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选修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7.50 KB
- 文档页数:6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过程•理解原电池的电化学原理教学内容1.原电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由两个不同金属和一个电解质组成2.原电池的组成–阳极:反应负极,通常采用锌或铝–阴极:反应正极,通常采用铜或银–电解质:负责离子传递,通常是酸溶液或盐溶液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原电池中,金属在电解质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子流–阳极上的金属原子离子化为金属离子,并释放出电子–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从阳极流向阴极,产生电流–阴极上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原子,并吸收电子4.例子:铜锌电池–以铜为阴极,锌为阳极,硫酸为电解质–锌发生氧化反应:Zn(s)→Zn2+(aq)+ 2e-–铜发生还原反应:Cu2+(aq)+ 2e- → Cu(s)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原电池的概念,如电池的应用2.介绍原电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并展示原电池的示意图3.解释原电池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4.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展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5.以铜锌电池为例,具体说明其中的化学反应过程6.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7.模拟实验:使用实物或实验视频演示原电池的工作过程,让学生亲自操作电路,观察电流的流动情况8.总结:复习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和工作原理,强调原电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习•探究不同金属和电解质对原电池电压的影响•研究原电池的内阻、放电过程和充电过程课后作业1.解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相应示意图2.调查一种原电池的应用,并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该应用注:本教案旨在车主古迹课堂的场景使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
苏教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写教案不能一模一样,要发挥每一个教师的机灵才智和缔造力,教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那么详细应当如何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苏教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1一、学习目标1、驾驭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2、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二、学问重点、难点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三、教学过程引入: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锈的吗?新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试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试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试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告试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视察其指针的改变。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快速反响放出H2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响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形成条件:①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电路探讨: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响?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响?(可以取锌片四周的溶液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四周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探讨:可能造成此现象的缘由?俩金属片上的反响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2e-=Zn2+在Cu上:2H++2e-=H2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我们把: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两极反响的本质:还是氧化复原反响,只是分别在两极进展了。
负极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响正极得电子被复原发生复原反响试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试验④。
专题1 第2单元 第3课时(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电解某盐溶液时在阴阳两极上必然相等的是( )A .析出金属的物质的量B .析出金属的质量C .通过的电子数量D .放出气体的体积【解析】 电解池的阳极上必然可不能析出金属,A 、B 项不成立;阴、阳两极若同时放出气体,放出气体的体积不必然相等,如用石墨电极电解食盐水时两极放出气体的体积相等,若用石墨电极电解Na 2SO 4溶液时,阴、阳两极放出H 2、O 2的体积比为2∶1,D 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2.用惰性电极实现电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稀硫酸溶液,实质上是电解水,故溶液pH 不变B .电解稀氢氧化钠溶液,要消耗OH -,故溶液pH 减小C .电解硫酸钠溶液,在阴极上和阳极上析出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D .电解氯化铜溶液,在阴极上和阳极上析出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解析】 电解稀H 2SO 4,实质是电解水,因溶剂减少,H 2SO 4浓度将增大,故溶液的pH 变小;电解稀NaOH 溶液,尽管OH -在阳极放电,但H +同时也在阴极放电,其实质一样是电解水,溶液的浓度也将变大,故溶液的pH 变大;电解Na 2SO 4溶液,其实质也是电解水,在阴极和阳极别离析出H 2和O 2,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而非1∶2;电解CuCl 2溶液,在阴、阳两极上别离析出Cu 和Cl 2,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答案】 D3.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一段时刻后,再加入必然量的某种纯净物(方括号内物质),能使溶液恢复到原先的成份和浓度的是(多选)( )A .AgNO 3[AgNO 3]B .NaOH[H 2O]C .KCl[KCl]D .CuSO 4[CuO] 【解析】 分析电解反映的原理,在两极析出什么物质(固体或气体)。
