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6.42 KB
- 文档页数:6
专题34送东阳马生序(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
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
树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
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
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
夏苦热,辍夜课。
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日出,乃遣入塾。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
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
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称:(2)嘉.树荫之嘉:(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持:(4)稍.逐于嬉游稍: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4.【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称道美好拿着略微2.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3.(1)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
4.甲文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读书时的艰难与勤奋,以此勉励马生勤苦学习。
⼀、阅读: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笔录,计⽇以还。
天⼤寒,砚冰坚,⼿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患⽆硕师名⼈与游,尝趋百⾥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弟⼦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余⽴侍左右,援疑质理,俯⾝倾⽿以请;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不敢出⼀⾔以复;俟其欣悦,则⼜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现代汉语翻译下⾯句⼦。
(3分)俟其欣悦,则⼜请焉。
2、⼈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2分)3、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2) (3) (3分)【1、3分 等到他⾼兴了,我才⼜向他请教。
(原句中词语翻译错⼀个扣0.5分,句⼦不通顺扣0.5分,扣完该⼩题分值为⽌)2、2分 因为我守信,按时还书。
3、3分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请教 (各1分)】⼆、对⽐阅读:[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笔录,计⽇以还。
天⼤寒,砚冰坚,⼿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
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深⼭巨⾕中,穷冬烈风,⼤雪深数尺,⾜肤皲裂⽽不知。
⾄舍③,四⽀僵劲不能动,媵⼈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乃和。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
②箧:书箱。
③舍:学舍,书馆。
④媵⼈:服侍的⼈。
(⼄)任末①年⼗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读,暗则缚⿇蒿⑥⾃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易⑧之。
临终诫⽈:“夫⼈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
”[注 )①任末:⼈名。
②笈:书箱。
③或:有时。
④庵:茅草⼩屋。
⑤荆:这⾥指荆的枝条。
⑥⿇蒿:⼀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⑦悦:敬佩。
⑧易:交换。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青海省中考题)12.(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②尝趋百里外奔赴③左佩刀,右备容臭香袋子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穿(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BA.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B.之: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起坐而喧哗者D.以: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A.余/幼时/即嗜学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C.余因/得遍/观群书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奢华生活?(6)作者的求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选择感触最深的两点谈谈你的感受。
【分析】参考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一、【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匡衡勤学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1)无从致.书以观(2)余因得.遍观群书(3)主人怪.(4)遂.成大学2.下列“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有烛而不逮 B.以书映光而读之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段选文的感受。
(2分)1、(4分)(1)得到(2)能够(3)感到奇怪(4)于是,就2、(2分)B3、(4分)(1)抄写完后,快步跑去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报酬。
4、(2分)示例一: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和宋濂、匡衡相比要优越得多,他们都能克服一切困难去读书,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学习条件,多读书,读好书,追求丰富的知识。
示例二: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刻苦勤奋、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作答时要点出文段中二人求学的共同点,再结合个人实际展开阐述,抓住“勤学”“好学”“求学之艰”等要点即可。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9-11题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阅读课文第一段段,完成1~3题。
(1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3分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辞也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2.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一、【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匡衡勤学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1)无从致.书以观(2)余因得.遍观群书(3)主人怪.(4)遂.成大学2.下列“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有烛而不逮 B.以书映光而读之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段选文的感受。
(2分)1、(4分)(1)得到(2)能够(3)感到奇怪(4)于是,就2、(2分)B3、(4分)(1)抄写完后,快步跑去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报酬。
4、(2分)示例一: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和宋濂、匡衡相比要优越得多,他们都能克服一切困难去读书,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学习条件,多读书,读好书,追求丰富的知识。
示例二: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刻苦勤奋、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作答时要点出文段中二人求学的共同点,再结合个人实际展开阐述,抓住“勤学”“好学”“求学之艰”等要点即可。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9-11题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大全48页含答案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
(17分)[甲] 余幼时即嗜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弗之怠()(2)负箧曳屣()(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余因得遍观群书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4分)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3分)二、(鄂州市2007){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①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甲文乙文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
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分)三、(2007年临沂市)文言文阅读(共12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1无从致书以观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4颐既觉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大全48页含答案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
(17分)[甲] 余幼时即嗜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弗之怠()(2)负箧曳屣()(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余因得遍观群书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4分)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3分)二、(鄂州市2007){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①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甲文乙文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
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分)三、(2007年临沂市)文言文阅读(共12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1无从致书以观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4颐既觉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中考文言文课内阅读精选《送东阳马生序》(附参考答案)中考文言文课内阅读精选《送东阳马生序》(附参考答案)送东阳马生序宋濂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忻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⑵同舍生皆被绮绣被:⑶腰白玉之环腰:⑷媵人持汤沃灌汤: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2.第①段中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2分)13.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2分)14.阅读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3分)【答案】10.⑴于:向。
