷。
以下为互联网40年大事记:1969年:9月2,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实验室里完成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试验,即阿帕网(Arpanet)。
10月29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坦福研究所实现首次网络连接。
1970年:阿帕网在美国东海岸地区建立了首个网络节点。
1972年: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引入电子邮件功能,并选择@符号标记电子邮件地址。
1973年:阿帕网建立了首个全球节点,地点位于英格兰和挪威。
1974年:温顿·瑟夫(Vint Cerf )与鲍勃·卡恩(Bob Kahn)开发了TCP通讯协议,后演变为TCP/IP,1983年1月1日成为国际标准。
1983年:域名系统(DNS)被提上日程,一年后,.com、.gov和.edu域名被启用。
1988年:首个互联网蠕虫“莫里斯“(Morris)爆发,感染数千台计算机。
1989年:量子计算机服务公司(即AOL)为Macintosh和Apple II两种型号的计算机提供网络接入服务。
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开发了远程控制计算机的方法,万维网(WWW)诞生。
1993年: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与伊利诺斯大学的同事开发了首款图形Web浏览器Mosaic。
1994年:安德森与Mosaic团队成立公司,开发首个商业化浏览器Netscape。
1995年:亚马逊网站开张营业。
1998年:谷歌成立。
1999年:Napster普及了音乐共享。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
2002年:全球网民数量超过5亿。
2004年:社交网站Facebook诞生。
2005年:视频网站YouTube诞生。
因特网的诞生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允许在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的通信。
这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包交换的研究。
1960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ARPA)建立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因特网发展的中心。
1973年ARPA网扩展成因特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计算机。
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TCP/IP协议。
1983年1月1日,ARPA网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NCP改变为当时还很新的TCP/IP协议。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net,这是因特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
在1994年,NSFNET转为商业运营。
Followed by the opening of the network to commercial interests in 1995. 互联网中成功接入的比较重要的其他网络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从北京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始,因特网正式在中国大陆地区运行。
1990年代,整个网络向公众开放。
在1991年8月,在蒂姆·贝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瑞士创立HTML、HTTP和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最初几个网页之后两年,他开始宣扬其万维网(World Wide Web)项目。
在1993年,Mosaic网页浏览器版本1.0被放出了,在1994年晚期,公共利益在前学术和技术的因特网逐步增长。
1996年,“因特网”(Internet)一词被广泛的流通,不过是指几乎整个的万维网。
其间,经过一个十年,因特网成功地容纳了原有的计算机网络中的大多数(尽管像FidoNet的一些网络仍然保持独立)。
这一快速发展要归功于因特网没有中央控制,以及因特网协议非私有的特质,前者造成了因特网有机的生长,而后者则鼓励了厂家之间的兼容,并防止了某一个公司在因特网上称霸。
internet发展历程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和里程碑事件,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事件:1.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开始研发ARPANET(高级研究计划署网络),这是互联网的前身之一。
ARPANET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分布式的通信网络,以确保在核战争中传输信息的可靠性。
2. 1971年,电子邮件的概念首次出现。
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开发了第一个用于在不同计算机之间发送消息的电子邮件系统,标志着电子邮件作为一种基本的通信工具开始发展。
3. 1983年,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
TCP/IP是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的缩写,它被认为是互联网的基础。
当时,互联网的使用主要限于军事和学术界,TCP/IP的广泛应用使互联网开始向公众开放。
4. 1991年,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发明。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开发了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和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使人们可以通过链接跳转到不同的网页,并在网页上展示文本、图像和其他媒体。
5. 1995年,商业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开始进一步商业化,许多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开始提供产品和服务在线销售。
6. 2004年,Web 2.0的概念的提出。
Web 2.0强调用户生成内容和互动参与,它带来了社交媒体、博客、维基百科等互联网现象。
7. 2007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移动互联网开始崭露头角,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上网。
以上只是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将会充满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尤其在中国,随着该国的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对中国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下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1994年:中国第一个互联网应用诞生这一年,中国政府与德国合作开发了第一个中国互联网应用程序,名为“金蝶”,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篇章。
这一应用程序非常简单,它只能在国家计算机网络中使用,并随着1994年互联网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而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
1995年:中国互联网开始向公众开放随着1995年5月17日中国连接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正式开始向公众向开放。
这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是中国互联网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刻。
1998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成立1998年4月,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中华网”在北京成立。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也为未来中国数百家互联网公司的成立铺平了道路。
