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古代文学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作品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包括了文学作品的各种形式,比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其内容也涵盖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爱情、战争、政治、哲学等等。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一、古代文学的起源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当时的文学作品以宗教祭祀为主,大多数都是口头传统的文艺作品,比如《尚书》、《易经》、《诗经》等等。
这些作品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它们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先河。
二、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指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由各个国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诗经》和《国语》。
《诗经》是一部由300多篇诗歌组成的诗集,它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活。
而《国语》则是一部由各国史官所记录下的各种历史事件、战争、对话等等,它对中国后来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汉朝文学汉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楚辞》、《汉赋》、《史记》和《汉书》为代表。
其中《楚辞》是一部由歌谣、赋和诗歌组成的文学著作,它反映了当时楚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而《汉赋》则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富有情感的赞美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民和生活的感受,被誉为“赋之祖”。
另外,《史记》和《汉书》则是中国最早的史书,它们记载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
四、唐朝文学唐朝是中国文学的又一大黄金时期,其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唐朝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诗经》和《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唐代最著名的诗歌选集,它收录了唐代很多著名的诗人的作品,表现了唐代的风俗、政治、社会和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流传至今的众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学形成了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代表作品。
一、诗歌流派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被誉为“诗国”。
古代诗歌流派主要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是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代表作品有杜甫的《登高》、李白的《静夜思》等。
七言绝句则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脍炙人口。
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则更加严格,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二、散文流派散文是古代文学中的另一重要形式,它以散漫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散文流派主要包括骈文、随笔、游记等。
骈文是一种讲究对仗和平仄的文体,代表作品有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江雪》等。
随笔则是一种自由散漫的文体,代表作品有唐代的韩愈、宋代的苏轼等。
游记则以李时中的《南游记》、袁枚的《随园食单》等为代表。
三、小说流派中国古代小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流派众多,代表作品层出不穷。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流派包括传奇小说、志怪小说和笔记小说。
传奇小说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想象力为特点,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志怪小说则以奇异的事件和超自然的元素为特点,代表作品有《聊斋志异》、《搜神记》等。
笔记小说则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代表作品有《醒世恒言》、《世说新语》等。
四、戏曲流派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高度成就。
戏曲流派主要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
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代表作品有《红灯记》、《白蛇传》等。
豫剧则是以豫剧唱腔为主要特点,代表作品有《沙家浜》、《孔雀东南飞》等。
越剧则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为特点,代表作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窦娥冤》等。
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对于古代社会、人文思想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展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了解它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古代文学的起源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传统。
在这个时期,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记录下来,形成了最早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叙事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于宇宙起源、人类命运和道德价值的思考。
《山海经》、《尚书》等都是上古时期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仅仅是文学的表达,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散文、戏剧等。
其中,诗歌是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灵魂”。
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对仗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记录了周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而散文则以散漫自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代表作品有《庄子》、《论语》等。
此外,古代戏剧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物的性格。
三、古代文学的思想内涵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思想的传递。
在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家庭伦理,代表作品有《孟子》、《大学》等。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代表作品有《道德经》、《庄子》等。
佛教思想则强调人生苦难和超越世俗的境界,代表作品有《金刚经》、《法华经》等。
这些思想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文人墨客通过文学作品传承和发展了古代文学的传统。
他们以诗词歌赋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4、《诗经》的作品:《氓》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此诗结构完整,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赋比兴手法运用巧妙。
《黍离》抒情、议论、描写有机结合,寓深沉的亡国之痛于平实简介的语言之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忧患意识且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白描是其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蒹葭》是一首情歌,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手法,虚实相间的手的关于农业生产情况的记录,也是国风最长的一篇。
