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理念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锁定——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意识形态原因
- 格式:pdf
- 大小:120.47 KB
- 文档页数:6
论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长存的原因2019-09-27【摘要】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王为核⼼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存续了两千多年,虽有王朝的更迭,但君主专制的制度始终不移,并未如西⽅⼀样⾛向民主道路,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具有迥异于西⽅的政治⽂化观。
【关键词】君主专制;政治⽂化观;儒学思想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得以⼀路沿袭⽽没有演变成西⽅式的王权治理,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具有迥异于西⽅社会的政治⽂化观,它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借以建⽴并不断推向极致的基础。
从⽂化与制度间关系的视⾓去探析中国君主专制制度长存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反思现实,剔除国家治理中的“专制”流弊。
⼀、⽂化与制度间的关系制度由深厚的⽂化⽀撑,⽂化是制度的基础,作为⼀种集体⾏动的产物,制度有赖于传统习惯和⽂化观念的⽀持。
西⽅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对于西欧资本主义兴起的⽂化因素进⾏分析后指出,中国没能产⽣资本主义的原因在于其⽂化特性的不同,韦伯强烈地意识到宗教观念、⽂化精神、道德伦理等对于资本主义产⽣与否的重要⽀持作⽤,将制度变迁与⽂化演进联系在⼀起,指出制度变迁的过程受到⽂化因素的⽀持。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化基础早在王朝政体成⽴之前的公社形态下就⼤致成熟了,在漫长的公社时期,社会关系靠伦理道德规范调节,⽽伦理道德⼜以宗法⾎缘关系为核⼼内容,“尊尊也,亲亲也,男⼥有别,此不可与⼈变⾰者也。
”(见《礼记·曲礼》)的伦常关系到了三代社会就不再仅仅是习俗⽽已,⽽是神圣化了,成为“不可与⼈变⾰”的法律规范,封建制度的⾦字塔于是在宗法规范与伦理纲常的基础之上建构起来,并经过儒者⼤张旗⿎的理论宣传,以传统的制度和普遍的社会⼼理为基础,形成⼀种以伦理道德为中⼼的深具中国特⾊的政治⽂化价值观,这种政治⽂化观之中⾚裸裸的⽗权、君权和神权思想⾃不必说,就是常为今⼈称道的仁政、平均主义、⼤同理想等等传统政治思维也从根本上区别于个⼈价值、尊严、独⽴、⾃由、平等之类在今天民主观念之下不可剥夺的天赋⼈权。
论传统文化理念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锁定——中国封建社
会长期延续的意识形态原因
郭忠义
【期刊名称】《求是学刊》
【年(卷),期】2006(033)006
【摘要】文章以新制度经济学将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变量,为解决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问题提供了启示.崇尚和谐的中和理念、以德为本的文化理念、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
它决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设计和政治决策,支撑了中国封建文明的长期繁荣,同
时也对制度变迁的路径进行了锁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主因.
【总页数】5页(P129-133)
【作者】郭忠义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传统农业社会农户兼业化行为趋向的效率分析--兼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J], 王亚娟
2.从制度层面探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J], 许晓冬
3.中国传统文化的抑制性功能——兼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问题 [J], 程永
奎
4.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剩余劳动——兼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J], 唐力行;卢利源
5.从中西封建社会教育的差异比较中浅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J], 解光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延续的一点看法述诚我国封建社会上迄西周,下至第一次鸦片战争,绵延两千多年。
前十一世纪武王灭商后基本结束了我国的奴隶制时代,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封建领主制阶段;秦统一六国后,封建领主制让位于封建地主制。
这是一种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我国的封建社会制度自周、秦,逐步发展到唐、宋,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自此以后则日益腐朽,苟延残喘地延续到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埋葬了中国落后的封建社会,而把中国推进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我国封建社会在唐、宋以前表现为成熟期长;明、清之际表现为衰亡期长,由此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
这一现象不是历史的偶然,是和中国的国情密切相关的。
一、高度统一的社会结构保证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性,成为其能够长期延续的首要原因所谓社会结构是指构成社会总体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有机的联系和相对稳定的关系。
我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共同组成的,经济结构是基础结构,起着主导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1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保护着这个经济结构,并且三者互相影响,共同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这个统一的有机体具有很强的修复能力和稳定性,能经常缓解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及时的纠正封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一)、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指的是国民经济各要素以一定的比例关系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体。
分析经济结构就是从各个方面考察国民经济的构成,如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城乡结构等。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主,以自耕农经济和小手工业经济相结合为辅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这是一种闭锁、单一的小农经济。
自秦、汉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
而小农经济并不是一种独立稳固的社会经济形态,它具有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
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高一(1)班徐艺晖纵观源远流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它鲜明的特征、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成就获得了崇高的地位。
翻开中国古代史的篇章,帝王将相的雄韬武略、农民起义的战火硝烟和专制王朝的交替更迭在为我们带来了无限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也隐含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会如此漫长?在此,我选取了五个方面予以分析解读。
首先,封建社会拥有良好的开端。
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的交替时期,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创立的完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为以后封建社会的延续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连年功战、大国争霸,首先奴隶起义、平民暴动明显增多,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41年,梁国奴隶因受不了修城筑壕的苦役,举行暴动,秦国趁机并吞了梁国;公元前478年、470年卫国两次发动手工业奴隶暴动。
每一次的奴隶起义都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奴隶统治,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其二,随着地主阶级不断壮大,各国为了争雄自强,纷纷采取变法措施,积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摧毁残余奴隶统治,进一步促进了农民与地主的对立阶级的形成。
