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的起源
- 格式:rtf
- 大小:122.45 KB
- 文档页数:20
关于丝绸的故事一、引言丝绸,是一种源于中国的古老制造工艺,它承载了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它柔滑的质地,精美的图案,以及神秘的制作过程,使得它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世界。
二、丝绸的起源据考古发现,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
最初的丝绸制造工艺是由中国的皇帝轩辕氏发明,他通过观察蜘蛛结网,得到了制造丝绸的灵感。
此后,丝绸的制造工艺逐渐传播到中国的其他地区,并最终形成了完善的生产体系。
三、丝绸的制造过程丝绸的制造过程复杂且需要精细的技巧。
其主要步骤包括:蚕茧的采集、煮茧、剥茧、缫丝、织造等。
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缫丝和织造。
缫丝是将蚕茧中的蚕丝抽出,这需要熟练的技巧和耐心。
织造则是将蚕丝编织成丝绸,这个过程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不断的努力。
四、丝绸的文化意义丝绸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产品,它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丝绸被视为吉祥、和平、繁荣的象征。
同时,丝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此外,丝绸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文化和技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五、丝绸的未来发展如今,丝绸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产品,它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国界。
随着科技的发展,丝绸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和变革在丝绸行业中发生,以满足全球消费者对高品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期待中国继续发挥其在丝绸领域的引领作用,推动丝绸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发展。
六、结语丝绸,这个源于中国的伟大制造工艺,如今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象征着全人类的创造力和艺术审美。
让我们一起期待丝绸在未来能继续绽放其美丽的光芒,继续为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增添色彩。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解说词1. 起源概述: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古代商业和文化交流网络。
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当时中国丝绸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吸引了西方国家的注意。
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说是中国丝绸的出口和西方世界对丝绸的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经济发展: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丝绸的贸易路线,还是一条连接不同文明和经济体系的大动脉。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可以运往西方国家,而西方国家的黄金、银器、宝石等奢侈品则可以进口到中国。
这种贸易的繁荣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世界各地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3.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贸易路线,更是文化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的不同文明得以相互交流和融合。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也传播到了西方。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各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交通运输:丝绸之路的发展也催生了交通运输的创新。
为了确保商品可以顺利运输,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了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
例如,驼队成为沙漠中商品运输的主要方式,马车和船只则在陆地和水上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 地理影响:丝绸之路的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经过了许多地理特征复杂的地区,如沙漠、高山和草原。
