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大班科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17
幼儿园课件——大班科学《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认识光与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光与影的基本概念,探索光与影的关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光与影的概念,知道光与影是密不可分的。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 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与影的概念及其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践,掌握光与影的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投影仪、白布、卡片、图片等。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手电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用手电筒照射白布,展示光与影的现象。
(2)邀请幼儿上台,观察手电筒与影子的关系,引导幼儿讨论光与影的形成。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卡片等教具,讲解光与影的概念及其关系。
(2)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是如何形成的?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画纸、画笔等学具,让幼儿画出自己观察到的事物与影子。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讨论光与影的关系。
5. 实践活动(10分钟)(1)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自然光下的光与影现象。
(2)引导幼儿用画笔记录观察到的光与影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光与影的概念及关系。
2. 光与影的特点。
3. 实践活动:观察自然光下的光与影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观察家里的光与影现象,画出一幅光与影的作品。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利用光与影的知识,为生活带来便利。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对光与影的概念及其关系掌握得如何?教学方法是否有效?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光与影的魅力,进一步探索光与影的奥秘。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使用教材《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手册》第5章“生活中的科学”中的内容,详细探讨“认识光与影”的相关知识。
内容包括光与影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光与影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光与影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光与影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思考光与影现象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与影形成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光与影现象的观察、发现和思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纸、剪刀、画笔、卡片等。
学具:幼儿用剪刀、画笔、彩纸、手电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卡片,在白纸上形成影子,引发幼儿对光与影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光与影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观察,用手电筒照射不同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4. 动手操作(10分钟)教师指导幼儿用剪刀、画笔、彩纸等制作手影,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6. 游戏互动(5分钟)组织幼儿进行“手影猜猜看”的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与影的概念2. 光与影的形成原理3. 生活中的光与影现象4. 制作手影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庭中的光与影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
2. 答案:现象:晚上,灯光下,我的影子在地上。
解释:这是因为灯光照射在我的身上,我的身体挡住了部分光线,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就形成了影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动手操作、游戏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光与影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家庭中观察到的光与影现象,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拓展延伸至光与影在艺术、生活中的应用,如皮影戏、摄影等,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天气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2. 帮助幼儿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3. 培养幼儿关注天气变化,懂得根据天气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预报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观察天气现象,培养幼儿关注天气的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气预报视频、天气符号卡片、教学PPT。
2. 学具:画纸、水彩笔、天气预报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幼儿关注今天的天气,讨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新课内容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讲解不同天气符号的含义,让幼儿学会看懂天气预报。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天气预报单,教幼儿如何根据天气预报来安排自己的活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天气符号卡片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天气预报2. 板书内容:天气符号及含义如何看懂天气预报天气与生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喜欢的天气,并简单描述这个天气下的活动。
2. 答案示例:画出晴天,描述在晴天下去公园玩耍的情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关注天气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天气对活动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的理解和应用。
2.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幼儿关注今天的天气。
3. 例题讲解:如何根据天气预报来安排自己的活动。
4. 作业设计:画出喜欢的天气并描述相应活动。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组织户外活动。
一、教学难点解析1. 使用生动的PPT和教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便于幼儿理解。
2. 设计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幼儿在互动中学会如何根据天气预报来安排自己的活动。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标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日月星辰、了解天气变化、探索植物生长、发现动物奥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月星辰的基本知识,认识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了解晴、雨、阴、雪等基本天气现象。
3. 引导学生探索植物生长的过程,认识种子、发芽、生长等基本概念。
4. 激发学生发现动物奥秘的兴趣,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变化、动物奥秘教学重点:日月星辰、植物生长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天文望远镜、植物生长模型、动物卡片学具:画笔、画纸、彩泥、剪刀、胶水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窗外,让学生描述太阳、月亮和星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展示地球仪,讲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2)教师通过植物生长模型,讲解种子、发芽、生长等过程。
(3)教师展示动物卡片,讲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观察天气,记录天气变化。
(2)学生动手操作,用彩泥制作植物生长过程模型。
(3)学生根据动物卡片,进行动物配对游戏。
六、板书设计1. 日月星辰:太阳、月亮、星星2. 天气变化:晴、雨、阴、雪3. 植物生长:种子、发芽、生长4. 动物奥秘:生活习性、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夜晚的星空,绘制一幅星空画。
答案:学生作品。
2. 作业题目: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描述自己的感受。
答案:学生作品。
3. 作业题目:家庭种植活动,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并与家长分享。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并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拓展相关科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件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指导纲要》进行设计,涉及教材第四章节《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中的第2节《认识天气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不同天气的特点、天气预报的认识、以及如何应对特殊天气。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能够描述不同天气的特点。
