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日关系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中日关系论文中日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这篇论文旨在分析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历史演变中日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唐日贸易往来。
然而,自20世纪初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起伏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战期间的战争和侵略行为,给中日两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战后,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日本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日关系在历史上还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战争历史和领土争端。
这些问题导致了中日关系的紧张和困难时期,如1980年代的日本经济崛起和1990年代的南京大屠杀争议。
尽管如此,中日两国在21世纪初开始改善关系,通过高层互访和经济合作等方式加强了交流。
二、现状当前,中日关系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经济上,中日两国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规模巨大。
然而,随着中美贸易争端和日本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影响,双边贸易出现了波动。
政治上,中日两国就历史问题、领土争端和军备扩张等问题存在分歧,需要进一步磋商和合作以维护稳定。
文化上,中日两国之间的人员交流和旅游合作日益增长。
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到访日本,两国学生交换也在增加。
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三、未来发展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两国领导人的决策和努力,以及两国人民的智慧和诚意。
双方应继续加强高层交往和对话,增进互信和合作。
在经济领域,应继续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稳定增长,深化经济结构改革合作。
在政治领域,应通过对话和磋商解决历史争端和领土问题,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此外,两国的人文交流和文化交流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加强教育合作,开展更多的学生交流项目,促进两国年轻一代的友谊和理解。
总之,中日关系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但双方应本着和平、合作、互利的原则,加强沟通和合作,推动中日关系向着更加友好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中日两国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并为亚洲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立足长远,携手并进——读《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战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恢复以来表述中日关系时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个关键词,这一八字词组表达了中日两国摆脱历史问题的纠缠、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美好愿望。
但从战后到今天,中日关系一直起伏不定。
刘昌明教授曾在《国际先驱导报》这样评价中日关系:“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这一段话被认为是评价中日关系复杂性的经典语录,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中日关系发展的挑战性和艰巨性。
在中日关系这一课题上,我们似乎总是过多的强调日本对我们曾经造成的伤害以及日本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态度。
我们的目光总是聚焦在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组织发行了扭曲历史的教科书,日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等等。
却很少去关注日本民间对中国的看法及日本国内对中日关系的看法,这便使我们的研究有时候容易情绪化而导致有失客观,实际上也不利于我们对日本和对中日关系的研究。
毛里和子教授是日本的中国研究专家,在其《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这本书中,毛里和子教授对中日关系进行了结构性的分析,将中日两国的强弱对比和发展状况作为确定中日关系结构的依据,把战后的中日关系从结构上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71年,冷战中的对立时期;②,1972年以后,80年代的战略友好时期;③,80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稳定与发展时期;④,90年代后半期到2004年,结构性变动时期;⑤,2005年“反日游行“以后的时期。
”我个人认为,这个五个阶段,以中日邦交正常化为界限,又可以分为冷战中的对立时期和邦交正常化以后的时期。
一、冷战中的对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毫不犹豫地一执行“一边倒”政策,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一时期,按照本书的说法,“中国的党的层面也好,政府层面也好,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对日方针或措施方案。
探讨中日关系的军事论文近几年,中日关系一直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周恩来曾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探讨中日关系的军事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探讨中日关系的军事论文篇一《浅谈处在十字路口的中日关系》【摘要】近几年,中日关系一直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中日关系的发展历史、中日关系的症结等方面来阐述处在十字路口的中日关系,以及提出了如何解决中日关系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历史;发展;症结一、中日关系的历史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周恩来曾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一)古代中日关系古代,中日两国有着深挚的历史渊源和持久的友好经济文化交流。
秦始皇时的徐福东渡、东汉光武帝时赏给日本倭奴国王的金印以及《三国志?倭人传》中对日本的记述,无不显示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二)近代时期的中日关系近代时期,日本人多次加害国人,惨无人道,伤害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心。
19世纪60年代后,日明治维新完成后,其野心也开始展现。
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台湾,而后分裂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前提。
1894年,日本侵略军发动甲午中日战役,而这场战役终究以中国败北,北洋海军全军尽没了结.清政府也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极不平等的条约----《马关条约》。
1900年,日本还参加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1913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的序幕。
1937年,日本在南京大屠杀,导致了中国30万的人民同胞失去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三)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改良了自朝鲜战争以来中美两国间彼此仇视的状况,在全球引起了一场政治大地震,而身为美国的同盟国日本,同年9月,日本当时的首相田中角荣拜候中国,双方还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日中邦交正常化。
但虽然在中日建交后,双方的关系也是起升沉伏,时晴时阴。
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关系持续恶化,两边的最高领导人甚至数年不见,从2001年至2006年是中日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最糟的期间,在小泉纯一郎执政期间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使得中日关系达到最低点,呈现了“政冷经热现象”。
中美关系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2012 摘要:去年中国以58786亿美元的GDP高于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日本已经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中国快速驰援日本彰显大国风范。
而近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使中日关系又被人们探讨起来,中日关系一直都很敏感。
关键字:中日关系、历史问题、合作、冲突、发展中日关系现状、现实问题及解决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互设大使馆。
