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长文短教”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细细选的佳作,不仅蕴含丰富的知识,更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匠心独运。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长篇的文章往往难以迅速把握其核心,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陷入繁琐的讲解之中。
因此,“长文短教”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将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文章,谈谈我在实践中如何运用“长文短教”的方法。
一、围绕核心,聚焦主题对于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文章,我会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核心和主题,然后围绕这些核心点展开教学。
例如,在教授《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描述雨来英勇事迹的段落,然后引导他们分析雨来的性格特点,从而理解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
二、提纲挈领,理清脉络对于结构复杂、情节曲折的文章,我会采用提纲挈领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框架。
比如,在教授《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绘制出思维导图,然后引导他们分析诸葛亮是如何巧妙利用草船借到箭的,从而理解文章中的智谋和策略。
三、对比阅读,深化理解对于具有对比性的文章或段落,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狼和小羊》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对比狼和小羊的对话和行为,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狼会找各种借口要吃掉小羊,从而理解文章中的道德寓意和人生哲理。
四、创意改编,激发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长篇文章的阅读兴趣,我还会尝试对文章进行创意改编。
比如,将《卖火柴的小女孩》改编成短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或者将《龟兔赛跑》改编成现代版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讲述。
这些创意改编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长文短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长篇文章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成效。
初中语文长文短教教学示例——《鲁》第一课时教学构思与实践焦圻中学龚德国教好长文,一则教师洒脱,二则学生活跃。
但如何教好长文,方法又不是千篇一律。
我们只有以“短”教为出发点,才能教好长文,否则,顾这顾那,胡子眉毛一把抓,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思维定向目标训练方法,化长为短,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均可采用此法进行教学。
下面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下简称《鲁》)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谈一谈这种方法使用时应把握的几个方面,以期能给各位同仁“长文短教”一点启示,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教学重点和目标的确定《鲁》是初中语文第五册小说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鲁》一文的训练重点有两个:一是分析人物性格;二是理解结构特点。
依据单元教学重点,《鲁》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和目标应是:通过理解课文结构,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选定长文短教最忌面面俱到,针对不同的长文,我们应该依据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鲁》是一篇浅显易懂的文言小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强调学生主体的思维活动。
为此,我依据语文整体教学原则,运用系统化理论,贯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采用思维目标定向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阅读,循序渐进,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三、目标训练题的拟定拟定目标训练题的原则是依据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法的要求来拟定。
如《鲁》第一课时可以拟如下目标训练题: 1.读预习提示,了解作者并概括出鲁提辖的性格特点。
(第一组)2.读课文注释,注意课文中词语的含义,并给预习提示中的字注音。
(第二组)3.分组阅读课文,按要求回答问题:第三组:阅读1—7自然段第四组:阅读8—9自然段第五组:阅读10—20自然段第六组:阅读2 l自然段要求:①说出故事发生的地点②复述故事梗概(提示: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四、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本课时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下面两种方法:其一是运用整体法进行学习。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精选13篇)《将相和》长文短教设计及评析篇1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五、质疑问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
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
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
(第八自然节)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长课文、难课文教学研究”专题取舍得当 实现长文短教
◆ 河北省邢台市经济开发区孔桥小学 齐文娟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中年级开始逐步出现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如何实现长文短教进行探索。
教学前提前布置预习,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取舍得当,突出重点,厘清文章脉络。
通过长文短教的方式,合理地取舍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长文短教;教学方法
——以《小英雄雨来》为例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中、高年级课文的篇幅较长,内容也非的距离。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预习的质量也提高了,上课时师生配合得就更默契,教
打雨来的动作,感受敌人的残暴和雨来的勇敢。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
在教学中要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首先要熟练地把握自己所教年级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要了然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那么,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如何去做呢?下面,我就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来简单地谈一谈。
一、课前制定预习单,让学生根据要求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自学生字词,理解难懂的词语;让学生带着“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你有什么感想?”这样的问题,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读中质疑。
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让他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朗读、浏览、速读、精读、默读等),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质疑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母亲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品味伟大的母爱。
三、理解课文,指导学生读中释疑。
让学生根据老师梳理出的问题,快速阅读课文,自己找到答案,有难度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老师再加以点拨。
最后,通过向学生质疑:“本文
通过讲述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进行总结与拓展。
这篇课文篇幅长,内容比较难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力求抓住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内容,突出问题的实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成功体验。
◆ 江苏省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蔡 亚摘要:“长文短教”需要关注文体、抓准要素。
就“儿童小说”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做到三点:以学定教,从“情节”出发,激发“小说阅读的兴趣点”;取主舍次,聚焦“人物”,关注“小说阅读的兴奋点”;适度拓展,了解“环境”,补充“小说阅读的空白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小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确保单位时间内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从而实现“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长文短教;儿童小说;阅读教学“长文短教”在“儿童小说”教学中的运用——以《芦花鞋》教学设计为例长课文的教学具有一定难度,一方面存在教学内容单薄,探究肤浅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出现学习内容庞杂,难以聚焦的现象。
“长文短教”一说提出已久,但如何找准“短教”的角度与策略,并非易事。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关注文体、抓准要素,是实现“长文短教”的关键。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芦花鞋》就是一篇长文,节选自曹文轩的儿童小说《青铜葵花》第四章。
主要写了青铜一家人一起动手编织芦花鞋,然后让青铜背着到油麻地镇上去卖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青铜勤劳、乐观、善良、纯朴等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
关于儿童小说,有学者认为“儿童小说是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特征,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性作品。
”[1]儿童小说具有审美和想象的文学价值,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简单了解文体特点,初步习得小说阅读的能力,编者按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使用以来,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在统编教科书的使用过程中,老师们也遇到了一些教学上的问题和困惑。
本刊特开设“长课文、难课文教学研究专题”,刊发相关教学论文或教学反思,探讨、交流长课文、难课文的有效教学方法或策略,推广有效的教学经验,以期为解决长课文、难课文教学的困扰提供教学思路,分享教学智慧。
长课文或难课文教学研究专题从而提升阅读素养。
从单元整体上看,《芦花鞋》所在的单元包括《小英雄雨来》《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三篇长课文。
长文短教教学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
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
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根据教材特点引导阅读,长文短教。
在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提出疑问后,进行启发引导,直奔课文重点。
师:“自作自受”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说谁“自作自受”?
