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案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师寄语: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要善于归纳、勤于温习,初学以记忆为主【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4. 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课前预习】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
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归类。
【课堂探究】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1)以上五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把你在课前预习中列举的例子进行正确分类,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3)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哪些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2.实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实验步骤:(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
(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其他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3.结合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然后从以下方面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你的收获:【有效训练】1.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激凌融化B.苹果腐烂C.玻璃打碎D.海水晒盐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3. 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 .发光发热4.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D.滴水成冰5.人类需要能量。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如“铁生锈”和“铁易生锈”。
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
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蜡烛、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一、导入新课师: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
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1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
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5.教学设计框架教学设计流程一、物质的变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一、知识要点
1.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4.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2.学会用化学式描述物质的组成;
3.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
4.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5.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物质分类方法和概念的理解;
2.对物质组成进行化学式描述的能力;
3.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课时安排
本单元分为3个课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1.物质分类方法和意义
2.化学式和元素符号的概念
3.实验观察物质性质
第二课时
1.物质变化的分类
2.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实例
3.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三课时
1.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表示方法
2.化学反应的参量的关系
3.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资源
1.PPT课件
2.实验手册
3.模型演示
六、教学方法
1.讲授
2.实验
3.模型演示
七、教学评价
1.实验报告
2.练习题
3.课程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教材第一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是学生走入化学世界的第一步。
本课题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常见事例出发,通过老师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分析等活动,揭示物质变化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学会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全新学科,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是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过高。
如何将生活中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重点。
同时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归纳能力不足,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让他们敢于张嘴,也是一个挑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化学变化那些是物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四、教学重点、难点(1)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2)能正确的区分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五、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学生动手进行试验探究,进行讨论分析,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深层次的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试验仪器与药品等七、教学过程【引入】魔术“大象牙膏”实验,将过氧化氢溶液、碘化钾、洗涤剂混合,学生看到大量泡沫像牙膏一样喷涌而出,特别震撼,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生锈了,纸燃尽后就成了灰,一到秋天,大量树叶发黄,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他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变化与性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赠送)一、情景导入世界上有上千万种物质,它们有的坚硬有的柔软,有的通透有的斑斓,有的可以燃烧,有的却有剧毒……观察身边的物质,它们都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二、合作探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物理性质【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些简单介绍。
【阅读教材】了解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小结】(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3)密度: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拓展】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我们上一课时学习的实验1-1(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等。
【拓展】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三)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演示】实验1-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讨论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问】由上面实验总结出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小结】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判断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的“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
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
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
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
区别呢?
探究实验
实验及装置
变化
前的
物质
变化过程中
发生的现象
变化
后的
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水的沸腾
液态
的水
液态沸腾时
生成水蒸
气,水蒸气
遇冷的玻璃
片又凝结为
液态的水
液态
的水
无
2胆矾研碎
块状
的胆
矾
蓝色块状固
体被粉碎成
粉末
粉末
状的
胆矾
无
3胆矾溶液
和氢氧化钠
溶液反应 蓝色
的硫
酸铜
溶液
等 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
4石灰石和
盐酸反应 颗粒
状石
灰石
等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
课堂讨论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实验1、2)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现象 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也可能有发光、
放热等现象发生
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
生沉淀等现象发生
实例
水结成冰、石蜡熔化、灯泡发光、海水晒盐、碘升华等 铁生锈、物质的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用、
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等
本质区别 (判
断依据)
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
中,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拓展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凡是状态、形状、某些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
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的
颜色、状态、
气味等
①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况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课堂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
1.如何正确的闻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气味?
2.上述实验结论中哪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是它们的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①中无色、无味的气体,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②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
探究点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提出问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又有何联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区别: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从描述的字眼上看,让人感觉到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
如:纸张燃烧(化学变化)、钢铁生锈(化学变化)、小麦被磨成面粉(物理变化),它们都是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是静态的。
在描述时通常用到“易、会、能、可以”等词语,如:煤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玻璃易被打碎(物理性质)、镁条可以被弯曲(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物质的性质。
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
探究点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和之间有怎样关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成功之处本堂课通过生活事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
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
让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
不足之处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中实例中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