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与狐妖阿尼玛的化身——中国古代经典梦意象的审美解读1
- 格式:pdf
- 大小:166.45 KB
- 文档页数:3
洛神形象中的“阿尼玛”原型—————中国美人幻梦型神话分析雷里里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09级民俗学430074摘要:洛水女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梦意象,“洛神”更是男性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形象,是完全依靠男性精神需求所塑造的“梦中女神”。
通过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美”和“贞”、“情”与“欲”的梦意象因素,是古人对女性人物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阿尼玛;梦意象;洛水女神;女性因素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在每个人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即集体无意识。
这种无意识的种族记忆为我们展示了一组生动有力的原始心象,即“原型”。
“阿尼玛”(anima)原型就是其中的一种,是原型心理学术语,指代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是男性身上伏居着的异性形象。
正如荣格所论:“每个男人心中都携带着永恒的女性心象,它仿佛是女人所曾给予过的一切印象的积淀……由于这种心象本事是无意识的,所以往往被不自觉的投射给一个亲爱的人,它是造成情欲的吸引和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
”[1]作为人格化的原型,“阿尼玛”存在于意识阀以下,为男性提供了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也使其产生了优先的情绪反映和冲动,唤醒了心中的激情和欲望,最终获得精神的重生。
在中国神话中,这种“阿尼玛”原型也体现出来,特别是在美人幻梦母题神话中,出现了能给男性带来幻梦满足的超自然力量的女神形象———洛神。
一、“美”与“贞”———理想化的女性形象“阿尼玛”原型下的女神是美丽的、令人神往的。
曹植的《洛神赋》中,对洛神形象的勾勒:“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青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鸿”,《说文》鸟部“鸿,鸿鹄也。
”惊鸿,《辞海》释“惊飞的鸿雁,比喻美人体态轻盈”。
王立洲先生在品赏“翩若惊鸿”句时,概括出四点之美。
“其一,当状神女之恬静寓于灵动,随波澹淡。
其意义是对神女的形式美的推崇和景仰。
早期经典梦意象的审美文化分析摘要:梦意象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类别。
作为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经典梦意象虽然产自不同的时空背景,却有着高度的相容性,借助于它们的帮助,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探寻梦意象背后的奥秘。
根据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熊罴梦与兰梦的广泛流传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古人对于其中蕴含着的“子嗣”这个中国古代社会中极为重要的集体无意识的高度关注。
《庄子》蝴蝶梦与骷髅梦的“斗争”隐含着荣格移情与抽象学说的影子,前者的盛行与后者的悄无声息不能不说与移情和抽象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心态有着直接的联系。
关键词:梦意象;美学分析;集体无意识;移情;抽象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当中,梦意象是一个独具魅力的类别,一直受到国人的特别关注。
跟其他文化一样,梦意象也经历了一个从萌生到繁荣的漫长发展过程。
不过,在早期的梦意象当中就已出现了许多经典之作,并早已成为古代审美文化当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审美符号。
熊罴与幽兰的梦幻一部《诗经》记载了先秦时期国人丰富多彩的情感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成就了中国梦意象史上的第一个经典一熊罴梦。
自从《诗经》之后,这个梦意象就一次又一次的在各种作品中出现,寄托着人们对于繁衍后代的真挚祈盼。
出现于《左传》的“兰梦”是中国梦意象史上另一个与繁衍后代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梦意象,它同样成为后人在表达夫人怀孕的喜悦之情时所惯常采用的审美意象。
(一)熊罴: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熊罴梦出自于《诗经?小雅?斯干》:“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字,却对中国古代文化心理有着至深至广的影响。
稍加留心,我们会发现,这个梦意象在古代文本中出现的频率已经不仅仅是用“频繁”二字足以形容的了。
唐代刘禹锡曾有诗云:“闻彼梦熊犹未兆,女中谁是卫夫人”(《答前篇》)、“幸免如新非分浅,祝君长吟梦熊诗。
”(《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宋代大诗人王安石也曾有过“贤者宜有后,同当梦熊罴”(《思王逢原》)的诗句。
洛神形象中的“阿尼玛”原型作者:雷里里来源:《神州》2011年第23期摘要:洛水女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梦意象,“洛神”更是男性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形象,是完全依靠男性精神需求所塑造的“梦中女神”。
