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橡皮头铅笔》:教学反思(精品)
- 格式:pdf
- 大小:99.09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语文西师版三年级下期19橡皮头铅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橡皮头铅笔的发明经过。
2、理解叙述事件的基本要点:起因、经过、结果。
3、明示启发:懂得留心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按照叙事要素的要求,复述事件过程。
三、教学步骤:出示两种笔,(有橡皮头和没有橡皮头的)比不同。
抽生说:哪一支用起来方便?同学们看起来这么简单的橡皮头铅笔,发明过程却不简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课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简单,希望同学们能够自学自读,自悟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请同学们选择喜欢方式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自学课文完成学习清单第一题3、抽生汇报,展示学习清单完成情况。
(三)精读课文和词语,理清事件脉络。
1、认真阅读第3自然段,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学习单第二题。
2、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李浦曼是如何发明橡皮头铅笔的(抽生汇报)(四)学了这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完成学习单第三题(五)课外拓展:阅读短文(梳理发明锯子的起因、经过、结果)锯的发明有一次,鲁班奉命建造一座宫殿,工程规模浩大,工期却要求很短,而且干到中途,木料又用完了。
所有的人都不得不停下来,赶去采木料。
鲁班也亲自起早贪黑地带领徒弟们一边上山砍木头,一边加紧施工,生怕耽误了工期。
鲁班在用斧子砍树时,觉得又费力,速度又慢,斧子用不了多久就钝了,还要去磨,能不能造出一种工具来代替斧子呢?这个想法一向萦绕在鲁班的心头。
有一天,他去山上砍木料,山路很陡,他用力抓住两边的杂草,吃力地向前行进。
当他松开手时,一片茅草叶从他的手指间轻轻滑过,带来一阵剧痛,他仔细一看,手上留下了一条口子,鲜血正从伤口中渗出。
一片又轻又软的小草叶,竟能把手指划破!鲁班留意地摘下那片茅草叶,仔细地观看,发此刻叶子的边缘有一排又细又尖的细齿。
他试着用叶子在斧柄上拉过,叶子软软地歪到一边了,可还是在斧柄上留下了一条印迹,这给了鲁班以启发。
他兴奋得转身就向山下跑,也顾不得身边的杂草,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回了工地。
《橡皮头铅笔》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复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3. 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所受的启发。
重点难点1. 了解并能复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经过。
2.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所受的启发,可多角度自由感悟。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鲁班发明锯子挂图,现代少儿科技作业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实物引入,直观形象(7)1.展实物,出示有橡皮头和无橡皮头的铅笔,让学生比较,说说它不同之处和利弊。
2.揭课题,设悬念。
在铅笔上加个橡皮头,就成了使用方便的橡皮头铅笔,可就这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却经历了很不简单的一个过程。
你想知道吗?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8)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精彩复述(15)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评议,着重突出:⑴第三段: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具体经过,引导学生抓住专心致志凌乱发了狠心等重点词语,走进穷画家的内心世界,并指导情感朗读。
⑵第二段:了解画家和背景,体会他对艺术的执著精神。
四、发明探因,拓展延伸(5)1.想一想:穷画家为什么无意中竟变成了发明家?(留心生活中的不便,并想方设法地克服。
)2.议一议: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你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吗?五、课堂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介绍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生活背景赞扬画家橡皮头铅笔讲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经过的执著进这个发明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取精神教后感。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九课橡皮头铅笔在铅笔上加个橡皮头,就成了使用方便的橡皮头铅笔。
这看来十分简单,其实不然。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个画家,叫李浦曼。
他是个穷画家,生活相当困苦,穷得连画布、画纸都买不起,手头的笔和画架,以及所用的画具都是些破烂货。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每天坚持作画,常常画到天亮。
有一天,李浦曼正在专心致志地画一幅素描。
他仅有的一支铅笔已经削得很短了,他必须捏着这支铅笔头把画作完。
画着画着,他发现画面要修改一下。
于是,他放下笔,在凌乱的工作室里寻找他仅有的一块小橡皮。
他找了好久,才找到那块比黄豆大不了多少的橡皮。
他把需要修改的地方擦干净后,发现那支活见鬼的铅笔头又失踪了。
他找了这个,丢了那个,找来找去,耽误了不少时间。
一气之下,他决定把橡皮和铅笔绑在一起,叫它俩谁也跑不掉!于是,他找来一根丝线,把橡皮缚在铅笔的顶端。
这样,铅笔似乎长了一些,用起来方便多了。
可是,没用几下,橡皮掉了下来。
穷画家发了狠心,一定要把这淘气的橡皮牢牢地固定在铅笔头上。
为此,他竟然连画也不画了,发着倔劲干了好几天,想了种种方法固定这块橡皮头……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一小块薄铁皮,把橡皮和铅笔的一头包起来。
这就是今天人们所使用的带橡皮的铅笔。
不久,一家知名的铅笔公司用五十五万美元的巨款买下了这个专利。
一个穷画家变成了发明家!这好像不可思议,读了课文你便会相信——这是真的。
