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足迹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9
【一个半世纪的经典】高希霸半世纪酒吧里只有陈旧的木头桌椅和洒满锯末的地板,踩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吱呀”的响声;一盏老旧的吊灯上积满了厚厚的,上百年的灰尘。
McSorley’s Old Ale House 酒吧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的东村(East Village), 公共交通十分方便,周围居民以年轻人为主,多种族裔,East Village 以反主流文化之都闻名于全美国,是一个历史很久的多元化社区。
初次光顾McSorley’s 的人,特别是女性,可能会对这个酒吧很不以为然。
它的空间并不大,最多可容纳70人。
房间里没有暖气,一台老式的煤炉是仅有的取暖设备;服务生则更像是跑堂儿的,穿着随便,举止粗俗;甚至连收银台也没有……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时尚夜生活的人,McSorley’s 可能并不适合你的口味,但是这里却被认为是纽约乃至全美国最古老的酒吧。
McSorley’s Old Ale House 酒吧开业于1854年,在这里你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就好像是一幕幕历史场景的演绎,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进入McSorley’s,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在一个古董柜的正上方所刻的店训:“Be Good or Be Gone”,意思是“请自重,不然就请离开”,而在另一处地方悬挂着“We Trust”(我们信任)的字样,这些字句里传达出的信息印证了McSorley’s 的经营理念――古朴、简单、友好。
McSorley’s 的古朴在于它历史悠久。
153年前,爱尔兰移民John McSorley 开创了这个酒吧,起名为McSorley’s 啤酒老屋。
那时McSorley’s 仅仅是爱尔兰裔劳动阶层人民的聚会场所――啤酒只卖几分钱一杯还附送奶酪和小脆饼。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很多艺术家来到McSorley’s 写作绘画,使之形成了沙龙的氛围,这些作品至今仍存放于此。
1940年,这个原本卑微的酒吧被人们重新定义,《纽约客》和《生活》等杂志相继对此进行报道,使McSorley’s 从此步入了上流社会。
半世纪的爱自从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晃眼就是二十年。
这二十年不知跑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当然也无法计量得到了多少收获和满足。
这里只想说说这二十年里比较得意的一点。
从1994年起,在我遍及中国大地各个角落的采访拍摄行程里,追寻半世纪的爱成了项重要内容。
所谓“半世纪的爱”,指的是那些结婚成家五十年以上的各民族的老夫妇,以及他们在漫长婚姻生活中所经历的故事。
许多老夫妇几乎没有出过远门一辈子生活在十分僻远的大山深处,有的甚至是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影像。
他们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什么渠道能够讲述他们的故事。
他们有的青梅竹马有的父母包办有的指腹为婚有的童年结发,有的抢亲结婚有的私奔逃婚,有的再结连理,有的相濡以沫,有的若即若离,有的甚至打闹了一辈子仍在一起,有的仅仅为了物质的交换就在一起厮守终身正是他们,构建出了一幅幅近现代中国的生活图景。
这些老人大多出生在二十世纪初叶,他们的婚姻生活几乎可以说就是中国上世纪社会历史的缩影和见证。
中国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新与旧的交替,战争和饥荒,男人和女人,爱和恨,恩和怨,欢乐和痛苦,坦然和忧虑,一切的一切,都蕴涵在了他们的婚姻生活之中。
家庭乃社会的细胞,而家庭的核心就是这些有着漫长婚姻史的老夫妇。
在他们身上容纳了太多生命的元素这些看似平平淡淡的东西,却有着让我震撼、感动甚至敬畏的力量。
和他们沟通通常不会有什么困难,哪怕语言点都不通。
他们那极质朴而简单的人性劈面就能体会到。
我喜欢这种感觉,无法割舍这种沟通给我带来的喜悦。
面对他们你不会有任何压力和烦恼。
在他们的面容上和身上,看不到丝毫傲慢和自大、贪婪和贲怒的痕迹有的只是一种风雨过去之后的平和安详,以及种慢慢累积起来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尊严和沧桑。
十三年坚持不懈下来,我寻访‘半世纪的爱’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二十多个省区,涵括中国五十六十个民族,已有了百多对老人令人难忘的容颜和故事。
在这些容颜后面,我读到了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岁月,读到了一个个或坎坷丰富或平凡单调的人生读到了各种奇异的风俗和难言的情感世界。
邓小平与四川之间,注定有太多的故事。
一口浓浓的川音,伴随了伟人的一生。
邓小平爱吃四川豆瓣、川味回锅肉,直到晚年,既对家乡生产的布鞋情有独钟,又调侃“家乡人给小鞋穿”……1978年:为家乡改革大业指路1978年1月至2月,复出仅半年时间的邓小平便来到四川。
尽管停留的时间不长,但邓小平却亲自为家乡的改革大业添了一把火。
2月初,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题为《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的通讯。
