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 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
1.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重点)
2. 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古诗三首》。
2. 简单介绍这三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
1. 教师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学习《示儿》
1. 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其爱国情怀。 2.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引导学生理解“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但悲”是只是悲伤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诗句的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指收复北方,“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家祭”是家中祭祀祖先,“乃翁”是你们的父亲。诗句的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3. 深入探究
- 诗中的“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这个“悲”字表达了陆游对国家未能统一的悲痛之情。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渴望收复失地,但直到临死之际,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所以这种“悲”是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怀的体现。
-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 可以体会到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信念。即使他知道自己即将死去,也仍然心系国家的统一大业,希望在九泉之下能够得知这个消息,反映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4. 体会意境和情感
-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陆游临终前的情景,他躺在病床上,气息奄奄,却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对着儿子们诉说着最后的心愿。
-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感,带着这种情感朗读全诗,要读出悲痛而又坚定的语气。
(四)学习《题临安邸》
1. 介绍林升及南宋的社会背景。
2. 理解诗句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 结合插图理解“山外青山”和“楼外楼”描绘出的临安城的繁华景象。“西湖歌舞”指达官贵人在西湖上寻欢作乐的情景。诗句的意思是: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暖风”在这里不仅指自然界的春风,还暗指当时的靡靡之风。“游人”指那些在临安城里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汴州”是北宋的都城。诗句的意思是: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3. 分析诗人的情感
- 诗中的“醉”字有什么含义?
- 这个“醉”字有两层含义。表面上是说达官贵人们被西湖的美景和歌舞升平所陶醉,实际上是批判他们醉生梦死,忘记了北方的失地,麻木不仁地苟且偷安。
- 诗人为什么说“直把杭州作汴州”?
- 这是一种强烈的讽刺。北宋的都城汴州已经沦陷,而南宋的统治者们却在杭州过着荒淫享乐的生活,毫无复国之志,就好像把杭州当成了没有沦陷的汴州一样,反映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恨之情。
4. 朗读指导
- 朗读时,前两句要读出对临安城繁华景象的描写,语调稍高;后两句要读出讽刺的意味,语调低沉而有力。
(五)学习《己亥杂诗》
1. 介绍龚自珍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解读诗句
-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九州”指中国,“生气”指生机勃勃的局面,“恃”是依靠的意思,“风雷”比喻变革社会的力量,“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诗句的意思是: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天公”指造物主,“抖擞”是振作的意思,“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诗句的意思是: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3. 探究诗人的思想感情
- 诗人为什么渴望“九州生气恃风雷”?
- 因为当时的清朝社会死气沉沉,封建制度压抑着人们的思想,龚自珍希望有像风雷一样的变革力量来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使国家充满生机和活力。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 表达了诗人渴望有更多有才能的人涌现出来,改变社会现状的强烈愿望。他对当时社会人才被压抑的状况深感不满,希望能够打破常规,让有才华的人得到施展的机会,从而使国家振兴。
4. 朗读与感悟
- 朗读时,要读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变革的渴望,语调激昂。
(六)总结三首古诗
1. 比较三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都蕴含着诗人的爱国情怀。
- 不同点:《示儿》侧重于表达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信念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题临安邸》主要是对南宋统治者荒淫享乐、不思复国的批判;《己亥杂诗》则是龚自珍对社会变革和人才的渴望,希望通过变革使国家充满生气。
2. 总结三首诗的艺术特色。 - 《示儿》语言直白,情感真挚,通过临终遗嘱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令人动容。
- 《题临安邸》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以临安城的繁华与统治者的麻木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批判了社会现实。
- 《己亥杂诗》以丰富的想象,借助“风雷”“天公”等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七)课堂练习
1. 解释下列词语在古诗中的意思。
- 元知(本来就知道)
- 但悲(只是悲伤)
- 王师(南宋朝廷的军队)
-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
- 乃翁(你们的父亲)
- 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指当时的靡靡之风)
- 游人(在临安城里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
- 九州(中国)
- 生气(生机勃勃的局面)
- 恃(依靠)
-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 抖擞(振作)
-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2. 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3.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 《示儿》中,诗人的遗憾是什么?
- 答案:诗人的遗憾是临死前未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
- 《题临安邸》中,“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 答案:描绘了临安城青山重重、楼阁层层的繁华景象。 - 《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 答案:表达了诗人渴望打破常规,让更多有才华的人涌现出来,改变社会现状,使国家充满生气的思想。
(八)拓展延伸
1. 推荐学生阅读陆游、林升、龚自珍的其他诗作,进一步感受他们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
2.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用自己的话改写为现代文,体会古诗与现代文表达的异同。
(九)课堂总结
1. 回顾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诗歌的艺术价值。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诗人关注国家、社会的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 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让学生朗读古诗。初读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时,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精读时,读出诗人的情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 情境教学法
- 在讲解古诗时,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插图等,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如在学习《示儿》时,让学生想象陆游临终前的场景;在学习《题临安邸》时,想象临安城的繁华与达官贵人的纸醉金迷;在学习《己亥杂诗》时,想象当时社会的沉闷局面。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3. 问题引导法 - 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诗的内涵。如在学习每首诗时,都提出关于诗句中关键字词的理解、诗人情感的表达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4. 比较分析法
- 在总结三首古诗时,采用比较分析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包括主题、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每首诗的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板书设计
《示儿》——陆游——爱国,渴望统一
《题临安邸》——林升——批判统治者,忧国
《己亥杂诗》——龚自珍——渴望变革,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