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 格式:pptx
- 大小:250.31 KB
- 文档页数:15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试题库(含答案)作者:董少华目录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3)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0)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25)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30)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38)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40)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43)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课程(博比特观点)2.学术中心课程3.观念4.统觉5.经验课程6.作业(杜威)7.教学二、填空题1. 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2.截止到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先在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3.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
4. 被誉为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
5. 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6.在1924年的《》中,博比特进一步把人类经验分析为语言活动、健康活动、公民活动、一般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非职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10大领域。
7.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8.1934年,泰勒出版了《》一书,从而确立了其“评价原理”。
9.1949年,泰勒出版了《》一书,确立其“课程基本原理”。
10.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和。
11.施瓦布在《实践3:转换成课程》一文中确立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即实践性课程,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1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13.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其1632年用捷克语出版了《》一书,目的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该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课程选择基本取向的是()。
A.学科知识B.当代社会生活经验C.学科专家的建议D.学习者的经验【解析】C 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即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故选项C正确。
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以及“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都主张()。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B.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解析】C历史上凡倡导经验课程的课程理论流派大都是把学习者的经验置于课程内容的核心或重要地位。
如18世纪法国卢梭所倡导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20世纪上半叶杜威所倡导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流行的“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
故选项C正确。
3.充分体现教育的民主性追求的教学方法是()。
A.提示型教学方法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C.探究型教学方法D.自主型教学方法【解析】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教育价值之一就在于,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
故选项B正确。
4.“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黑格尔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苏格拉底【解析】D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教学对话的范型,他早在2400年以前就为我们确立了教学对话的范型——“精神助产术”。
故选项D正确。
5.在自主型教学方法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A.教师的指导B.学生的互助C.学生的自我活动D.课题的研究【解析】C自主型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学生的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第4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单项选择题下列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教师的指导就是教师对教学对象的过分干预与控制B.真正的教学对话的试金石就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C.人本主义教育哲学以人的自主性人格的发展为核心,所以非常强调提示型教学方法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经验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以非常强调自主型教学方法【答案】B【解析】真正的教学对话的试金石就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
真正的教学对话是主体间平等、真实的对话,应把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把学生的既有经验与要探究解决的新问题关联起来,把学生的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
二、简答题1.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些基本取向?答: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1)学科知识。
指学生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科学、技术、艺术、道德等学科知识,渐次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活动方法。
(2)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学校课程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选择、批判与超越,而且还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3)学习者的经验。
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和开发者,其个人知识和经验是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
2.简述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答:科学、艺术、道德是人类文化的不同领域,彼此间存在差异,但在课程选择中在承认彼此间差异的同时,应自觉将这些领域整合起来。
(1)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科学不过是人们对世界之意义的一种表征方式。
(2)科学、艺术、道德具有等价性。
不能厚此薄彼、彼此替代。
(3)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
3.简述人类自从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来,科学与技术之关系的沿革已经历了哪两个历史阶段?答: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分为两个阶段:(1)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
在这个阶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2)开始于20世纪中叶以后,对应于新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
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第一节“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一、概念辨析的背景长期以来,我国一向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研制体制。
这种体制很大程度上将课程与教材两个不同的层面(范围)重叠起来,客观上造成了课程与教材层面、教材与教学层面不同问题的混淆。
拿语文科来说,既定的教学大纲与既定的教材几乎可合二为一,而在教学的实践中,语文教材(教科书)的权威实际上又要超过教学大纲——不备有“语文教学大纲”的学校、没读过“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师,不在少数;而教学则必须“以本为本”。
这样,几乎所有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都堆积到了语文教材研制或编写的层面,语文教材编写,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的职责。
语文教材的研制或编写、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与体例,很大程度上,被不无夸张地误认为就是确定语文课程内容的“科学化”、制定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的“规律”。
反映在术语上,是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文(选文)内容,诸种含义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乃至张冠李戴。
“语文教材内容”,长期以来,人们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课程内容”,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教学内容”,甚至混网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