说的是安徽在省委书记万里的带领下,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六条”。
其主要精神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农民搞正当的家庭副业,生产队可以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等。
邓小平在四川听取工作汇报时向省委负责人推荐了这篇文章,接着便去了尼泊尔。
临走时他说:“我在广东听说,有些地方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农民一点回旋余地没有,怎么能行?”四川省领导心领神会,马上派人去安徽学习,很快,四川省委颁布了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十二条”。
也正是此次四川之行,邓小平提到了一个在当时还几乎不为人知的概念——旅游产业。
在与四川省委负责人谈话时,邓小平提出了通过发展旅游业解决返城知青就业问题的建议:解决下乡知识青年问题,要开辟一些就业门路,比如发展旅游事业,可以用很多人。
邓小平还亲自为成都的旅游发展支招:“成都和灌县可以联起来,去游览可以乘汽车,也可以坐直升飞机去,20美金一个客位,票贵一点没关系,人家有钱,就怕你没有直升飞机让人家坐。
”视察期间,邓小平与夫人卓琳、继母夏伯根、女儿毛毛等一起会见了来自家乡广安的代表。
时任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如今家住广安城区春天花园小区的邓欲治老人,就是那次会见的亲历者。
时隔多年后,邓欲治还回忆道:“小平同志说话很实在,从头到尾没讲过一句空话。
比如我汇报说老家那个水库每年都要整治水渠,他就说那多用点石灰、水泥好生砌一下嘛。
”1980年:七十六岁登峨眉1980年7月3日夜,邓小平乘坐的列车穿过秦岭山地,进入广阔的、已经重新显露出勃勃生机的成都平原。
2023年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心得体会2023年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心得体会1我们首先参观了八一广场。
作为南昌乃至江西省政治、文化、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八一广场伴随着南昌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承载了南昌这座英雄城厚重的历史。
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
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也是很有害的。
同样,讲谦虚谨慎并不是缩手缩脚、谨小慎微、不思进取。
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两个务必”新的时代内容,主要是要弘扬这种精神和作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南昌也由此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
为纪念这段历史,于1953年始建人民广场,即今天的八一广场。
当初的南昌是一片由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而今天的南昌到处一片繁荣祥和的景象,八一广场周围如今华灯成行,霓虹闪烁,人们生活井然有序,八一广场也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场所。
在八一广场,有牵着手晒太阳的老人,有带着小孩放风筝的家长,有嬉戏的儿童。
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是一代代的革命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
参观完八一广场,我们又来到了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怀着非常沉重的心情,回顾了中国一段段艰苦奋斗的近现代史。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按照革命历史时期顺序,分为6个部分,10个专题,收藏了2412名著名知名烈士档案资料,重点展示了1500多名著名的英雄事迹。
包括闽浙赣根据地的创立者_,民主革命运动的先锋赵醒侬,江西工人运动先驱陈赞贤,民主革命运动中大学生先驱刘和珍等人。
奋斗的足迹崇高的风范——刘少奇与天津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者:刘素新来源:《求知》 2020年第9期刘素新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他在近半个世纪的光辉生涯中,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建立了不朽功勋。
天津是刘少奇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他曾6次来津领导革命斗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刘少奇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给党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临危受命领导革命斗争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乡炭子冲一户普通农民家庭。
他的青少年时期,中华民族正陷入内忧外患的深重苦难之中。
在五四爱国运动洗礼下,他走上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并在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冬,他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从此,刘少奇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事业。