⑵被:通“披”。
⑶腰:腰佩。
⑷汤:热水。
11.译文: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12.幼时借书抄录,成年远行求师。
13.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1分),凸显我的志趣所在(2分)。
14.开放题,只要学生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得到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的。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阅读课文第一段段,完成1~3题。
(1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3分)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辞也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2.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中考《送东阳马生序》试题荟萃(15套)一、《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20~24题(14分)(09年某某省达州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0. 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2分)21.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 ①腰.白玉之环②江横玉系腰.B. ①当余之.从师也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C.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②某某之潮,天下之伟观.也D.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原文】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3分)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结合选文划线部分,联系文意,参考内容,谈谈作为当代青年学生的你应当怎样面对自己的学业。
答:【】《华西都市报》6月1日报道,邛崃市实验中学15岁的初三学生邹林颖几天前获得了第19届世界超级模特大赛全球总决赛冠军。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语段阅读真题1.《送东阳马生序》《忠雅堂集》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佩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硯冰坚,手指不可届伸,弗之忽。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拨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佘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铨九龄,母授以《札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木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屏息,侠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息,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巳,未尝倦也。
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注]①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10.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致使) B.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奔走) C.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规避) D.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稍微)1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A.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12. 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 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及答案全解析1. 福建省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16分)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2)俟其欣悦( )(3)于是遂就书 ( ) (4)吾徒相教(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5、(1)借 (2)等待 (3)于是,就 (4)白白地 (每个1分,共4分)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6、(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及答案汇总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广东课改)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第6至9题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
录毕,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无从致书以观专心致志B.益慕圣贤之道精益求精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母色义正辞严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
译文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答:9.从本段看, 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2);(3)(3分)(吉林)阅读下面两段选文, 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
录毕,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慕,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蒋士铨铨①九龄, 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 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 教之为吟哦声。
铨每病, 母即抱铨行一室中, 未尝寝;少痊, 辄指壁间诗歌, 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阅读课文第一段段,完成1~3题。
(1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3分)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辞也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2.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一、作者(zuòzhě)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
明代(mínɡ dài)文学家。
著有《宋学士(xuéshì)文集》。
二、文体(wén tǐ)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zuòwéi)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四.古今异义1.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2.日再食(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古义:为奔向;今义:趋向)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为借;今义:与“真”相对)五.一词多义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把)以中有足乐者(以,因为)计日以还(以,而)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动词无冻馁之患矣(患,忧患,名词)质:援疑质理(质,询问,动词)非天质之卑(质,智力、天资,名词)道: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谈,讲)至: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至舍(到)六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1.余幼即嗜学:酷爱,喜爱。
2.无从:无法。
3.致书以观:取得,这里指买到。
4.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5.弗之怠:否定词,不。
6.怠:懈怠,放松。
7.录毕:完。
8.走送之:跑,赶快去。
9.不敢稍逾约:超过。
10.以是:因此。
11.既加冠:指成年。
12.益慕:更加仰慕。
13.圣贤之道:学说。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大体及答案22题。
(17分)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甲] 余幼时即嗜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乙]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箧曳屣() 1)弗之怠()(2)负(..)溥幼嗜学() 3)四支僵劲不能动()(4(..分)(4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如是者六七始已。
(2书得遍观群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余因4分)[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21、比较3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22、读了[{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二、(鄂州市2007)而不求偿。
主人怪②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乙}匡衡⑤④③问衡,衡曰:“愿得主人,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⑦⑥。
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①匡衡:汉朝人。
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
逮,及、到。
③大姓:大户人家。
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⑥资:借。
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②礼愈至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④主人怪问衡.分)(2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室门人弟子填其 B 弗之怠A ..或遇其叱咄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①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甲文乙文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既.加冠(已经)B.俟.其欣悦(等待)C.缀.公卿之后(点缀)D.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给予、赠送)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皆集于.此B.益慕圣贤之.道当余之.从师也C.足肤皲裂而.不知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D.流辈甚称其.贤其.将归见其亲也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宋濂,明初文学家,这是一篇写给马君则的赠序。
B.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引出了求学的艰难。
