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护理中综合护理的临床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319.01 KB
- 文档页数:2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是由感染或饮食不当引起的。
腹泻会给小儿带来很大的不适,严重的腹泻甚至会危及生命。
在护理小儿腹泻的过程中,护士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情绪和生理状况,并有效地协助医生进行治疗。
在护理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小儿腹泻临床护理的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在进行护理工作之前,护士需要对小儿腹泻的病因、病情、治疗方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腹泻的病因有很多种,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以及饮食不当等。
护士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在进行护理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排便情况、体温变化以及水电解质平衡等。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关注小儿的情绪变化。
腹泻会导致孩子出现不适感,可能会出现焦虑、情绪低落的情况。
护士需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支持。
在护理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减轻孩子的焦虑和恐惧感,提高其对治疗的配合度。
护理小儿腹泻还需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和营养补充。
腹泻会导致孩子体内水分、电解质的丢失,护士需要及时帮助孩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的发生。
在饮食上,护士需要视具体情况给予孩子流食或禁食,确保孩子的胃肠系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在营养上,护士还需要关注孩子的膳食结构,保证孩子获得足够的营养,帮助他们尽快康复。
在护理小儿腹泻的过程中,护士还需要关注孩子的监测和观察。
监测孩子的生命体征、大便情况以及病情变化,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向医生汇报,协助医生进行处理。
在观察方面,护士需要关注孩子的肠胃排空情况、腹泻的颜色和气味等,这些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在小儿腹泻的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家长积极沟通,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工作。
小儿腹泻会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压力,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和无助。
护士需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关心他们的情绪变化,给予理解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体会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消化不良、食物过敏等。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患儿的安全,科学合理地进行护理,促进患儿的康复。
在我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我总结了一些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体会,现分享如下。
我们需要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获取患儿的基本信息、病史、家庭状况等,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以及饮食情况等。
根据患儿的年龄、发育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和手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患儿的饮食护理。
对于腹泻患儿来说,水分和营养的摄入非常重要。
在排除感染的前提下,通过饮食调理可以加速肠道功能的恢复。
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和食欲等,选择适宜的食物供给方式,如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清淡易消化的饮食等。
在饮食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食欲、消化情况等,及时调整饮食方案,确保患儿的水分和营养摄入达到需求。
我们需要注意患儿的体温、水电解质平衡等问题。
腹泻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严重时可能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应经常观察患儿的体温、皮肤湿度、尿液量和性状等,及时发现和处理脱水的早期征兆。
对于轻度脱水的患儿,可以给予口服补液,例如理想口服盐糖溶液。
对于重度脱水的患儿,需要及时给予静脉输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在患儿腹泻期间,我们还要注意患儿的皮肤护理。
腹泻时,患儿的排泄物会与皮肤长时间接触,容易引起皮肤糜烂、湿疹等问题。
我们需要经常检查患儿的臀部、会阴部和外生殖器周围的皮肤情况,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使用温水擦洗、定时更换尿布,避免摩擦和外界刺激,可有效预防皮肤问题的发生。
我们需要注重对患儿和家属的心理支持。
腹泻是一种常见病,多数情况下可以治愈,但对于患儿和家属来说,却可能带来很大的恐慌和困扰。
我们需要通过耐心的沟通,给予患儿和家属适当的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我们还要注意观察患儿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给予及时的情感安抚和关爱,使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关心和关爱。
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小儿腹泻的有效护理措施。
方法我院选取2011年8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9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及饮食护理、基础护理、预防感染护理和用药护理,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98例患儿显效例数24例,占22.49%,有效例数70例,占71.43%,无效例数4例,占4.08%,总有效率95.92%。
讨论:对腹泻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促进腹泻患儿的早日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有效【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7-93-02小儿腹泻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目前临床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病原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例如肠道病毒、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葡菌等。