1928年3月,刘少奇奉中共中央命令首次来到天津,以中华全国总工会特派员的身份,参加全国铁路总工会领导工作,并负责指导中共顺直省委的工作。
5月15日,党中央决定刘少奇参加顺直省委常委,以加强顺直党的领导。
1928年六七月间,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处理顺直问题特派员机构”,指派陈潭秋、刘少奇、韩连会为特派员,代行顺直省委职权,领导北方党的工作。
1928年7月,刘少奇和陈潭秋、韩连会一起主持召开顺直省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改组顺直省委,推举韩连会任省委书记。
刘少奇、陈潭秋以中央特别处理顺直问题专员的名义常驻顺直省委。
这次会议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
但是,会议虽然批判了党内错误倾向,并对一些人给予政治纪律处分,却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1928年12月,中央决定派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部部长周恩来到天津,主持改造顺直党的工作,刘少奇等积极协助周恩来做好工作。
12月下旬,中共顺直省委扩大会议在天津秘密举行。
成长的足迹作文300字【篇一:小学作文:快乐足迹】快乐足迹二十一世纪初的一个秋天,我出生在湖南资江河畔的历史古城——邵阳,在这里,留下了我美好而快乐的成长足迹。
记忆中的我一直呆在妈妈身边,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爸爸是一名军人,为保卫祖国长期在外地,只是到了春节才回家团聚。
爸爸回家常给我带回不少好吃又好玩的新把戏,令我爱不释手。
每次爸爸回来妈妈可高兴啦!我也很期盼爸爸回来带我和妈妈一起做游戏,一起出去玩。
有时我帮妈妈和外婆做点事,她们就表扬我,我心里比喝了蜜还甜!儿时的伙伴亮亮和家宝,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做迷藏和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玩得可开心啦,常常玩得满头大汗忘了时间要妈妈来叫才回去吃饭。
现在我已成长为一名四年级学生并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但我忘不了快乐而美好的童年,那里有我成长的足迹!同学们,你们也和我一样有快乐的童年吗?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吧。
【篇二:那些记忆(300字)作文】精选作文:那些记忆(300字)作文又是一星期过去了。
初冬以快过去一半了。
但就在星期六下午,窗外不知不觉飘起了纯白的雪花。
虽然是下小雪,但是看着这些飘起飘落的雪花,仿佛在看冬天舞蹈大会。
我的心被抚慰着,有浮躁转变成了安静,好像一切都静止了似的,只有雪花还在跳舞。
雪花有的像星星,发出了淡淡光亮;有的像六角星,不知经哪位如此精细的裁剪。
看向远处,一切变得冷清,风呼呼地刮着;近处,是一场舞蹈大会仍在进行着。
这场小雪不到30分钟,便转瞬即逝,舞蹈大会圆满闭幕。
但它所留下的,是我内心持久的宁静。
记忆如歌,唤醒了梦中的小鸟;记忆如画,点缀了温馨的画面;记忆如诗,吟诵了斑斓的色彩。
温暖的记忆,永远都无法忘怀。
温暖的记忆就是这样。
只要世界上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身边的每一幕都有可能成为最温暖的记忆。
所以,大家行动起来,温暖的记忆将会散落在每一个角落。
初二:八一班/丁诺篇一:作文——那些回忆那些回忆??高一(11)班康禄“快买上张俄罗斯的车票,回老家去吧!”腾师傅笑眯眯地说道,我们全班纳闷道??“知道俄罗斯什么最多吗?猪最多,你们还不回老家吗?”哎呀!我们竟然被说成猪。
足迹学第一章足迹学绪论第一节足迹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相关概念:足迹足迹学足迹学的研究对象足迹学研究的内容:♦一、关于足迹的形成和变化的研究♦二、关于足迹特征的研究♦三、关于足迹提搜的研究♦四、关于足迹应用的研究♦五、关于足迹信息交流与管理的研究第二节足迹的形成机制形成足迹的三要素:足迹的造痕客体足迹的承痕客体造痕体与承痕体之间直接相互作用足迹的两种反映方式:塑性形变和物质转移一、足迹的造痕客体♦赤足:足底面直接与承痕客体相互作用形成赤足足迹。
赤足足迹既能直接反映出足型及其他形态结构又能直接反映出足的运动形态,因而对赤足足迹检验,往往能够直接认定人身。
♦鞋袜:鞋袜作为造痕客体形成足迹,是赤足穿着鞋、袜直接与承痕客体接触的结果。
穿鞋、穿袜足迹能够直接地反映出鞋、袜的结构形态,间接地反映出足型和运动特征。
二、足迹的承痕客体范围广泛,其理化性质对足迹的形成、保留、显现和提取均有影响。
1、承痕体硬、质地粗糙。
2、承痕体硬但较光滑。
3、承痕体具有一定的可塑性4、承痕体较软、可塑性差。
5、纸张、纺织品等类的承痕体。
三、形成足迹的力♦内力:肌力、组织被动力、内部反作用力等♦外力:重力、惯性力、支撑反作用力等♦静态足迹半静态的非行走的蹬、踏足迹动态足迹第三节足迹的分类一、按造痕客体种类分类塑料底鞋足迹橡胶底鞋足迹穿鞋足迹皮底鞋足迹布底鞋足迹草底鞋足迹足迹赤足足迹木底鞋足迹布袜足迹穿袜足迹植物纤维线袜足迹动物纤维线袜足迹合成纤维线袜足迹二、按承痕客体表面变化分类立体有色足迹立体足迹立体浅色足迹足迹平面加层有色足迹平面加层足迹平面加层浅色足迹平面足迹平面减层有色足迹平面减层足迹平面减层浅色足迹三、按足迹的反映性分类正常足迹:边缘完整、清晰、特征明显、稳定的足迹。
变形足迹:残缺、模糊、重叠足迹。
所反映的特征是不明显的、不完整的,也是不可靠的。
出现率高于正常足迹。
四、按足迹的搭配关系分类♦单个足迹:不能直接、完整地反映出双足连续的搭配关系或双足的周期运动的一枚或多枚不连续足迹。