为了适应这些环境,商人和旅行者们不得不开发出适应性强的交通工具和技术。
同时,丝绸之路的发展也促进了沿线地区的城市和人口的增长,并且改变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6. 崩溃和影响:然而,丝绸之路的繁荣并不是永恒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上贸易的兴起和新的贸易路线的开辟,如印度洋航线,渐渐削弱了丝绸之路的地位。
此外,政治和军事动荡也对丝绸之路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过,丝绸之路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遗产,对世界的影响仍然深远,它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合作,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历史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商贸通道,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文化、商业和军事交流的重要通道。
本文将从丝绸之路的起源、重要性、贸易品种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最早的起始点是中国的西北地区,途经中亚至西亚和地中海沿岸。
丝绸之路是由中国的汉朝开始兴起的。
当时,中国的丝绸成为了世界上各国的贵重商品,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来中国进行贸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
二、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丝绸之路的建立对于古代中国和世界各国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中国商品的出口,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其次,丝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的文化和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此外,丝绸之路还促进了东西方各国的人员往来和军事交流,丰富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丝绸之路的贸易品种丝绸之路上贸易的品种丰富多样。
首先,丝绸是当时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中国的丝绸以其优质和独特的工艺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青睐。
此外,古代中国还出口了茶叶、瓷器、铁器、铜器等各种工艺品和商品。
从西方国家进口的商品包括大象、香料、宝石、黄金等。
四、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建立对于古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影响深远。
首先,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中国文化和技术也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军事交流,对于保护国家利益和稳定地区局势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后,丝绸之路也为后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经验。
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重要通道,为双方的经济、文化和军事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丝绸文化知识中国丝绸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丝绸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发明,不仅在经济和贸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服饰、建筑等方面。
以下是对中国丝绸文化的一些基本了解。
1. 丝绸的起源丝绸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7世纪的仰韶文化时期。
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在古代一直被世界称道。
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现了蚕的养殖和丝绸的制作方法,从而开创了丝绸的历史。
2. 丝绸的制作工艺中国的丝绸制作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从养蚕、蚕茧的收集到丝绸的加工和染色,每个环节都要经过细致的手工操作。
中国的丝绸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高质量而闻名于世。
3. 丝绸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丝绸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代中国的贵族阶层常常以丝绸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丝绸也成为贡品和外交礼物。
