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热点题型五全方位突破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题型教案.docx
- 格式:pdf
- 大小:336.59 KB
- 文档页数:18
第1讲基因的分离定律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1页[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选材与杂交方法(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传粉: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
②性状: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杂交方法去雄: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套袋: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人工授粉:雌蕊成熟时将另一植株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再套袋: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传粉后所结2.分离定律发现的实验过程(假说—演绎法)3.分离定律的内容[重难突破——攻重难,名师点拨]1.图解遗传规律相关概念的联系2.图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如图表示一个基因组成为Aa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从图中得知: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性原细胞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即A和a,比例为1∶1。
3.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与条件(1)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①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
②有性生殖过程中。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F2性状分离比为3∶1需满足的条件①F1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③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同。
④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
⑤观察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特别提醒](1)正交和反交: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杂交,不论高茎豌豆作父本还是作母本,实验结果相同,即正反交实验结果相同。
(2)配子种类和数量:F1(Dd)产生配子时,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是指含D和d的两种雌(雄)配子数量相等,而不是指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多于雌配子。
(3)测交方法: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知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而不是推知被测个体含有几对等位基因。
[题型突破——练题型,夯基提能]题型1 遗传学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判断1.下列关于显性性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杂合子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B.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可能是纯合子C.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自交后代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D.显性性状受显性遗传因子控制解析:具有显性性状的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
第一讲基因的分离定律[考纲展示]1.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1页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1.豌豆做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一般都为纯合子。
(2)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杂交方法去雄: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套袋: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人工授粉:雌蕊成熟时将另一植株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再套袋: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传粉后所结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提出问题(纯合亲本的杂交和F1的自交):具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其中显性纯合个体占1/4,杂合子占1/2。
2.解释三、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1.目的:对孟德尔假说合理性的验证。
2.选材:F1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
3.预期结果:Dd×dd→Dd∶dd=1∶1。
4.实验结果:高茎∶矮茎≈1∶1。
5.结论: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D和d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D和d两种数量比例相等的配子。
四、分离定律的内容分离定律――→研究对象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五、分离定律的应用1.农业生产:指导杂交育种。
2.医学实践:分析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为禁止近亲结婚提供理论依据。
考点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及遗传学基本概念[核心考点通关]一、假说—演绎法分析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作假说—演绎法。
“基因分离定律的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五篇]第一篇:“基因分离定律的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基因分离定律的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关键让学生体会孟德尔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即根据实验现象,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的线索,总结出遗传的基本定律。
虽然为复习课,但一年前学习的新知识已经略显陌生,尤其是科学方法的体验与应用在高二阶段学生练习接触的极少,而高考中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及得出结论又是考察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极佳载体。
所以本节课复习设计中,教师仍然采用了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的科学研究过程为复习的主线,通过精心设计合理的问题、反复筛选的习题,进一步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再次领悟科学家严谨的态度,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本节内容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让学生充分理解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这节课是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的第一节,这节内容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深入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节课是遗传学的重要基础,它不仅是本章重点,更是整个模块的重点内容。
