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第1讲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 格式:ppt
- 大小:717.50 KB
- 文档页数:37
练案[4]第二章相互作用第1讲重力弹力摩擦力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1~8题为单选,9~12题为多选)1.(2022·广东梅州二模)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表演中,需要舞者两脚前后分开,以胯部为轴,上半身后躺,与地面近乎平行,在舞者缓慢后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人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舞者所受的支持力始终等于舞者的重力C.舞者越向下躺,重心越低D.舞者两脚间距越大,下弯时越稳定[解析]人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选项A错误,符合题意;舞者缓慢后躺,可认为都是平衡状态,则舞者所受的支持力始终等于舞者的重力,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舞者越向下躺,整个身体的重心越低,选项C正确,不符合题意;舞者两脚间距越大,重心越向下,下弯时越稳定,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22·陕西榆林市高三二模)一矿泉水瓶如图所示,其外壳是由食品级的弹性塑料制成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手轻握矿泉水瓶时外壳发生的形变为非弹性形变B.手对矿泉水瓶的作用力是由矿泉水瓶的形变而产生的C.矿泉水瓶的瓶盖以及瓶身上的条纹是为了增大最大静摩擦力D.矿泉水瓶里的水对瓶底部的作用力与瓶底部对水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解析]手轻握矿泉水瓶时外壳发生的形变在手离开瓶后还能恢复原状,为弹性形变,故A错误;手对矿泉水瓶的作用力是由手的形变而产生的,故B错误;矿泉水瓶的瓶盖以及瓶身上的条纹,增加了瓶盖和瓶身的粗糙程度,手握瓶时可以增大最大静摩擦力,故C正确;矿泉水瓶里的水对瓶底部的作用力与瓶底部对水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
3.(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艺术课上,老师将学生们的剪纸作品进行展出时,用磁铁将剪纸作品吸在竖直的磁性黑板上,下列关于各物体的受力情况正确的是( D )A.磁铁对剪纸的摩擦力与剪纸对磁铁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B.磁铁对剪纸的压力是由于剪纸发生形变引起的C.黑板对剪纸的作用力与磁铁对剪纸的作用力大小相等D.磁铁对剪纸的摩擦力与黑板对剪纸的摩擦力大小不相等[解析]磁铁对剪纸的摩擦力与剪纸对磁铁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A 错误;由弹力产生的条件可知:磁铁对剪纸的压力是由于磁铁发生形变引起的,故B错误;由图可知,三块磁铁对剪纸的压力与黑板对剪纸的支持力相等,黑板对剪纸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剪纸与磁铁的重力之和,而磁铁对剪纸的摩擦力大小等于磁铁的重力,可得磁铁对剪纸的摩擦力与黑板对剪纸的摩擦力大小不相等,由力的合成知:黑板对剪纸的作用力与磁铁对剪纸的作用力大小不相等,故D 正确,C错误。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第一章:重力1.1 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强调重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朝向地心运动。
1.2 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地心的距离成反比。
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指出其值约为9.8 m/s²。
1.3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即垂直向下。
讨论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如物体在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
第二章:弹力2.1 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强调弹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恢复原状。
2.2 弹力的大小介绍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遵循胡克定律。
解释弹簧常数的概念,并指出其与弹力的大小成正比。
2.3 弹力的方向强调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讨论弹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弹簧和弹性体。
第三章:摩擦力3.1 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强调摩擦力的作用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3.2 摩擦力的大小介绍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解释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并指出其与摩擦力的大小有关。
3.3 摩擦力的方向强调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讨论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汽车刹车和摩擦材料。
第四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相互作用4.1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合成解释在实际问题中,物体可能受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强调需要根据物体的状态和受力情况进行合成分析。
4.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平衡介绍平衡状态的概念,即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强调在平衡状态下,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相互抵消。
4.3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应用讨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结构设计和物体运动。
强调需要综合考虑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复习题和练习5.1 复习题设计一系列关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复习题,以巩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提供答案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第一章:重力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重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2 教学内容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重力的作用:解释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悬挂物体、地球上的物体等。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方法,公式为F = mg,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重力在生活中: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天平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力的作用。
计算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运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