相当于什么物质离开反映体系就加入什么物质,即可使溶液完全恢复。
A 选项,4AgNO 3+2H 2O=====通电 4Ag +O 2↑+4HNO 3,离开反映体系的物质是4Ag +O 2,相当于2Ag 2O ,因此应当加入适量Ag 2O 才能恢复(加入AgNO 3,会使NO 3-的量增加)。
选修四原电池教案教案标题:选修四原电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结构;2.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学习原电池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案内容和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电池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2. 提问:你们知道原电池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和应用场景?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原电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由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组成。
2. 介绍原电池的结构: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组成和作用。
3. 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极和负极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电子流动,从而产生电能。
4. 分析原电池的优缺点:稳定性高、容量大、使用寿命长,但成本较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实验前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包括原电池、导线、灯泡等。
2. 实验步骤:a. 连接电路:将正极和负极分别与导线连接,将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到灯泡上。
b. 观察实验现象:打开开关,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c. 讨论实验结果:为什么灯泡会亮起?这是原电池的作用吗?3.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结果并与知识讲解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出问题:除了原电池,还有哪些其他类型的电池?它们有什么不同?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汇报各自的研究结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作业要求:请学生在家自行查找一种实际应用中使用原电池的例子,并写一篇短文进行描述。
2. 提示:可以考虑家用电器、电子设备或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实验操作、拓展延伸和作业布置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案设计合理,步骤清晰,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原 电 池一、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课前导学1.概念原电池是把原电池是把 能转化为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
能的装置。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一看反应:一看反应:看是否有能自发进行的_________________发生(一般是活泼性强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反应)。
(2)二看两电极: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电极。
的两电极。
(3)三看是否形成闭合回路,形成闭合回路需三个条件:三看是否形成闭合回路,形成闭合回路需三个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溶液;②两电极直接或间接接触;③两电极插入_________溶液。
总结为“氧化还原是核心,两极一液成回路”总结为“氧化还原是核心,两极一液成回路” 3.工作原理以锌铜原电池为例以锌铜原电池为例电极名称电极名称 负极负极 正极正极 电极材料电极材料 电极反应式电极反应式 反应类型反应类型总反应式总反应式电子流向电子流向 从______流出沿导线流入______ 电流方向电流方向 从______沿导线流向______盐桥中离子移向盐桥中离子移向 盐桥含饱和KCl 溶液,K +移向移向 极,Cl -移向移向极自 学 检 测1.分析下图所示的两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 .①②中Mg 均作负极均作负极B .①中Al 表面产生气体,②中Al 表面有固体析出表面有固体析出C .①中Al 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 ++2e -===H 2↑ D .②中Al 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Al -3e -===Al 3+2.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Zn +Cu 2+===Zn 2++Cu ,该原电池可能为( )A B C D 正极正极 FeCu Zn Al 负极负极ZnZnCuZn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 CuSO 4 H 2SO 4 ZnCl 2 CuCl 23.热激活电池可用作火箭、导弹的工作电源。
原电池工作原理教案一、引言电池是一种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电子设备、交通工具、能源存储等。
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对于学习和应用电池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包括原电池的构成、原电池的工作过程和原电池的特点。
二、原电池的构成原电池由两种不同金属(通常是锌和铜)和一个电解质溶液(通常是硫酸或盐酸)组成。
其中,锌是负极,铜是正极,电解质溶液充当着两极之间的导电介质。
三、原电池的工作过程1. 氧化反应:在负极(锌)上发生氧化反应,锌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锌离子(Zn2+)。
Zn(s) → Zn2+(aq) + 2e-2. 还原反应:在正极(铜)上发生还原反应,铜离子(Cu2+)接受两个电子,还原成铜原子。
