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57
《三国演义》简介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是明代作家罗贯中所著,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东汉末年乱世的政治斗争、战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忠诚与背叛的较量,同时传达了智勇双全的英雄主义精神。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和全球文学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东汉末年,以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为起点,而又以公元280年晋朝统一中国为终点。
小说描绘了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动荡中涌现出的各种英雄人物。
故事主线主要涉及三个国家,即魏国、蜀国和吴国之间的政治争斗和战争。
小说中最为人熟知的角色包括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等。
刘备是小说的主角之一,他是一个仁德之主,不断努力恢复汉朝的统一。
而他的义兄张飞和关羽则是刘备最为信任的武将,被尊称为“刘、关、张”。
曹操则是另一个重要角色,他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将力量集中于魏国,并试图征服其他两个国家。
孙权是吴国的领导人,他聪明而权谋深沉。
而周瑜和诸葛亮则分别是孙权和刘备的谋士,以智谋过人的才智为主。
《三国演义》通过这些角色的生动形象和精彩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角色有各种各样的品质和缺点,他们的行为常常被忠诚、勇敢、智慧和背叛所驱动。
故事以智谋和战略的对决为主,展示了英雄人物的智勇双全。
然而,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物质利益和私欲逐渐蚕食了他们的理想主义,这也暗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并存的现实。
《三国演义》不仅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对整个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智谋策略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许多文化作品和流行媒体,如电影、电视剧和游戏等,都以《三国演义》为创作素材。
它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海外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的窗口。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是一部关于英雄豪杰和政治争斗的史诗般的作品。
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智谋对决,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辛酸和复杂性。
三国演义-全部故事概述第一回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
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
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
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失败了。
第五回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
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
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第六回董卓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
长沙太守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了洛阳,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
第七回十八路诸侯联军开始瓦解,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云,袁绍与战不利。
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却被乱箭射杀。
第八回董卓暴虐无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董卓在凤仪亭用画戟掷打吕布,自此二人结仇。
第九回吕布在王允的挑拨下亲手杀了董卓,董卓余党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长安,杀害了王允。
第十回李傕、郭汜掌握大权后,假借献帝名义使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
曹操父亲被陶谦部将张闿杀害,曹操迁怒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
第十一回孔融被黄巾余党攻击,派同乡太史慈前往平原请刘备前来解围。
刘备来到徐州,曹操又因为后方被吕布袭击,因而撤兵。
陶谦有意把徐州让给刘备,被刘备婉言谢绝。
第十二回陶谦病死,刘备自领徐州牧。
曹操用计击破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逃。
第十三回杨彪用反间计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长安城中作乱,杨彪惭愧无地。
李傕部将杨奉对李傕的暴虐不满,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机败露,杨奉败走。
第十四回曹操起兵击败李傕、郭汜,将汉献帝迎至许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权。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
它的巨大影响力,使艺术的真实甚至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反映人性、权谋和战争的深刻巨著。
关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相信大家都了解过三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一)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
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
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
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三顾茅庐(二)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刘备听谋士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学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
恰巧诸葛亮那天出门在外,刘备失望地回去了。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没想到诸葛亮又是出外闲游。
张飞是个急性子,本来他就不愿意再去,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说明自己的来意,然后就回去了。
三国演义简介及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发愤著书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
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称他是一位“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也就是看到天下将不免落到朱元璋手里,才不得已淡出江湖。
不久,罗贯中远走江南,流寓于江、浙一带,以小说抒写其“图王”霸业之胸襟。
