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儿童动作和语言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16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课程代码:12340 2013年版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
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
10、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起来)。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二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生命的开始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学前儿童身体和大脑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第一节生命的开始及其影响因素一、胎儿的成长(一)胚胎的形成(二)胚胎的发展阶段1.胚卵期(合子期)2.胚胎期3.胎儿期二、遗传的影响(一)遗传物质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即DNA组成的。
DNA是复杂的双螺旋结构分子,它像一个旋转的梯子,为受精卵的发展提供携带人类遗传功能和特性的一切信息和“密码”。
(二)受精卵的成长和细胞的产生人体中存在着两类构造和功能不同的细胞。
第一类细胞是生殖细胞,它由女性的卵细胞和男性的精细胞组成。
第二类细胞是人类所有的其他细胞,称为体细胞或人体细胞。
(三)遗传的独特性一对染色体减数分裂后会随机进入不同的母细胞。
依据独立分配的原则,每对染色体分离是独立于其他所有的染体对的,所以,一个生殖细胞进入减数分裂能够产生许多不同的染色体组合。
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两个人会享有同一种基因型。
对正常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的考察可以更清楚地揭示性别差异的遗传物质。
(四)遗传的缺陷1.基因遗传疾病在正常情况下,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遗传信息也可能有异常。
还有一些疾病,如镰状细胞血症、肌肉萎缩症、神经管缺陷以及某些类型的糖尿病等是由于基因的变异引起的。
引起基因变异的环境因素很多,例如化学制剂、病毒、射线害物质。
绝大多数的遗传缺陷是由多种基因和多种因素造成的。
2.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是由于细胞分裂与重组出现问题,引起负载遗传信息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1)唐氏综合征这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出生缺陷,又称为先天愚型,表现为智力和语言发展迟缓,并具有独特的体征,患者一般脸形圆满,两眼旁开,塌鼻梁,口小舌大,表现出伸舌样的痴呆。
(2)杜氏综合征这种染色体异常的发生是由于胎儿有一条染色体缺失或部分缺失。
(3)柯氏综合征柯氏综合征多在男孩中发生,主要是由于出现多余的X染色体,表现为同时出现男性和女性的第二性征。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案
教研室学前教研室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任课班级2016级学前教育1-14班
任课教师周晴
基础部(思政部、家政服务系)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案
一、直观导入
向学生出示婴幼儿听话,学说话与阅读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从外部整体感知婴幼儿语言活动的特点。
师:“同学们,通过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找到了婴幼儿语言活动的一些特点。
但是我们都知道,语言的获得是后天行为,会听是掌握语言的第一步,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婴幼儿的听话活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0-3岁婴幼儿听话活动的指导。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新授与问题讨论分析
第一节 0-3岁婴幼儿听话活动的指导
一、0-3岁婴幼儿听话活动的目标
(1)喜欢听优美、悦耳的声音,乐意听别人的声音。
(2)听到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用声音、手势、表情或者单词做出反应。
(3)能安静地倾听并参与成人念儿歌、讲简短故事的活动。
(4)能听懂并执行生活常规的指令。
二、0-3岁婴幼儿听话活动的内容和指导方法
(一)0~1岁婴幼儿听话活动的指导
1. 感知声音的指导
创设有声的环境,让宝宝感知声音。
播放优美悦耳的轻音乐,使孩子产生最初的节奏感和乐感。
第四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原则一、儿童是活动的主体的原则要遵循这一原则,首先要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即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激发儿童主动学习、探索的动机。
如果动机过弱,就会影响儿童语言教育的效果;相反,则会产生良好的语言教育效果。
其次,要明确儿童是活动的实施主体,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是儿童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因此,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摆正位置,不要喧宾夺主,要充分创造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丰富性的活动,使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和巩固。
二、示范与练习相结合的原则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对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来说,教师的示范是儿童进行语言模仿的基础,但是,语言本身的特殊性需要儿童通过不断地练习来巩固和检验学习效果,调整学习的方法和内容。
因此,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必须坚持教师示范与儿童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的示范不能限制儿童的思维。
第二,合理运用隐性示范。
第三,为儿童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
三、规范与自由相结合的原则学前教育本身就是让儿童通过学习去掌握社会规范,从而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规范,语言系统本身也有规范性。
也就是说,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通过教育规范去学习语言规范的过程,但是在实施规范的同时,也要注重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教师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应将规范与自由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为儿童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
第二,引导儿童养成运用规范语言进行交流的习惯。
2020年教师资格证简答题习题集(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第一部分学前儿童发展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1.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1.【答案要点】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式。
(2)前运算阶段(2~7 岁):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板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出现逻辑思维。
2.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2.【答案要点】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本我包含基本的内驱力和反射,处于“潜意识”状态,它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
(3)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3.简述影响婴幼儿发展的因素。
3.【答案要点】(1)生物因素①遗传素质为婴幼儿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②胎内环境等先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③成熟机制在儿童发展中的制约作用。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儿童所处的社会、家庭、教育机构等各种环境因素。
环境引导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①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奠定基础,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