史沫特莱:把光辉足迹留在大别山上史沫特莱(Sidney Rittenberg)是一位留在中国大别山的美国人,他的故事如同一个传奇。
他在中国度过了大半个世纪的时光,参与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留下了自己的光辉足迹。
史沫特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革命家,他不仅在政治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还在文化领域有不俗的造诣。
他精通中文,也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因此非常受到中国人的尊重和赞誉。
史沫特莱在中国大别山上经历了许多动荡的历史事件,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他参与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史沫特莱的一生经历了数不清的悲欢离合,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责任。
他深知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对世界的意义,他一直致力于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史沫特莱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他在中国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也在中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温馨的家庭。
他留在了中国,选择了中国的命运,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史沫特莱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美国人,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不分国界”的真谛。
他深爱中国,也为中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史沫特莱留在了中国的大别山上,虽然他的英年早逝让人惋惜,但他留下的光辉足迹却永远闪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他的故事激励着世界上的许多人,他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了正义和公平而奋斗。
史沫特莱故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充满传奇的故事。
他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一份对世界的责任和一种对正义的追求,就一定能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史沫特莱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断努力。
史沫特莱留在了中国的大别山上,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半个世纪的足迹――江苏电力50年图文集(初审稿)50年,半个世纪,江苏电业人辛勤耕耘,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特图:顾智鹏局长头戴安全帽在工地现场的半身照)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几代电业职工的辛勤工作,江苏省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附图一: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调度大楼。
附图二:江苏电网调度中心。
)为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附图三:南京市夜景。
)一、五十年电力工业发展成就辉煌—江苏省严重缺电局面宣告结束。
1997年,长期困扰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严重缺电局面宣告结束。
这是建国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电力工业发展的辉煌成就的显著标志。
1949年江苏全省装机容量总和仅9.94万千瓦,最大机组容量为1万千瓦,(附图老机组历史照片)年发电量为2.21亿千瓦时,全省年用电量1.57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4.5千瓦时;输电线路230公里、最高电压为33千伏,(附图南京江东门配电所历史照片)各城市均由小电厂就近供电,都是孤立的小电网。
(附图解放前南京1.35万伏线路2条)到1998年末,全省500千瓦以上发电装机容量1607万千瓦,居全国省级电网前列;(附表:主要发电厂装机容量)最大单机容量达60万千瓦,年发电量778.79亿千瓦时,年社会供电量785.45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1093千瓦时,供电能力和年供电量均居全国省级电网前列;(附表:各供电企业及供电量)全省已初步形成500千伏电网网架,(附图四:江苏500千伏电网地理接线及主力电厂布局示意图。
)一个联系紧密、输电能力较大、供电可靠性较高的220千伏及以下的输变电网已覆盖全省城乡。
江苏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江苏省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农村电力的发展,不但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劳动条件,且促进了乡村工业的发展。