图王未果,发愤著书。
不过,这也可能只是一个传说。
因为清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记载“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这与“有志图王者”的形象不符合。
这两则记载虽有矛盾的地方,但足以表明罗贯中在元末曾经想有所作为,“传神稗史”,只是在现实中失败后无奈的选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连试三年。
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不得不放弃了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
明洪武14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20回本),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
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草船借箭》就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内容改写的。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诸葛亮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是崇敬和赞美的,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当然不都符合历史真实。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三国演义》原文及翻译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原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自恃强大,秦并吞八荒;及至秦灭,楚汉争霸,又经四百载。
汉朝建立,三国鼎立,自此开始了三国时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豪杰并起,天下大乱。
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各有其志。
曹操雄才大略,意欲一统天下;刘备仁德兼备,志在救世于水深火热之中;孙权坐拥江东,精明强干,企图割据一方。
话说曹操在讨伐黄巾军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英勇的豪杰。
其中,有三人特别出众,分别是刘备、关羽、张飞。
三人意气相投,于桃园结为异性兄弟。
刘备为兄,关羽为次,张飞为弟。
曹操见三人英勇过人,心生爱才之意,欲收为己用。
却说黄巾军作乱,天下大乱。
曹操率领众豪杰,奋力征讨,终将黄巾军击败,解救了百姓于倒悬之中。
朝廷论功行赏,曹操被封为征东将军,其余众豪杰各有封赏。
翻译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ies are a natural cycle; what has been divided will unite, and what has been united will eventually divide.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the state of Qi arrogantly assumed superiority, only to be swallowed by the Qin Dynasty, which conquered all directions. After the fall of Qin, the Chu and Han fought for dominance, marking four hundred years of strif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n Dynasty led to the Tripartite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Three Kingdoms of Wei, Shu, and Wu emerged.This era witnessed the rise of many heroes and杰出人物, as turmoil gripped the realm. Cao Cao, Liu Bei, and Sun Quan each controlled a portion of the land, harboring different ambitions. Cao Cao, a statesman of great talent, aimed to unify all of China; Liu Bei, a benevolent leader, sought to save the world from suffering; Sun Quan,ruler of the Eastern Wu, was astute and wanted to establish his own domain.It was said that during Cao Cao's campaign against the Yellow Turban rebels, he befriended many valiant heroes. Among them, three stood out: Liu Bei, Guan Yu, and Zhang Fei. The three clicked instantly and swore brotherhood in a peach orchard. Liu Bei became the eldest brother, Guan Yu the second, and Zhang Fei the youngest. Cao Cao, recognizing their prowess, desired to Recruit them.Meanwhile, the Yellow Turban rebellion caused chaos throughout the land. Cao Cao led the heroic figures in a fierce campaign, ultimately defeating the rebels and saving the people from disaster. The imperial court rewarded their meritorious service, appointing Cao Cao as the General of Eastern Expedition, while the other heroes received their due honors.---请注意,这只是第一回的一个简短摘录。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故事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止。
重点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其主要内容和成就是成功地描写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他们为了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玩弄权术,互相倾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之战。
每次战役各有特色,很少雷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
在纷繁的事件中,作者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待人仁慈、爱民如子的刘备,有惊人智慧、绝世才能的诸葛亮;又如打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暴虐统治的曹操等。
书中表现“拥刘反曹”的强烈倾向性。
这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正统思想,认为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而刘备是汉朝宗室的后裔。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年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近代最通行的本子是清康熙时王伦、韦宗岗父子修订的《三国志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