生活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弹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弹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2 教学内容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物体因形变产生的力。
弹力的产生:解释弹力的产生原因,如弹性形变、弹簧等。
弹力的作用:介绍弹力的作用,如弹跳、弹性碰撞等。
弹力的计算:介绍弹力的计算方法,公式为F = kx,其中k 为弹簧常数,x 为形变量。
弹力在生活中:举例说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力球等。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弹力的存在和作用。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弹力的作用。
计算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运用弹力公式进行计算。
生活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摩擦力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摩擦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物体表面间的阻碍力。
摩擦力的产生: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如接触面粗糙度、物体间的相互摩擦等。
摩擦力的作用:介绍摩擦力的作用,如行走、开车等。
第二章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1讲重力弹力摩擦力【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及矢量性,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及三要素2、知道重力是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所受到的地球对它的引力及重心的概念。
3、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判断,及弹簧的弹力的大小计算。
4、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判断,及摩擦的大小计算。
【重、难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2、摩擦力的大小计算和方向判断【知识梳理】一、弹力1.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1);(2)。
3.胡克定律:F = kx ,式中的k被称为,它的单位是,它由决定;式中的x是弹簧的。
二、摩擦力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摩擦力一定与接触面上的压力成正比.( )(2)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不一定等于μF N.( )(3)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正压力的方向垂直.( )(4)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在一条线上.( )(5)静止的物体不可能受滑动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静摩擦力.( )(6)滑动摩擦力一定是阻力,静摩擦力可以是动力,比如放在倾斜传送带上与传送带相对静止向上运动的物体.( )典例精析考点一弹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1.弹力有无判断的“三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方向:(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例1、如图所示,小车内一根轻质弹簧沿竖直方向和一条与竖直方向成α角的细绳拴接一小球。
当小车和小球相对静止,一起在水平面上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绳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B.轻弹簧一定对小球有弹力的作用C.细绳不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但是轻弹簧对小球一定有弹力D.细绳不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轻弹簧对小球也不一定有弹力例2、如图所示,小车上固定一根弹性直杆A,杆顶固定一个小球B,现让小车从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在下列图所示的情况中杆发生了不同的形变,其中正确的是()弹力方向的判定技巧和易错提醒1.技巧点拨轻绳和有固定转轴轻杆的相同点是弹力的方向是沿绳和沿杆的,但轻绳只能提供拉力,轻杆既可以提供拉力也可以提供支持力.2.易错提醒(1)易错误地将跨过光滑滑轮、杆、挂钩的同一段绳当两段绳处理,认为张力不同;(2)易错误地认为任何情况下杆的弹力一定沿杆.考点二弹力的分析与计算计算弹力的四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计算;(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计算;(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4)根据动能定理计算。
专题2:三种不同性质的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考点概览】弹力、重力和摩擦力是物理学中三种最基本的力,是初中物理学习最基础的力学知识,只有透彻理解这三种常见力,才能对物体的运动形式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为以后学习其他力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点精析】1、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的比较:2、重心——重力的作用点:(1)重心的确定:①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重心就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形状不规则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③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2)重心与稳定的关系:重心越低或者支面越大,稳定程度越高。
3、弹力的应用——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形变量与受到拉力的大小成正比。
(2)使用方法:①测量前认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测量前检查、调整使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上;③测量时,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方向保持一致,避免弹簧跟测力计外壳摩擦造成较大的测量误差;④读数时,眼睛与指针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
注意:①弹簧的形变量与受到拉力的大小成正比,是形变量,而不是弹簧长度。
②其他弹力,可以通过运动情况,根据平衡条件来计算。
4、静摩擦力的理解: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将要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它是一种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即外力)相平衡,所以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无关。
因此说静摩擦力会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直到达到最大静摩擦力。
例如:用水平向左的1N的力推静止在物体A,物体未动,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1N;增大推力到5N,物体仍未动,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5N;推力增大到10N,物体A刚好运动,此时受到的摩擦力是最大静摩擦力,为10N。
5、判断摩擦力是否存在和大小、变化(1)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来判断摩擦力是否存在:接触并挤压、有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接触面粗糙,三者缺一不可(只要题目中已知接触面光滑,就认为没有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