丝绸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服饰、家居用品、艺术品等制作中,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4. 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丝绸文化在传承中不断融合创新。
虽然现代技术的发展给丝绸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但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仍然得到重视。
一些传统技艺不仅得以保护传承,还通过现代设计与时尚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丝绸产品。
5. 丝绸的国际影响中国的丝绸文化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贸易的重要通道,将丝绸和其他中国商品传播到了亚欧各地。
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总之,中国丝绸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继续推动丝绸产业的发展,并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机会。
参考资料:- 杜常青. 中国丝绸文化. 北京图书馆. 2008.- 李贤义. 中国丝绸文化艺术.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5.。
丝绸的由来简单介绍
丝绸是一种传统的纺织品,其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发现丝绸的遗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多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
丝绸的产生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栽培蚕丝和进行蚕丝纺织有关。
据传,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叫西陵氏的女子在树上发现了一个蚕茧,并试图用水解开它,结果发现蚕丝可以拉成一根长长的丝线。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丝绸产生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逐渐发展了用蚕丝制作丝绸的技术,并将其作为一种奢侈品和重要的贸易商品。
丝绸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经济的象征之一。
丝绸制造技术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如朝鲜半岛、日本和印度,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丝绸的特点是透气性好、手感柔软、光泽度高等,因此被广泛用于制作衣物、床上用品、窗帘等。
它也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丝绸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通过蚕丝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纺织品和贸易商品。
一、丝绸的发展史1.丝绸的起源与发展①.新石器时代—发明养蚕、缫丝技术;出现原始腰机、出现平纹织物;②.商周时期-----出现桑、蚕、丝、帛文字;出现平纹提花、绞经织物;开始利用朱砂染色;2.丝绸的创新与成熟①.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成为丝绸生产的中心区域;大量利用茜、蓝、栀等织物染料进行染色;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将蚕桑业传至东亚地区;②.秦汉时期---已形成完备的技术体系,踏板斜纹机流行使用,提花织物经锦达到高峰;张骞出使西域,凿空陆上丝绸之路;③.魏晋南北朝—丝绸产区扩至西亚、西南地区;发明蚕卵冷藏技术,抑制蚕卵孵化;载桑养蚕业传至印度、越南及中亚地区;④.隋唐五带----丝织品种丰富,斜纹、纬显花盛行;通经断纬技术运用于丝织品(革丝);防染印花—染颉、夹颉、蜡颉盛行;蚕种、丝织技艺传入意大利、阿拉伯地区;3、融会与发展①.宋辽金元---丝绸中心南移长三角地区,出现桑苗嫁接技术,促进蚕桑业发展;海上丝路成为丝绸贸易的主要商道;②.明代---长三角出现丝绸生产贸易专业化市镇,(官服补子采用不同鸟兽纹样区别高低)为满足统治者的消费需求,民间织机开始承接官营制造任务,机户发展迅速,在江浙一带设立十余个织染局;郑和下西洋促进海上贸易发展;③.清代—在南京、苏州、杭州设立官营织造局(江南三织造),形成四大名绣;化学染料开始用于印染;4.国外设备技术发展17-18世纪英国发明提花装置、动力织机、滚筒印花机;19世纪初意大利发明蒸汽缫丝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发明飞梭织机、喷气织机;1928年日本发明自动换梭织机、自动缫丝机;1964年美国发明计算机控制自动提花机;1978年德国发明电脑纹版机;5.公司规模我们达利集团成立于1978年,并于1992年在香港联交所正式上市,拥有员工12000多人,总部设于香港,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中国台湾均设有分子公司,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占地超过60万平方米。