所以在生物一轮复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2.学情分析:①初步掌握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②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③在心理上具有独立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④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容易产生疲劳;⑤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学习不够。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分离假设的验证;②举例说明遗传学术语(杂交、自交、正交、反交、测交、等位基因、相对性状、杂合子、纯合子、基因型、表现型)。
③书写遗传图解2.能力目标:通过对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的科学研究过程回顾,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假设、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实验设计的过程。
第2课时2024年新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课标要求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题型一 显、隐性性状的判断基本模型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2.根据遗传系谱图进行判断3.合理设计杂交实验进行判断玉米的甜和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随机取非甜玉米和甜玉米进行间行种植,其中一定能够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的是√A中当非甜和甜玉米都是纯合子时,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A错误;B中当其中有一个植株是杂合子时,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B错误;C中非甜与甜玉米杂交,若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出现两种性状,则说明非甜和甜玉米中有一个是杂合子,有一个是隐性纯合子,此时非甜玉米自交,若出现性状分离,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若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非甜玉米是隐性纯合子,C正确;D中若后代有两种性状,则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D错误。
题型二 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判断基本模型特别提醒 鉴定某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是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是植物时,上述四种方法均可,其中最简便的方法为自交法。
番茄的红果色(R)对黄果色(r)为显性。
以下关于一株结红果的番茄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通过与红果纯合子杂交来鉴定B.不能通过该红果自交来鉴定√C.可通过与黄果纯合子杂交来鉴定D.不能通过与红果杂合子杂交来鉴定该红果植株与红果纯合子(RR)杂交后代都是红果(R_),所以不能通过与红果纯合子杂交来鉴定该红果植株是否是纯合子,A错误。
能通过该红果植株自交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红果,则其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红果也有黄果,则其是杂合子,B错误。
能通过与黄果纯合子(rr)杂交来鉴定该红果植株是否是纯合子,如果后代都是红果,则其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红果也有黄果,则其是杂合子,C正确。
能通过与红果杂合子杂交来鉴定该红果植株是否是纯合子,D正确。
题型三 基因型、表型的推断基本模型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型(正推型)亲本子代基因型子代表型AA×AA AA全为显性AA×Aa AA∶Aa=1∶1全为显性AA×aa Aa全为显性Aa×Aa AA∶Aa∶aa=1∶2∶1显性∶隐性=3∶1 Aa×aa Aa∶aa=1∶1显性∶隐性=1∶1 aa×aa aa全为隐性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逆推型)(1)基因填充法:根据亲代表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用A_表示)→根据子代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推知亲代未知基因。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1)实验过程及现象(2)提出问题:由F1、F2的现象分析,提出了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的问题。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1)理论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1)演绎推理过程①原理: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所以不会掩盖F1配子中基因的表达。
②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③画出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答案如图所示④预期:测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1∶1。
(2)测交实验结果:测交后代的高茎和矮茎比接近1∶1。
(3)结论: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符,证明对分离现象的理论解释是正确的。
4.分离定律的实质——得出结论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C。
(2)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4)适用范围①真核(原核、真核)生物有性(无性、有性)生殖的细胞核(细胞核、细胞质)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考向一分离定律的实质与验证1.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
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参考答案】C律,C 正确;F 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只能验证,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D 错误。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基因的分离定律学案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遗传学的核心概念辨析、分离定律的研究方法及实质1.豌豆做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都为纯合子。
(2)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3.分离定律的实质(1)细胞学基础(如下图所示)(2)定律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3)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4)适用范围①真核(填“真核”或“原核”)生物有性(填“无性”或“有性”)生殖的细胞核(填“细胞核”或“细胞质”)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4.分离定律的应用(1)农业生产:指导杂交育种。
(2)医学实践:分析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为禁止近亲结婚提供理论依据。
(必修 2 P7“技能训练”改编)本来开白花的花卉,偶然出现了开紫花的植株,怎样获得开紫花的纯种呢?答案:方法一:用紫花植株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保留紫花的品种。
方法二:让该紫花植株连续自交,直到后代不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的两大定律。
如图是植物杂交过程示意图,请思考:(1)图中①为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②为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
二者不是同时进行,去雄应在________进行,授粉操作应在____________后进行。