通过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美”和“贞”、“情”与“欲”的梦意象因素,是古人对女性人物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阿尼玛;梦意象;洛水女神;女性因素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在每个人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即集体无意识。
这种无意识的种族记忆为我们展示了一组生动有力的原始心象,即“原型”。
“阿尼玛”(anima)原型就是其中的一种,是原型心理学术语,指代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是男性身上伏居着的异性形象。
正如荣格所论:“每个男人心中都携带着永恒的女性心象,它仿佛是女人所曾给予过的一切印象的积淀……由于这种心象本事是无意识的,所以往往被不自觉的投射给一个亲爱的人,它是造成情欲的吸引和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
”[1]作为人格化的原型,“阿尼玛”存在于意识阀以下,为男性提供了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也使其產生了优先的情绪反映和冲动,唤醒了心中的激情和欲望,最终获得精神的重生。
在中国神话中,这种“阿尼玛”原型也体现出来,特别是在美人幻梦母题神话中,出现了能给男性带来幻梦满足的超自然力量的女神形象——洛神。
一、“美”与“贞”——理想化的女性形象“阿尼玛”原型下的女神是美丽的、令人神往的。
曹植的《洛神赋》中,对洛神形象的勾勒:“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青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鸿”,《说文》鸟部“鸿,鸿鹄也。
”惊鸿,《辞海》释“惊飞的鸿雁,比喻美人体态轻盈”。
王立洲先生在品赏“翩若惊鸿”句时,概括出四点之美。
“其一,当状神女之恬静寓于灵动,随波澹淡。
其意义是对神女的形式美的推崇和景仰。
其二,其神女之湮幻而扑朔,这是对神女意象的虚幻,不可切近的距离美的体现。
第27卷第1期Vol .27,No .1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Phil os ophy &Social Sciences ) 2008年2月Feb .2008 收稿日期:2007-10-27 作者简介:邹强(1977—),男,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文学研究・神女与狐妖:阿尼玛的化身———中国古代经典梦意象的审美解读邹 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摘 要:神女梦与狐妖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梦意象,而“神女”与“狐妖”更是传统作品中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对于女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倾向。
表面上看,神女和狐妖,一则端庄不可亵渎,一则来自山野之间,多有野性,难登大雅之堂。
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与狐妖都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善恶两重性,是古人对于女性人物“外端内媚”的双重要求。
关键词:梦意象;神女梦;狐妖梦;原型批评;阿尼玛中图分类号:I 20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08)01-0028-03Goddess and Fox Sp i r it:The I ncarna ti on s of An i m a—The Aesthetic Decoding of Ancient Chinese D ream I m agesZ OU Q iang(School of L iterature,Shandong N or m al U niversity,J inan,Shandong,250014)Abstract:The Goddess and Fox Sp irit are classic Chinese drea m i m ages in ancient literature .Both the Goddess and the Fox Sp ir 2its are well known as fe males,rep resenting traditi onally the aesthetic tendency in ancient culture .O stensibly,Goddess is invi olable el 2egant,while Fox Sp irit is amor ously wild .According t o Carl G Jung,both are the incarnati ons of Ani m a with kindness and evil,rep re 2senting the whirligig of male aesthetic ideas over fe male i m ages .Key words:drea m i m ages;Goddess;Fox Sp irit;archetype;Ani m a 在中国梦意象史上,有一类梦意象具有着与众不同的阴柔之美。
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含解悟摘要:梦在心理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意象中,梦意象也无处不在,有人说:“中国文学史确实也是一部梦文学史”。
意象往往传达着作者的言外之意,通过意象,我们可以更接近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本文选取意象中的梦意象,就其文化蕴含做简单的解悟。
关键词:古典文学梦意象文化蕴含“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出自白居易《梦微之》,“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
凤姐方觉是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面来。
