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
- 格式:doc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11
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拟推荐成果公示项目名称:茄青枯病菌与烟草互作分子机制及其调控技术研究推荐单位:西南大学项目简介:(一)主要技术内容本项目属于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和农业技术领域,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农业种植业、有害生物控制领域。
针对茄科作物生产过程中青枯病严重发生导致局部地区严重减产,产质量严重受损的实际情况,按照绿色发展理念,以安全、高效、无污染防控为指导思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出发,以微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为指导,将植物病原学、植物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进行整合,通过大量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瞄准产业需求,服务经济发展,有效地控制了茄科作物青枯病的发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主要技术创新点1、获得了全国各烟区青枯病发生区267个青枯病菌菌株,建立了全国最大的青枯病菌种库,明确了我国烟草青枯病菌遗传进化关系以及致病特征与生态区的关系。
2、找到了影响青枯病发生的关键土壤酸碱度是pH值在4.5-5.5之间,关键元素钼与钙素,筛选出生石灰+有机肥、补施钙与钼素的平衡酸碱度与营养的控病技术。
3、明确了主导青枯病发生的4大类17种根际微生物,找到了种植绿肥油菜、施用有机肥与多黏类芽孢杆菌等平衡土壤微生态控制病害的技术措施。
4、筛选了诱导植物抗性、降低病菌致病力的天然活性物质香豆素、原儿茶醛、白藜芦醇、核黄素与硅等,找到了平衡植物抗性与病原致病性的关键调控技术。
5、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找到了控制青枯病发生的根本对策,形成了酸碱平衡,微生态平衡、营养平衡和抗性与致病性之间平衡的“四个平衡”理论体系,形成了技术-物资-防控一体化控制青枯病的操作模式的技术体系。
(三)知识产权项目实施三年累计发表文章20篇,其中SCI收录10篇,总影响因子26.771,获准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四)应用及效益情况2014-2015年在重庆武隆、酉阳、黔江、彭水等武陵山区进行推广应用,累计推广10多万亩,涉及70多个乡镇,200余个行政村,涵盖多个不同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植烟片区。
【关键字】研究拟推荐2017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项目情况项目名称:高原高压低氧特殊环境下火灾扩散燃烧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完成人:胡隆华,杨立中,汪箭,方俊,陆守香,王强推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申报奖种: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我国特殊的高原地理条件,研究揭示了高原高压低氧特殊环境下火灾扩散燃烧行为规律,提出了高原高压低氧特殊环境下可燃物的热解与着火、热反馈与燃烧速率、火焰行为特征与稳定性的基础理论,重要科学发现包括:1. 在可燃物热解与着火方面,发现并定量揭示了高原高压低氧环境下热解失重速率更大、更容易着火的特性(着火时间更短、着火临界热流更低),建立了高压条件下考虑热解气在炭层多孔介质中输运特性的固相热解模型,揭示了热解气辐射阻隔效应对着火临界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基于counter-flow耦合压力效应的固体可燃物热解与气相着火新理论模型。
2. 在可燃物燃烧热反馈与燃烧速率方面,揭示了火灾中可燃物燃烧的传导、对流和辐射热反馈在高原高压低氧环境的特殊演化行为,发现了高原高压低氧环境下不同尺度固体和液体可燃物的燃烧速率和火蔓延速率与常压环境的差异及物理机制,建立了不同热反馈主控机制下耦合压力和火源尺度效应的火灾燃烧速率与火蔓延理论模型。
3. 在火焰行为特征与稳定性方面,发现了高原高压低氧环境下火灾湍流扩散火焰特征参数(火焰高度、中心线温度、碳黑辐射等)、以及火焰推举和吹熄等失稳行为与常压环境的差异,并揭示了其中的物理化学耦合机制,建立了高原高压低氧环境下火焰卷吸及其特征参数模型,提出了基于Damköhler 数耦合压力效应的火焰推举和吹熄临界理论模型。
本项目揭示了高原高压低氧环境下火灾的特殊扩散燃烧行为规律,并系统建立了相关基础理论,共发表SCI论文62篇,其中12篇发表在国际燃烧领域两大权威期刊Combustion and Flame 和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
2017年度推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项目公示我单位推荐该项目申报2017年度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特公示,公示期:年月日至年月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推荐单位科管部门名称)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项目名称:膀胱癌分子机制研究,临床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候选单位(含序号):1、首都医科大学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3、深圳大学4、中日友好医院候选人(含序号):1.邢念增2.吴松3.张冠4.杨飞亚5.蔡志明6.牛亦农7.平浩 8.宋黎明 9.王建文 10.徐鑫 11.康宁 12.张军晖项目简介:膀胱癌是国内发病率最高的泌尿系统肿瘤,在世界上位于肿瘤发病率第九位,男性肿瘤发病率第四位。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适用于无远处转移的T2-T4a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高危与复发膀胱癌;BCG治疗无效的原位癌;T1G3膀胱癌;及经尿道切除与膀胱内灌注治疗无法控制的广泛乳头状癌。
近年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手术方式,尿流改道的主流模式为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
关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存在争议:①原位回肠膀胱重建中,有没有必要构建具有抗返流作用的新膀胱输入袢,以避免腹压模式排尿时尿液返流与逆行感染,从而保护肾功能?②传统输尿管肠袢吻合法吻合口狭窄率较高,如何减少狭窄发生率?③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否兼具微创优势与开放手术疗效?如何快速掌握此技术?④膀胱癌发生分子机制复杂,如何找到较准确预测和预后因子?针对目前膀胱癌分子机制研究和治疗现状,该项目经长期的基础和临床实践探索,对膀胱癌的分子机制和治疗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并进行了推广应用。
创新点一:尿流改道的手术技术创新。
①在国际上创新性地提出了顺蠕动双输入袢原位回肠新膀胱-邢氏膀胱的构建方法,并进行功能学评价。
邢氏膀胱的构建接近正常生理解剖位置,维持了膀胱的低压性和顺应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简化了手术流程,降低了手术难度,更适合全腹腔镜下实施。
