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168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80例肠梗阻的诊治分析目的:寻求肠梗阻的有效诊治措施。
方法:对80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6例患者治疗初期行保守治疗(8例转手术治疗),最终3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79例患者治愈,1例死亡。
结论:及早诊断、明确病因,进而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标签:肠梗阻;诊断;治疗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1]。
由于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导致肠道梗阻,称为肠梗阻,文献报道,绞窄性肠梗阻的病死率可高达10%~30%[2],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我科于2013年2月~2014年6月共收治80例肠梗阻患者,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0例患者,男47例、女33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60.3岁;病程3小时-5天;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部分患者有腹部包块、血便现象;病因:机械性肠梗阻45例,动力性肠梗阻21例(3.9%),血运性肠梗阻4例。
1.2诊断根据⑴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呕吐、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便血等症状;⑵腹部体征:有腹膨隆、胃肠蠕动波、肠鸣音亢进或肠鸣音减弱消失,腹部压痛、反跳痛阳性;⑶辅助检查:腹部立卧位片见多数大小不等气液平面或巨大胀气肠袢,彩超、CT、电子结肠镜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1.3治疗⑴保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给予胃肠减压、禁食水,采取抗感染、肛管减压、香油或蓖麻油自胃管内注入、温皂水清洁灌肠、治疗原发病、营养支持治疗等方法;⑵手术治疗:对于肠粘连患者行肠粘连松解术、肠扭转复位,若肠管坏死行切除吻合术;腹内疝患者行腹内疝松解闭合肠管复位术;嵌顿疝行疝修补术、若嵌顿肠管坏死行坏死肠管切除吻合术;右半结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左半结肠癌作一期切除造瘘及二期吻合术,直肠癌一期切除、二期切除,或仅做造瘘;成人肠套叠行病变肠管切除吻合术;血运性肠梗阻行放射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行肠坏死切除吻合、动脉血管切开取栓术;2结果56例患者治疗初期行保守治疗(8例转手术治疗),最终3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一例肠梗阻病例分析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病症,临床上常见于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
本文将分析一例肠梗阻病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病及其相关症状、诊断和治疗。
患者,女性,66岁,自述两天前开始出现腹痛、呕吐及便秘症状。
腹痛为持续性,性质为绞痛,主要集中在左腹部,伴有恶心感。
呕吐物为食物残渣和胆汁样物质。
患者最近大便有便秘症状,大约三天没有排便。
患者没有发热、腹泻以及其他明显不适感。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腹部略凸,有轻度压痛感,肠鸣音减弱。
其他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初步怀疑患者可能患有其中一种肠梗阻。
肠梗阻是指肠道内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肠腔的情况,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非机械性肠梗阻两类。
机械性肠梗阻是由于肠腔或肠壁的机械性阻塞导致的,可能是肠狭窄、肠漏、肠套叠等。
非机械性肠梗阻则是由于肠蠕动功能障碍导致肠道内容物积聚,如麻痹性肠梗阻、肠假性梗阻等。
在该患者例中,由于患者有持续性腹痛、呕吐以及便秘症状,结合腹部体格检查发现的轻度压痛和肠鸣音减弱,初步怀疑该患者可能患有机械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的原因包括肠道肿瘤、肠梗阻、肠套叠以及粘连等。
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等血液化验,以排除其他病因。
腹部X线透视和CT扫描可评估肠道积气和肠道阻塞部位。
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电解质和肝肾功能也在正常范围内。