其他致病因素包括临床滥用抗生素、喂养不当、过敏等。
小儿患有腹泻的临床症状有呕吐、发热、腹痛以及大便次数增多等,由于患病儿童年龄较小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临床护理,我院选取2011年8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9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和分析小儿腹泻的有效护理手段。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选取2011年8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9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最小年龄42天,最大年龄4岁,平均年龄1.1岁。
住院天数最短3天,最长21天,平均住院时间6.3天。
98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其中呕吐的患儿38例,食欲不振的患儿61例,发热的患儿28例,大便次数增多的患儿56例,其他症状的患儿32例;对全部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
1.2 方法1.2.1 饮食护理:对于小于5个月的患儿,医护人员应该暂停患者进行铺食,但母乳喂养的患儿可继续进行母乳喂养,但医护人员应体香患儿家长缩短哺乳的时间。
对于非哺乳的患儿,即人工哺乳的患儿可以采用豆浆、稀释后的奶、米粥等进行喂养,避免患儿饮食中有乳糖,因为腹泻患儿的受轮状病毒的感染导致肠道双糖酶分泌不足,从而使患儿的肠道内双糖类消化与健康幼儿相比明显不足,因此使用乳糖会使患儿感觉不舒适。
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298-01小儿腹泻是5岁以下儿童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长期以来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
由于小儿年龄小,不能清楚正确的向医务人员表达自己的病情,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严密监护,科学合理的做好小儿腹泻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
现对腹泻患儿的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表现:①轻度脱水患儿精神好,反应好,眼睑前无凹陷,哭时有泪,口唇湿润。
皮肤有弹性,面色红润,无口渴表现,尿量基本正常。
一般失水低于体重的3%.②中度脱水患儿精神较烦躁,反应稍差,眼睑、前囱有轻度凹陷,口唇干燥,哭时泪少,面色暗,有口渴表现。
皮肤弹性差,用手捏起,回缩慢,尿量减少。
有明显吸吮动作,输液时回血较慢。
失水约占体重的3%~10%.③重度脱水患儿精神萎靡,反应差,嗜睡,眼睑前囱凹陷,口干舌燥,面色湿冷。
极度口渴,乳儿频繁吸吮,年长儿频繁饮水。
哭时无泪,皮肤弹性极差,尿量极少,静脉注射时回血极慢或无自动回血,血液黏稠,血色暗。
失水大于体重的10%.2.护理措施2.1输液护理2.1.1口服补液:用于轻、中度脱水及无呕吐或呕吐不剧烈且能口服的患儿,鼓励患儿少量多次口服ORS补液。
2.1.2静脉补液:①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液体按计划输入,特别是重度脱水者,必须尽快(30min)补充血容量;②按照先盐后糖、先浓后谈、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原则,补钾浓度应小于0.3%,每天补钾总量静脉滴注时间不应短于6~8h,严禁直接静脉推注;③每小时巡回记录输液量,必须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了解补液后第1次排尿时间,以估计疗效;④正确记录24h出入量。
2.2饮食护理:由于腹泻患儿在腹泻时会大量排出体内水分、电介质及营养物质,容易造成身体脱水,因此在饮食护理方面,首先要及时补充体液,根据患儿的病情来来调整喂养方法:①单纯母乳喂养的患儿,此时应当缩短每次哺乳时间;②母乳、牛奶及其他乳制品等混合喂养的患儿,此时应当单纯的进行母乳喂养,暂停喂养其他喂养品;③单纯人工喂养的患儿,此时应当减少原来牛奶等乳制品的喂养量、多加水稀释原喂养浓度或单纯喂食温热的米汤;④原已经加喂辅食的应减量或暂停不喂;⑤对于年龄稍大患儿,可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喂养,如面条、米粥等。
小儿腹泻护理中综合护理的临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6-08-08T11:32:49.6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6期作者:卢淑萍[导读] 小儿腹泻,主要经多种病原和因素所致腹泻为主的病症,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1]。
卢淑萍(甘肃省临泽县人民医院甘肃临泽 734200)【摘要】目的:探究小儿腹泻护理中综合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450例腹泻患儿,按照患儿住院的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5例。
观察组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退热及止泻时间。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11%,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护理满意
度分别为:96.44%、81.33%,P<0.05。
两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小儿腹泻经综合护理干预,临床疗效较佳,且可缩短患儿的止泻及退热时间,值得临床深入推广。
【关键词】小儿腹泻;综合护理;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6-0224-02 小儿腹泻,主要经多种病原和因素所致腹泻为主的病症,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1]。
临床主要症状:腹泻、呕吐等。
为提高患儿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450例腹泻患儿,探究其经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现针对本次研究展开具体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50例腹泻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5例。
临床主要表现:喂养不当,腹部受凉/呼吸道、泌尿系统、皮肤感染等肠道外感染病史。
按照病症严重程度,轻度患儿一日排便3次以上,且排便为糊状/稀水样;严重的患儿一日≥10次,排便为蛋花汤样/稀水样。
部分患儿还会并发腹痛,排便存在粘液,发生里急后重的现象。
严重的情况下,呕吐频繁,烦躁、精神萎靡,存在一定程度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症状。
分型中轻型:没有脱水和中毒症状;中型:存在轻微/中度脱水、重度症状;重型:重度脱水/重度症状。
辅助检查,主要经大便常规镜检,镜检能观察到脂肪滴/红细胞、白细胞;血生化检查内容:血清钠、钾、氯和钙;血常规检查可见,细菌感染患儿的白细胞数量增加。
观察组男142例,女83例;年龄8~24个月,平均(16.4±3.2)岁。
对照组男154例,女71例;年龄10~20岁,平均(15.6±3.1)岁。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1.
