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毛概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28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1、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2、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3、这是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条件(1)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其他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理论意义)(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实践意义)(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长远指导意义)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七章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三: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五: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毛概2013王武生版重点(放心背吧)第一章1、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毛邓三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把握了这一精神实质,便把握了科学发展观与毛邓三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这一精神实质贯穿科学发展观的始终,科学发展观的每一内容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实质。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a中国特色色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b四大特色实践特色:就是用科学理论去指导时间,用科学方法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理论特色就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新境界;民族特色: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包括两次飞跃和四大成果;时代特色:把握时代特征,反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潮流。
3、试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和相互关系?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时间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奋斗目标,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括邓三科三大内容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各方面体质结合起来。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得关系?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和民族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版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5.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前途和步骤3.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5.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1.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3.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实现路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6.保障和改善民生7.创新社会治理体制8.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9.树立生态文明理念10.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毛概重点总结(2013修订版)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含的新概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它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在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③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④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③历史实践表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者“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③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
《毛概》知识点整理2013第一章第一节一、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出现: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标志: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阐述。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第五节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文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三章第三节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三者关系: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党的建设。
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2、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3、大革命的失败告诉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要开展武装斗争,这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即建立统一战线,而这个统一战线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成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计划(2013年修订版)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单位:社会科学部课程代码:00201010答疑信箱:zhangxiaoqun1981@社会科学部电话:31690920一、授课对象:2011级大专班所有学生、2013级大一所有学生二、授课时间: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授课地点:理论课:多媒体教室;实践课:多媒体教室或实训基地三、任课教师(职称)主讲:罗孝友,讲师王韬,讲师杨照明,讲师袁春竹,讲师张小群,讲师王晓琳讲师四、课程简介及教学目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是为培养高等学校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实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而开设的公共必修基础理论课,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极其重要的理论课程。
本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立足于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主要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旨在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进一步推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
根据本课程性质和定位确立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和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弄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的重要性。
一、主观题1. 简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我国民族分布大群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适合民族区域自治(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团结各民族平等发展是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很多都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民族区域自治有助于推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5).我国边疆地区大多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民族区域自治有助于边疆的稳定2.、简述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1).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现实需要。
(2).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3).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
(4).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
(5).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3、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内容。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和基础。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运动的结果。
4、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5、党如何才能做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根本任务。
(2).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发展生产力。
课后作业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P4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5-6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9-15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18-23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P29-30第二章新民主主义理论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38;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P41(2必然性,3条实现途径)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44-46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P48-49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结成统一战线的2个必然性原因和3种可能性原因。
P49—50统一战线的内容(2个联盟)P50我党领导统一战线的经验P50武装斗争:武装斗争的必然性、依靠谁?谁领导?为了谁?怎样进行武装斗争?P51党的建设:P51-52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P5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57,第二段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58,最后一段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P66-67,3条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P71—73,5条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理论成果?P75-8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成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关于所有制结构;关于经制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于科学和教育;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本质在于(执政为民)。
3、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党的指导思想应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5、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单项选择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C )A、新科技革命B、世界经济的发展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D、世界和平的实现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A )A、坚持党的先进性B、坚持与时俱进C、执政为民D、立党为公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 )A、以人为本B、全面发展C、协调发展D、可持续发展4、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D )A、第一次世界大战B、十月革命C、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5、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的首要基本(A)C、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问题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填空题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2、毛泽东在1941年5月,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出了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文章是(《改造我们的学习》),此后,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作为校训。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敢于并善于(走自己的路)。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5、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单项选择1、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 C )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C )A、解放思想B、求真务实C、实事求是D、与时俱进3、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D )A、中央文件B、宪法C、生产力D、实践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B )。
A、共同富裕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发展才是硬道理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率先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支持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的是(D )A、毛泽东B、华国锋C、叶剑英D、邓小平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农民同盟军)和(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到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4.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5.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批评)的作风。
二单项选择1.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C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D.五卅运动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开始于( B )A.秋收起义B.南昌起义C.广州起义D.百色起义4.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 A )A.党指挥枪,保证党的绝对领导B.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C.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中国共产党在同资产阶级联盟中实行的政策是( C )A.斗争为主、联合为辅B.联合为主、斗争为辅C.又联合、又斗争D.又斗争、又妥协一填空题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和反限制)、(改造和反改造)的斗争。
这种矛盾的斗争和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3.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4.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5.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过渡时期存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单项选择1.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领域里实行的方针是( A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古为中用,洋为中用C.去粗取精,去伪存真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在中国各政党中。
各民主党派是( A )A.参政党B.执政党C.在野党D.反对党3.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 D )A.参议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多党合作联席会议D.人民代表大会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D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是(陈云)同志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积极贡献。
3.发展生产,增加人民收入,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4.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5.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二单项选择1.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关于“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的讲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B)A.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心错误。
C.为了领导和发动文化大革命。
D.总结我党统一战线的成功经验。
2.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重大判断的是(C)A.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第一代领导。
B.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C.以胡锦涛为党书记的党中央。
D.党的十五大中心一个主要判断。
3.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才能发展。
C.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
D.为什么要解放思想,怎样解放思想。
4.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是(D)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主义。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
5.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间是(B)A.1978年12月B.1988年9月C.1992年南巡讲话D.1995年2月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4.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览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5.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毛泽东意识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时间是( C )A.新中国建立之初B.“大跃进”运动期间C.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
D.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其间。
2.我们党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时间是( B )A.党的十五大B.十二届六中全会C.是三届二中全会D.党的十六大3.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者的关系是( B )A.互为因果,不可分割B.相互依存,相互贯道C.相互排斥,互不联系D.非此即彼,不可两全4.坚持党在社会全文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关键是( C )A.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不动摇。
B.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5.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到达了(D )A.800美元B.3000美元C.2000美元D.1000美元1.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这样的一种小康(ACD )A.低水平的小康。
B.温饱问题尚未解放的小康。
C.不全面的小康。
D.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ABCD)A.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解放了解放问题。
B.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交。
C.社会主义民主要更加完善。
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
D.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3.邓小平说高歌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是(AD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B.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要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D.引起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邓小平说,实际上我们制定了两个开放政策,即(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
3,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B )。
A.阶级斗争 B.改革 C.物质利益原则 D.开放2. 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