教育部关于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7.02.21•【文号】教技[2017]3号•【施行日期】2017.02.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教技[2017]3号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我部组织开展了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工作。
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奖励委员会审核和教育部批准,决定授予“挥发性有机物来源及在大气二次污染生成中的作用”等43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激光驱动离子束稳相加速方法研究”等71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视觉特征紧凑表示方法及高性能图像搜索技术”等32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超高速灵活光传送的高效多维信号处理与系统应用技术”等29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一种巷道超静定防冲四维支护装置及其支护方法”1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专利类)二等奖;授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技术建立及推广应用”等40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面向能源互联网的新型电力线通信关键技术及应用”等77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管花肉苁蓉及其寄主柽柳高产稳产技术与大规模推广”1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一等奖;授予“油田含油污水精细过滤器开发及应用”等8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授予“新疆枣园病虫草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1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授予陈鹏等9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科学奖。
2017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材料(进步奖(含推广类、科普类)、进步奖-直报
类)
1、项目名称:半干法-湿法耦合型垃圾焚烧尾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创新及应用
2、推荐奖种:科学技术进步奖
3、推荐单位(专家):东南大学
4、项目简介:
焚烧技术是垃圾无害化处置方法之一,约占无害化处理能力的40%。
垃圾焚烧烟气具有高污染性和成分复杂性,单一的干法、半干法或湿法工艺无法满足严格的环保排放需求,因此开发高效的垃圾焚烧尾气净化技术与工艺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本项目在国家科技部、江苏省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长达13年的研究,对半干法-湿法耦合型垃圾焚烧尾气净化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进行了系统创新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
(1)新型锥形半干法喷雾脱酸塔构建及其辅助系统完善:通过收缩—扩展—再收缩和圆锥台—圆锥结构的设计对传统的半干法反应塔进行改造,降低了设备的制造成本,同时提高了脱酸效率。
设计完善了石灰浆制备及输送系统、气流分配装置、雾化盘等辅助系统开发,通过高位槽和回流结构等创新设计有效阻止杂质与大颗粒入塔,维持浆液压力稳定;将进风道设计为等压螺旋式,保证各截面的气流分布一致;通过气流导向装置将烟气导向旋转喷雾器,使烟气温度分布更均匀;设置多个浆液分配块优化在高速旋转和高温腐蚀工况下的雾化效果。
(2)新型廉价吸附剂开发及吸附剂喷射装置优化:发明了新型廉价吸附剂包括污泥活性炭、凹凸棒土、废轮胎热解焦、垃圾焚烧添加剂等,运用活化、浸渍等改性方法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优化,研发出活性、催化选择性、机械强度及再生性能得到显著提升的低成本吸附剂配方,改性后的固体废弃物
基活性炭材料孔隙发达,比表面积显著提升,可达到一级炭标准。
优化了吸附二恶英的新型廉价吸附剂送料装置,使得负压射流器的气体进口来的正压空气在负压射流器形成连接处的负压区,设置空气阻尼器阻挡空气上行对吸附剂计量装置的影响,解决了现有吸附剂送料装置的计量精度不准和落料不畅的问题。
(3)垃圾焚烧炉内SNCR脱硝优化及炉后低温SCR脱硝联合脱硝:发明了一种烟气氮氧化物减排的控制处理装置,可以有效利用还原剂,缓解氨气过量逃逸;发明了伸缩型喷雾装置,优化喷枪的结构及布置方式,避免喷枪喷嘴免受高温灼伤,防止粉尘在喷枪喷嘴上结垢,延长喷枪的使用寿命。
发明了超声浸渍法制备的以TiO2为载体,钒氧化物为主要的活性组分,Mo、Sb和Nb作为助剂的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技术,形成了从原料制备到催化剂成品产出的成套工艺及装备技术;生产出小节距薄壁厚的低温SCR整体蜂窝状催化剂,在150~275℃的低温区间具有优异脱硝活性和稳定性。
(4)半干法-湿法耦合型垃圾焚烧超低排放净化系统集成开发:开发出新型高效湿法喷淋塔系统,采用同塔双循环结构,具有优良的气液传质和污染物脱除效率。
将同塔双循环湿法喷淋塔与半干法喷雾脱酸塔相耦合,开发出半干法-湿法耦合型垃圾焚烧尾气超低排放净化系统,污染物脱除效率高、喷淋塔废水送喷雾塔蒸发,实现废水零排放。
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上海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等多项垃圾焚烧烟气净化工程,使垃圾焚烧烟气中的粉尘、酸性气体、重金属以及二噁英等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欧盟Ⅱ标准。
该项目获1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发表论文36篇(SCI收录22篇,EI收录10篇)。
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上海江桥垃圾焚烧电厂、常熟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垃圾焚烧烟气净化工程,受到建设单位和行业的一致好评。
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巨大,在后续国内外垃圾焚烧尾气净化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
5、主要完成单位及其创新推广贡献:
6、推广应用情况:
截止2014年12月,本项目技术已应用于上海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上海江桥垃圾焚烧电厂、广州市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厦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常熟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苏州垃圾焚烧发电厂、宜兴垃圾焚烧发电厂、成都洛带垃圾焚烧发电厂、江阴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常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三十多个垃圾焚烧烟气净化工程,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无
8、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9、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完成人11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