Cu2+(aq) + 2e- → Cu(s)3. 电子流动:在电解质溶液中,锌离子向电解质溶液中释放出两个电子,这些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完成电流的闭合回路。
4. 离子流动:在电解质溶液中,锌离子向电解质溶液中释放出两个正电荷,这些正电荷通过电解质溶液向正极移动,与铜离子结合,形成铜金属。
综上所述,原电池的工作过程可以概括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离子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四、原电池的特点1. 电压稳定:原电池的电压相对稳定,通常为1.5V,适合于低功率设备的使用。
2. 一次性使用:原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金属材料和电解质会耗尽,无法再次充电,需要更换新电池。
3. 体积小巧:原电池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和安装,适用于各种便携式设备。
4. 环保性:原电池不含有害物质,对环境无污染。
五、实验教学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设计以下实验教学活动:1. 准备材料:锌片、铜片、硫酸溶液、导线、电流表、灯泡等。
2. 实验步骤:a. 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硫酸溶液中,使它们不相互接触。
b. 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与电流表、灯泡连接起来,组成电路。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案苏教版选修4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案苏教版选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案苏教版选修4的全部内容。
第一课时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课标要求]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3.能根据提供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1.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装置电极 Zn Cu反应现象 逐渐溶解 铜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电极名称 负极 正极得失电子 失电子 得电子电子流向 电子流出 电子流入电流方向 电流流入 电流流出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 Zn -2e -===Zn 2+ Cu 2++2e -===Cu1。
原电池构成“四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②浸入电解质溶液中;③形成闭合回路;④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2。
原电池正、负极判断的“五招”:(1)正极:①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非金属;②流入电子或电流流出;③发生还原反应;④阳离子流向的极;⑤电极增重或有气体产生的极。
(2)负极:①活泼性较强的金属;②流出电子或电流流入;③发生氧化反应;④阴离子流向的极;⑤电极不断溶解(质量减少)的极.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总电池反应Zn+Cu2+===Zn2++Cu式23.盐桥的成分及作用1.铜锌原电池中正、负极材料是什么?写出正、负极反应式。
专题1 第2单元第1课时(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有关原电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外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B.在原电池中,只有金属锌作负极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D.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解析】在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阴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
当有比Zn活泼的金属与Zn组成原电池时,一般Zn作正极。
【答案】 C2.将铁片和银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盐酸中,并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各叙述中正确的是()A.负极有Cl2逸出,正极有H2逸出B.负极附近Cl-的浓度减小C.正极附近Cl-的浓度逐渐增大D.溶液中Cl-的浓度基本不变【解析】Fe为负极:Fe-2e-===Fe2+;Ag为正极;2H++2e-===H2↑,Cl-的浓度基本不变。
【答案】 D3.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A.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B.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NO3)2溶液C.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D.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解析】由原电池总反应式:2Fe3++Fe===3Fe2+,可知负极反应为Fe-2e-===Fe2+,正极反应为2Fe3++2e-===2Fe2+,所以只有A项符合要求。
【答案】 A4.某原电池,将两金属X、Y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相应的电解质溶液中,发现Y电极质量增加,则可能是下列情况中的()A.X是负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B .X 是负极,电解质溶液为稀H 2SO 4溶液C .X 是正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 4溶液D .X 是正极,电解质溶液为稀H 2SO 4溶液【解析】 将金属X 、Y 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相应的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
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电子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得电子而被还原,若使Y 极质量增加,四个选项中,只有A 正确;X 是负极;Y 是正极,电解质是CuSO 4溶液。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原电池》是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专题一第二单元的内容,原电池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知识紧密联系,通过认识原电池,理解化学科学与社会/科技和生活的重要联系,是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最好体现,同时体现了时代性和创新性。