在变法中,最早变法的是魏国的李悝变法,最彻底的变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其三,铁器的使用与推广,水利灌溉条件的优化,耕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封建生产力的发展。
其四,连绵不断的战争破坏了井田制的基础,私田的大量出现与生产力的变革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这种适应时代的新关系正式封建生产关系。
到了秦朝,在政治上,有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由中央垂直地方的管理体系,经济上有土地私有制坚决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便捷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战略上进一步扩大统治面积,维护边疆和平等等,为以后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其二,众所周知,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与这种经济结构相互照应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都为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的提供了充足条件。
中国封建社会滞长的原因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中华文明尽管也历经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而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却延续了两千多年。
自1840年开始,中国开始了一百多年的漫长屈辱史,而与此同时,西欧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
对于中国的停滞原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经济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
这时期基本生产结构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在社会内部,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缺乏,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缓。
2、政治原因: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皇权,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西欧资本主义从孕育、发展直至取代封建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资本主义因素互相结合壮大阶段;取代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结构阶段。
西欧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萌芽是从城市和市民阶级中出现的。
公元十世纪左右,西欧的城市作为农村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开始兴起,商人和从领主庄园中逃亡出来的农奴,成为城镇的市民。
政治结构中的新组织的萌芽,最早在十一世纪的英国产生。
到十三世纪末,由贵族、教士、市民组成的议会,已发展成为管理英格兰国家事务的政权组织形式了。
意识形态结构中的萌芽是人文主义。
它的曙光于十四世纪出现在意大利上空,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
较之于西欧,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并不是因为它内部没有资本主义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封建社会从古代开始就在中国长期存在的,为什么能够存在那么长时间呢?具体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为你解答。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城市是封建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城芹是封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是统一的。
刚性体制下如此,弹性体制下更是这样。
在宋朝以后的长期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十分稳定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的稳定,并不意味着社会不会发生大动荡,不会发生经济的凋敝或社会的危机,而是指: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大动荡和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危机,封建制度依然存在,封建社会照常运转,封建秩序始终都能维持下来。
宋朝开国以后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说,宋太宗继太祖承继皇位,明成相夺了建文帝的宝座,都是皇族内部权力斗争,夺权成功后,封建制度不变,弹性体制也不变;又如金灭了北宋,元灭了金,再灭了南宋,明朝赶走了元朝的统治,清朝又代替了明朝,这些都是皇朝的兴亡更替,封建社会一直照样运转着,封建社会中的弹性体制继续起着作用;再如,元末明初群雄割据,割据者不管是起义军的领袖,或是乘元朝衰微而独霸一方的军阀,还是亲元的旧势力残余,他们混战不已,但在所统辖的区域内仍然维持着封建秩序。
此外,像明末李白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依旧按照封建皇朝的统治方式来发号施令,封建制度既未因此瓦解,也谈不上制度的更替。
这一切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性主要指弹性体制下封建的超稳定性。
统治舞台上的角色可以变换,朝代名称可以变换,某些具体的统治方式也可以变换,甚至一个朝代之下对不同地区实行了不同的政策,但制度始终不变。
在弹性体制下,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体制外权力中心和体制外异己力量不存在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的封建制度下缺少可以取代这一制度的政治力量;第二,从封建制度再生产的规律性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的封建制度在任何一种动荡与危机的条件下都有可能重现或再生。
浅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摘要】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让封建体制在中国得以延续。
官僚体制和统治者的维护使得封建制度得以稳固。
封建制度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也是其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基础的支撑也让封建社会得以继续存在。
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也对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起到了一定作用。
深层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其在历史演变中的惯性。
现代社会可以从封建社会的遗产中汲取启示,同时也需要应对封建社会留下的挑战。
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官僚体制、统治者、封建制度、稳定性、灵活性、经济基础、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深层原因、现代社会、启示、遗产、挑战。
1. 引言1.1 封建社会的定义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主要特征是土地私有制和等级制度并存,封建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或封建主义者通过封赏土地、授予爵位等方式,将土地和人民控制在自己手中,形成了统治和被统治、封建主和封建士、封建主和封臣之间的封建关系。
封建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它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结构,还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认识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分工明显,阶级分化严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受到封建等级体系的限制,封建主对臣民的控制和剥削也更加严重。
封建社会的定义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概念,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参照物。