此篇反映了当时阶级社会的压迫与剥削,是周代社会的风俗画。
以时令顺序来描写奴隶劳动与生活,适用对比描写,表现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立,语言朴实,多用连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5、“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一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所编。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
6、《汉书。
艺文志》记载屈原作品25篇。
王逸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屈原所作。
《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
7、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
8、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
9、《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
通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原因。
纪实与抒情相结合,深邃凄怆的情感抒发。
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文24篇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4、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1],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2]。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征”郁本作“归”。
[2]“衰”郁本作“芳”。
)5、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1],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惟”,郁本作“又”。
)7、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古代文学名篇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流传至今的经典名篇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数篇被誉为不朽之作。
这些古代文学名篇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以《红楼梦》、《诗经》和《论语》为例,探讨这些古代文学名篇的魅力和影响。
1. 《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鲜活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辞章雅致的语言,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矛盾。
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饱含着人情世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沉重压抑和人性的真实。
2.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它记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风云变幻,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的形成和演化。
《诗经》包含了众多各具特色的诗篇,反映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如婚姻、少年、大人、民众等,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
3.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总结和记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之一。
它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其对礼、义、政治和人伦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论语》以言简意赅的方式,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的名言警句,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古代文学名篇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在后世也成为了文学研究和传承的重要对象。
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峰,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对于今人来说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
古代文学名篇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它们的翻译和传播也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卓越之处。
这些作品通过对人性、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的思考,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并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启示和反思。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和传承古代文学名篇,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阅读,古代文学名篇都是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年表一、前秦时期(公元前351年-前206年)1.《离骚》(屈原)2.《楚辞》(屈原)3.《诗经》(诗经编纂者不详)二、汉朝初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论语》(孔子及其弟子)2.《史记》(司马迁)三、汉朝中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1.《西京杂记》(刘向)2.《南京杂记》(刘向)3.《淮南子》(刘安)4.《汉书》(班固)5.《论衡》(王充)6.《齐民要术》(贾思勰)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1.《世说新语》(刘义庆)2.《草木子》(颜之推)3.《文心雕龙》(刘勰)4.《文选》(陆机)5.《神仙传》(陶弘景)6.《骆驼祥子》(老舍)五、隋唐时期(589年-907年)1.《古文观止》(刘学箕)2.《唐文粹》(季孟囗)3.《唐摭言》(张籍)4.《诗品》(钟嵘)5.《文苑英华》(赵翼)6.《唐代诗人选》(陈子龙)六、宋代(960年-1279年)1.《宋词选》(林则徐)2.《太学新说》(朱熹)3.《西江月》(辛弃疾)4.《牡丹亭》(汤显祖)5.《才子佳人》(兰陵笑笑生)七、元代(1271年-1368年)1.《元曲选》(王实甫)2.《元曲选及注》(郑光祖)八、明代(1368年-1644年)1.《水浒传》(施耐庵)2.《金瓶梅》(兰陵笑笑生)九、清代(1644年-1912年)1.《红楼梦》(曹雪芹)2.《西游记》(吴承恩)3.《金瓶梅续倩》(兰陵笑笑生)十、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1.《烈日青年》(周作人)2.《纪实小说选》(鲁迅)3.《莽原》(戴望舒)4.《社会周刊》(思想与评论)十一、现当代文学(1949年至今)1.《红高粱家族》(莫言)2.《活着》(余华)3.《白鹿原》(陈忠实)4.《洗澡》(余华)5.《家》(巴金)6.《林海雪原》(巴金)7.《豆腐西施》(巴金)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年表列举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著名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一、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诗、词、曲、文言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部分经典作品,包括《诗经》、《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
二、《诗经》《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诗歌文学作品之一。
它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描述周边各地的民歌,雅是用于祭祀仪式的诗歌,颂是赞美周朝王室的诗歌。
《诗经》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简练的表达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等人物为主线,通过对宁府的人生百态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人生的无常。