丝绸如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一、丝绸的发现和起源丝绸作为一种独特而珍贵的纺织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中国就已经掌握了丝绸的生产技术,并开始大规模种植蚕桑。
丝绸的发现和起源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同时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作为贯穿东西方的古代贸易通道,将中国的丝绸带到了远方的国度。
经过漫长的陆上和海上贸易,中国的丝绸逐渐传播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区,成为世界各国贸易的重要商品。
丝绸的出口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丝绸的经济价值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一直以来都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在古代,丝绸被用作贵族和王室的礼物和装饰品,展示了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也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经济支柱,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四、丝绸与文化交流丝绸的传播不仅仅是商品的输送,更是文化的传递。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文化思想、艺术技术等也随之传到了世界各地。
丝绸的传播不仅带来了经济交流,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影响,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五、丝绸的艺术价值丝绸作为一种纺织品,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中国的丝绸工艺技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丝绸艺术。
丝绸的柔软和光泽,以及丰富多彩的图案和刺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审美体验。
丝绸的艺术价值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也为世界艺术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综上所述,丝绸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遗产,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艺术的繁荣,为世界带来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贡献。
丝绸的魅力无限,其影响力将继续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作用。
丝绸的历史、制作与文化传承引言:丝绸,这种柔软、光滑的天然纤维材料,自古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地引发着人们的兴趣和崇拜。
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纺织品,还承载着古代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的记忆。
本文将探讨丝绸的历史、制作技艺以及其在各种文化中的传承和影响。
一、丝绸的历史1.1 丝绸的起源丝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世纪的中国,根据传说,中国的黄帝女娲发现了蚕丝并开始制作丝绸。
蚕丝被纺织成细丝线,然后编织成布料。
1.2 丝绸之路的兴起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贯穿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重要贸易通道,起源于中国的丝绸制品。
丝绸的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财富的流通,使中国与其他文明相互影响。
二、丝绸的制作2.1 蚕丝的生产丝绸的制作始于蚕丝的生产。
蚕丝由蚕蛹吐丝形成,这些丝线被收集、纺成细线,并进行漂白和染色。
2.2 丝绸织造丝绸的织造是一门复杂的工艺,通常由熟练的工匠完成。
这包括选取适当的纺织机和工具,然后按照设计纺织出精美的丝绸织品。
三、丝绸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承3.1 中国的丝绸传统丝绸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深厚的传统。
它被广泛用于传统服装、艺术品、家居用品等。
中国的丝绸技艺代代相传,保持着其独特性。
3.2 印度的丝绸工艺印度是另一个丝绸制作的重要中心,以其精湛的手工织造而著名。
印度的丝绸织品通常具有鲜艳的色彩和复杂的纹样。
3.3 中东与地中海地区的影响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对当地的纺织工业和时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皇室和贵族的象征。