2003年:百度进入市场2003年,中国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百度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公司可以走向世界并获得成功。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出现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蓬勃发展,这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苹果和谷歌等跨国科技巨头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阿里巴巴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该公司在2014年9月有史以来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中上市。
这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向全球范围内扩张。
总结中国自1994年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这些重要的节点证明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未来,这个行业将继续发展和创新,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1994年,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点在北京建立。
这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正式起步,中国互联网开始与世界互联网接轨。
2.1998年,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成立。
CNNIC的成立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和指导,实施了一系列的互联网政策和规划。
3.1999年,中国最大的引擎百度成立。
百度的成立推动了中国互联网引擎的发展,并成为中国互联网最重要的公司之一
5.2003年,中国开始限制外国社交媒体。
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互联网审查和限制措施,包括封锁外国社交媒体网站,导致国内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发展。
6.2004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1亿。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
8.202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兴起。
互联网金融平台如宜信、蚂蚁金服等迅速发展,为中国的金融行业带来了创新和挑战。
9.2024年,中国首次举办互联网大会。
乌镇互联网大会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重要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互联网精英和企业家。
10.2024年,中国5G商用启动。
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商用5G网络的国家,推动了中国科技行业向前迈进。
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
未来,中国互联网将继续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internet的发展历程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提出了一个名为ARPANET的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分布式通信网络,以解决军事通信系统被敌方破坏的问题。
1969年,ARPANET在美国的四个大学间建立了第一条互联网连接,这也标志着互联网的诞生。
该网络使用了分组交换的技术,即将信息分为多个数据包进行传输,这种方式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和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逐渐发展起来。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各大学、研究机构和军方之间建立了更多的连接。
1973年,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更多的网络节点的加入,互联网开始跨越国家的边界,建立了第一个国际连接。
1983年,互联网采用了现在常用的TCP/IP协议,这个协议被认为是互联网的基础架构。
TCP/IP协议为互联网上的每个连接分配了一个唯一的IP地址,使得不同设备能够互相识别和通信。
1990年代,互联网经历了破土的变革。
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发明使得互联网变得更加易用和普及化。
人们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网页,并点击链接跳转到其他网页,这使得信息的获取和共享更加方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2000年后的十几年间,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爆发期。
社交媒体和在线购物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并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
到了21世纪后期,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互联网的使用方式。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享受各种应用程序和服务。
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将继续迎来新的变革和挑战。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维纳·措恩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等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
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1995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当天,邮电部正式向社会开放互联网接入业务。
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成功将内容上传到网上,成为国内第一家建立网站的传统媒体。
1996年4月29日北京四通利方公司开始了它的第一个正式站点“”中文网站(即“利方在线”)的建设,该网站是新浪网的前身。
1996年11月15日实华开公司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旁边开设了实华开网络咖啡屋,这是中国第一家网络咖啡屋。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到1997年10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用户数62万。
1998年8月公安部正式成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负责组织实施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
中国互联网十年大事记一、1999年1月22日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四十多家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在京共同举办,倡议发起“政府上网工程”。
二、1999年9月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全面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开展网上个人银行业务。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发展史是介绍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计算机发展历史可分为1854年-1890年、1890年-20世纪早期、20世纪中期、20世纪晚期-现在,四个阶段。
