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2《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第【1】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所需时间一分钟)二、作家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一分钟)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2、写作背景:(两分钟)《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播放日本侵略中国影片黑太阳的《南京大屠杀》前两分钟介绍)。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深情地诵读(八分钟)——第一环节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方法指导: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关联词后,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停顿。
)2、学生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思。
3、学生自读,体会诗歌情感4、朗读擂台赛。
找2-3名学生朗诵诗歌,教师点评。
四、细腻地感受——第二环节(一)揣摩意象:(十二分钟)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明确:土地、鸟、河流、风、黎明。
2、土地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3、“河流”、“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联系背景思考)明确:“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2 《我爱这土地》学案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2. 品读意象,领会象征意义。
3. 品味语言,体会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会爱国精神。
学习难点:品读意象,领会象征意义。
【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腐烂( ) 黎明( ) 汹涌()2.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
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主要诗集有《》、《》等,成名作为《》。
【课堂探究】1. 请给本诗标注节奏,并尝试有感情地诵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请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3. 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爱”?4. 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他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5. 诗中的这些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延伸】诗人艾青心目中那“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实现了,假如你也是一只鸟,面对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展望我们美好的未来,你是不是也想尽情歌唱属于自己的光明前景,请你用“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仿照本诗的格式也写几句诗。
【学习评价】自评☆☆☆师评☆☆☆参考答案:【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嘶哑(sī) 喉咙(lïnɡ) 腐烂(fǔ) 黎明(lí) 汹涌(xiōnɡ)2、蒋海澄,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导言中华大地上有着广阔的土地,盛产着美丽的民俗和淳朴的风情。
这些风情,就像根一样扎向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了精神支柱和价值观的原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语文的教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和领悟中国的大地和国情。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对《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在阅读课文和探究中学会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
二、学习分析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领会情感表达和主题深情渗透的艺术效果;3、通过讲述人物形象和其言语行动,塑造形象和构建故事情节的表达手法;4、尝试运用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方式,把个体差异和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创作中。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解、讨论、诵读和写作。
三、课程内容1. 文本的阅读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完整的文本,理解每篇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所处社会的文化环境。
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解释生僻的术语,介绍词汇多义性和词汇衍生形式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困惑。
2. 情感表达在阅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反应。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分享体验和情感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
同时,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模拟对话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对文本的记忆。
3. 语言表达除了情感表达之外,学生还应该通过语言表达手段表现文本中的深刻意义和情感。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诵读、演讲和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精炼、简洁而又能表达深厚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教学评价在评价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对于阅读理解方面的评价,教师可以考察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理解深度和主题把控能力。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4.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文学文化常识(1)《我爱这土地》选自《》,作者,原名。
代表作《》《光的赞歌》《向太阳》。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2),就是包含着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3),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意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或情境。
细读感知(1)这首诗应该用的感情去读,文中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文中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喉,塑造了一个的鸟的形象。
(3)“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的写照。
(4)“汹涌”“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这些修饰词写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
5.主旨归纳《我爱这土地》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喉咙嘶哑的“”的形象,满怀忧患意识。
进而展开对、、、的歌唱,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鸟献身土地的精神相吻合,抒发了。
《我爱这土地》语文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爱这土地》语文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爱这土地》语文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导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风貌和人文风貌。
2.理解并运用叙事、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手法。
3.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问题,情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预习指导:1.自然风貌:经过三十多年的自然保护,原始森林、珍稀野生动植物、山清水秀的林区风光、多姿多彩的草原景象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自然遗产。
2.人文风貌:中国是一个拥有九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众多的民族,使得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中,创造了悠久而璀璨的人文景观。
3.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祖国各地自然风貌、人文风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阅读导引:好的文章总是引人入胜,无论是描写诗情画意的自然美景,还是讴歌民族英雄事迹的人文佳话,在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之间,掌握着读者的心灵开关。
因此,我们在阅读《我爱这土地》时,不仅要留心其中的词语和句式,还要深思文化内涵和后续情感的升华。
四、提高阅读效果的几个方法:1.熟练运用词汇、句型,并进行分类总结。
2.尝试通过语言的表面意义来理解文章,进行语感的短暂感悟。
3.注重领会语言所承载的意义,明确读者能获得的信息和情感,增加理解的连贯性。
4.将课文与身边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尝试在话题上进行学习和交流。
五、思考题:1.描写一下你所在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2.在你的印象中,哪些景点和民俗风情最具有特色和魅力,如何来表达它们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3.请用你的话来描述本文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
六、延伸阅读:1.《未来的文学》2.《中国文化史》3.《我的母亲》4.《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以上四本书大家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进行独立阅读,增强语文的涵养和思维的开拓。
总之,《我爱这土地》是一篇极富韵味、朴素而深情的随笔,文中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珍视,无疑是现代青年必备的优秀阅读素养和精神内涵,所以,我们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升华总之,《我爱这土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是我们应该一直坚持的核心价值观。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3.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试着进行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了解诗人通过对土地等意象的吟唱所孕育的爱国情思。
学法指导:1.结合“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弄清诗人诗歌创作背景、内容和风格等。
2.关于朗读。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没有严格的限制,声音的强弱主要表现在重读的安排上。
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
朗读本诗注意把握三个方面的要领:感情基调——深沉忧郁;语速——缓慢;节奏——停顿恰当【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意象:“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
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二、预习任务1.读完“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材料。
2.请用“\”划分、标注诗句的朗读节奏,反复朗读。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三、预习检测1.填空。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
主要诗集有《》《》等。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全诗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感情?3.本诗的开头作者为什么将自己假设成一只鸟?4.品析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参考答案:1.略2.诗中的土地突破了土地的本身的意义,上升到了象征祖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示标: 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 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 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一、自主学习
1、填空《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请用“\”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探究展示:
1、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2、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5、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6、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答案
朗读注意把握三个方面的要领:
感情基调——深沉忧郁;语速——缓慢;节奏——停顿恰当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鸟歌唱的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2.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鸟”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6) 艺术特色:a.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b. 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5、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6、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7、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三1. 略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宋·陆游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班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