C.第二段中作者连用“被”“戴”“腰”“佩”“备”几个动词,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与自己的破败衣着形成对比,写出作者的羡慕。
D.《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勉之意力透纸背,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生,以教化太学诸生。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 未尝稍降辞色..(言辞和脸色) B. 无冻馁.之患矣(气馁)C.不敢出一言以复.(辩解)D. 援.疑质理(引,提出)5、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鲜肥滋味之.享当余之.从师也B. 无从致书以.观以.中有足乐者C.足肤皲裂而.不知未有问而.不告D. 今诸生学于.太学况才之过于.余者乎6、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作者求学态度谦和,有自卑心理,以至于不敢出声。
B. 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劝勉马生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
C. 文章从记叙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
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
D. 作者写了幼时求学借书抄录之难;成年求师叩问之难;从师求教的跋涉之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这些方面的艰难。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既.加冠既:已经 B.俟.其欣悦俟:等待C.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负担 D.礼愈至.至:周到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走送之.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贤于.材人远矣C.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其.真无马邪D.足肤皲裂而.不知人不知而.不愠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赠序,作者以自己求学的切身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B.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引出了求学的艰难。
C.第二段中作者连用“被”“戴”“腰”“佩”“备”几个动词,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与自己的破败衣着形成对比。
D.文章最后叙写了作者因对物质生活的艳羡,导致求学意志动摇的经历,借以告诫马生。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 B.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C.腰.白玉之环腰:腰间 D.略无..慕艳意略无:毫无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贤于.材人远矣B.俯身倾耳以.请能以.径寸之木C.当余之.从师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2、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宋濂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一篇赠序,以勉励他勤奋学习。
B.文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无书”和“无师”的困难。
C.文章第二段描写同舍生的生活,从正面烘托出作者物质上虽贫乏,但精神上却很富足。
D.作者在结尾以“勤且艰”一句总结全文,启发学子读书学习要刻苦勤奋。
1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以乡人子谒余谒:拜见B.右备容臭臭:臭气C.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给予,赠送D.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1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C.为人谋而不忠乎D.环而攻之而不胜15、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读书求学的艰辛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B.文章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记叙往事,现身说法,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悟,很有说服力。
C.本文是一篇赠序,题目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D.本文将富家子弟的智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训练题(二)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每:常常B. 录毕,走.送之走:走动C. 或遇其叱咄..叱咄:训斥,呵责 D.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最终2、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 门人弟子填其.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D. 益慕圣贤之.道鸣之.不能通其意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写出自己幼时读书难、成年求师难,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的说法表明:勤奋的态度,充实的精神,是学子读书成才的重要条件。
4、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敢稍.逾约稍:稍微,稍许 B.媵人持汤.沃灌汤:汤饭C.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D.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或遇其.叱咄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B.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 以.中有足乐者以.刀劈狼首D.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何罪之.有6、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B.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D.文章写“我”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7、下面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B.援疑质.理(提出)C.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D.腰.白玉之环(腰佩)8、下面四个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②当余之.从师也B.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贤于.材人远矣C.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①以.中有足乐者②以.塞忠谏之路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C.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10、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学以.致用B.或.遇其叱咄不可或.缺C.未尝稍降辞.色不辞.辛苦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B.策之不以其道C.醒能述以文者D.以中有足乐者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选自《宋濂全集》,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文章第二段从自然环境的严酷和物质条件的匮乏两个方面写了作者求学的“勤且艰”。
C.文章第三段写了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前两段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D.文章主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告诉马生唯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
1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敢出一言以复复:重复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问:请教C.缀公卿之后缀:跟随D.诋我夸际遇之盛诋:诋毁,毁谤1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马之千里者B.或遇其叱咄安陵君其许寡人C.况才之过于余者于我如浮云D.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足肤皲裂而不知15、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是作者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作者通过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是因为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敏和求知的恳切。
D.选文通过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答案:训练题(一)1、【解析】C C 缀:跟随2、【解析】 D D代词A向;在B的;主谓,取独C转折;修饰3、【解析】C C作者并不羡慕4、【解析】 B B馁:饥饿5、【解析】C C 都是表转折A的;主谓之间B来;因D 在;比6、【解析】 A A没有自卑心理7、【解析】1.C 负:背着8、【解析】D A 的;代词,指书 B向;比 C 代词,指同舍生;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D表转折9、【解析】D 作者并没有因对物质生活的艳羡,导致求学意志动摇。
这个描述是错误的。
10、【解析】C 腰: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11、【解析】C A 向;比 B连词,不译;用 C主谓间取独D却;就12、【解析】3.C 文章第二段描写同舍生的生活,是侧面烘托。
13、【解析】B 臭:香气。
14、【解析】B B 项是连词,表修饰;其他三项是连词,表转折。
15、【解析】 D 作者写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通过对比表明作者认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一读书,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训练题(二)1、【解析】B 走:跑2、【解析】A A 把 B介词从;在 C代词;表推测语气恐怕D的;助词,补助音节3、【解析】C 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努力求学4、【解析】B 汤: 热水5、【解析】A A 代词 B表修饰;表转折 C介词因为;用 D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解析】D “我”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乐”,不是求学之“精”。
7、【解析】B 质:询问8、【解析】 C A.①的②主谓之间无实义;B.①向②比;C.①②表转折,却;D.①因为②以至于。
9、【解析】D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
10、【解析】 D A.得到/达到,实现;B.有时/稍微;C.言语/推辞;D.担忧、担心。
11、【解析】 A A.跟例句中的“以”都是介词,把;B.介词,按照;C.介词,用;D.连词,因为。
12、【解析】 D 作者讲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才能有所成就。
13、【解析】A复:回答,答复。
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14、【解析】D A.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B.代词,指先达/表示祈使语气;C,介词,比/介词,对于;D.连词,表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