腹部X线透视显示肠腔积气,CT扫描显示小肠水平有停滞的积液,并提示可能为机械性肠梗阻。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相关检查结果,确诊患者为机械性肠梗阻。
针对机械性肠梗阻,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和电解质平衡。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肠梗阻的解除,包括切除梗阻部分和肠道重建等。
在该患者例中,考虑到患者的病情以及可能的并发症,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类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可选择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
肠梗阻病案分析患者陈××,女性,40岁,农民,已婚,住院号:。
患者因“突然腹痛8小时伴呕吐”人院。
患者昨日下午2时许在田间劳动时,突然感到腹痛,为持续性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多次,即回家休息,休息后腹痛加重,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于当晚10时左右急诊入院。
既往体健,有阑尾切除病史。
入院查体:T37.5℃,P 93次/min,R 18次/min,BP 14/8kPa。
神志清,痛苦面容,面色较苍白,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部稍膨胀不对称,中腹部隆起明显,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稍亢进,有气过水声。
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06g/L,红细胞3.8×10P/几,白细胞12.3×10°/L,出凝血时间2分钟。
心电图无异常,腹部平片有阶梯状液气平面,结肠不扩张。
治疗经过∶经胃肠减压,补液,纠酸扩容,给氧等治疗后,立即在全麻下进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距回盲部15cm处有一粘连索带,使该处回肠受压形成顺钟向扭曲720°,扭转部位回肠呈坏死改变,迅速把坏死肠段提出,并钳夹肠系膜及肠管端后复位,切除约60cm,做回肠端端吻合术。
术后继续给予预防感染、止痛、扩容、纠酸、抗炎等对症处理,术后4天肛门排气,肠胃功能恢复,进流质饮食,8天治愈出院。
病例分析:该患者为女性,40岁,农民;因突然腹痛8小时伴呕吐人院;呕吐次数频繁。
查体:腹部不对称,腹胀并有压痛及反跳痛;面色较苍白,有休克前期症状;腹部平片有阶梯液气平面。
从以上几个特点来看"肠梗阻"诊断可以成立,且很可能为"绞窄性肠梗阻",有急诊剖腹探查的指征。
术中探查见距回盲部15cm处有一粘连索带,使该处回肠受压扭曲坏死,行扭转肠管复位,切除坏死肠管,做回肠端端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
肠梗阻按病程的急缓可分急性和慢性;根据梗阻部位可分为高位和低位;根据梗阻的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按肠壁的血运情况可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按病因分为机械性和动力性、血运性。
肠梗阻病例分享、病例分析及病例总结案例回顾患者,女,67岁,因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5天,以第一诊断急性肠梗阻于21:00急诊入ICU。
入科后晚班护士遵医嘱留置胃管并接负压引流瓶予胃肠减压,瓶内随即引出了墨绿色胃液200ml。
早晨7:00左右,患者口腔内可见墨绿色的胃内容物,年资较高的护士小谢询问小刘是否检查并抽吸胃管,小刘很是疑惑,胃肠减压管引流出了墨绿色胃液200ml,难道胃肠减压没效吗?原来交接班时,见胃管妥善固定,负压引流瓶内及胃管内均有墨绿色胃液,就一直认为胃肠减压是有效的。
首先检查患者腹部情况,见患者仍腹部膨隆;询问患者仍感腹胀、腹痛;接着用20毫升注射器抽吸胃管,顺利地抽出墨绿色胃液400ml;再次调整胃管位置,胃管深插入近10厘米,置入深度约60厘米,再次用20毫升注射器抽出墨绿色胃液近200毫升;接下来断断续续抽出还未完全消化的酸菜叶子及火龙果仔,反复堵塞20毫升注射器。
大约40分钟的抽吸,又间断抽出约300毫升墨绿色胃内容物,期间20毫升注射器反复被堵。
事实抽出近900ml胃内容物,再次询问患者,患者自觉腹胀明显减轻。
案例分析针对该案例,临床上很多护士以为给患者留置胃管,接个负压引流球就为患者做到胃肠减压,尤其还引流出来胃内容物就更是以为胃肠减压有效。
经验总结在临床上,治疗肠梗阻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胃肠减压。
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有效的胃肠减压可以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明显降低,促进胃肠蠕动,从而达到使腹胀症状降低的目的。
体会和教训有以下方面:1、要重视患者的主诉。
要询问患者通过胃肠减压后,腹胀是否减轻,若没有减轻,需要寻找症结。
2、重视胃肠减压的交接班。
交接班时,接班护士最好用注射器抽吸胃管,若抽吸不畅,注意改变患者的体位,再次抽吸;注意交接负压引流瓶内的液体量,保持引流瓶内的负压,建议每两小时评估一次,若交接后两小时,瓶内液体量不变,需要再次检查引流是否通畅。