二、学情分析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初步认识了单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但尚不清楚如何把氧化还原反应拆成两个半反应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并且通过何种方式、何种装置传递电子,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从原理、装置的角度剖析原电池是如何工作的,让学性从微观视角深层次理解电池的构成要素及其工作原理。
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单液原电池装置的改进;2.双液原电池工作原理与模型的建立;3.盐桥的引入与学习。
教学难点:1.发掘与总结单液原电池的不足;2.设计双液原电池;3.盐桥的概念与具体作用;五、教学方法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六、教学思路本节课以《新能源汽车,助力低碳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经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建立原电池认知模型。
再设计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模型来设计原电池,在评价学生对原电池认识思路结构化水平的同时,也使他们感受到原电池模型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过程【投影展示】双液原电池工作原理Flash 动画。
【总结】电极反应:负极反应:Zn-2e-=Zn2+正极反应:Cu2++2e-=Cu总反应:Zn + Cu2+=Zn2++Cu 电子流向: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离子流向:盐桥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过渡】大家刚才在观察的时候发现引入盐桥之后电流稳定了,但强度变小了,这是因为盐桥中离子的运动距离长,通道窄,导致内阻变大,所以实际的生产选择了一种离子交换膜。
选修四原电池教案选修四原电池教案一、基本信息学科:化学年级:高中选修四教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原电池的定义和构造2.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 了解原电池的应用和发展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应用和发展二、教学准备教材: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材教具:PPT、实物原电池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激发其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了解什么是原电池吗?它有什么应用?3. 让学生总结原电池的定义和应用。
第二步,讲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1.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原电池的概念和起源。
2. 引导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第三步,实验展示1. 展示实物原电池,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手操作。
3. 导出实验结论,总结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第四步,讲解原电池的应用和发展1. 向学生介绍原电池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状况。
2. 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的优缺点,并与其他电池进行比较。
第五步,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电池的前景和应用。
2. 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第六步,总结与检验1. 整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向学生进行知识点总结。
2. 设计一份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概念、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演示,学生深刻理解了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了解了原电池的应用和发展。
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Cu 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14415 江阴)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 赵忠波【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其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进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探究活动,体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从能量的角度比较深刻地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体会能量守恒的意义。
学会利用能源与创造新能源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过程】【引入】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
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一、原电池实验探究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问题探究】1. 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2. 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3. 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4. 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5. 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学生:Zn+2H+=Zn2++H2↑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目的: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一、自学探究1.探究 [实验1] 的现象和结论2.探究 [实验2] 的现象和结论3.原电池工作原理4.构成原电池的条件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及电极反应、电池反应的书写二、总结1.[实验1] 的现象:锌粉溶解,有红色物质析出,温度计显示温度迅速上升.结论: Zn+ Cu2+= Zn2+ + Cu化学能热能2.[实验2] 的现象:锌片变细,铜上有红色物质析出,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结论: Zn-2e-=Zn2+Cu2++2e-=CuZn+ Cu2+= Zn2+ + Cu化学能电能3.原电池工作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金属(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4.构成条件: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1)两个活性不同的电极(2)有电解质溶液(3)能形成闭合回路5.盐桥:在U型管中装满用饱和KCl溶液和琼胶作成的冻胶。