目录早期计算机机械计算机时代的拓荒者电子计算机最初的日子里晶体管计算机的发展集成电路的出现大事年表展开编辑本段早期计算机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广泛应用于商业贸易中,算盘被认为是最早计算机,并一直使用至今。
算盘在某些方面的运算能力要超过目前的计算机,算盘的这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直到17世纪,计算设备才有了第二次重要的进步。
1642年,法国人Blaise Pascal(布莱士·帕斯卡1623-1662压强)为了收税员的父亲,发明了一个用齿轮运作的加法器,叫“Pascalene”,这是第一部机械加法器--自动进位加法器。
1694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Wilhemvon Leibniz(戈特弗里德。
G.w.莱布尼兹1646-1716)改进了Pascaline,使之可以计算乘法。
后来,出现了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器……然而现代计算机的真正起源来自英国数学教授Charles Babbage(查尔斯·巴贝奇)。
Charles Babbage发现通常的计算设备中有许多错误,在剑桥学习时,他认为可以利用蒸汽机进行运算。
起先他设计差分机用于计算导航表,后来,他发现差分机只是专门用途的机器,于是放弃了原来的研究,开始设计包含现代计算机基本组成部分的分析机(1834年,被公认的第一台打孔卡片计算机,其设计理论非常的超前,类似于百年后的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计被后人所采用。
)。
(Analytical Engine)Babbage的蒸汽动力计算机虽然最终没有完成,以今天的标准看也是非常原始的,然而,它勾画出现代通用计算机的基本功能部分,在概念上是一个突破。
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许多工程师在另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美国人Herman Hollerith(1860-1929),借鉴了Babbage的发明,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并根据提花织布机设计了一台制表用的机器,就实现了应用打孔卡片的大规模自动数据处理,并带入商业领域建立公司IBM。
1.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2. 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3个月内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深圳、西安、沈阳、哈尔滨8个城市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ISP、ICP。
3. 1997年4月18日至21日,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市召开。
会议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定义、组成要素、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并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将中国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建立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和互联网交换中心。
4. 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的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修正。
5. 1997年5月30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授权中国科学院组建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授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与CNNIC签约并管理二级域名。
6. 1997年5月31日,北京化工大学切断卫星专线,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7. 1997年6月3日,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建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
同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
8. 1997年10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实现了与中国其它三个互联网络即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的互连互通。
9.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CN下注册的域名4066个,WWW站点约1500个,国际出口带宽25.408M。
1. 1986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启动,其合作伙伴是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y of Karlsruhe)。
2.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
3. 1988年初,中国第一个X.25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当时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南京、深圳等城市。
4. 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胡道元教授从加拿大UBC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进的采用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相连,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
5.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使该单位的DECnet 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连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6. 1989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通过当时邮电部的X.25试验网(CNPAC)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DFN)的互连。
CRN的成员包括:位于北京的电子部第15研究所和电子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位于成都的电子部第30研究所、位于石家庄的电子部第54研究所、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等单位。
CRN提供符合X.400(MHS)标准的电子邮件、符合FTAM标准的文件传送、符合X.500标准的目录服务等功能,并能够通过德国DFN的网关与Internet 沟通。
互联网大事记回顾互联网的重要里程碑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互联网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这些事件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互联网的重要里程碑,带领读者一起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1. 1969年,ARPANET的诞生ARPANET是互联网的前身,它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9年建立。
ARPANET的诞生标志着互联网的雏形开始出现,它连接了几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
2. 1983年,TCP/IP协议的发布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它定义了互联网上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规则。
1983年,TCP/IP协议被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互联网的标准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开始。
3. 1990年,万维网的诞生万维网(World Wide Web)是互联网上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它由蒂姆·伯纳斯-李在1990年创立。