3、重视胃管深度的调整。
腹部手术后肠梗阻60例临床分析腹部手术后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机理为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
此病具有病因多样,病情发展快,并可导致全身性、生理上的紊乱。
临床病象复杂多变,诊断复杂,治疗上是采取保守与手术治疗,有时难以掌握,一旦发生肠管血运障碍形成绞窄性肠梗阻,需要医师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及早手术治疗,对诊断有疑问者,在严密观察几小时后,若腹痛不缓解,腹部体征不减轻或有加重趋势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果断的进行手术探查。
腹部术后肠梗阻的正确及时的诊断和准确有效的处理,对于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我院近10年来发生的60例腹部手术后肠梗阻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时间,发病原因,临床诊断及处理方法。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60例,男40例,女20例,男:女为2:1,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9岁。
1.2梗阻原因:麻痹性肠梗阻20例,占33.3%;炎症性肠梗阻18例,占30%;绞窄性肠梗阻4例,占6.7%;粘连性肠梗阻18例,占30%。
1.3治疗及结果:60例腹部术后肠梗阻中50例经非手术治疗后治愈或缓解,10例经手术治疗后治愈。
2 讨论腹部手术对肠道所处环境的直接干扰,和胃肠道手术本身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对肠道正常的解剖关系的破坏,以及医源性因素是造成术后肠梗阻的常见原因,本文就肠梗阻发生时间,发病原因,临床诊断及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分述如下:2.1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本组共发生20例,均发生于术后1-9天不等,发生原因主要为腹腔污染严重,腹膜后或肠系膜血肿,内环境紊乱,及低钾等原因。
临场表现为腹部膨隆,肠蠕动减少或消失,肛门无排气或排便,腹痛较轻,X线表现为全腹胀气,有液平面。
此类肠梗阻只要对症,去除病因肠麻痹症状也将逐步得到缓解。
治疗过程中应做好患者思想工作,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严密注意病情变化,在此基础上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输液、肠外静脉营养维持内环境稳定,抗炎、应用促肠蠕动药物等保守治疗,本组病例全部治愈,使患者避免再次手术打击,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
肠梗阻急诊手术18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总结186例肠梗阻急诊手术指征及术中、术后处理。
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8年12月431例肠梗阻病人的病历资料,其中186例为肠梗阻急诊手术。
结果 431例梗阻病人,非手术治疗245例,56.8%;急诊手术186例,占43.2%,其中手术后肠粘连引起的肠梗阻112例,占60.2%;184例获治愈,死亡2例。
结论肠梗阻病人以粘连性肠梗阻最为常见,肠梗阻手术指征应根据梗阻原因、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等综合判确定。
【关键词】肠梗阻急诊手术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
肠梗阻除可引起肠道局部病理变化外,还可导致严重的全身病理改变,如大量体液丢失、感染中毒、休克及呼吸循环衰竭,如不及时正确治疗,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
我院自2001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肠梗阻病人431例,现就其中急诊手术186例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31例中,非手术治疗245例,急诊手术186例。
急诊手术186例中,男性102例,女性84例,1-14岁16例,15-30岁87例,30-59岁63例,60岁以上20例。
原因:术后粘连所致112例,腹外疝嵌顿28例,腹内疝18例,肠扭转12例,肠套叠10例,肠道肿瘤6例1.2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腹膜炎体征,腹部平片,再结合有无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脱水征、休克征等综合判断确定手术指征。
手术方式:剖腹探查、粘连松懈、小肠排列、扭转套叠肠管复位、坏死肠管切除肠吻合、左半结肠切除Ⅰ期吻合、嵌顿疝松懈、修补术、腹腔引流等。
