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翻译: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 点改变。
方法点拨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 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 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因此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 词结构后置。辨析时,要抓住两种情况:一是“于”字结构后置。如:因 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二是“以”字结构后置。如: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至状语的位置。
二、被动句
二、被动句
定义:主语是谓语所表 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
1.用介词“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地方不正是当年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 方吗?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 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二、被动句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言! 译文: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
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句式特点:省略句同时又是宾语前置句。“抱恨泉 壤”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何言”应为 “言何”,说什么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一般排列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般句子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并不是
三、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之 斗卮 酒。
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 以 事。
③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