1978年8月12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日,中日两国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2006年10月8日至9日,安倍晋三首相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日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
2008年5月15日晚21时30分,由日本外务省、海上保安厅派出赴成都参加抗震救灾的国际紧急救援队,一行31人。
这是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也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首次在特大自然灾难后接受外国专业人员救援。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中国政府向日本提供2万吨燃油紧急援助中国政府提供2万吨燃油紧急援助。
免费提供大量的援助物质,派出救援队。
中日的敏感的问题:1、历史问题。
1998年,日方首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2、台湾问题。
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人从来贼心不死。
当2001年小泉纯一郎任首相后,加强了对中国台海局势的干涉。
3、钓鱼岛问题。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4、日美安全合作问题。
2005年2月19日,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举行了“美日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会议”5、靖国神社问题。
谈中日关系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
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最近江泽民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和平与发展: 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
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目前,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
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二十六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
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
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问题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
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
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中日关系和假如中日战争爆发,战争的结果及分析摘要:2012年本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因石原慎太郎“购岛”、野田内阁实施的谓钓鱼岛“国有化”,引发了钓鱼岛主权争端,严重损害了中日政治互信与现实合作,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陷入僵局。
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日不会爆发战争,但也并不意味着能够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本文就目前的中日关系进行概述、并对假如中日发生战争的战争结果进行分析、以及中日双方怎么处理中日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字:中日关系钓鱼岛中日战争中日两国关系一直是世界政治热点,从1972年关系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之路走得并不平坦,21世纪初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使得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现象,2006年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走出谷底,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议和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急剧恶化,更因2012年野田内阁“购岛”计划使中日关系跌入谷底。
2012年的40周年纪念日因日本“购岛”闹剧,以及中日在钓鱼岛上的分歧和终端而推迟。
日本的“购岛”闹剧不仅影响了两国政府的关系,还影响了两国国民民间的交流。
钓鱼岛本是中日两国的遗留问题,中日双方曾就搁置钓鱼岛争议达成政治默契和共识,最近几年日本引起的关于钓鱼岛的争端,不仅在政治上损害了两国关系,也相当的影响了两国经济贸易往来,日本政府宣布“购岛”,中日关系陷入政冷经冷局面,日本旅游业蒙受严重打击。
一些知名日企更是受到中国民间反日热潮的严重影响,蒙受了巨大损失。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日本在中国的贸易地位正在逐渐的下降,但日本不是加强中日友好合作来促进两国的经济往来,以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是以为有美国作为后台,就可以威慑、打压中国,这是一种对时势的错误估计,钓鱼岛的主权有史以来就属于中国,日本向争夺其主权的行为,是对中日友好关系的严重破坏。
作为两个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邻国,政府和国家应该把两国关系的正常友好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加强两国的经济合作,在互惠互利中取得最大利益,加强两国政府间的合作,促进两国民间的交流。
以中日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作文
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以中日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作文”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历史的年轮承载着文明的积淀,见证着民族间的爱恨交织。
中日关系,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曾经历过五味杂陈的感官体验。
视觉:烽火连天,硝烟弥漫。
甲午海战,日军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留下一片疮痍。
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画面烙印在国人心头。
听觉:战鼓擂响,军号声声。
二战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乒乓外交打破坚冰,两国人民跨越历史鸿沟,重拾友谊。
嗅觉:樱花飘香,茶香弥漫。
中日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日本动漫、影视剧走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日本民众的喜爱。
触觉:握手言和,交流不断。
中日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共叙未来。
民间交流蓬勃发展,两国人民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入。
大脑:感悟历史,走向未来。
中日关系既有战争的阴霾,也有和平的曙光。
我们应正视历史,取其教训;面向未来,加强合作,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只有铭记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开创未来。
有关中日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推荐文章恐怖主义国际形势政治论文热度:最新呼啸山庄个人精彩读后感热度: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论文热度:当代中国经济形势分析论文热度:浅析国家安全与大学生的形势论文热度: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日关系的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中日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中日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合理发挥爱国热情》摘要:近日,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撞船事件,引起国内人民的高度关注。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抒发爱国热情,也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形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人民关系历史合作日本发展问题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
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
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
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接触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自然也波及东边岛国日本。
如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艳羡中国的文明制度一样,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很大的兴趣,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良传统。