2 结果本组186例肠梗阻急诊手术,184例治愈,其中1例因结核粘连、肠穿孔、肺结核术后一般情况差,发生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另外1 例>70岁高龄因肠粘连、肠扭转肠坏死、术后多器官衰竭放弃治疗回家后死亡,1例因腹外疝嵌顿导致小肠坏死穿孔引起感染性休克死亡。
肠道肿瘤6例,其中4例为小肠空肠段肿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各2例),行瘤段肠管切除后肠吻合。
老年肠梗阻78例临床分析老年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病因复杂,病情多变,且多有伴发病,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我院近5年来共收治老年肠梗阻78例,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47例,女31例,发病年龄65~88岁,平均71.6岁。
急性完全性肠梗阻62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6例。
肠梗阻并弥漫性腹膜炎、休克3例。
原发病为斜疝嵌顿11例,股疝嵌顿4例,肠粘连30例,大肠癌27例,肠扭转1例,粪块阻塞2例,肠套叠2例,闭孔内疝1例。
其中伴有糖尿病13例,心血管疾病32例,脑血管病3例。
非手术治疗21例,手术治疗57例。
2结果本组未发生肠瘘、吻合口漏。
治愈75例,死亡3例。
3讨论3.1老年人肠梗阻的特点: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肠梗阻前两位病因分别是粘连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1]。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腹部手术的增加,术后肠粘连致肠梗阻亦逐渐增多,这可能是老年人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发生梗阻的大肠癌在向老年化发展[2],大肠癌发病年龄中位数后移。
本组病例中粘连性和肿瘤性肠梗阻发病数较为接近。
另外,老年患者合并疾病较多,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胆石症、胰腺炎、腹腔各部位肿瘤、肺部感染等,构成了老年人肠梗阻病因的复杂性,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病死率高,这是老年人肠梗阻的突出特点,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复杂性。
3.2老年人肠梗阻的诊断:老年人肠梗阻是一个慢性过程,由于老年人机体反应性差,往往缺乏典型的主诉和体征,腹痛程度时轻时重,常不予重视,就诊较晚。
老年患者平时就有习惯性便秘,往往忽略排便排气障碍这一重要症状,特别是当老年人出现慢性营养不良、贫血、经常性腹泻、大便习惯的改变或不明原因的腹胀、腹痛等症状时易造成误诊,导致肠绞窄、坏死、穿孔,后果严重。
对老年人肠梗阻病人无手术史者,应高度警惕腹腔恶性肿瘤。
多数老年人因组织结构退化以致器官功能低下,反应迟钝,对疼痛不敏感,且肿瘤生长缓慢,分化程度较高,就诊时大多已属晚期并伴有不全性肠梗阻。
肠梗阻-详细病历患者:张三,男性,50岁主诉:腹部胀痛、呕吐、便秘已达3天。
现病史:患者三天前开始感到腹部胀痛,稍作休息后疼痛缓解,当时没有重视。
第二天患者开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还伴随有轻度发热和嗜睡。
患者口服了一些家庭常备药未见好转。
第三天,患者开始出现便秘,腹痛加重,呕吐饮食物后胃灼痛,伴有腹胀及呃逆。
患者的妻子强烈建议到医院就诊。
患者意识不清,需要家属协助住院。
既往史:患者(h/o):无。
个人史:饮食:无特殊要求,爱好甜食。
吸烟:20支/天,已吸30年。
饮酒:每天50克白酒,已饮20年。
家族史:无特殊要求。
体格检查:GCS评分:E4V3M5, 血压120/70mmHg, 心率78次每分钟。
腹部触诊:腹部轻度胀大,腹壁紧张,轻度压痛,肠鸣音高频、响亮;叩痛阴性。
直肠指检:肛门闭合良好,直肠内空气量较大,触及有限的粪块。
心肺听诊:Lung field呼吸音清晰,无罗音;心脏听诊S1S2正常,无杂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 15.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N%) 92.6%。
血生化:血清钾离子(K+)3.1 mmol/L,血清钠离子(Na+)140.0 mmol/L,血清钙离子(Ca++)2.2 mmol/L, 总蛋白(TP)63g/L, 白蛋白(ALB)36g/L。
尿常规:蛋白(-),胆红素(-),亚硝酸盐(-),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阴性。
血气分析:pH 7.35, pCO2 35mmHg, HCO3- 20.9 mmol/L, 三重碱缺失(-2.2mmol/L)。
处理:根据病情和检查结果,考虑为患者在拟定的治疗方案中增加钾离子补充和静脉输液,并采取对症治疗,如胃肠减压、卡马西平等。
随着治疗的进展,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建议从医院调配高营养液进行补充以消除患者的失水失营养的症状。
如有需要,可通过检查结果进行手术干预。
医嘱:1. 去医院就诊,详细检查。