2. 培养幼儿关注天气变化,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教育幼儿学会简单的天气预报,增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预报的认识和特殊天气的应对。
教学重点:不同天气的特点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气预报视频、图片、天气符号卡片、小黑板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让幼儿观察并描述今天的天气。
2. 例题讲解(10分钟):(1)介绍天气的定义,讲解不同天气的特点。
(2)展示天气符号卡片,让幼儿认识并学会描述各种天气。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天气进行描述。
(2)小组代表分享,其他幼儿进行评价。
4. 互动环节(10分钟):(1)教具操作:让幼儿用彩泥制作天气符号,贴在画纸上。
(2)小黑板展示:教师写出天气预报,幼儿根据天气预报选择合适的天气符号。
(1)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让幼儿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2. 不同天气的特点3. 天气预报的认识4. 特殊天气的应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和家长共同观察天气,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用画笔描绘出最喜欢的天气。
2. 答案:无标准答案,以幼儿的观察和描绘为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和社区中关注天气变化,学会分享天气信息,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同时,教师可适时开展天气主题活动,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天气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5. 互动环节的设计与实施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天气预报的认识:天气预报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和实物操作,帮助他们建立起天气预报与实际天气之间的联系。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主题经典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幼儿园大班科学主题,选取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五单元“生活中的科学”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认识天气”,详细讲解晴天、阴天、雨天等天气现象;第二章“探索光影”,介绍影子、光线、色彩等基本概念;第三章“水的奥秘”,引导幼儿了解水的性质、用途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天气、光影、水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天气现象的成因、光的传播、水的性质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以及环保意识的养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光电池、水杯、镜子等)、天气卡片、水桶等。
2. 学具:画笔、纸张、彩泥、水杯、手电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气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天气现象,激发他们对天气的好奇心。
2.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观察,了解晴天、阴天、雨天的特点,讨论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3. 例题讲解:以光影为例,讲解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等概念,并进行实验验证。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天气:晴天、阴天、雨天2. 光影: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3. 水的奥秘:水的性质、用途、节约用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天气,并简单描述它的特点。
答案:幼儿作品,以绘画形式展示不同天气的特点。
2. 作业题目:用镜子、光电池等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光影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答案:幼儿作品,以照片或视频形式展示实验过程和成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天气、光影、水等科学概念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材料的使用还需进一步指导。
大班科学活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电路》的第二课《简单电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电路的概念,认识电路的组成,学会用导线、灯泡、开关等组成简单电路,并观察电路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路的概念,知道电路是由电源、导线、灯泡、开关等组成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用导线、灯泡、开关等组成简单电路。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释电路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学会用导线、灯泡、开关等组成简单电路。
难点:让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释电路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导线、灯泡、开关、电源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电路实验套件,包括导线、灯泡、开关、电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发光的灯泡,引导学生思考灯泡是如何发光的。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电路的概念和组成,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
3. 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电路实验,让学生用导线、灯泡、开关等组成简单电路,并观察电路中的现象。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如何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释电路中的现象。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电路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 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电路的组成和电路中的现象。
7. 作业设计:题目1:请画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
答案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
题目2:请解释为什么电路中的灯泡会发光。
答案2: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释电路中的现象。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灯泡、开关电路中的现象:灯泡发光七、作业设计题目1:请画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
答案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要求,选取了《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水”为主题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水与生活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性质,知道水在不同环境下的三态变化。
2. 培养幼儿对水的循环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3. 提高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换原理。
教学重点:水的性质、水的循环和节约用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冰、热水、玻璃瓶、气球、图片等。
2.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塑料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冰、水和热水,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冰在室温下变成水,水加热后又变成水蒸气。
(2)通过图片展示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3.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画笔和画纸描绘水的三态变化。
4. 分组讨论: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六、板书设计1. 奇妙的水2. 内容:(1)水的性质(2)水的三态变化(3)水的循环与节约用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水的三态变化,并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
2. 答案示例:(1)冰→水:冰在室温下逐渐融化成水。
(2)水→水蒸气:水加热后,水分子的运动加快,逐渐变成水蒸气。
(3)水蒸气→水: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冷却凝结成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水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水源地,了解水的来源和重要性。
(2)开展家庭节水活动,让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换原理。
2. 教学重点:水的性质、水的循环和节约用水。
3. 实践情景引入:冰、水、热水观察。
4. 例题讲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5. 分组讨论:生活中的节约用水方法。
6. 作业设计:画出水的三态变化及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