”出自《红楼梦》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情节。
古典文学作品中这些“梦”的含义是否同于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呢?梦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好奇,它给人们传达信息的同时,人们也在通过对梦的描写传达着自己的信息。
一、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历史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梦慢慢的从个人行为转变成社会符号,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意象。
最早的梦意象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那时出现的甲骨卜辞里面记载了贵族关于气候变化的梦,并把这些和鬼魂信仰联系在一起。
《诗经》里面虽然关于梦的作品不多,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此后中国梦文学和梦意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的《左传》对梦的记载有丰富的词汇,语法结构也变得复杂,出现了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梦意象。
到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用蝴蝶梦通过寓言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梦意象开始具有更为纯粹的文学色彩;宋玉《神女赋》和《高唐赋》中的“神女梦”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有开创性的“美女”形象。
两汉时期,王延寿的《梦赋》被称为“中国最早专门写梦的名作”。
唐宋两朝梦意象进入空前繁荣时期,李白、苏轼、陆游等文学大家的诗词中都经常出现梦意象。
到明清时期,梦意象得到更大的发展,《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展示了更加丰富的梦意象。
二、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类型殷商时期人们通过占卜来解释梦,认为梦是鬼神或者祖先给他们的凶兆,梦意象侧重于宗教,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对统治者或是创造者的敬仰,对鬼神害怕又妥协的心理。
神女与狐妖:阿尼玛的化身——中国古代经典梦意象的审美
解读
邹强
【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7)001
【摘要】神女梦与狐妖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梦意象,而"神女"与"狐妖"更是传统作品中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对于女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倾向.表面上看,神女和狐妖,一则端庄不可亵渎,一则来自山野之间,多有野性,难登大雅之堂.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与狐妖都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善恶两重性,是古人对于女性人物"外端内媚"的双重要求.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邹强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古典仙异世界的现代审美阐释--《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评析 [J], 冯畟
2.从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看狐妖形象演变 [J], 夏侯轩
3.当代中国电影狐妖形象呈现方式 [J], 赵苏
4.语篇宏观体裁结构与中国古代经典语篇解读 [J], 宋燕青
5.从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看狐妖形象的演变 [J], 夏侯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文学著作狐意象文化演变在中国古代爱情神话中,人与妖相恋的母题是文学创作的滥觞,而其中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像狐一样受到如此深的青睐[1]。
狐狸精的形象在远古神话、先秦文献中都有记载,甚至在魏晋南北朝后期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小说和明清小说中都是被作家引用最多的文学意象。
然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是由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创作思想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2]所以狐的意象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大致经历了“图腾崇拜和符命化———巫术化———世俗化———艳情化”的演变过程。
1.狐图腾崇拜。
在远古时期的上古神话中就有关于狐的神话记载。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
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
”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
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尨尨。
我家嘉夷,来宾来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3]。