肠梗阻168例临床治疗体会(江苏省泗阳康达医院普外科,江苏泗阳223700)目的探讨肠梗阻的临床诊断、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肠梗阻患者,其中102例行非手术治疗,66例行手术治疗,总结其临床诊断方法,观察治疗效果,总结治疗体会。
结果所有168例患者经临床治疗,胃肠功能均正常恢复,无1例死亡。
结论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的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以对肠梗阻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与实践。
标签:肠梗阻;诊断;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肠梗阻是一种病情急、发展迅猛的常见急腹症,特别是单纯性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后,不手术治疗,死亡率在1%左右;如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增高至30%左右。
因此加强对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探讨,就显得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的168例肠梗阻患者,其中男性108例,女性60例,年龄15~75岁,平均(52.2±1.4)岁,行非手术治疗的102例,手术治疗的66例。
1.2临床诊断方法患者有腹部手术、炎症以及外伤等病史。
在临床上表现出腹痛,机械性肠梗阻会因为肠蠕动增强,而出现阵发性绞痛,肠麻痹后,会表现出持续性的腹部胀痛。
同时还会出现呕吐,根据患者肠梗阻部位的不同,其呕吐物的性状以及呕吐量和呕吐频率都会不同。
腹胀,肠梗阻会导致腹部肠管扩张,进而引起腹胀,根据患者肠梗阻部位的不同,其腹胀程度也会有所区别。
肛门排气以及排便停止,但在非完全性梗阻的情况,肛门排气与排便不一定会完全停止。
通过X线检查,立位腹平片可见扩张的肠曲或液气平。
通过超声检查,梗阻以上肠管扩张,肠腔内液体充盈,伴有液体高速流动、逆向流动及”气过水征”等表现。
通过CT检查,肠管扩张,管径增大,可见气液平面,肠壁变薄,梗阻远端肠管塌等征象。
肠梗阻168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肠梗阻的诊治经验及体会,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治疗方案选择的合理性。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168例肠梗阻患者的诊治经过。
结果本组168例,手术118例(70.2%),非手术治疗42例(25.0%),放弃治疗8例(4.8%)。
治愈135例(80.4%),好转24例(14.3%),未愈7例(4.1%),死亡2例(1.2%)。
结论肠梗阻早期诊断,积极合理的综合治疗,及时把握手术时机,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
标签:肠梗阻;诊断;综合疗法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病因复杂,病情多变,进展较快。
早期诊断,积极合理的综合治疗,及时把握手术时机,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
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近9年收治的168例肠梗阻进行分析,探讨其病因、诊断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68例,男96例,女72例;年龄 4.5~96岁,平均48.5岁。
住院时间最短2 d,最长15 d,平均住院11.2 d。
梗阻病因明确者155例(92.3%),病因不明者13例(7.7%)。
病因明确者中机械性肠梗阻141例,麻痹性肠梗阻8例,血运障碍性肠梗阻2例,其他原因4例。
机械性肠梗阻前5位的病因分别是粘连性108例,肿瘤性8例,嵌顿疝12例,肠扭转5例,肠套叠3例;其他少见的原因为肠结核3例,粪石嵌塞1例,腹内疝1例。
有腹部手术史96例(57.1%),其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2例(7.1%)。
1.2 临床表现本组有典型的腹痛137例(81.5%),呕吐82例(48.1%),腹胀142例(84.5%),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46例(86.9%)。
体征表现为腹部压痛,伴或不伴有反跳痛149例(88.7%),腹肌紧张74例(44.1%),腹部膨隆139例(82.7%),肠型63例(37.5%)。
腹部听诊可闻及气过水声、肠鸣音亢进或减弱、消失。
本组患者均行腹部立位平片检查,157例(93.5%)患者提示肠积气、肠液平面或孤立肠袢。
142例腹部B超中,102例有阳性发现(71.8%),提示肠管积液、扩张、腹水等。
46例行钡灌肠检查,28例有阳性发现(44.4%),提示结肠肿瘤或结肠扭转等。
38例行CT检查,24例有阳性发现(63.2%),提示腹腔肿块、肠系膜增厚、腹水等。
1.3 治疗方法选择非手术治疗的病例,包括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有明确的手术禁忌证患者或其家属拒绝手术等。