二、五十年的足迹江苏省电力工业发展的50年,是一段起伏曲折的发展历程。
通过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江苏电业不断发展壮大,今天已跨入中国电力工业发达省份行列。
(一)新中国建立后,江苏电力工业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建设,实现了全省联网、电网统一调度。
江苏省电力工业是十九世纪末叶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而诞生的。
1897年,苏州苏纶纱厂安装38.5千瓦直流发电机供厂内照明用电。
1905年10月镇江民营大照电灯公司两台75千瓦直流发电机投产,开始向社会供电,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公用电厂,亦为全国最早的民营电厂之一。
(附图五:镇江民营大照电灯公司官文。
附图六:1905年10月镇江民营大照电灯公司全景。
)20世纪20至30年代,江苏省办电曾出现兴旺景象,但规模很小,(附图七:1936年南京首都电厂下关发电所新建1万千瓦机组厂房全景)抗日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
各城市均由小电厂就近供电,都是孤立的小电网。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江苏省开始了有计划地发展电力工业。
在电源建设发展方面:江苏省电业部门在整修设备、恢复生产的基础上,(五十年代苏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戚墅堰电厂)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开始有计划的建设电厂,采取扩建与新建相结合的办法,并尽先在电力负荷中心地区扩建老厂,以发挥老企业潜力。
“一五”计划期间开始扩建下关发电厂(附图八:下关电厂扩建后的全景。
)和新建韩庄发电厂。
(附图九:韩庄发电厂建厂开工典礼)至1957年末,新增发电设备2.8万千瓦,全省装机容量为14.43万千瓦,平均年递增4.41%。
“二五”计划期间,江苏电业扩大建设规模。
在南京开始新建全省第一座高温高压南京热电厂,(附图十:南热第一台高温高压机组投产剪彩仪式。
)苏州、镇江开始新建望亭电厂和谏壁电厂。
同时,在苏北地区新建扬州、淮阴和盐城电厂,扩建新海、贾汪、天生港电厂。
这期间共新增发电容量31.6万千瓦,到1975年底,全省共有500千瓦及以上电厂43个、装机容量172.45万千瓦,平均年递增12.75%。
但是在这期间,电力建设落后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重了江苏电力供应紧张的程度,电力已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苏电业部门根据国家建设坑口电站、安装大容量机组、就地利用资源、向外输送电力的建设方针,集中力量新建徐州电厂,(附图十一:70年代徐州电厂建设工地。
)(附图十二:徐州电厂一号机投产剪彩仪式。
)继续扩建谏壁和天生港电厂,安装大容量、高参数机组。
5年共新增发电容量123.75万千瓦。
到1980年底,全省共有发电装机容量296.2万千瓦,比1975年增长71.76%,平均年递增11.43%。
但随着全省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江苏缺电日趋严重,电力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在电网建设发展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各级电力部门积极致力于地区联网工程建设。
1959年,110千伏南京—常州和望亭—常州的输电线路相继投运,110千伏苏南电网基本形成。
1960年,江苏第一条跨越长江的镇江—扬州输电线路建成送电,扬州地区亦联入苏南电网。
同年, 110千伏徐州电网建成。
初步形成南通35千伏电网。
70年代初, 110千伏淮海盐电网初步形成。
70年代中期,110千伏电网开始向市县延伸,35千伏网络逐步向乡镇发展,我省农村电网得到建设与发展。
江苏电力部门根据当时农村经济特点,在农村电网建设中采取了“两条腿”走路办法:在资金问题上,高压电网以国家投资建设为主,地方集资为辅;低压电网则由用电乡村自建、自管、自用。
在电源问题上:以大电网供电为主要电源,县办小火电和乡办柴油机发电为辅助电源,做到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加快了全省农村电网的发展。
在发展110千伏地区电网的同时,全省还兴建了一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逐步把四个地区电网联成一体,至1978年末,形成了220千伏全省电网,实现了江苏全省范围内电力的统一调度(附图十三:镇江五峰山大跨越。
)。
江苏电网东与上海相联,西与安徽接通,南与浙江联接,成为华东电网的一个组成部分。
1978年底,江苏电网年供电量增长到121.9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增加到207.4亿千瓦时。
(二)改革开放后,江苏省电力工业蓬勃发展,成就巨大。
改革开放后,是江苏省电力工业发展最快、最好的阶段。
逐步实行江苏电力工业“五个转变”,开拓了江苏电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1、实行由独家办电向多家办电、电力发展资金由单一的国家投资向筹措内资和利用外资并重转变。
在全国较早地实行了多渠道、多层次办电,按照谁集资,谁用电,谁得益的原则,千方百计调动了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
1983年11月28日,我省由国家与地方合资建设的第一台30万千瓦大机组在谏壁发电厂建成投产。