生:“自作自受”的意思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文中是桑娜说自己“自作自受”。
师:对!桑娜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她是怎样做这件事的,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边读边想,片刻,纷纷举手。
)
生:桑娜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生:桑娜去看望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里收养。
师:你概括得很好,既全面又具体。
生:桑娜看见西蒙死了,因为孩子总不能同死人呆在一起,
所以就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来了。
她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
生:桑娜认为,西蒙已死,照顾收养这两个孩子是她理所当然的事。
生:“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说明桑娜当时并没有过多的犹豫,是她善良的本性驱使她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已经深入到课文中去了。
那么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做这件事的,之前她在干什么?再读课文1、2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
)生:桑娜在家补破帆,实际是在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
渔夫冒着风暴去打鱼,说明他们家的生活很艰难。
生:桑娜当时心里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怕丈夫出事。
因为她们家的生活本来就很艰难,要是丈夫出了事,她带着五个孩子根本没法活下去。
生:桑娜在久等丈夫不归、内心恐惧不安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生病的女邻居,这说明桑娜一直牵挂着西蒙,她真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
师:好一个“一直牵挂”,概括得好。
请同学们再读9至11自然段,看看桑娜做了这件事后又是怎样想的,从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桑娜此时内心的矛盾,她觉得应该这样做,但又怕丈夫不同意,所以她心里“忐忑不安”。
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桑娜在替丈夫考虑,并不是她后悔这样做。
这从“揍我一顿也好”可以看出来。
生:桑娜不安是因为她这样做,会使自己家今后的生活更加艰难,会给丈夫的肩膀压上更沉重的担子,她觉得对不起丈夫,但又不能不这样做。
这说明桑娜有一颗爱心,她既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也爱西蒙的孩子。
她真是一个贤妻良母。
师:(笑着点头)“贤妻良母”这个词用得好!
生:“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语气很坚决,我体会到桑娜决心已定,只要丈夫肯收养这两个孩子,吃多大的苦她也愿意。
师:(点头)你们的发言真是太精彩了!谁能读出桑娜此时的不安与坚决呢?(赛读、评读)
师:桑娜说自己是“自作自受”,她所说的不好的后果指什么?她真的承受了这样的后果吗?再读课文,可以和同桌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待会儿再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
)
生:桑娜所说的后果是“他会揍我的”。
渔夫回家后得知西蒙死了的消息,经过思考,主动提出要收养这两个孩子,渔夫的的心也很善良。
生:我觉得渔夫不仅善良,而且很坚强。
他明知道再多两个孩子,他们的生活会更加艰难,但他却说“总能熬过去的”。
生:我觉得渔夫和桑娜一样都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生:桑娜没有受到她预想的那种后果,可以看出渔夫和桑娜在如何对待西蒙的孩子上想法一致,说明了只有穷人才体贴穷人,穷人的心是相通的,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反思:
由于《穷人》是篇外国小说,它把情况介绍(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等等)穿插在故事叙述中。
这种写法笔墨经济,结构紧凑,但小学生跟外国小说接触不多,理解起来会有一些困难。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案例中,在学生初知课文大意后,教者巧妙地抓住“自作自受”一词,精心设计了“桑娜做了一件什么事?她是怎样做这件事的,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做这件事的,之前她在干什么?”“桑娜做了这件事后又是怎样想的?”“桑娜所说的不好的后果指什么?她真的承受了这样的后果吗?”等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学生通过品读研读,读中悟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使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形象跃然眼前。
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了乐趣,使阅读成为一种“悦
读”。
由于我抓住“自作自受”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直奔课文的重点,大大缩短了阅读途径,提高了阅读效率,真正做到了长文短教。
这一教学过程也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
201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