据史料记载,在各国学习唐风的热潮中,日本尤为积极。
短短几年间,日本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就有数百人,这些人在唐朝的国家教育机构学成回国后,成为了日本政治社会改革的主流人物。
当时中国和日本的交往频繁,时有互派学者留学生到对方国土上求学传教。
由“钓鱼岛”事件看中日关系作者:赵凯瑞自2012年日本宣布钓鱼岛“国有化”之后,中国民间反日活动盛行,中日争端再度升级,中日关系也降至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低点。
钓鱼岛的领土争端是从何而来,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为什么由两千年的友好变为针封相对的对立,是我们高中生比较关注的问题。
一、“钓鱼岛”问题的由来钓鱼岛位于中国福建正东、台湾东北的东海海域,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几个岩礁组成,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
明朝《顺风相送》一书中,首次提到钓鱼岛。
1534年,明朝第11次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完整地记录了明朝册封琉球的航海历程,再次留下了中国人首先发现钓鱼岛的证明。
实际上,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找不到独立言及钓鱼岛的文献,日本地图和历史资料中的“钓鱼岛”或“鱼钓岛”名称,都是从中国相关文献借用过来的。
不仅如此,日本的地图及官方文件中均曾正式使用中国的岛名。
日本人对钓鱼岛的真正发现是在日本1879年吞并琉球,并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之后。
1884年,日本福冈县人古贺辰四郎为了获取钓鱼岛上的信天翁海鸟羽毛,向日本政府申请开发该列屿。
这是日本人发现钓鱼岛的最早记录,比中国发现钓鱼岛晚了400年。
依据国际法领土“发现”即占有的“先占”原则,中国对钓鱼岛拥有合法主权。
如前所述,中国至迟在15世纪最先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这已是中日两国官方和学界公认的史实。
基于以上确凿的历史事实,1971年12月,中国外交部发表严正声明: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是台湾的附属岛屿。
它们和台湾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钓鱼岛在15世纪即成为中国领土。
此后数百年间,明清两朝将钓鱼岛列入疆域之内进行统治,在被日本强占之前,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一直有效存续,中国是其惟一合法的所有者。
1895年1月,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攫取了台湾及钓鱼岛等附属岛屿。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浅谈中日关系摘要:当今中日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本邻邦的地理位置,和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看待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已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共同疑问…… 关键词:中日;关系;和谐;战略现阶段,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不仅是两国政治家,而且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从这几个方面看待和处理好了中日问题,便会使得我国人民在看待和处理当前我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局势方面,有更为清醒和明晰的认识,从而,在与自身相联系的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前提。
“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
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
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
这样的理解中日关系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
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队立”。
2011—2012学年下期《形势与政策》
—论中日关系
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系部:机械工程系
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班级:103机电二班
姓名:赵波
学号:10040071
指导教师:李光胜
日期:2012年4月15日
论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从东汉起就有外交关系,卑弥呼朝贡,倭王赞朝贡。
1868年日本开始了“唐化”全面学习我华夏文明先后13次派遣遣唐使,大量派遣留学生。
从那时起,日本就开始效仿中国改革,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茶道……中日关系开始长时间友好的发展,直到元朝,忽必烈二度入侵日本,中日关系恶化。
到明朝,两国关系更加恶化。
日本倭寇入侵我国沿海地区,扰乱人民的生活。
两国经历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平壤战争、闲山岛海战、蔚山之战、
露梁海战。
清朝后,日本对中国侵略更加明显,1894年8月1日日本对中国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这次战争是由于日本用武力侵占朝鲜,并于7月偷袭中国海陆军而引起的。
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等条约《马关条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日本也是该条约的主谋者。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既支持革命党也支持清王朝,图谋分裂中国,后来日本又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
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停战诏书》,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的胜利而告结束。
我们可以看出,中日关系在明朝前都是友好地发展,两国进行文化、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明清后到民国,两国更多的是冲突,武力,战争。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互设大使馆。
1978年8月12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1998
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日,中日两国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2006年10月8日至9日,安倍晋三首相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日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
2008年5月15日晚21时30分,由日本外务省、海上保安厅派出赴成都参加抗震救灾的国际紧急救援队,一行31人。
这是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也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首次在特大自然灾难后接受外国专业人员救援。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中国政府向日本提供2万吨燃油紧急援助,免费提供大量的援助物质,派出救援队。
当代,和平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流。
中日两国也会在这个大前提下发展两国关系,和平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内是两国关系的重点。
一衣带水的两国,地缘性决定我们不得不与这位邻居交好,我们中国有句古语说的就是这种关系“远亲不如近邻”。
中日两国关系搞好了,对于两国发展都有好处。
两国在经济方面互补性很强。
现在,日本经济在徘徊停滞甚至倒退阶段,而中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
中国是日本第二经济合作伙伴,中日会为了各自利益选择合作发展。
日本需要中国的资源、劳动力、市场;中国需要日本的技术、管理经验。
两国可以进行很好的经贸合作。
日本大和文化很大一部分来自古中国,两国文化有着共性,也有差异。
文化交流是必然的事情。
是不是,两国未来就是很好的朋友呢?我看不见得。
我要提醒各位,不要忘了日本曾经对我们的伤害。
日本是个野心勃勃的国家,侵略性强。
大和民族是个崇拜强者,欺负弱者的民族。
日本,直到今天还怀着当初大东亚帝国的野心梦,它扩充军备,扭曲历史,一切读表明它的大东亚帝国梦。
日本的特质告诉人们,它绝不会甘心被中国超越。
心气甚高和心眼甚小的“岛国
根性”,会让日本使出浑身解数对付中国的崛起。
我认为两国发展前景大概是这样:两国在合作中发展,也必然有冲突。
钓鱼岛、东海油田等问题都表明两国的关系不会太平静。
既合作发展,又有冲突。
但我个人认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两国不会有战争。
因为两国的合作的必要性,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两国的综合国力都不容世界小看,两国一旦开战,谁都难以捞到好处。
因此,“和平友好,全面合作,互惠双赢”才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两国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普通人士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