四、丝绸的文化影响4.1 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这包括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丝绸的象征意义丝绸在各种文化中常常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财富、贵族、奢华和美丽。
它在文学、宗教和艺术中被广泛使用。
结论:丝绸作为一种天然纤维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对世界文化和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其起源和发展对于推动世界经济交流与文化互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丝绸之路的起源、通道路线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于古代世界的影响和现代的启示。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汉朝时期。
当时,中国的汉武帝派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贸易联系。
随着贸易的推进,丝绸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物品,而这条贸易通道也逐渐形成。
二、丝绸之路的通道路线丝绸之路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通道。
陆上丝绸之路起始于长安(今天的西安),途经甘肃、新疆等地,通过中亚地区抵达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从中国东南部沿海开始,经过南海、印度洋,抵达东非、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地区。
三、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形成不仅促进了商品贸易,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这条贸易路线上,东西方的各种文化、宗教信仰、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许多重要的思想学说如佛教、伊斯兰教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艺术、建筑、音乐等领域的互动,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
四、丝绸之路的影响1. 经济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古代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掌握丝绸生产技术的国家,通过丝绸之路将丝绸输出到西方,使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出口国。
而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其他物品的交流,如茶叶、瓷器、药材等,使得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2. 文化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对于古代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知识传播到西方,推动了双方的文明进步。
3. 地缘政治影响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原与西域、东亚与西亚的贸易系统,不仅促进了商业交流,还使中国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影响力扩大。
中国丝绸的起源和特性关于中国丝绸的起源,学术界从古代史书中所载的神话传说,并从考古出土的文化遗存实物中得到证实,作出了蚕桑丝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科学结论。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丝绸的起源和特性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丝绸的起源在上古传说中.主要有:“伏羲化蚕桑为繐帛” , “黄帝时蚕神献丝”及”黄帝元妃西陵氏女嫘祖教民养蚕”’等内容,并在历代史书古籍中都有所记载。
但传说仅供参考.考古出土的文物,才能为我们提供可靠的根据。
1927 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出土距今 4 000多年前的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半个人工割戴的蚕茧和纺坠。
1958 年在苏浙交界处,太湖之滨的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距今4750 年前的桑蚕丝线、丝带和平纹绢片.这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最早丝绸实物。
19 77年在浙江省余姚罗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上距今7000 年前的蚕纹骨盅、纺轮和蚕蛾形器物。
1984 年在河南省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又发现了距今5500 年前的丝织品和麻织品,其中有平纹丝织品和浅绛色的罗织物,这是我国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出土的最早丝绸物证。