万维网的诞生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通过超文本链接进行跳转和浏览,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
4. 1994年,互联网商业化的开始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停止对互联网的商业使用限制,这标志着互联网商业化的开始。
随着商业化的推进,互联网逐渐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平台,电子商务开始兴起。
5. 1998年,Google的成立Google是互联网上最重要的搜索引擎之一,它由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1998年创立。
Google的成立标志着搜索引擎技术的突破,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搜索体验,成为互联网上最重要的信息检索工具之一。
6. 2004年,Facebook的诞生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它由马克·扎克伯格在2004年创立。
Facebook的诞生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
网络的发展史范文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
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网络,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
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如今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
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
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 UNIX (BSD4.1)上实现了TCP/IP。
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 协议的开发和应用。
2个著名的科学教育网CSNET和BITNET先后建立。
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规划建立了13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及国家教育科技网。
随后替代了ARPANET的骨干地位。
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
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21世纪,网络平台应用于电子商务领域。
网商成为潮流。
扩展资料: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
在此期友卖逗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2002年~2003年1. 2002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254万台,上网用户数约3370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7319个,WWW站点约277100个,国际出口带宽7597.5M。
2. 2002年3月14日,信息产业部第9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自2002年9月30日起施行。
3. 2002年3月26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在北京发布《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该公约的推出为建立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提供了保证。
4. 2002年5月17日,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
5. 2002年5月17日,中国电信在广州启动"互联星空"计划,标志着ISP 和ICP开始联合打造宽带互联网产业链。
6.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GPRS业务。
11月18日,中国移动通信与美国AT&T Wireless公司联合宣布,两公司GPRS国际漫游业务正式开通。
7. 2002年6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出台《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将于200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8. 2002年7月3日,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9. 2002年9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域名注册实施细则》、《域名争议解决办法》、《域名注册服务机构认证办法》等文件。
10.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63号令,公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于2002年11月15日起施行。
11. 2002年9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Internet大事年表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为在可用于军事的科学技术方面建立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国国防部成立高级研究项目署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1965年 ARPA研究“分时计算机的合作网络”;麻省理工学院(MIT)林肯实验室的计算机TX-2和加州Senha Monica的System Development Corp的Q-32计算机直接连接起来(没有包交换)。
1967年 Lawrence G.Roberts出版了第一份 ARPAnet的设计文件。
1969年美国国防部下达 ARPAnet网络的研制计划。
国防部委托完成的 ARPAnet用来探讨连网,第一个节点设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后不久设在SRI(Standford 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NIC);第一次请求注解(FRC):Steve Crocker开发的“主机软件”(Host Software)在密执安大学为学生、教员建立基于X.25的Merit网络;使用了E-mail技术并将其扩展到会议。
1970年夏威夷大学的Norman Abrahanmson开发了ALOHAnet(夏威夷网络)。
1972年 ARPAnet主机开始使用网络控制协议(NCP);ARPAnet第一次在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上进行演示(连接40台计算机)。
1973年英国、挪威与ARPAnet连接成功。
1974年 Vinton Cerf和Bob Kahn出版了“包交换网络通信协议”,该协议具体规定了Transmissino Control Program(传输控制程序,TCP)的设计BNN开放了Telnet,第一个公共的包交换数据服务(ARPAnet的商业版本)。
1975年可操作的Internet管理提交给DCA(美国国防通信局,现称DISA)。
]1976年 UUCP(Unix-to-Unix Copy)在Bell实验室开发出来,一年后作为Unix的一部分分发;美国Wisconsin大学实现了基于UUCP电子邮件软件,100个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始使用。
1977年 Larry Landweber在Wisconsin大学创建的TheoryNet为100多名计算机研究人员提供E-mail(使用本地开发的一种E-mail系统和Telnet来访问服务器)。
1979年 Wisconsin大学、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NSF(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其他许多牵计算机科学家一起联欢会建立一个计算机科学部门(CSD)研究计算机网络;Essex大学的Richard Bartle和Boy Tubshar建立第一个MUD(主用户目录)。
1981年 BITNET建立,意思为“Because It's Time network”它作为合作网络在纽约城市大学启动,并连接耶鲁大学;它还提供E-mail和目录服务器来分发信息和传送文件。