了解封建社会的定义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及其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1.2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性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的保持和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封建社会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一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礼仪制度、文学艺术、传统习俗等,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中国封建社会大约从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秦公元前221年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1912清帝退位,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历程。
崇尚和谐的中和理念、以德为本的文化理念、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
它决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设计和政治决策,支撑了中国封建文明的长期繁荣,同时也对制度变迁的路径进行了锁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主因。
同时,这些理念也对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内部相对稳定,对外隔绝,避免外部力量的骚扰,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导致中国近代挨打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闭关锁国,封建思想,重视经济,与时俱进鸦片战争的爆发,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此时的中国不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科技,抑或是思想文化的发展上,都远远的落后于西方。
两千年的历史文化沉积在爆发之后对近代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制度从秦至清延续两千多年,中国古代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
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建立和巩固,隋唐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完善,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强化,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空前的强化。
支撑专制主义的核心是皇权和官僚,在政治形态上,是以官僚而非贵族为主体;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也是中央集权,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
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原因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的。
西方的封建社会从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起到1640年英国革命为止,前后一共1164年。
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年限要漫长得多,学术界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有三种不同的算法:一种是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另一种是从商鞅变法即公元前365年算起;还有一种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算起。
这三种观点各有其依据,但即使按照最短的算,算到1840年,中国的封建社会都延续了2000年以上,比西方多了一倍。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是复杂的,学术界众说纷纭。
但是,归根到底,是中国的经济基础,政治构造和社会组织基础和核心文化决定的。
一、是由封建经济的基础决定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财富,但是土地的分配又是极不平衡的:占人口少数的地主拥有绝大部分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缺乏土地的农民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同地主结成租佃关系。
这样一来,佃农和少数拥有土地的自耕农一起,在零星碎割的土地上耕耘劳作,繁衍不息,构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生产为主,辅以家庭手工业,而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又是自我消费单位。
就这样,农民依附于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周而复始的从事着简单的再生产劳动,缺乏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和能力,这也就决定了封建小农经济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保守型。
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为封建社会长期延续提供了经济基础。
二、是由封建政治构造决定的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皇帝就开始高高地踞于权利金字塔的顶端,在他的下面,依照品级和人数的反比,形成了一整套上下相承,左右相连的官僚制度,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构造――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官员选拔方式也不断完善和发展,由最初的世袭制,到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再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最后到从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的科举制度。
在当时的条件下,科举制可以说是一大发明,它一方面能够为封建统治者选拔大量的人才进入官僚体系,维护其统治;另一方面又为普通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和晋升的途径,这就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为封建社会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这是学术界的一桩旧案。
自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原富》中,提出了中国社会在很久以前“就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论断以后,两百多年间,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问题,就成为中外史学界及经济学界的议题之一。
在中国国内,这个问题被正式提到论坛上来,是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前期那场有名的社会史论战开始的。
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论战。
其后,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前夕,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言人秋泽修二编造所谓“中国社会之…亚细亚的‟停滞性”的鬼话,鼓吹只有“皇军的武力”才能“给予中国社会之特有的停滞性以最后的克服”,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
当时中国国内进步的史学家和爱国者对这种谬论展开了无情的批判,接着便掀起了讨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第二次热潮。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我国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在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就这个问题再度展开了讨论,然而,这场讨论被十年内乱打断了。
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又旧案重提,这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第四次讨论。
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问题,先后出版的论著、发表的论文,总计在一百篇、种以上。
其中,近几年来发表的论文及出版物的数量,超过前三次讨论的论著的总和。
然而,人们在评论当前正在进行的这场讨论的现状时,也同讨论的本身一样,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那末,在当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总的说来,当前这场讨论所提出的问题之多、发表文章的数量之大,都是前几次讨论所不能比拟的。
其中,涌现了一批学术性较强,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的论著,从而把这个问题的讨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然而,毋庸讳言,也有相当数量的文章,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理论上,确实存在一些严重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