(附图十四:谏壁电厂电器安装)此后地方和企业加入了投资办电的行业,加快了我省电力建设的步伐,电力装机由小到大,大容量、高参数机组比重显著上升。
1987年全省已有了谏壁、徐州两座百万千瓦的大电厂,谏壁发电厂成为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火力发电厂。
(附图十五:谏壁电厂夜景。
)(附图十六:徐州电厂全景。
)1992年后,利港、常熟、戚墅堰、华能南京、华能南通、华能淮阴、夏港、天生港、彭城等一批大中型发电厂相继建成投产。
(附图十七:利港电厂全景。
)(附图十八:常熟电厂全景)(附图十九:彭城电厂全景)1994年省电力建设一公司创造一年内建成投产4台30万千瓦机组的电力建设纪录。
(附图二十:一公司工人安装转子)华能南京电厂30万千瓦机组1994年投入运行,成为我省首台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
(附图二十一:华能南京电厂一号机)率先在全国采取世界银行国际融资方式正在建设的单机容量60万千瓦的第二发电厂, 1号机组于1998年11月12日投产发电,(附图二十二:扬二厂一号机投产仪式)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电力工业共利用内资267亿元、外资88.5亿元。
(附图二十三:李鹏出席世行扬二厂贷款签字仪式。
)仅“八五”期间,江苏电力工业就完成大中型项目建设投资146.82亿元,相当于“七五”期间的3.5倍,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电力工业的发展,江苏电力基本适应了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至1997年,长期困扰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严重缺电局面宣告结束。
2、实行电力发展由重电源、轻电网建设向电源与电网建设并重、二者协调发展转变。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严重缺电,电力工业在电源建设方面投入较多,电网建设“欠帐”造成电力输送“卡脖子”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电力工业在重视开发电源的同时,工作重点逐步向电源与电网建设并重,二者协调发展转变,不断加大电网建设的投资,使江苏电网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蓬勃发展。
进入80年代,我省初步建成华东电网纵贯全省南北的500千伏网架,开始进入超高压远距离送电的新阶段。
(附图二十四:五十万线路放线)(附图二十五:工人在高空导线上作业)“九五”后三年,江苏电网投资150亿元建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其配套的一批220千伏输变电项目。
其中投资52.2亿元建设山西阳城至江苏淮阴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开工建设,(附图二十六:扬淮线设备进口合同签字仪式或地理接线示意图)该工程线路穿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5省的25个市县,线路总长达1700多公里;(附图二十七:太行山上的500千伏铁塔、线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总投资为76.93亿元的华东江苏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已经原国家计委批准,部分项目已开工;(附图二十八:华东江苏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设备招标仪式)(附图二十九:华东江苏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地理接线示意图)投资17.78亿元在省内建设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配套的一批220千伏输变电项目,部分工程正抓紧开工建设。
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500千伏电网网架,建成投入运行50万变电站5座、线路1811公里。
(附图三十:陈焕友书记等领导在500千伏东善桥变电站视察)(附图三十一:铁塔群)分布在全省各地的220千伏变电站已超过100座,220千伏线路线路达到6898公里。
到1998年底江苏电网供电最高负荷和年供电量分别达到1186.5万千瓦和778.45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加了5倍和5.7倍,供电能力和年供电量均居全国省级电网前列。
江苏电力部门重视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为占全省经济半壁江山的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80年代后,江苏广大农村电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84年开始推行用电标准乡(镇)、标准村建设,至1997年底全省已建成用电标准县57个,全省建成农村电气化县52个,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附图三十二:太仓农村110千伏变电站)(附图三十三:村头竖起了分散、就近配臵的柱上式变压器)(附图三十四:标准的380伏三项四线进了农家)从1992年开始实施县级调度自动化实用化建设,至1997年底全省64个县已全部通过验收,(附图三十五:某县调室)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
至1998年,全省县及县以下社会用电量已达433.09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