《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扎实的写作技巧而闻名,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作家吴承恩。
该小说以孙悟空等人物的西天取经为主线,描绘了一系列与妖魔鬼怪的斗争和人物的成长故事。
《西游记》不仅以其神奇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而且在塑造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也达到了艺术的高度。
五、《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作家施耐庵。
该小说以宋江等108位好汉起义招兵、征战、抗击朝廷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各种社会阶层的英勇形象和正义力量的胜利。
《水浒传》以其宏大的史诗气势、独特的人物塑造和精彩的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六、结语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
这些作品无论是在艺术表达方面还是在塑造人物和揭示社会背景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和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类别及其代表作品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学可分为四大类别,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
每一类别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被誉为“诗的王国”。
它以其独特的意象、韵律和意境吸引着世人。
古代诗歌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形式,它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要形式。
其中,五言古诗最具代表性,代表作品有《离骚》、《诗经》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它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集,它收录了大量的民歌、风雅之作,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近体诗是古体诗之后出现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以其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韵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近体诗的代表作品有《诗三百》、《唐诗三百首》等。
《诗三百》是南朝宋代文学家刘义庆编纂的一部诗歌选集,它收录了三百首不同风格的诗歌,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歌选集之一,它收录了唐代的诗歌佳作,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二、散文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重要形式,它以散文的自由和灵活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中国古代散文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古文和骈文。
古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散文形式,它以其简练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古文的代表作品有《庄子》、《论语》等。
《庄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它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骈文是古文之后出现的一种散文形式,它以其雄浑壮丽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骈文的代表作品有《文选》、《唐文精选》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1.先秦作家作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 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 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 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 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 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著有《荀子》32 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 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著有《列子》8 篇。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及两汉散文学习要求:了解秦及两汉散文的概况,掌握汉初政论散文的特点以及贾谊、晁错文章的风格。
重要概念:《吕氏春秋》,《淮南子》,《盐铁论》,《论衡》知识串讲:一、秦代散文秦代实际上无文学可言,仅值得一提的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秦丞相吕不韦门客集体编撰的《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兼采儒法道墨农诸家学说,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所以后人称之为“杂家”。
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先秦的一些文献资料和逸闻轶事,且杂有不少寓言故事,有些文学性。
第二,李斯的政论文、刻石文。
李斯的政论文,善用比喻,铺张排比,音韵铿锵,受到战国纵横家影响。
另有不少石刻文,主要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
在形式上模仿《诗经》的雅颂,都是四言韵文,文学性不强,但对后代的碑志文有很大影响。
二、西汉散文西汉前期的政论散文及其代表作家贾谊与晁错西汉前期的散文,以政论散文为主。
大体而言,汉初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有:第一,继承了战国诸子散文的传统,能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
这时的政论文大多探求社会改革方面的问题,写得言辞激切,感情深厚,能够打动人心。
第二,注重辞章,多用排偶和形象的比喻,词采富丽,文章华美,有辞赋化的倾向。
汉初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贾谊与晁错贾谊,西汉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代表作有《过秦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论积贮疏》。
其文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好用夸张的语气与形象的比喻,纵横捭阖,浩瀚恣肆,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晁错,西汉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章大家。
代表作有《论贵粟疏》。
其文章善于从历史事实、现实状况等方面作具体分析,立论精辟而切于实际,于雄厚之中透着警刻,其不足之外是略乏文采。
总体而言,贾谊的文章富于情感与文采,但沉实稍逊于晁错;而晁错的文章质实透辞,颇切实用,但文采不如贾谊。
尽管有这样的风格差异,两人都是西汉初期的文章大家,他们的思想与文风对汉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其作品为“西汉鸿文”。
西汉中后期主要散文作家及其作品《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的集体撰著。
它包含有各家学说,和《吕氏春秋》一样,被《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实际上,此书以道家为思想主旨。
董仲舒著有《天人三策》与《春秋繁露》,是汉代今文学派的奠基之作。
东方朔的《答客难》是一篇散文赋,设主客问答,道出了士人在大一统君主专制时代的处境、遭遇。
《答客难》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司马相如代表散文有《难蜀父老》、《封禅文》。
《难蜀父老》。
公元前81年,昭帝召集全国贤良文学之士询问民间疾苦。
贤良文学之士请求取消盐铁酒的国营,昭帝让他们与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辩论。
桓宽根据会议记录写成《盐铁论》。
《盐铁论》记录了以桑、田为一方与贤良文学之士展开讨论的情况,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
它既是文史著作,又是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材料性文件。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文风放纵豪荡,是西汉后期少见的怨愤之作。