课文用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描述,再现了美国穷画家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课文先概括地写橡皮头铅笔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接着介绍画家虽贫穷,但决不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然后着重叙述了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经过;最后简要地写李浦曼变成发明家。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画家的优秀品质:并不因为贫穷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做事情那么专心致志;想种种办法,坚持着要固定橡皮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建议本课用1课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橡皮头铅笔》教学札记虽说也教了几年书了,可在平时的教学中,却总是不大敢放,怕孩子脱离了主线,怕放出去收不回来。
今天我上《橡皮头铅笔》。
这是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鼓励人们善于从生活中获得发现的文章,介绍了橡皮头铅笔是怎样发明的。
因为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也不打算花多大力气去讲解。
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课文,把生字解决了,把课文读通顺;然后就是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一切都很顺利,学生的回答都在我的意想中。
由于本课的故事性很强,同学们积极性很高,特别是男同学说得头头是道,连平时发言很少的周俊洪也知道了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那从这个故事中能受到什么启发呢?我刚刚提出问题,准备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我想,立即抽问学生他们可能只会胡扯一通。
不料有几个同学已经举起了小手。
第一个站起来的吴林说:“老师我从第三段看出李浦曼作画的条件十分艰苦,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他还能坚持作画,我觉得他有吃苦耐劳的毅力。
”不错,看来学生对李浦曼的生活条件有了认识,学生通过自己反复读也能得到深刻的体会。
我立刻表扬他,能在读中理解课文,了不起。
因为吴林已经说了,我就干脆放手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结果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在自读中完全吃透了,还能说出从哪些地方得到这样的体会。
我感到很欣慰,以前我总要一遍又一遍地引导,怕漏掉一个问题,其实学生自己就能够完成。
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为什么不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学习呢?新课程已经轰轰烈烈地搞了几个年头,在平时总是说要学生自主学习,但真到了上课时,又怕这怕那,不敢把权力下放给学生。
对于问题的设计,我们总是想了又想,掂了又掂,对于孩子有可能做的回答全部预设好,看似学生在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其实给的问题总是在一定的限度内,尤如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手掌之中。
对于课文的理解总是根据教师备课时想到的学生有可能不懂的,或者是重点的等等,最后这怕孩子不明白,那怕孩子理解不深,对课文讲得面面俱到,分析得支离破碎。
《买铅笔》教学反思1、《买铅笔》教学反思铅笔盒变医院,这节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欣赏故事,理解铅笔盒里文具对话的含义,表达自己听故事后的感受。
知道爱护文具,形成爱护文具的良好习惯。
选择幼儿生活中常见又常用的学习用具——铅笔盒为教材,既抓住它图画丰富有趣,贴近幼儿生活,能引起幼儿联想,且拿取方便的优点,又结合大班下学期幼儿将人小学,铅笔盒是幼儿感到新奇又必须的文具这一特点,突出活动的新颖、童趣、富有教育意义。
力求以各种途径使幼儿参与其中,主动地听、说、想、看,尽量迁移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积累和丰富新经验。
活动开始,我出示铅笔盒及各种文具,引出主题:这是我们上小学要天天用到的东西,可是有一天,铅笔盒变成了医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听听。
接着师幼一起欣赏故事录音,听完录音后,我鼓励幼儿自由说说铅笔盒里发生了什么事,初步了解故事大意。
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
最后,我还引导幼儿看图讲述故事,并讨论:假如你是铅笔盒的小主人,你会怎么做?让幼儿知道应该爱护文具。
在活动中,孩子们能认真倾听故事,部分幼儿能较好地根据故事内容完整地回答老师提问,部分幼儿举手回答的`积极性还不错,故事的理解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附:铅笔盒变医院教学教案活动目标:1、欣赏故事,理解铅笔盒里文具对话的含义,表达自己听故事后的感受。
2、知道爱护文具,形成爱护文具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1、挂图8号;《小朋友的书我要上小学了》;磁带及录音机。
2、铅笔盒及铅笔盒里的各种文具。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教师出示铅笔盒及各种文具)这是我们上小学要天天用到的东西,可是有一天,铅笔盒变成了医院,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我们一起来听听。
二、幼儿听故事录音,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1、铅笔盒里发生了什么事?请你根据故事来说一说。
2、为什么铅笔盒会变成医院?三、结合挂图,分段讲故事,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先讲故事第一段,提问:铅笔盒里有哪些文具,小男孩要读小学了,这些文具怎么表示了?幼儿根据故事回答。
《橡皮头铅笔》教学札记虽说也教了几十年书了,可在平常的教学中,却总是不大敢放,怕小孩脱离了主线,怕放出去收不回来。
今天我上《橡皮头铅笔》。
这是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鼓舞人们善于从生活中获得发觉的文章,介绍了橡皮头铅笔是如何样发明的。
因为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也不打算花多大力气去讲解。
我先让小孩们自己读课文,把生字解决了,把课文读通顺;然后确实是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形;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一切都专门顺利,学生的回答都在我的意想中。
由于本课的故事性专门强,同学们积极性专门高,专门是男同学说得头头是道,连平常发言专门少的周俊洪也明白了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那从那个故事中能受到什么启发呢?我刚刚提出问题,预备引导学生摸索交流。
我想,赶忙抽问学生他们可能只会胡扯一通。
不料有几个同学差不多举起了小手。
第一个站起来的吴林说:“老师我从第三段看出李浦曼作画的条件十分困难,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他还能坚持作画,我觉得他有吃苦耐劳的毅力。