这个网络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计算机网络。
1982年美国防部通信局(DCA)与高级项目局(ARPA)确立TCP/IP通信协议;欧洲确立UNIX网络EUNET ;ARPAnet分解为ARPAnet和MILNET,后者最终并入DDN(Defense Data Network)网络。
1984年域名服务器DNS(Domain Name Server)推出。
主机数突破1000 ;普通新闻组在USENET上推出。
1986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网络NSFNET建成(主干网速率56kbps),美国各大学纷纷入网。
为提高计算能力,NSF创建了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使连网迅速发展;为增强Usenet新闻经过TCP/IP传输的性能,设计了网络新闻传输协议NNTP (Network News Transfer Protocol);基于TCP/IP的网络新闻传输协议NNTP(Network News Transfer Protocol)建立。
1987年开始提供商业UUCP与专题讨论商业服务;采用CSNET协议建立了德国和中国之间的E-mail链接。
9月20日第一封邮件从中国发出。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使该单位的DECnet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联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11月1日,第一次计算机病毒“蠕虫(Worm)”侵入Internet并蔓延,Internet 上所有60000台主机中的大约600台感染。
DARPA成立CERT(Computer Emergency Response Team),以应付类似“蠕虫(Morris Worm)”事件;美国国防部采用OSI标准,以TCP/IP作为过渡的网络协议IRC(Internet RelayChat)由Jarkko Oikarinen开发成功。
1989年 Internet的网络节点突破10万个;欧洲服务供应商建立自己的组织RIPE,以确保必要的管理和技术直辖市,使全欧IP 网络能够运行;商业E-mail运营公司与Internet之间的第一次中继连接:MCI Mail通过国家研究所团体(CNRI)联入,Compuserve通过俄亥俄州立大学连入;IAB成立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T InternetDGPWWTTLXEG (IRTF);Clifford Stoll著Cuckoo's Egg(布谷鸟之卵),讲述一个德国小组通过网络渗透进入美国机构的故事;9月,世界银行确定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的一个高技术信息设施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的高速互联网络和一个超级计算机中心。
1990 ARPAnet网络终结;第一个提供商业Internet拨号访问的公司:The World comes on-line 、第一个可以远程操作的机器挂接到Internet,即(通过SNMP控制)在首次登台亮相;Archie软件由Peter Deutsch、Alan Emtage与Bill Heelan开发成功;10月,中国正式在美国国防部ARPANET网络中心DDN-NIC(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NTERNIC的前身)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委托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运行CN域名服务器。
1991年 Gopher服务由明尼功达大学的Paul Lindner和Mark P.McCabill发明;CERN发表World Wide Web(WWW);1992年 Internet学会(ISOC)建立。
World Wide Web由CERN(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Tim Berners Lee向Internet 用户公布。
World Wide Web定义了计算机通信的超文本系统;Internet开放第一个广播与电视台;IAB重组为Internet体系结构委员会(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并且成为ISOC的一部分;内华达大学发表Veronica,一种gopher空间检索工具日本的第一个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成立,名称Internet Initiaive Japan (IIJ)。
1993年 NSF建立InterNIC以提供特定Internet服务;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这是中国部分连入因特网的第一根专线;4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召集在京部分网络专家调查了各国的域名体系,提出并确定了中国的域名体系;6月,中国NCFC代表在INET'93会议上重申了中国连入因特网的要求,且就此问题与国际因特网界认识进行商议。
会后,在CCIRN会议上,中国连入因特网的提案得到大部分与会人员的支持。
这次会议对中国最终能够真正连入因特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美国政府与Internet相连接。
网址是;联合国(UN)与世界银行联入Internet;美国颁布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法案(NII);商业和媒体开始真正关注Internet;Mosaic浏览器像暴风雨一样席卷Internet,WWW服务通信量一年激增了341634%,而gopher的增长率为99.7% ;12月,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将北大、清华和中科院各自的网络互联。
1994年 1月,在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同意了中国NCFC正式接入因特网的要求;Internet上成立各种协会;美国国会和政府在Internet上提供信息服务器;第一家花店直接在Internet上接受客户;Internet上建立销售商店;各社区开始直接连接到Internet ;第一个网上广播站RT-FM在拉斯维加斯的Interop展览上开始广播;按照通信量计算,WWW超过Telnet成为网上第二大服务(在FTP之后);第一家网上银行First Virtual开业;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建议GOSIP放弃OSI一种网络协议规范的要求,吸收TCP/IP协议;4月20日,中国“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 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
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5月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中国高科技发展以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更名为《中国之窗》;5月21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9月,中国电信与美国商务部签定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协议中规定中国电信将通过美国Sprint公司开通2条64K专线,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
1995年 1月,中国电信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64K专线开通,并且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NSFNET转回到研究网络,而美国主要的干线通信量由互联网络供应商承担;新NSFNET诞生,它由NSF在超级计算中心之间建立的甚高速干线网络服务(VBNS)构成,这些超级计算中心包括NCAR、NCSA、SDSC、CTC和PSC;香港警察为了搜查一个黑客,切断了所有Internet服务商的连接,只留其中一个,这造成10000人不能访问Internet;RealAudia,一各间频流技术,使得在Internet能收听到几乎实时的声音;Radio HK,第一个24小时服务并且只存在于Internet的无线电台开始广播;3月,WWW超过了FTP成为WWW上通信量最大的服务(按数据包娄统计3月开始超过,按字节数统计4月开始超过);5月,中国电信开始筹建向的社会各界开放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很多与Internet有关的公司股票上市,Netscape成为NASDAQ股票市场有史以来每股价格第三高的股票;域名注册不再免费,9月14日开始征收50美元的年费,在此之前费用一直由NSF 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