2.1 两组患儿均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并维持酸碱平衡等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需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心率、体温、尿量、神志等进行严密的观察。
1.2.2 观察组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措施如下。
①饮食指导,腹泻患儿,机体营养需求较大,应实行母乳喂养,辅食可暂停。
对于人工喂养患儿,可给予适量的米汤/稀释牛奶或其他代乳品,患儿腹泻次数得以控制后,适当增加辅食的稠度,给予半流质食物如粥、面条等,少量多餐,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严重呕吐患儿,禁食4~6小时且给予支持治疗,带患儿病情得以好转后,恢复正常饮食。
②消毒干预,做好隔离措施,护理人员实行护理前、后,应仔细洗手,防止产生交叉感染情况,同时加强对餐具的消毒,经开水对患儿餐具进行消毒。
患儿餐前、排便前、后,均需经肥皂洗手。
③严格观察患儿病情,护理中,对患儿排便次数和粪便的颜色、性质、量进行密切的观察,并对患儿的呕吐物性质、量进行严格的记录。
若患儿体温发生较大的变化,可通过物理方法降温。
对四肢发凉患儿,应做好保暖方面的工作。
④臀部干预,因为患儿排便次数较多,易于产生臀部发红、溃烂等情况。
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更换床单,以确保床单的干燥和清洁。
并告知患儿家长更换尿布的技巧,叮嘱其勤换尿布。
排便后,用温水清洗患儿的臀部。
存在尿布疹患儿,给予炉甘石洗剂(生产厂家: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790),每日涂抹3次。
针对慢性腹泻、营养不良患儿,应定期协助其完成翻身动作,并对其受压位置的皮肤实行按摩,避免产生压疮现象。
⑤健康宣教,为患儿家长讲解病症基本知识、护理方法,并应做好卫生知识宣教。
饭前、便后养成洗手的习惯,做好餐具的消毒工作,防止产生肠道感染的现象。
⑥禁止长时间滥用广谱抗生素,小儿腹泻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病情、家庭状况实行全面的评估。
同时,制定综合护理方案,有目的、目标、预见性的开展护理工作。
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细致、负责的态度开展综合护理工作,进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需要注意事项:防止长时间滥用抗生素,主要的目的为规避抗生素对患儿肠道菌群构成不良影响。
1.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退热时间、止泻时间1.4 疗效评判临床疗效:治愈:完成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排便性状均达到标准。
好转:完成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以改善,且排便为稀水样,镜检结果显示正常。
无效:完成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显著缓解,且排便没有恢复。
护理满意度: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进行评判,评判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
1.5统计学的处理本文中的数据均经过SPSS 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比较采用χ?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5.11%,对照组总有效率84.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观察组中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各132例、85例、8例,护理满意度96.44%(217/225);对照组中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各75例、108例、42例,护理满意度81.33%(183/225);
P<0.05。
2.3 两组退热及止泻时间的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分别为:(1.12±0.28)h、(2.59±0.86)h;(2.58±0.73)h、(3.82±0.92)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腹泻,为儿科最常见疾病之一,这类病症一般多发生于秋季,且发病人群为6~24个月的患儿[2]。
病症产生的原因和感染轮状病毒有直接的联系,因为这个阶段的小儿生理功能、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善,且母体抗体降低程度较低,其自身免疫功能降低,进而易于感染病毒,发生轮状病毒性腹泻[3-4]。
临床主要症状:发热、腹泻、呕吐等。
临床方面没有具体的药物治疗,主要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的方式进行处理[5]。
本次研究,经综合护理干预,通过饮食指导、消毒干预、严格观察患儿病情、臀部干预、健康宣教、禁止长时间滥用广谱抗生素等开展综合护理工作,临床效果较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可见,综合护理应用于小儿腹泻护理中,临床效果较好,且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患儿止泻和退热的时间。
综上所述,小儿腹泻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秀梅.综合护理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临床护理体会[J].医药,2015(6):36-36.
[2]郭皓,李文红.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1):76-76.
[3]张艳.临床护理干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作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6):246-247.
[4]宋颖.综合性护理用于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20):269-269.
[5]张新华.综合护理对于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5):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