非手术治疗方法: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肠外营养支持,抗感染、激素的使用、低压温盐水或温皂水灌肠、充气复位、针灸及中药治疗(口服或胃肠道灌注生植物油、石蜡油或硫酸镁,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等,病情严重者给予人血白蛋白消除肠道水肿,并使用生长抑素减轻消化道分泌。
手术治疗方式:单纯胃肠道减压、肠粘连松解术48例,粘连松解+肠切除吻合术29例,肠排列术3例,肠套叠复位术2例,肠短路吻合术13例,结肠肿瘤切除、Ⅰ期吻合术4例,结肠肿瘤切除近端造瘘、Ⅱ期吻合术2例,直肠癌根治术3例,乙状结肠扭转复位术2例,疝嵌顿松解还纳疝修补术12例。
18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切口感染9例,切口裂开5例,肠瘘4例)。
2 结果本组168例患者中手术治疗118例(70.2%)(其中32例系保守治疗症状无好转中转手术),非手术治疗42例(25.0%),放弃治疗8例(4.8%)。
治愈135例(80.4%),好转24例(14.3%),未愈7例(4.1%),死亡2例(1.2%),死亡者主要为老年患者,以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和肿瘤恶病质为主要原因。
3 讨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它具有病因复杂、病情急促多变、诊治复杂、死亡率高、对机体生理干扰大、外科手术方式不定型等特点。
少数患者甚至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段肠管缺血、坏死,危及生命,故对肠梗阻的诊断及手术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
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对肠梗阻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是治疗的关键,也是临床医生面对的难题。
手术过于积极,将会使保守治疗有效的患者遭受不必要的手术打击,甚至引发各种严重并发症;过度的保守治疗,则引起水盐电解质紊乱和不可避免的肠坏死等,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提高病死率的风险。
典型的肠梗阻病例通过病史(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及体征(肠型、腹部压痛、肠鸣音的改变等)以及X线片征象可得到初步诊断。
临床工作中较为棘手的是病因诊断,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及适当的检查手段能解释部分疑问[1],如明确患者既往的手术史、是否有类似发作史、有无腹腔感染史、发作前是否有腹泻、是否有服用泻药史、有无黏液血便等。
体格检查时常规进行肛门指检用以排除直肠癌及盆腔种植肿瘤的可能性。
注意两侧腹股沟区是否有肿物以排除嵌顿性斜疝及股疝、腹部肠型局限的位置、腹部是否有明显的肿胀、是否有腹水等。
密切动态的观察腹部体征的改变,必要时行钡灌肠检查能明确大肠肿瘤、扭转及肠套叠等疾病。
立卧位腹平片检查方便,阳性率高,对肠梗阻病例具有进一步确诊的作用。
B超可帮助了解腹水情况、肠管扩张程度、肠系膜上动静脉血流情况、是否有肠套叠及腹腔肿物等。
CT在疑难病因诊断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能了解腹腔肿物的具体情况,肠系膜是否水肿、增厚,加强CT扫描或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能排除肠管血运性梗阻[2]。
在肠梗阻的诊断分型中,区分单纯性或绞窄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这对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并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有时非常困难。
绞窄性肠梗阻常有以下特点:(1)发病急剧,腹痛由阵发性绞痛转为持续性,并不断加剧,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
(2)病情发展迅速,体温升高,脉率加快,血压下降,早期出现休克症状,而抗休克治疗效果不明显,水、电解质失衡不易纠正。
(3)呕吐发生早,持续剧烈,呕吐后腹痛不缓解,呕吐物、肛门排出物或胃肠减压液为血性。
(4)有不对称性腹胀或腹部肿块,特别是具有压痛的包块。
(5)出现绞窄性肠坏死时腹部压痛明显,可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腹腔内短时间出现积液或腹穿可抽出血性液体或腹腔液白细胞数超过外周血或腹腔液发现细菌者。
(6)血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碱性磷酸酶、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均增高。
(7)非手术治疗不能改善其症状[3]。
辅助检查如下:(1)X线检查有液气平面同时伴“假肿瘤征”、“马蹄形”或“C”性扩张肠襻,钡灌肠出现“鸟啄”影等,且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2)腹部B超检查提示出现蠕动极弱或不蠕动的扩张肠襻,不蠕动肠襻相邻的近端扩张肠管尚有蠕动,出现肠腔内液性游离暗区或急剧增加。