刘向的《说苑》、《新序》及《列女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批野史杂传,也是第一批分类编撰的历史故事集。
扬雄的代表散文有《解嘲》、《解难》等。
三、东汉散文王充是东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所著《论衡》八十五篇,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论著。
在这部论著中,王充以其“疾虚妄”的学术理性对谶纬灾异之学、俗儒抱残守缺的人格以及“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世风、文风予以了全面的批判。
汉末清议之文有王符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和仲长统的《昌言》。
此外,东汉散文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两部记事之文:赵晔的《吴越春秋》与袁康的《越绝书》。
第二章两汉赋体文学学习要求:了解汉赋的渊源、演变、发展历程,掌握汉赋四大家的创作情况。
重要概念:骚体赋,汉大赋(新体赋),汉赋四大家,七体,抒情小赋知识串讲:一、赋的起源及其特点赋是汉代最为主要的文学样式。
赋本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
后来,赋又带有“不歌而诵”的特点。
“赋”名称的由来,一取义于《诗经》的“直陈其事”,重铺陈描绘的表现手法;一取义于“不歌而诵”的诵读形式。
到了战国后期,赋渐渐演进为一种“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独立文体,专注于对事物的铺叙描写。
这样一种独立文体,其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从源流上来看,赋是诗的演变。
《诗经》中所使用的“直陈其事”的表现手法,是赋的远源。
《楚辞》特别是《离骚》,用了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辞藻,局部设为问答的方式,来铺陈事物、描述幻想、抒发感情,具有较多赋的成份,是赋的近源。
赋的真正雏形是宋玉的赋与荀子的《赋篇》。
宋玉的赋与荀子的《赋篇》都有铺陈的特点,显露出了赋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端倪。
而赋的真正兴起则在汉代。
诗、辞、赋有其共同点,均为韵文;不同点在于诗的句子大多为四言这样较为整齐的句子。
楚辞以六言为主,当中往往杂有散文的句式。
赋的开头和结尾都是散文,中间是韵文,多使用四字句。
诗、楚辞在句子、段落之间很少有连接词,而赋则与散文差不多,多使用连接词。
二、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代表作家作品汉赋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这三个时期。
(一)骚体赋骚体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
汉初赋作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因而汉初的赋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骚体的继承。
(二)汉大赋(新体赋、散体大赋)汉大赋产生于西汉全盛时期。
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的奠基之作,代表作家作品为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歌颂了大一统中央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内容上改变了骚体那种哀怨愤激感情的抒发,形式上改变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点,成为结构宏大、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
《七发》的主客问答形式引起了后代许多作者的模仿,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王粲的《七释》等,都使用了《七发》以主客问答形式铺陈七事的结构。
由于此类赋作较多,以至于《文选》在赋体之外,特立“七体”。
“七体”又称“七林”。
汉赋四大家分别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代表性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三)抒情小赋抒情小赋产生于东汉后期。
东汉后期的赋,重在抒情述怀,篇制短小,故称之为抒情小赋。
代表作家、作品为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张衡是一位由汉大赋转为抒情小赋、承前启后的赋家。
第三章《史记》与《汉书》学习要求:了解司马迁与班固的生平、思想,掌握《史记》与《汉书》的体例、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影响。
重要概念:《史记》体例,互见法,《汉书》体例知识串讲:一、司马迁的生平、思想和著作司马迁的主要著作是《史记》。
此外,还有《报任安书》与《感士不遇赋》。
这两篇作品都写于他遭受“李陵之祸”以后,内容主要是抒写他的悲愤之情,是研究他的生平及思想的重要材料。
二、《史记》的体例由五种体例组成: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全书以本纪为纲,其它各部分互相配合补充,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上至黄帝、下迄武帝太初四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奠定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基础。
1.本纪一个朝代或一个帝王统治时期的大事记。
有两个特点:一是详今略古。
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颛顼、尧、舜,合为一纪。
夏、商、周一个朝代作一纪。
秦分为《秦本纪》、《秦始皇本纪》。
此后一帝作一纪。
二是从实际出发为那些虽非帝皇但在一定时期为实际统治者的历史人物作本纪,如《项羽本纪》、《吕后本纪》。
2.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摘要。
3.世家记载历代侯王的史事。
因司马迁认为孔子为思想上的“素王”,故将孔子写入世家,名为《孔子世家》。
此外,还有较为特殊的《外戚世家》。
4.列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5.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论述。
三、《史记》篇目讲析《项羽本纪》讲析《项羽本纪》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多棱角的悲剧英雄形象。
反秦抗暴时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却变为一个鼠目寸光的鄙夫庸人;鏖战征杀,他表现出锐不可当的雄姿,坐而斗智却愚蠢得如同一只猴子。
他有时天真淳朴,宽厚慈和,有时却又暴戾凶残,令人发指。
所有这些,都在太史公笔下得到了极其生动真实的反映。
“言语呕呕与喑噁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
”(钱钟书)《李将军列传》讲析《李将军列传》对李广勇敢机智、精于骑射、爱护士卒、正直廉洁等才能与品德作了生动的描绘,倾注了作者对李广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己与李广同样才气无双又同样命运悲惨的人生感叹。
这篇传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最突出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第一,作者善于抓住李广性格中勇于当敌、仁爱士卒等特点予以集中描写,从而将李广的性格特点表现得鲜明突出;第二,作者对李广的优秀才能、品质和不幸遭遇,或正面叙述,或以其他人物侧面衬托、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作者对所选择的材料作了繁简、详略不同的叙述。
对李广一生的事迹,作者主要评述了其中的四次(上郡遭遇战、雁门脱险记、右北平之战、失道自杀);此外,还详述了李广射石及杀霸陵尉等生活小事,从而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李广的一生。
四、《史记》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
1.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
《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表现在精心选材上。
作为史书,《史记》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画人物。
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
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
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
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第二,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
此外,太史公还通过情节描写特别是戏剧性的情节场面;某些心理特征的描绘;对比衬托;细节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等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