盐桥的作用:使Cl-向锌盐方向移动,K+向铜盐方向移动,使Zn盐和Cu盐溶液一直保持电中性,从而使电子不断从Zn极流向Cu极。
这种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称为原电池(Primary Cell)6.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及电极反应、电池反应的书写正极(铜电极):Cu2++2e-=Cu负极(锌电极):Zn-2e-=Zn2+电池反应: Zn+ Cu2+= Zn2+ + Cu(总反应)知识拓展:原电池是由两个半电池组成的;半电池中的反应就是半反应,即电极反应。
所以半电池又叫电极。
原电池的表示方法:(-)Zn|Zn2+(C1) ‖Cu2+(C2)|Cu(+)“|”表示液-固相有一界面;“‖”表示盐桥。
在有气体参加的电池中还要表明气体的压力,溶液要表明浓度。
例如:(-)Pt|H2(100KPa)|H+(1.0mol⋅L-1)‖Cr3+(1.0mol⋅L-1),H+(1.0⨯10-2mol⋅L-1),Cr2O72-(10mol⋅L-1)|Pt(+)负极: H2-2e- = 2H+正极: Cr2O72-+14 H++6e-== 2 Cr3++7 H2O总反应: Cr2O72-+ 3 H2+ 8 H+= 2 Cr3++7 H2O三、练习1.判断下列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若是,请指出正负极名称,并写出电极反应式.2.试将下列两个氧化还原反应分别设计成两个原电池Zn + 2AgNO3=Zn(NO3)2+2Ag2Fe3++Fe=3Fe2+3.依探究实验2的原理,按:Cu+2AgNO3====Cu(NO3)2+2Ag 的反应设计一个能持续产生电流的原电池装置,画出装置图。
专题1 第2单元第1课时(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有关原电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外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B.在原电池中,只有金属锌作负极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D.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解析】在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阴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
当有比Zn活泼的金属与Zn组成原电池时,一般Zn作正极。
【答案】 C2.将铁片和银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盐酸中,并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各叙述中正确的是()A.负极有Cl2逸出,正极有H2逸出B.负极附近Cl-的浓度减小C.正极附近Cl-的浓度逐渐增大D.溶液中Cl-的浓度基本不变【解析】Fe为负极:Fe-2e-===Fe2+;Ag为正极;2H++2e-===H2↑,Cl-的浓度基本不变。
【答案】 D3.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A.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B.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NO3)2溶液C.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D.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解析】由原电池总反应式:2Fe3++Fe===3Fe2+,可知负极反应为Fe-2e-===Fe2+,正极反应为2Fe3++2e-===2Fe2+,所以只有A项符合要求。
【答案】 A4.某原电池,将两金属X、Y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相应的电解质溶液中,发现Y电极质量增加,则可能是下列情况中的( )A .X 是负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 4溶液B .X 是负极,电解质溶液为稀H 2SO 4溶液C .X 是正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 4溶液D .X 是正极,电解质溶液为稀H 2SO 4溶液【解析】 将金属X 、Y 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相应的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
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电子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得电子而被还原,若使Y 极质量增加,四个选项中,只有A 正确;X 是负极;Y 是正极,电解质是CuSO 4溶液。
【答案】 A5.理论上不能设计为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多选)( )A .CH 4(g)+2O 2(g)=====点燃CO 2(g)+2H 2O(l) ΔH <0B .HNO 3(aq)+NaOH(aq)===NaNO 3(aq)+H 2O(l) ΔH <0C .CO 2(g)+C(s)===2CO(g) ΔH >0D .2FeCl 3(aq)+Fe(s)===3FeCl 2(aq) ΔH <0【解析】 只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A 、D 项可以;B 项中是复分解反应不可以;C 项中ΔH >0为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BC6.判断下列装置,哪些能形成原电池且电流计发生偏转( )【解析】 原电池形成条件是①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作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外电路形成闭合回路,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均可形成原电池。
要使电流计发生偏转,电子必须由导线流过形成电流。
【答案】 A7.下列关于如下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铜是阳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解析】原电池只有正、负极之分,没有阴、阳极,故A错误;锌比铜活泼,作负极,电极本身溶解,铜作正极,氢离子在铜表面上得到电子被还原为氢气,铜片质量不变,B错误;电流应由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C错误。
本题主要考查了原电池的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答案】 D8.(2009年上海高考)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
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