除上述情况外,对以下两类特殊患者尤应重视:(1)老年肠梗阻患者由于机体反应差,有些患者虽已有腹膜炎存在,但其腹膜炎的体征却不明显,因此,对于老年患者不应过分强调有典型症状,治疗上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2)年龄小的肠梗阻患儿由于不能叙述病史,而且小儿的病情发展快,腹部体征不典型,常常容易误诊,因此,对小儿肠梗阻应特别警惕。
通过对本组168例肠梗阻的诊治,笔者体会到单纯依靠某一项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对判断肠梗阻绞窄与否是非常危险的,且很多存在肠绞窄的患者,并不具有典型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其临床指标与单纯性肠梗阻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早期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有掩盖或减轻患者临床表现的可能。
因此,尽管目前各种检查方法逐渐增多,对判断肠管是否绞窄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仍无法代替临床医生对病情严密认真细致的床旁观察。
因此,在诊疗过程当中一定要认真细致、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梗阻病因分析,减少误诊漏诊延误治疗。
肠梗阻的治疗是多种多样方法的综合,总的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根据梗阻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全身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不论是否采取手术治疗,首先应给予非手术治疗以纠正肠梗阻带来的全身性生理紊乱,改善患者情况,同时也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胃肠减压、禁食、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生长抑素及激素的使用、肛管减压、低压灌肠、充气复位、针灸及中药治疗等。
对于肠梗阻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正确与否,将对肠梗阻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括疏通肠道和解除肠梗阻病因,大体上有以下四种:(1)解除梗阻病因;(2)肠切除肠吻合术;(3)短路手术;(4)肠造瘘术或肠外置术。
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分别行肠粘连松解、肠切除、肠扭转复位、肠造口、肠短路、肠腔切开取石、肠腔减压、疝修补等相应的术式。
在临床工作中,应牢牢把握肠梗阻的患者病情较重而且病情变化快这一特点,急诊情况下手术占多数,手术时应尽可能选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以解除梗阻或恢复肠道功能,同时尽可能切除病灶。
绞窄性肠梗阻一旦确诊,必须及早手术治疗。
由于早期绞窄性肠梗阻术前误诊为单纯性者颇不少见,因此,笔者主张对于不明原因的肠梗阻患者梗阻部位及梗阻病因尚不明确,通过24~48 h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即使病情未加重,也应剖腹探查,避免病情恶化[4]。
因为从梗阻到绞窄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非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发展,留意腹部体征的细微变化,以免失去最佳手术时机。
综上所述,急性肠梗阻病因复杂,起病急,病情危重多变,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
肠梗阻的治疗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延误手术时机是造成肠梗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对于肠梗阻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正确与否,将对肠梗阻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早期诊断、积极合理的综合治疗,准确把握手术手术时机,是提高肠梗阻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1]孙以开,马向涛,顾晋,等.成年人急性肠梗阻150例病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3):150-152.[2]孙宝珍,潘秉章,齐兆生,等.CT检查对急性肠梗阻早期诊断的价值[J].山东医药,1999,39(2):27-28.[3]陈卫国,刘玉村.肠梗阻的手术适应证和剖腹探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7):381-382.[4]黎介寿.改善粘连性肠梗阻手术的质量[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0-452.(收稿日期:2011-09-20)(本文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