二、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或称课程要素)就是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特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回答“用什么去教”这一问题。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泰罗主义诞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特征“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拉尔夫泰勒的贡献拉尔夫泰勒"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原理"的实质(深层价值取向):"技术兴趣(技术理性、工具理性)"。
核心是控制,对环境的控制它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划一性的模式。
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布鲁纳学术结构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追求解放兴趣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派纳,著作《理解课程》,美国课程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是围绕"泰勒原理"展开的。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解放兴趣(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
"解放兴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自称“教学论者”。
夸美纽:《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确立。
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两层含义:第一,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第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原理(3)活动原理(4)直观原理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第一次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是——裴斯泰洛齐(瑞士),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赫尔巴特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一:明了。
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一节课程内容的选择以下是课程选择的涵义:领会:课程选择的涵义;课程内容的选择,简称课程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生活经验及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以下是“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取向:(一)领会1.怎样选择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的内容;要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学科内容,首先需要对以下几对关系作出取舍:(1)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既要尊重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体系要求,又要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2)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在课程选择中承认并尊重科学、艺术、道德等领域彼此之间的差异的同时,应自觉将这些领域整合起来。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是连续的、有机统一的。
(4)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的关系;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二)综合应用:分析我国现行学科课程内容并提出改进思路。
以下是“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取向:(一)领会1.怎样选择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以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1)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2)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不断改造这社会生活。
(3)超越论: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之后,学校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
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批评与超越,而且还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二)综合应用:运用“超越论”选择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以作为课程内容。
以下是“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的取向:(一)领会: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程内容;需要确立以下观念: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的经验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个体差异的过程;2.学习者是课程开发者;3.学习者是知识和文化的创造者;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门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査特斯的贡献。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人、开创者。
4.在课程论发展史上,博比特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的历程。
5.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6.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49年,泰勒又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7.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重建课程。
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9.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10.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追求“解放兴趣”11.当今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派纳在新近出版的著作《理解课程》中指出,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12.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定: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1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事德国教育家拉特克,自称“教学论者”。
14.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
《大教学论》目的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15.为达到这种教育目的,夸美纽斯确立起了其教学原理:①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②兴趣与自发原理;③活动原理;④直观原理;16.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17.卢梭教育名著《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第四章1.课程开发:指教育工作者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实施、评价并管理的动态过程,其目的在于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的要求。
作为一个整体过程,课程开发即包括了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活动,还包括了建立在反馈之上的修正、完善和再检验活动。
2.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一)泰勒的“目标模式”(缺点:目标本身很难评估,此模式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目标模式:指教育工作者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组织规划和具体开展课程的开发活动。
(1)泰勒关于课程开发提出了四个经典问题:1.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1.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1.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1.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2)这些问题对应着课程开发的四个任务领域:2.1选择和界定课程目标(首要解决问题)泰勒提出了确定目标的技术理论即“三个来源和两把筛子”三个来源:即教育目标的来源,有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两把筛子: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a.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哲学作为第一把筛子,它可用来鉴别、确定那些具有高度社会价值的目标。
然后舍弃掉毫不相干的。
b.学习心理学是第二把筛子,它用来判别学校有可能达到的一系列重要目标,将不适宜于特定年龄阶段学生掌握的目标、太具体或太一般化的目标以及与学习心理学相冲突的目标都统统剔除。
泰勒创立了能够有效地陈述教育目标的工具——二维图标。
它将每一个教育目标分解为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即学生应当达到的行为以及运用这种行为的领域或内容。
2.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选择)泰勒所指的适当的学习经验,不仅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仅是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更不仅是知识,而是涵盖了学习者与学习对象技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3组织学习经验(内容组织编排)组织学习经验,是完成将学习经验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的排序。
需处理好纵向(例:三四年级的语文)和横向(三年级的语文和数学)组织关系,应恪守连续性、顺序性和整体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