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以铝合金、Pt—Fe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
在这种电池中()①铝合金是阳极②铝合金是负极③海水是电解液④铝合金电极发生还原反应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解析】分析航标灯的电源结构,活泼金属铝合金作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Pt—Fe 合金作正极,电解质溶液是海水。
铝合金作负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故①④错误;②③正确。
【答案】 A9.如下图所示,将紧紧缠绕不同金属的铁钉放入培养皿中,再加入含有适量酚酞和NaCl 的琼脂热溶液,冷却后形成琼胶(离子在琼胶内可以移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中铁钉附近呈现红色B.b中铁钉上发生还原反应C.a中铜丝上发生氧化反应D.b中铝条附近有气泡产生【解析】本题涉及原电池的有关知识。
当两种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原电池时,一般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中Fe的活动性强于Cu,Fe发生氧化反应,铜丝上发生吸氧腐蚀,使得周围显碱性,酚酞变红,A、C均错误。
b中Al的活动性强于Fe,所以Al作负极被氧化成Al3+,无气体放出,Fe作正极,铁钉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 B10.以锌片和铜片为电极,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组成原电池,当导线中通过2 mol电子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A.锌片溶解了1 mol,铜片上析出1 mol氢气B.两极上溶解和析出的物质的质量相等C.锌片溶解了1 g,铜片上析出1 g氢气D.锌片溶解了1 mol,硫酸消耗了1 mol【解析】Zn、Cu作电极,以H2SO4为电解质溶液的电池反应为Zn+H2SO4===ZnSO4+H2↑2e-1 mol 1 mol 1 mol2 mol65 g 2 g故通过2 mol电子时,溶解1 mol Zn片,同时铜极产生1 mol H2,消耗1 mol H2SO4。
【答案】AD二、非选择题11.由A、B、C、D四种金属按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填表。
装置现象金属A不断溶解C的质量增加A上有气体产生正极反应式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解析】由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反应现象可知电极的活泼性:A>B,B>C,D>A,故D>A>B>C。
①中正极为2H++2e-===H2↑;②中正极Cu2++2e-===Cu;③中正极反应为:2H++2e-===H2↑。
【答案】2H++2e-===H2↑Cu2++2e-===Cu2H++2e-===H2↑D>A>B>C12.如图所示的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银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
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
(1)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指悬吊的金属圈)________。
A.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B.铁圈和银圈仍保持平衡状态不变C.铁圈向下倾斜,银圈向上倾斜D.银圈向下倾斜,铁圈向上倾斜(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装置是一个Fe为负极、Ag为正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的原电池。
【答案】(1)D(2)原电池反应Fe+Cu2+===Fe2++Cu,生成的铜附着在银圈上13.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拆分,写成两个“半反应式”,一个是“氧化反应”式,一个是“还原反应”式。
如2Fe3++Cu===2Fe2++Cu2+,可以写成:氧化反应:Cu-2e-===Cu2+;还原反应:2Fe3++2e-===2Fe2+。
(1)根据以上信息将反应3NO2+H2O===2H++2NO3-+NO拆分为两个“半反应式”:氧化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原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某一反应的“半反应式”为CH4+10OH--8e-===CO32-+7H2O;O2+2H2O+4e-===4OH-,则总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3NO2+H2O===2HNO3+NO,通过分析化合价变化,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反应,发生还原反应的为正极反应,因此“氧化反应”式为2NO2+2H2O-2e-===2NO3-+4H+,“还原反应”式为NO2+2H++2e-===NO+H2O。
(2)本题已给出了两个“半反应式”,因此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将二式合并,即得总反应式:CH4+2O2+2OH-===CO32-+3H2O。
【答案】(1)2NO2+2H2O-2e-===2NO3-+4H+NO2+2H++2e-===NO+H2O(2)CH4+2O2+2OH-===CO32-+3H2O14.(能力PK题)(1)将锌片和银片浸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两电极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锌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银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
(2)若该电池中两电极的总质量为60 g,工作一段时间后,取出锌片和银片洗净干燥后称重,总质量为47 g,试计算:①产生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②通过导线的电量。
(已知N A=6.02×1023mol-1,电子电量为1.60×10-19C)【解析】(1)由锌片、银片、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中很显然锌片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银片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2)两电极的总质量为60 g,工作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干燥称重为47 g,说明锌片反应掉13 g,根据总反应式可知消耗的Zn和产生的H2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1。
①V(H2)=13 g65 g·mol-1×22.4 L·mol-1=4.48 L②通过导线的总电量=13 g65 g·mol-1×2×6.02×1023 mol-1×1.6×10-19 C=3.85×104 C 【答案】(1)Zn-2e-===Zn2+2H++2e-===H2↑(2)①4.48 L②3.85×104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