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就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读后感 在三国演义中我认识了有情有义的刘备;鞠躬尽碎的诸葛亮;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疑神疑鬼的曹操;勇猛作战的赵云……三国演义中情节曲折,句句扣人心弦。
三国演义讲述了古代战 争的历史,是古代正义的化身。
我无论读几次都不会觉得烦厌。
内容简介 关羽(160-220年),字云长。
本字长生,美须髯公,人称美髯公,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的名将。
性格特点:勇、义、忠、信 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
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
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 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五(3)班 徐 乐 辰。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一部小说,是由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
小说描写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各个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
它融合了历史、文学、哲学、道德等多种元素,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是中国东汉末年,弱国动荡的局面下各个豪强并起,展开了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争。
整个三国时期被分为三个阶段:黄巾起义、群雄割据、三国鼎立。
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人都在小说中出现,并以深厚的情感和浓重的人物性格塑造,让人难以忘怀。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曲折激烈,充满了斗智斗勇、谋略争雄的情节。
比如,诸葛亮通过七星灯赚了草船借箭、亮山烽火夜放空城计等等,这些计谋让人咋舌。
除此之外,还有刘备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等著名故事,都让《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脍炙人口、被广泛传诵的文化名著。
《三国演义》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还对世界文学、电影、电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三国演义》以宏大的场面、精彩的情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小说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也成为了人们探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三国演义》作者:元末明初一、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二、作品简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三、内容简介整个故事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
东汉末年,皇帝昏聩无能,宦官专权,朝廷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进而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乱世之中,一代枭雄与英雄人物竞相涌现。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四、人物介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三国演义》分为五部,共84集!《三国演义》分为五部,共84集!2010-01-06 19:27《三国演义》分为五部,共84集!第⼀部群雄逐⿅1 桃园三结义2 ⼗常侍乱政3 董卓霸京师4 孟德献⼑5 三英战吕布6 连环计7 凤仪亭8 三让徐州9 孙策⽴业 10 辕门射戟11 宛城之战 12 ⽩门楼 1 13 ⽩门楼 2 14 煮酒论英雄 15 袁曹起兵16 关⽻约三事 17 挂印封⾦ 18 千⾥⾛单骑 19 古城相会 20 孙策之死21 官渡之战 1 22 官渡之战 2 23 ⼤破袁绍第⼆部⾚壁鏖战24 跃马檀溪 25 刘备求贤 26 回马荐诸葛 27 三顾茅庐 28 ⽕烧博望坡29 携民渡江 30 ⾆战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设计 33 群英会34 草船借箭 35 苦⾁计 36 庞统献连环 37 横槊赋诗 38 诸葛祭风39 ⽕烧⾚壁 40 智取南郡 41 ⼒夺四郡 42 美⼈计 43 ⽢露寺44 回荆州 45 三⽓周瑜 46 卧龙吊孝 47 割须弃袍第三部三⾜⿍⽴48 张松献图 49 刘备⼊川 50 凤雏落坡 51 义释严颜 52 夺占西川53 单⼑赴会 54 合肥会战 55 ⽴嗣之争 56 定军⼭ 57 巧取汉中58 ⽔淹七军 59 ⾛麦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权 62 兴兵伐吴63 ⽕烧连营 64 安居平五路第四部南征北战65 兵渡泸⽔ 66 绝路问津 67 七擒孟获 68 出师北伐 69 收姜维70 司马复出 71 空城退敌 72 司马取印 73 祁⼭⽃智 74 诸葛妆神75 六出祁⼭ 76 ⽕熄上⽅⾕ 77 秋风五丈原第五部三国归⼀78 诈病赚曹爽 79 吴宫⼲⼽ 80 兵困铁笼⼭ 81 司马昭弑君 82 九伐中原83 偷渡阴平 84 三分归晋。
《三国演义》1—15回经典情节1、请简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第1回)东汉末年,十常侍为奸,黄巾起义爆发,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1分)为抵抗黄巾起义,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关、张三人都去看了榜文。
(1分)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结义。
(1分)三人焚香礼拜,对天宣誓(1分)结为异姓兄弟。
(1分)2、请简述张飞鞭打督邮的前因后果。
(第2回)刘备因平黄巾有功,当上了县尉,(1分)不久,朝廷派来了督邮巡查,刘备出城恭迎,而督邮态度傲慢,还诬刘备害民,扬言要免其官职,以此索贿。
(1分)张飞酒后闻知此事很是生气,冲进去把督邮抓了出来绑在县衙门口的马桩上,扯下柳条狠打,打断了好几根柳条,(1分)并劝刘备杀死督邮,(1分)刘备不忍,释之,后挂印而去。
(1分)3、请简述吕布投靠董卓的故事。
(第3回)吕布原为丁原义子。
(1分)董卓欲除丁原而惧怕吕布,便派李肃带着赤兔马和黄金、珠宝前去劝降。
(1分)吕布见利忘义,在夜里提刀径入丁原帐中,杀之,砍下他的首级,投了董卓,(1分)并拜董卓为义父。
(1分)董卓赐之金甲锦袍,封他为都亭侯。
(1分)4、请简述“孟德献刀”的故事。
(第4回)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
(1分)恰见其侧身于榻上,正欲刺杀,拔刀间,董卓见衣镜之中有刀光闪过,立即斥问曹操,(1分)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
”(1分)董卓接刀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后引曹操出阁看马。
(1分)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
然后快马加鞭,逃之天天。
(1分)5、请简述曹操错杀吕伯奢的故事。
(第4回)(“捉放曹”)曹操欲刺董卓不成,骑马而逃。
(1分)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陈宫义释曹操并弃官与之同逃。
(1分)后路遇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其家人欲杀猪款待,曹操却误以为将要杀己,遂杀吕伯奢全家。
(1分)恰路遇外出沽酒的吕伯奢,曹操又诈杀之。
并声称:“宁可我辜负了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人辜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