这个神话说的是禹到涂山,看见一只九尾白狐,又听到涂山人唱的九尾白狐歌,感到自己的婚姻就应在此处,于是便娶涂山女为妻。
九尾白狐在这里无疑是一个象征物,是一种文化意象的表现。
这也可理解为九尾白狐是涂山的灵兽,是涂山女的象征或化身,涂山人对九尾白狐的讴歌也恰恰是对涂山女的讴歌。
禹见到涂山九尾狐实际上就是见到了涂山女,故而决定要娶她为妻。
而人与动物婚配,在原始神话当中很常见,著名的盘瓠神话讲的就是五色犬盘瓠做了高辛氏女儿的丈夫[4]。
禹到底娶的是涂山女还是九尾白狐,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通过对远古时期社会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涂山氏族实际是以白狐为图腾的一个部落。
涂山氏是夏部族以外的一个氏族或部族,其宗教形式处于原始自然崇拜的图腾崇拜阶段。
在远古时期,很多氏族部落以动物或者植物作为崇拜对象,加以信仰敬重。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神女与狐妖:阿尼玛的化身——中国古代经典梦意象的审美解读作者:邹强, ZOU Qiang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刊名: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8,27(1)1.对于"狐媚"一词的采用受到了马瑞芳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所作讲座的启发,特此致谢2.荣格.冯川.苏京心理学与文学 19873.萧统.海荣.秦克标文选 19984.蒲松龄聊斋志异 2005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0021.黄洽人生如梦悟道成仙谈古代文言小说中悟道成仙故事的发展流变[期刊论文]-社会科学家2004(6)2.南生桥"想因说"正义--兼辨钱钟书先生之误[期刊论文]-唐都学刊2001,17(2)3.韦乐从心理的深层窥探《聊斋志异》之人狐恋情[期刊论文]-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4)4.王颜敦煌占梦文书与唐代的占梦习俗[期刊论文]-华夏文化2005(3)5.陈圣宇试析《左传》中梦的记述[期刊论文]-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5(2)6.朱玲从解梦语看中国古人的自然崇拜[期刊论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5)7.疏志强.SHU Zhi-qiang"释梦":梦的修辞文化阐释[期刊论文]-北方论丛2007(4)8.郭智勇.GUO Zhi-yong梦觉皆幻--《庄子》内篇世界观与印度古代幻现论之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1)9.田耕渔《左传》"寤生"梦解[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9)10.李双彦.Li Shuangyan"环境心理学"研究中的音乐审美内涵--音乐环境心理学系列研究之三[期刊论文]-音乐探索2001(3)本文链接:/Periodical_xhdxxb-zxshkxb200801007.aspx。
论“阿尼玛”原型在贾宝玉身上的显现及意义论阿尼玛原型在贾宝玉身上的显现及意义文| 苏丽华本世纪初,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创立了一套潜意识理论,开启了通往人心灵秘处的大门。
后来,他的学生,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
荣格认为除个体无意识之外,还有一个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源于遗传。
他说:“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他有别于个人无意识,就是由于他的存在不象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
”与集体无意识相关联的便是原型,原型乃是“精神的形式,它像本能一样是全人类共同的。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有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
在他看来,本能是一种典型的行为模式,原型(archetype)是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
他发现,代表各种不同的人格系统,主要有四种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
其中阿尼玛、阿尼姆斯原型各指的是男性或女性身上所具有的女性或男性特质。
借助于荣格的阿尼玛原型理论,我将分析一下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体现出的女性特质及此特质所蕴涵的意义。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成功之一在于他的不定格,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正像鲁迅先生所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谎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当然,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这主要是从读者角度考虑的,但如果文本是单一、明了的自足体,受体也不会呈现出如此多样的变化,这跟三棱体能折射出七色光的原理一样,先要有“棱”,然后才能有“七色光”。
造成这样的效果,除了小说中大量暗示、象征性语言的运用之外,更主要的在于整部《红楼梦》依托于一个大的神话背景,以女娲炼石补天遗下的一块石头幻化入世,引出了一段曲折哀婉的故事。
卡西勒着重指出:“神话是现于形象世界,但诸如此类形象并未被视为完全吻合,而象征表述的本身,实质上带有意义与形象的冲突;神话思想的形态使整个现实转化为隐喻。