”不错,看来学生对李浦曼的生活条件有了认识,学生通过自己反复读也能得到深刻的体会。
我赶忙夸奖他,能在读中明白得课文,了不得。
因为吴林差不多说了,我就干脆放手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结果发觉,学生对课文的明白得差不多在自读中完全吃透了,还能说出从哪些地点得到如此的体会。
我感到专门欣慰,往常我总要一遍又一遍地引导,怕漏掉一个问题,事实上学生自己就能够完成。
我开始反思自己平常的教学,什么缘故不大胆放手让小孩自己来学习呢?新课程差不多轰轰烈烈地搞了几个年头,在平常总是说要学生自主学习,但真到了上课时,又怕这怕那,不敢把权力下放给学生。
关于问题的设计,我们总是想了又想,掂了又掂,关于小孩有可能做的回答全部预设好,看似学生在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事实上给的问题总是在一定的限度内,尤如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手掌之中。
关于课文的明白得总是依照教师备课时想到的学生有可能不明白的,或者是重点的等等,最后这怕小孩不明白,那怕小孩明白得不深,对课文讲得面面俱到,分析得支离破裂。
《橡皮头铅笔》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并能复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经过。
2.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所受的启发,可多角度自由感悟。
二、预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1.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 同桌互读生字,比一比谁读得好!说说自己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3.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 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浦曼的生活相当困难?从哪里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画画的人?5. 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描写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经过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 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形容他画画很认真,并解释这个词。
7. 他发明铅笔为什么耽误了不少时间?他想了哪些方法,最后结果怎么样?(二)探究学习。
1. 穷画家为什么无意中变成了发明家?2. 李浦曼取得了橡皮头铅笔的专利,这个专利可是值五十五万美金的巨款,你想对他说什么呢?3.平常你们有什么发明创造吗?说一说,与大家分享。
4. 学完课文后受到了什么启发?(三)当堂训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趣的小刺猬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
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
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
刺猬的四(肢枝)很短,跑起来很快。
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
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
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quán juǎn )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
刺猬不仅用硬刺(保护保卫)自己,还用它来搬东西呢!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bēi bèi )着瓜溜走了。
1.选择()里正确的读音或字词。
用“√”表示。
2.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划出来。
3.根据短文填空。
刺猬的头( ),眼睛和耳朵( ),牙齿( ),门牙( )。
它们四肢( ),跑起来很快。
【課文】在鉛筆上加個橡皮頭,就成了使用方便的橡皮頭鉛筆。
這看來十分簡單,其實不然。
美國佛羅里達州有個畫家,叫李浦曼。
他是個窮畫家,生活相當困苦,窮得連畫布、畫紙都買不起,手頭的筆和畫架,以及所用的畫具都是些破爛貨。
然而,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每天堅持作畫,常常畫到天亮。
有一天,李浦曼正在專心致志地畫一幅素描。
他僅有的一支鉛筆已經削得很短了,他必須捏著這支鉛筆頭把畫作完。
畫著畫著,他發現畫面要修改一下。
於是,他放下筆,在淩亂的工作室裏尋找他僅有的一塊小橡皮。
他找了好久,才找到那塊比黃豆大不了多少的橡皮。
他把需要修改的地方擦乾淨後,發現那支活見鬼的鉛筆頭又失蹤了。
他找了這個,丟了那個,找來找去,耽誤了不少時間。
一氣之下,他決定把橡皮和鉛筆綁在一起,叫它倆誰也跑不掉!於是,他找來一根絲線,把橡皮縛在鉛筆的頂端。
這樣,鉛筆似乎長了一些,用起來方便多了。
可是,沒用幾下,橡皮掉了下來。
窮畫家發了狠心,一定要把這淘氣的橡皮牢牢地固定在鉛筆頭上。
為此,他竟然連畫也不畫了,發著倔勁幹了好幾天,想了種種方法固定這塊橡皮頭……最後,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用一小塊薄鐵皮,把橡皮和鉛筆的一頭包起來。
這就是今天人們所使用的帶橡皮的鉛筆。
不久,一家知名的鉛筆公司用五十五萬美元的鉅款買下了這個專利。
【教學設計】教學目的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復述畫家發明橡皮頭鉛筆的過程。
3.讓學生各抒己見,說出自己所受的啟發。
重點難點1.瞭解並能復述畫家發明橡皮頭鉛筆的經過。
2.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所受的啟發,可多角度自由感悟。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魯班發明鋸子掛圖,現代少兒科技作業資料等。
教學過程一、實物引入,直觀形象1.展實物,出示有橡皮頭和無橡皮頭的鉛筆,讓學生比較,說說它不同之處和利弊。
2.揭課題,設懸念。
在鉛筆上加個橡皮頭,就成了使用方便的橡皮頭鉛筆,可就這看起來很簡單的一件事,卻經歷了很不簡單的一個過程。
你想知道嗎?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橡皮头铅笔》学案2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复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经过。
2.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所受的启发,可多角度自由感悟。
二、导学问题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生字,比一比谁读得好!说说自己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浦曼的生活相当困难?从哪里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画画的人?