(2)本杂交实验中涉及两次套袋,第一次套袋应在[ ]之后,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第二次套袋应在[ ]人工授粉后,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图示杂交是以________(填“高茎”或“矮茎”)作母本,若进行反交实验,则F1应表现为________(填“高茎”或“矮茎”),应如何统计F1性状?能否通过直接统计图示豆荚中种子获得数据?(可就子叶、胚乳、茎高矮、花色及花着生位置等分别说明)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拓展题型突破学案基因自由组合现象的特殊分离比突破点1“和”为16的特殊分离比F1(AaBb)自交后代比例原因分析9∶7当双显性基因同时出现时为一种表现型,其余的基因型为另一种表现型9∶3∶4存在aa(或bb)时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9∶6∶1单显性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15∶1有显性基因就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12∶3∶1双显性和一种单显性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13∶3双显性、双隐性和一种单显性表现为一种性状,另一种单显性表现为另一种性状1∶4∶6∶4∶1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1(AABB)∶4(AaBB+AABb)∶6(AaBb+AAbb+aaBB)∶4(Aabb+aaBb)∶1(aabb)[突破训练]角度1基因互作类1.(2019·辽宁葫芦岛八中月考)某种蛇体色的遗传如图所示,当两种色素都没有时表现为白色。
选纯合的黑蛇与纯合的橘红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亲本黑蛇和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为BBoo、bbOOB.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Oo,表现型全部为花纹蛇C.让F1花纹蛇相互交配,后代花纹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16D.让F1花纹蛇与杂合橘红蛇交配,其后代出现白蛇的概率1/8解析:选C。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亲本黑蛇含基因B,橘红蛇含基因O,所以它们的基因型分别是BBoo、bbOO,A正确;F1是由纯合的黑蛇和纯合的橘红蛇杂交所得,所以基因型是BbOo,表现型全部为花纹蛇,B正确;让F1花纹蛇相互交配,后代花纹蛇占9/16,其中纯合子占1/9,C错误;让F1花纹蛇BbOo与杂合的橘红蛇bbOo交配,后代出现白蛇bboo的概率为1/2×1/4=1/8,D正确。
2.(2019·江西瑞昌二中培优练习)某鲤鱼种群体色遗传有如下特征,用黑色鲤鱼(简称黑鲤)和红色鲤鱼(简称红鲤)杂交,F1皆表现为黑鲤,F1交配结果如表:取样地点F2取样总数(条)F2性状的分离情况黑鲤(条) 红鲤(条) 黑鲤∶红鲤1号池 1 699 1 592 107 14.88∶1 2号池 1 546 1 450 96 15.10∶11A.1∶1∶1∶1B.3∶1C.1∶1 D.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选B。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基因的分离定律 学案【考纲解读】考点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实验及基因的分离定律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传粉: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②性状:具有稳定遗传且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③操作:花大、易去雄蕊和人工授粉。
【深挖教材】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遗传学实验材料,除豌豆外,通常还有玉米、果蝇等,那么玉米作为实验材料,具有什么优点呢?提示:玉米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的优点有①雌雄同株异花,便于人工去雄和授粉;②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③产生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分析。
(2)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操作要点【深挖教材】人工去雄的目的是什么?应在什么时期进行?提示:防止自花传粉;花未成熟时。
(3)科学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实验过程(2)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图解假说②结果:F 2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3∶1,F 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 ∶Dd ∶dd=1∶2∶1。
(3)演绎推理、实验验证①演绎:②验证:实际结果为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接近1∶1【深挖教材】(1)“演绎”是否就是进行测交实验?提示:“演绎”是理论推导,即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并非进行测交实验。
(2)测交法可用于检测F1基因型的关键原因是什么?提示:孟德尔用隐性纯合子对F1进行测交实验,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分析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即可推知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从而检测F1的基因型。
(4)得出结论——分离定律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分离定律的实质由图可知,基因型为Aa的精(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可能产生A和a两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基因的分离定律学案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选材与杂交方法(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传粉: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
②性状: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杂交操作2.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3.基因的分离定律1.构建分离定律核心概念间的关系模型2.利用模型解读基因分离定律发生的实质之分离[思维探究]1.根据教材中豌豆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思考相关问题:(1)若F1所产生的雄配子D∶d=2∶1,雌配子D∶d=2∶1, 则F2中高茎∶矮茎=8∶1。
(2)若D对d为不完全显性,杂合子为中等高度茎,则F2中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中等茎∶矮茎=1∶2∶1。
(3)若F2中只得到4株豌豆,则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值一定为3∶1吗?提示:不一定。
2.(教材P7技能训练)本来开白花的花卉,偶然出现了开紫花的植株,怎样获得开紫花的纯种呢?请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实验程序。
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具体过程可用以下图解表示。
[教材深挖]1.(教材必修2 P7图1-6)孟德尔验证实验中为什么用隐性纯合子对F1进行测交实验?提示: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只含有一种隐性配子,分析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即可推知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2.教材P7假说—演绎法:以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为例,说出假说内容与演绎推理内容的不同。
提示:(1)“假说”内容:①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③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④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2)“演绎”内容:①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
②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将F1植株与矮茎豌豆杂交,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预期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为1∶1)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