第27卷第1期Vol .27,No .1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Phil os ophy &Social Sciences ) 2008年2月Feb .2008 收稿日期:2007-10-27 作者简介:邹强(1977—),男,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文学研究・神女与狐妖:阿尼玛的化身———中国古代经典梦意象的审美解读邹 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摘 要:神女梦与狐妖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梦意象,而“神女”与“狐妖”更是传统作品中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对于女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倾向。
表面上看,神女和狐妖,一则端庄不可亵渎,一则来自山野之间,多有野性,难登大雅之堂。
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与狐妖都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善恶两重性,是古人对于女性人物“外端内媚”的双重要求。
关键词:梦意象;神女梦;狐妖梦;原型批评;阿尼玛中图分类号:I 20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08)01-0028-03Goddess and Fox Sp i r it:The I ncarna ti on s of An i m a—The Aesthetic Decoding of Ancient Chinese D ream I m agesZ OU Q iang(School of L iterature,Shandong N or m al U niversity,J inan,Shandong,250014)Abstract:The Goddess and Fox Sp irit are classic Chinese drea m i m ages in ancient literature .Both the Goddess and the Fox Sp ir 2its are well known as fe males,rep resenting traditi onally the aesthetic tendency in ancient culture .O stensibly,Goddess is invi olable el 2egant,while Fox Sp irit is amor ously wild .According t o Carl G Jung,both are the incarnati ons of Ani m a with kindness and evil,rep re 2senting the whirligig of male aesthetic ideas over fe male i m ages .Key words:drea m i m ages;Goddess;Fox Sp irit;archetype;Ani m a 在中国梦意象史上,有一类梦意象具有着与众不同的阴柔之美。
这些梦意象与女神和女妖的形象密切相连,成为中国梦意象史上极富特色的一个类别。
不过,它们虽然表面上以女性形象为主角,但是发着与众不同的阴柔之美梦者却基本上都是男性,梦中出现的女子也往往都是与男性主人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情感纠葛而出现与存在的。
在荣格的原型理论当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男性意识中的女性形象原形———阿尼玛。
阿尼玛诞生于男人和女人漫长的历史交往之中,对于男人而言,阿尼玛是“一个海妖,一尾美人鱼,一个变成了树的山林水泽之仙子,一个优雅女神,或者是艾尔金的女儿,或者是一个女妖,或者是一个女魔”[1]75,可谓变化无穷、不可琢磨而又姿态万千。
荣格认为,阿尼玛既可带给男性无比的幸福,也可用各种各样的变形和伪装来捉弄男人,是女神和巫婆的结合体,带有善与恶的两面性。
如果借用荣格的这一理论来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女梦和狐妖梦就是这个阿尼玛在不同场合的化身。
一、神女梦中国古代以女神或女妖的形象出现的梦意象最先应该提到的,自然当属宋玉所创造的“神女梦”了。
《高唐》与《神女》二赋,两者互补相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神女梦的梦意象。
具体来说,《高唐赋》所带给“神女梦”梦意象的,是交待了梦事梗概,并为整个梦意象塑造了一个如梦如幻,令人无限遐想的神秘氛围。
这种氛围的得来在很大程度上与巫山的自然环境与地理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今天的巫山巫峡仍然是树木丰茂、江水湍急,在宋玉的时代这一带的各方面都更加接近于其原始的状态,当江雾升起,笼罩群山的时候,巫山如同隔了一层白纱,时隐时现,近在眼前却让人难以一睹其真面目。
这朦朦胧胧的美景给人第1期邹强:神女与狐妖:阿尼玛的化身———中国古代经典梦意象的审美解读 以无限的遐想。
眼前的云雨跟宋玉所讲述的朦胧传说在霎那间重合在一起,神女的形象立刻在心目中鲜活起来。
不难发现,神女来源于自然,她本是巫山之子、生活于巫峡之中,其魅力的由来与巫山巫峡的自然地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阿尼玛这个“自然的原型”[1]77的产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自然,是人类情感的摇篮,无论是西方的伊甸园还是中国古代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都与自然有着直接的关系,或许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荣格才把这种阿尼玛的原型判定为是来源于自然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而神女梦,无疑也是萌生于自然之间的男女之情的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表现。
神女所展现出来的,是其美艳、端庄、娴淑、温良的一面,这是封建士大夫心目中女性形象的最高标准。
也就是说,神女梦所展示的,是阿尼玛原型在男性意识中最具端庄之美的一面。