5.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描写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经过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形容他画画很认真,并解释这个词。
7.李浦曼取得了橡皮头铅笔的专利,这个专利可是值五十五万美金的巨款,你想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平常你们有什么发明创造吗?说一说吧。
8.学完课文后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参考资料
1.参考教材西师版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第19课《橡皮头铅笔》。
1。
《橡皮头铅笔》资料2
教学反思
《橡皮头铅笔》是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鼓励人们善于从生活中获得发现的文章,介绍了橡皮头铅笔是怎样发明的。
因为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也不打算花多大力气去讲解。
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然后就是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一切都很顺利,学生的回答都在我的意想中。
由于本课的故事性很强,同学们积极性很高,特别是男同学说得头头是道,连平时发言很少的李文杰也知道了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那从这个故事中能受到什么启发呢?我刚刚提出问题,准备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我想,立即提问学生他们可能只会胡扯一通。
不料有几个同学已经举起了小手。
第一个站起来的陈志说:“老师我从第三段看出李浦曼作画的条件十分艰苦,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他还能坚持作画,我觉得他有吃苦耐劳的毅力。
”不错,看来学生对李浦曼的生活条件有了认识,学生通过自己反复读也能得到深刻的体会。
我立刻表扬他,能在读中理解课文,了不起。
因为陈志已经说了,我就干脆放手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结果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在自读中吃透了,还能说出从哪些地方得到这样的体会。
这节课就在这样轻松的气氛中交流着,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起来小声地说:“老师,我觉得李浦曼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
因为我从‘他找了这个,丢了那个,找来找去,耽误了不少时间。
’可以看出来的”他话音刚落,几个男生也附和道:“我也这样认为。
”学生看似说得有理有据,但我转念一想,文中的李浦曼是一个酷爱画画,执著认真的画家,为什么会给孩子们一个丢三落四的印象呢,这个问题的探讨我认为很有必要,何不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
答案呢,于是,我灵机一动,对孩子们说:李浦曼真的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吗?仔细读文,然后我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孩子们兴趣很高,立即行动起来。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讨论得很激烈,通过再次深入读文,最后他们说:李浦曼因为太穷了,买不起好的铅笔和橡皮头,手中仅有的铅笔和橡皮头实在是太短太短了,再加上他在晚上作画,光线一定很不好,他一心扑在画画上才使得他的铅笔和橡皮头老是找不到。
这些地方更能看出他对画画的热爱与执著追求。
我很庆幸,在一个孩子抛出这一问题后,我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通过讨论,深入走进文本,挖掘了课文背后的内容。
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形象。
我很欣慰,以前我总要一遍又一遍地引导,怕漏掉一个问题,其实有些问题学生自己就能够完成。
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为什么不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学习呢?在平时总是说要学生自主学习,但真到了上课时,又怕这怕那,不敢把权力下放给学生。
对于问题的设计,我们总是想了又想,掂了又掂,对于孩子有可能做的回答全部预设好,看似学生在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其实给的问题总是在一定的限度内,犹如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手掌之中。
对于课文的理解总是根据教师备课时想到的学生有可能不懂的,或者是重点的等等,最后这怕孩子不明白,哪怕孩子理解不深,对课文讲得面面俱到,分析得支离破碎。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这是不是有必要呢?我们应该放手给孩子,让孩子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让他们先自主地把课文重点的句子、精彩的句子梳理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把孩子们真真切切不懂得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商榷解决,有些重点如果孩子们没有提到,这时教师再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孩子们去理解。
这样使孩子们真正学到了知识,解决了孩子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