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积聚
- 格式:ppt
- 大小:187.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三节积聚【概述】一、定义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他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二、沿革1、《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对其形成和治疗原则进行了探讨。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将积与聚区别开来,所制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临床常用方剂。
3、《医宗必读》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
4、历代医籍中,积聚亦称“㿂瘕”。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现代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病因病机】一、病因1、情志失调;2、饮食所伤;3、外邪侵袭;4、他病继发。
二、病机1、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积证以气滞为主,聚证以血瘀为主)。
2、病位:肝脾。
3、病理性质:初起多实,后期转以正虚为主。
4、病理演变:初起,气滞血瘀,邪气壅实,正气未虚,多属实;日久正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
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则以正虚为主。
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证。
【诊查要点】1、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本病的主要症状。
2、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3、聚证以腹中气聚,聚散无常,聚时结块,散则无形,攻窜胀痛,以涨为主,痛无定处,时作时止为临床特征。
4、积证以腹内结块,触之有形,固定不移,以痛为主,痛有定处为临床特征。
【辨证论治】一、辩证要点1、辨积与聚;2、辨虚与实;3、辨部位;4、辨标本缓急。
二、治疗原则聚证病在气分,重在调气,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治则。
积证病在血分,重在活血,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治疗时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
三、证治分类(一)聚证1、肝气郁结证主症: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
中医内科学——积聚一、概念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2.饮食内伤,酿生痰浊3.邪毒稽留,交结阻滞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三、诊断要点1.积证:以腹部扪及或大或小、质地或软或硬的包块,或胀或痛为临床特征。
2.聚证: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发作时可见腹部气聚胀满,缓解时则气聚胀满消失为临床特征。
3.影像学、内窥镜检查等理化检查有助于该病证的诊断。
四、鉴别诊断1.痞满相同点:病因:七情失和、情志抑郁而致。
病机:气滞痰阻。
表现:均可出现胀满之症。
不同点:痞满:症状:以自觉脘腹部痞塞胀满,外无形可见,无包块可及。
病位:主要在胃。
积聚:症状:除胀满外,聚证发时有形可视,积证扪之有物可及之。
病位:重在肝脾。
2.鼓胀相同点:病因:七情抑郁、酒食所伤而致。
病机:气滞血瘀。
病位:可同在肝脾。
表现:胀满、疼痛、包块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鼓胀:症状:以肚腹胀大、脉络暴露为临床特征。
病机:变化腹有水饮内停。
积聚:症状:腹内结块,或账或痛。
病机:气滞、血瘀、痰凝。
预后:腹中有无水液停聚是积聚与鼓胀鉴别之关键所在。
五、辨证要点1.明辨积聚之异2.详察积块部位积块见于胃脘者,多提示病在于胃;积块见于胁下,多提示病位于肝,或在脾;积块见于小腹、少腹者,多提示病位于肠或妇科病变。
3.辨积证初、中、末三期初期正气尚盛,邪气虽实而不甚,表现为积块形小,按之不坚;中期正气已虚,邪气渐甚,表现为积块增大,按之较硬;末期正气大伤,邪盛已极,表现积块明显,按之坚硬。
六、治疗原则治疗中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 基本大法。
聚证——病在气分,故重在调气,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其常法;积证——病在血分,故重在理血,活血化瘀,散结软坚乃其常规。
积证初期重在攻邪,中期宜攻补兼施,末期则重在培补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