在其他地方也有不少考古发现,这里不再列举。
综合以上出土的史前文物.对照上古神话传说,在时间上是大体一致的。
所以把蚕桑丝绸起源的年代.确定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正确的。
那时.不论在我国北方,还是南方,都已经将野蚕驯化成为家蚕,进行人工饲养,从而有了丝绸生产.至于野蚕利用的历史则为时更早。
我国是世界蚕丝的发样地,古称“丝国”,养蚕、缫丝和织绸,是我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的重大成就.对世界纺织生产作出了非凡贡献: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外的又一项伟大发明,并被广泛传播到国外,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丝绸的特性优点第一:穿着舒适。
真丝绸由蛋白纤维组成,与人体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仅为7.4%。
------------------------------ ------------------------------------------------------------------------------------------------------------------院网首页本网首页学术社团学术期刊文学所文学系博士后访问学者文学评论网络版文学遗产网络版文学年鉴网络版文学人类学通讯学界要闻原创天地世界文学域外汉学学者风采学人访谈论著评介学术争鸣专题研究诗文鉴赏古籍整理书目文献用户: 密码:注册会员中心投稿指南联系我们2011年10月2日星期日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研究 > 武侠小说研究金庸小说中的冰蚕意象母题的文本来源王立内容提要金庸较为重视冰蚕的药用功能,“药用”的深层情结构成了金庸小说重要的母题动机。
唐人心目中的冰蚕,带有海洋文化仙道气息,宋代笔记关于冰蚕的明确记载,仅提到出自西域、云南,足以显得遥远而新奇。
金庸先生与香港、海外和大陆南方众多读者一样,对北国雪地风光,有着一种好奇和向往,冰蚕实际上属于作者的一种“意识形态形象”,而非西域实物,其更加衬托出北国冰雪严寒地带及其“异域风情”作为“意识形态形象”的可信度,强化南国人们对其想像联想。
这一与雪景酷寒相联系的物象,便于构筑奇绝诡异的“异域风光”,为作品的形象和情节构设出较大的审美张力。
关键词金庸小说意象异域风光意识形态形象形象学金庸小说中“异域情调”的多样浓重,多民族跨区域交流的多样化,成为他小说创作一大特征,这是举世公认的。
而这其中,西域雪山的奇异景观表现及其与人物性格和情节营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武侠小说中描绘的冰天雪地酷寒世界里,作者营构了一些内地中原尤其是温润的南国所难于想象的诸般物象,其中一个被充分延展夸大了的奇虫,便是“冰蚕”。
一金庸小说中的冰蚕意象及朱眼冰蟾描写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冰蚕描写。
其写游坦之这一人物的前前后后,已经把冰蚕的制冷功能,夸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该书第二十八回写阿紫和游坦之在南京城西,遇到一两丈长的一条大蟒蛇,但随之突然赶来的冰蚕威力更大:“这蚕虫纯白如玉,微带青色,比寻常蚕儿大了一倍有余,便似一条蚯蚓,身子透明直如水晶。
那蟒蛇本来气势汹汹,这时却似乎怕得要命,尽力将一颗三角大头缩到身子下面藏了起来。
那水晶蚕儿迅速异常地爬上蟒蛇身子,一路向上爬行,便如一条炽热的炭火一般,在蟒蛇的脊梁上烧出了一条焦线,爬到蛇头之时,蟒蛇的长身从中裂而为二。
那蚕儿钻入蟒蛇头旁的毒囊,吮吸毒液,顷刻间身子便胀大了不少,远远瞧去,就像一个水晶瓶中装满了青紫色的汁液。
”游坦之追踪蚕儿来到悯忠寺旁的菜地,听到胖和尚训斥这蚕儿,才知道这是那和尚从昆仑山巅带来的,乘和尚离开,游坦之就用葫芦把冰蚕带走。
《天龙八部》第二十九回“虫豸凝寒掌作冰”写阿紫将冰蚕养在瓦瓮之中,虽七月盛暑,殿中的茶壶、茶碗中的茶水等都跟着结了冰,而一些毒蛇毒虫都被冻僵并吸干了汁液。
游坦之的手指被冰蚕咬了之后,这剧毒无比的冰蚕精华被吸入体内,从此他竟然变得百毒不侵。
身有剧毒的星宿老怪丁春秋毒死了众丐,而游坦之屡屡触摸众丐之尸却居然无事,“冰蚕的奇毒已与他体质融合无间”,就连丁春秋本人以带有剧毒的化功大法相击,也无大碍。
后来他陡施毒手击了风波恶一掌,后者中了寒毒竟然极难化解。
故事充满了传奇性和惊险性,还巧妙地表明,即使像游坦之这样的恶人,也可能因为偶然的机遇,因得奇物,而获得上乘的奇特功力。
而倘若没有获得这般功力,游坦之就没有条件去寻萧峰报仇,就不会有第四十一回的与慕容复合斗萧峰,下面的这类众多情节也就难于进行。
由冰蚕还派生出另一类似的奇物——朱眼冰蟾,于是冰蚕与冰蟾两者构成了互证互补之效。
金庸《碧血剑》第十二回则写胡桂南展示他所得到的宝物——两只死白蟾蜍,“这对蟾蜍通体雪白,眼珠却血也殷红,模样甚是可爱”,他介绍说:“这是产在西域雪山上的朱眼冰蟾,任他多厉害的内伤、刀伤,只要当场不死,一服冰蟾,药到伤愈,真是灵丹妙药,无比神奇。
要是中了剧毒,这冰蟾更有去毒之功。
”其中一只冰蟾给身受重伤垂垂将死的孟铮和酒服用之后,使其迅即转危为安,还能呻吟呼痛。
下面,在小说《碧血剑》第十五回中,作者又两次写到另外一只冰蟾的解毒奇效:一次是乞丐左掌被小蛇咬伤,呈现黑色,肿得大了几乎一倍,朱眼冰蟾之口对准伤处,“不到片刻,伤口中的黑血汩汩流下,都滴在雪上,有如泼墨一般。
掌上黑气渐退,肿胀已消,再过一阵,黑血变成红血”。
不久,老英雄程青竹被毒掌伤了右肩,也幸亏能有冰蟾吸出毒气,而冰蟾变黑后,浸在烧酒里,缕缕黑水从其口中吐出,烧酒变黑,而冰蟾又恢复为纯净雪白,这样前后浸换了四碗烧酒,才使程青竹身上黑气褪尽。
金庸小说的冰蚕——冰蟾母题,不是在救火的威力巨大上扩张,而是在解毒的奇效上渲染,这更具有可信性。
而冰蟾的制冷驱毒能量,几乎是不需补充并且源源不尽的。
