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地方文
- 格式:docx
- 大小:21.94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地理知识是人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地理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七年级的地理学习中,第五章是讲述地球环境演变变化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该章节的重点内容做一个详细的总结。
一、地质地貌的发展地质地貌的发展是指以地球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过程所共同形成的地表特征和地球内部结构的发展变化。
1.地球尺度地球尺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地球的大小。
人们根据巴黎准线制定了一个以地球周长为单位的度量标准——基本长度单位米。
2.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和地壳,其中地壳又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
大陆壳相对较厚,海洋壳相对较薄。
3.造山运动造山运动是地球地质长期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动力。
它产生的褶皱和断层不仅影响到岩石圈的形态和性质,而且对人类社会活动、自然生态系统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气候环境的演变1.气候时代气候时代是指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气候情况不同,每个时期称之为一个气候时代。
目前,地球上的气候时代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和第四纪。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通常包括温度、降水以及风速、湿度等各种气象参数的变化。
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有行星自转、地球公转、冰川周期、太阳活动等因素。
三、生物演化的发展1.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是指地球上生物的起源,研究过程中主要探讨了基因、DNA、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2.生物的分布生物的分布不仅与气候有关系,还与海拔、纬度、压力、光照强度、水分与营养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系。
不同种类的生物在地球上分布各异,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分布地域中发现生物种类间的发展演化。
四、自然资源的分布自然资源的分布不仅具有独特性,而且涉及全球范围内生产和消费关系的问题,与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都有紧密的联系。
1.水文地质找水水文地质是指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地质学基础,是寻找和利用地下水的基础。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教学教案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方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2、运用“中国的世界遗产分布图”,了解我国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培养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教师引导点拨获取新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环境的情感,培养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重点:认识地方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难点:识记中国的世界遗产名称和分布教具:中国的世界遗产分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主要的旅游资源分布图多媒体过程:一、抛砖引玉,明确学习任务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还记得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有什么影响吗?(学生回答)1.阅读上表,在中国地图上找到这10个省区,说出它们的地方文化特色及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
2.试分析,为什么入境旅游到这10个省区的人数最多?(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要求学生运用中国主要的旅游资源分布图、中国行政区图和手头上的资料对以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探究讨论。
(课件展示)“中国行政区图”“中国主要的旅游资源分布图”(请一位学生到教学挂图上指出这十个省区的位置)(各组代表发表见解)说出这十个省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及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
(教师对以上问题进行引导点拨)(各组代表发表见解)对到这十个省区入境旅游人数最多的原因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点拨并举例)拥有的旅游资源大多以文物古迹,民族风情或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独特的文化内涵,因而最有魅力,所以吸引观光的外国游客较多。
例如: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属于文物古迹,富有地方特色,世界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所以对游客充满了吸引力。
(课件显示)(过渡)那么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为什么可以成为这10个省区入境旅游人数最多的原因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因为每一个地方的地方文化特色都是该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设计说明等值线图的阅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因此,本节课设置“温故知新”环节,调动学生的旧知,迁移协助理解核心概念、读图方法。
借助“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引导学生分别描述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进而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学习目标1.知道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区域认知)2.说出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地理实践力)3.说出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4.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重点难点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
2.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出示教材第86页两幅景观图,你们能否说出这两个地区1月的气温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学生:是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
教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观察景观图片,明确气温和降水的差异造成世界各地不同的景观。
教师:新疆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自学教材87页内容和“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概念:气温指的温度,常用(℃)表示。
(2)气温的测定①测量工具:。
②测量时间:一般在北京时间、、、。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气温的概念和单位、气温的测定。
③阅读教材第87页图5-8“百叶箱与某天4次气温观测记录”是。
学生:(1)空气摄氏度(2)①温度计②2时8时14时20时③9.5℃教师:思考当地气温在一天中、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2课《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一、说教材:学好本课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方文化特色,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进而为学生下一步的地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生:本课的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故而老师在讲解本课的时候,要注意顺势引导,把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地方文化特色;技能目标: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的热爱;四、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教学重点:知道保护地方文化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会如何保护地方文化;五、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地方文化特色吗?它对旅游业构成了哪些影响?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二、什么是地方文化特色?师:课件出示同学们家乡的地方文化特色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什么是地方文化特色?它对旅游业构成了什么影响?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生:积极举手回答;师:及时总结;三、我们如何保护地方文化特色?师:通过学习,刚才我们了解了什么叫做地方文化特色。
师:现在请同学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地方文化特色?我们如何保护地方文化特色?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生:积极举手回答;师:及时总结;以上是我在预设教学《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一课时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点评,指导。
七年级第5章(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核心知识点[考点][课程标准]: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服饰、饮食的影响[核心知识点]:1.民居:地区(民族)民居特点内蒙古(蒙古族)蒙古包适应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帐篷、蒙古包等易于拆装北京(华北地区)四合院南窗较大,利于光照。
梅州(长江中下游)两面坡式民居有利于雨天排水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窑洞优点: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缺点:通风不良、比较潮湿西南地区(渝东南、湘西、桂北等)吊脚楼适应崎岖不平的地形及湿热的气候云南(傣族)竹楼通风防潮,就地取材,用料简单施工方便2.服饰:民族服饰原因傣族妇女:窄袖短衣和筒裙,乔其纱、丝绸等缝制男子: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肥大的长裤聚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藏族传统藏袍,长袖、宽腰、大襟适应高原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的环境。
由于气温日较差较大,藏袍的穿戴方式甚至在同一天内也不一样。
蒙古族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3.饮食八大菜系:山东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广东菜系、福建菜系、湖南菜系、安徽菜系。
如川菜,以麻辣、厚味著称。
具有防湿作用,如“鱼香肉丝”、“宫爆鸡丁”、“麻婆豆腐”等。
[考点][课程标准]: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世界文化遗产截至2020年1月,我国已有55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意大利并列第一。
如山东泰山,秦始皇兵马俑,安徽黄山,山西平遥古城,四川乐山大佛、江苏苏州园林、西藏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湖北神农架、四川九寨沟、中国丹霞、青海可可西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