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思维当中,如果要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动人,往往不是把她比喻成鲜花,而是把她比喻为仙子。
虽然谁也没有见过仙子是什么模样,可是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仙子就是异常美丽的,如果一个女子长得如仙子一般,那么可真是明艳动人,非世间所常有的了。
所谓“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2]133,这既是神女的容貌特征,也是神女的神性所在。
用绵柔的云和滋润的雨来形容神女,表达了当时的男性意识对于女性之美的认识与评判标准。
在时人的眼中,女子尚未有独立的地位与人格,她们的价值往往在依附男子、为男子所赏识中体现出来。
即使是贵为仙子,也同样如此。
如果说《高唐赋》中的神女形象还只是朦朦胧胧,如在雾中的话,那么《神女赋》中的神女形象就已经是相当具体而丰满的了。
前者并没有对神女的外貌、形体作过多的展开,而在《神女赋》当中,宋玉利用对比、铺陈等多种手段和相当大的篇幅对神女的容貌、形态、气质等方面进行了层层铺垫和详尽的描摹,并对神女高洁的气质和令人不可轻狎的气度有着详细的描写。
不仅如此,《神女赋》中的神女形象较《高唐赋》相比,还多了几分伦理道德色彩。
在《高唐赋》中的神女,是不请自来的,这在宋玉看来未免有些不雅,有失神女本应有的庄重。
所以在《神女赋》当中,宋玉让她多了几分自持,淡化几分灵动,“欢情未接,将辞而去”,留给楚襄王的只是“徊肠伤气,颠倒失据”的痛苦和“惆怅垂涕,求之至曙”的惆怅与感伤。
这种感伤与惆怅,是古人对于女子双重要求的典型反映。
在他们对于女性的审美标准中,既希望女子具有花样的容貌、水样的柔情,又希望她们能善解风情、甚至拥有火一般的热情。
能同时兼具这几个方面本已属不易,不料在此之上还有着对于所谓“女德”的众多近乎苛刻的要求。
这种对于女性的双重审美标准既是荣格所谓阿尼玛原型形成的直接原因,同时也是这种善恶兼具的女性原型形象最外在和最直观的表现。
也就是说,这种阿尼玛的原型之所以会呈现出善与恶的综合、时善时恶,完全是男性意识对于女性的诸种审美观念的化学反应,或者说,是男性审美意识对于现实生活中女性形象的歪曲。
《高唐》、《神女》二赋互相补充,一为其体,一为其神,共同造就了这个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史上第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和审美价值的女子形象。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神女梦”的传播接受与再度衍生过程当中,她的体与神的发展是不相同步的。
后人们更多的是接受了“神女梦”身上所带有的那种香艳气息,把它视为男女之间情投意合的象征。
诸如“云雨”、“楚梦”、“楚馆”、“神女”、“楚女”、“阳台”之类的借词都是后人们对这一层意思的玩味与引用。
而对于《神女梦》当中的神女的那种端庄持重,后人似乎并不太在意。
虽然从古至今,一直有人试图从这两篇赋当中寻找出讽谏之意来,但必须承认的是,在实际的审美接受过程中,这位年轻漂亮的女子以及她跟楚王的男女情爱才是这个梦意象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真正原因。
既有云的绵柔、雨的娇嫩,还有着惊人的美艳,这个神女一直是古代士子们所向往和倾慕的对象。
在宋玉的这两赋之后,神女梦梦意象的影响迅速扩大。
到了建安时期,神女梦梦意象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杨修、王粲、陈琳等人都曾作有“神女赋”,可见这个神女梦对中国古代士子们关于女性形象审美的巨大影响了。
二、狐妖梦除了神女之外,在中国梦意象史上还有一群女子格外地引人注目。
与神女一样,她们同样具有令人侧目的姣好容颜,同样具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踪迹,同样具有阿尼玛这个来源于自然的集体无意识的印记。
所不同的是,她们不再如同神女一般持重高洁、不可亲近,而是仿佛邻家小妹般亲切、可人。
这一群亲切活泼的少女形象就来自清初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狐妖梦”。
《聊斋志异》中多花妖狐魅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在其书当中,不仅有《捉狐》、《狐嫁女》、《狐入瓶》、《遵化署狐》、《汾州狐》、《潍水狐》等等在题名中标明是言狐妖之事的篇章,更有《青凤》、《婴宁》等著名的狐妖形象,可谓满目“狐气”。
这些“狐狸精”形象的塑造,往往是以梦意象作为媒介和舞台的。
《狐梦》是《聊斋志异》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篇关于狐妖的作品,而且还是一篇写梦的佳作。
在“狐梦”这个梦意象当中,作者利用梦刻画了四位与众不同的“狐狸精”形象。
令人称道的是,蒲松龄深谙读者心理,他牢牢抓住读者的猎奇心态,一上来就一本正经地说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是“余友”毕怡庵因为读了《青凤传》,“心辄向往,恨不一遇”,没想到真的有一天在一个“传言楼中故多狐”的别业中梦会狐妖,发生了这一段奇遇。
末了,蒲松龄又信誓旦旦地给这个故事加上确切的年月日以及相关人士的名录以作验证。
所谓“康熙二十一年腊月十九日,毕子与余抵足绰然堂,细述其异。
余曰:‘有狐若此,则聊斋之笔墨有荣光矣。
’遂记之。
”[3]201-203这一切使得读者对于这篇文本的真实性将信将疑、且信且惑。
蒲松龄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狐妖梦”梦意象中最有特色的是对于“狐妖”形象的刻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当中,“狐狸精”往往被用来指称那92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些搔首弄姿,勾引有妇之夫的放荡女性,是一个带有极度贬义色彩的词汇。
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当中所塑造的这些狐狸精的形象,虽然具有娇艳的外表和极度吸引男人的“狐媚”①,但是她们大多善良多情、古道热肠,与坊间对于“狐狸精”的指责完全不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