该小说第十八回还写道,这剩下的一个冰蟾,给奄奄一息的何铁手服用了,尽管袁承志在下决心前还在踌躇:“除非把那冰蟾给她服了,或许还可有救……不过我们靠此至宝解毒,要是再受五毒教的伤害,只有束手待毙了。
”可是还是不忍眼睁睁看着她送命,终于决定给她服用。
明史学家王春瑜先生在此处评点:“义薄云天。
再宝贵,也不及生命宝贵。
”[1]可以说,借助于冰蟾至宝的意象母题,小说把袁承志的侠义形象顺理成章而且有说服力、有特色的凸现出来。
武侠小说写出了人类历史上经久重复的母题,就是人类在前进的历程中需要不断地“挑战”和“应战”,显然,有下毒用毒,就有驱毒消毒。
金庸小说所营构的驱毒宝物——冰蟾,有说服力地表现出那些令人畏惧的剧毒,是如何在驱毒宝物面前瞬时间被化解的。
倘若没有冰蟾,这一切精彩的情节真是不知如何再继续延续发展。
而事实上,冰蟾并非是金庸先生独创,而是渊源有自的。
二民国旧派武侠小说对于冰蚕描写的开创之功如果我们仔细回味,可知金庸笔下的冰蚕描写,较为重视冰蚕的药用功能。
这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与作者重视“用毒”在武侠小说中的叙事作用这一总体倾向有关。
像《侠客行》就极为重视酒的药用尤其是毒药的功能。
该书第十一回写胖瘦二人携带着药酒:“朱红葫芦中是大燥大热的烈性药酒,以‘烈火丹’投入烈酒而化成;蓝色葫芦中是大凉大寒的凉性药酒,以‘九九丸’混入酒中而成。
那烈火丹与九九丸中各含有不少灵丹妙药,九九丸内有九九八十一种毒草,烈火丹中毒物较少,却有鹤顶红、孔雀胆等剧毒,乃两人累年采集炼制而成。
药性奇猛,常人只需舌尖上舐得数滴,便能致命。
”而石破天的腹中却因这毒酒同时喝进,阴阳二毒互相克制,中和融化,被他强大的内力逼到手掌上,成为克敌制胜的利器。
“药用”的深层情结构成了金庸小说重要的母题动机,其也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冰蚕与冰蟾二物小异大同的药用之功,主要就体现在“以毒攻毒”上。
而如果我们不是停留在此,进而追溯早些时候的冰蚕描写,就可以发现其功能上的差异:实际上并非为驱毒之用,而主要是一种“制冷”的作用。
于是,冰蚕意象在此具有的母题效用,不是一种化学、医药上的母题功能,而成为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母题功能。
还珠楼主《青城十九侠》第七十五回写火山口崩裂,熔岩涌出,这火势已经不是五行之水可以浇灭的。
齐灵云奉妙一真人之命,特由东海取来冰蚕和天一真水来此救火,这冰蚕的威力可真是被充分地夸张扩展了,其作为一种灭火的神物:灵云随将大葫芦盖揭开,右肩微侧,手朝前一指,内中飞出一物,形如春蚕,通体雪白,初出长约尺馀,迎风便自暴长丈许,周身银光闪闪,隔老远便寒气侵人,适才酷热立即消灭。
冰蚕出现以后,在空中略一盘旋,飞向前去,晶幕上立现一洞。
蚕口张处,飞出两股尺许粗细的白气,由洞口直射火中,所到之处,宛如滚汤泼雪,狂涛之卷微烬。
蚕口白气兀自喷发不已,转瞬弥漫全幕,不见火影。
约有顿饭光景,灵云一声清叱,冰蚕离幕飞回,自行缩小,钻入葫芦以内。
那座晶幕依旧冰辉清莹,罩在火场之上。
内中火势全都熄灭,火中浆汁已自凝为一片五色斑驳的石地,白气也早被冰蚕退时收转。
灵云重又将小葫芦口对准冰幕行法,将手一招,幕上忽飞起一根极细雨丝,往葫芦口内投去。
(2)原来,这种具有负面“超能量”的冰蚕,在使用上也不是没有讲究的,它还要与“真水”同时运用,先以真水化为冷云压住火焰,使其不聚于一处,再放冰蚕,让冰蚕喷出那“数千年玄冰精英凝结的奇寒之气”,便可更加集中有效地灭火。
这一使用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宝物不可滥用的观念。
三冰蚕崇拜的叙事文本来源推究冰蚕崇拜的叙事文本来源,与金庸小说中一向重视民族之间异质文化交流的趋向,是极为合拍的。
在中国古人记载珍奇异物的名单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是周边偏远地区的宝物。
在这其中,中原的西部——西域,是一个闪烁着迷人的异域风光的宝藏聚集之地;至于东部,因为有海市蜃楼和海上神山的仙话召唤,也充满了仙幻想像的吸引力,冰蚕意象在古代文献中的产地,经历了一个由东部神物到西部神物的变换过程。
因此,冰蚕意象可以说是小中见大,印证了前辈学者关于昆仑神话与蓬莱神话(这里的“神话”当为“仙话”)融合的论断[3],只不过在年代上晚至唐宋时代。
清人陈元龙辑录的《历代赋汇》“玉帛”类里,玉、白环、荆山璞、金、明珠、玛瑙、珊瑚、捣练、回文锦、冰蚕;冰蚕只不过是作为殊方异域珍奇宝贝的一种而已。
该书卷九十八收入唐人王起《冰蚕赋》、张良器《海人献冰蚕赋》等,那么,冰蚕何以能引起唐人的兴趣?王起《冰蚕赋》注意揭示冰蚕的北寒地缘性质:懿北极之寒劲,有珍蚕之处冰。
匪柔桑之是食,匪幽室之是凭。
……海人见影,尧帝斯呈。
伊蠢蠢之繁委,实生生之殊诡。
鼠游冰下,我亦来思。
龟生火中,吾乃异彼。
况乎雪霜是履,鳞角多奇;若解以东风,或泉鱼以共跃,藏诸北陆,幸凌人之见知。
宜乎含章勿改,牵丝有待。
倘来献于九重,必相宣于五彩。
张良器《海人献冰蚕赋》则着力渲染冰蚕神秘来历的仙气,从而把这神物的出现提升到王道清平体现的高度:圆峤之山兮,回踊遐壤,旁临穷海,嘉冰蚕之底贡,彰远人之无怠。
原其禀气斯异,含灵有待麟角,是带育七寸之殊形;雪霜载加,发五彩之异色。
……懿乎生乃因地育,乃非时,四气平分,届严冬而成止,五方异俗,在中国之莫见。
自尧年而效美,暨今日而来思。
足以彰德风之普洽,表王道之清夷。
与此相关联的还有唐人韦执中的《海人献冰纨赋》,以其冰纨是冰蚕之丝织成的,因而被称之为“冰纨”[4]。
不难看出,唐人心目中的冰蚕,带有那种与关中地区相对较远的海洋文化的仙道气息,似乎,处于中外交流鼎盛时期的唐人,仅仅是出自殊域,并不能说明其神奇,而非要说成是遥远东方海上仙洲的出产,是海人的供奉,更加接近六朝时代博物志怪的载录。
可是到了宋代笔记中,则大为异趣,出现了关于冰蚕实质性的明确记载,相对区域化而非国际化的宋代,版图狭小到仅限于中原和东南沿海的区域,因而仅仅提到是出自西域、云南,就足以显得遥远而新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