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3.7 地形和地形图同步练习 (
- 格式:doc
- 大小:342.50 KB
- 文档页数:7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提纲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例)。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
(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②①④③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②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③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④地球是个球体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7.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重点内容)①“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②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驶来帆船的船帆比船身先出现)③月食时,日光投影是弧形的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⑤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⑥登高而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二、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略长)1、在太空上看地球很圆的原因: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相差很小。
2、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三、地球的内部结构:(重点内容)1、从外向内: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最薄,地核最厚)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3、地核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地轴与水平面呈66.5°夹角)二、经线和纬线:1、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又称:子午线)2、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经线纬线形状特征半圆圆位置关系相交于南极和北极相互平行长短等长不等长(赤道最长)指示的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最大度数值180°90°0°的确定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赤道度数的变化规律向西向东各180°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分布规律无数条,除0°和180°外,其余的都有2条无数条,除0°外,其余度数的纬线有2条划分半球的界线20°W、160°E赤道(0°纬线)3、东半球包括:0°∽160°E和0°∽20°W;西半球:160°E∽180°E和20°W∽180°W北半球:北纬0°∽90°N南半球:南纬0°∽90°S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0°∽30°30°∽60°60°∽90°三、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经纬网(作用:能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四、地图1、地图的三要素:⑴比例尺⑵方向⑶图例与注记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要点第一节: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 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 千米,仅差0.33%(所以地球仪制成了正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 千米;赤道长约 4 万千米。
2.有些什么事例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呢?(1)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注意:日食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2)登高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
(3)轮船的远去和返回。
(4)麦哲伦环球航行。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的照片。
等3.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地壳最薄,平均厚度17 千米;地核最厚,4.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地核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第二节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是一个正球体。
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是假想的轴;(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2.纬度的划分:3.经度和纬度:3.东半球包括:0°——160° E 和0°——20° W;西半球包括:160° E——180° E 和20° W——180° W4.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 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5.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6.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整理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在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象驮着,站在龟背上;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大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现在,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稍扁的球体,赤道略鼓。
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仅差0.33%。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地球内部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二、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可以通过许多现象进行证明,例如地平线、月食、登高望远、帆船、天涯海角、时差和北极星等。
3.2 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
经线等长,为半圆。
在南北两极之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纬线不等长,为整圆。
国际上规定,通过___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
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北纬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南纬90°就是南极。
根据纬度的不同,可以将地球分为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和高纬度(60°-90°)。
二、地图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地图的三要素是:图例和注记、方向、比例尺。
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图上距离的图例。
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比较粗略。
地图的方向常用三种方法来表示: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靠北极端的指向为北,经线靠南极端的指向为南;有的地图用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一般地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地球的形状1.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2、现在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仅差0.33% ,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
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平线是弧形的登高望远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天涯海角走不到边4、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
其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全部为海洋)。
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并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形成海沟、海岭、巨大的山脉(分界线),所以板块边界(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多火山、地震。
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2 地球仪和地图(重、难)一、地球仪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
经线等长,为半圆,指示南北。
2.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纬线不等长,赤道最长向两极变短,为整圆,指示东西。
3.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市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4.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
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
5.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
北纬90°就是北极。
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
南纬90°就是南极。
6.纬度从赤道算起,把0°定为赤道,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
7.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即20°W和160°E8.划分南北半球的纬线是:0°纬线,即赤道9.低中高纬度的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二、地图1. 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示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后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
七上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1)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中国人:a.盖天说: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和“天如斗笠,地似覆盘”);b.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②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首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设想;③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这是对地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④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初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⑤现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椭球体,蓝色是,白色是。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①远去的帆船总是先消失,后消失;②驶来的帆船总是先出现,后出现;③ (填“走得到”或“走不到”)到天涯海角;④站的高,看的远-----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⑤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⑥;(最早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⑦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注意:太阳东升西落(填“能”或“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只能说明地球绕太阳自转。
(3)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探索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对比实验结论:①铅笔在木板上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长度(有或没有)变化。
②铅笔在篮球表面从最高点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填“笔尖”或“笔尾”)先消失,这与海岸上远去的帆船(填“桅杆”或“船身”)先消失的情况相似,这说明地球的形状是的。
2.地球的大小(1)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 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①地球半径:赤道半径 km ,两极半径 km ,仅差 %②地球赤道周长: 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③地球表面积: 平方千米3.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从外到内(地表到地心)把地球分为 (蛋壳)、 (蛋白)和 (蛋黄)三个圈层。
①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
②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分为 和 。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提纲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5.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0.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1.纬线和纬度:(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与赤道平行。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3)北Array纬、南纬各有90°。
2.经线和经度(1)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整理1.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2.地图三要素是:图例和注记、方向、比例尺。
3.比例尺①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图上距离的图例。
②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 1:10000,即 1 厘米表示 1 千米以下。
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 1:1000000,即 1 厘米表示 10 千米以上。
中间的称为中比例尺。
③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
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比较粗略。
4.比例尺的表现方式地图的方向常用三种方法来表示:(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靠北极端的指向为北,经线靠南极端的指向为南。
(2)有的地图用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
(3)一般地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三种定向法 :一般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
3.3 组成地壳的岩石通常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
岩浆岩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常见有玄武岩,花岗岩。
2.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
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
3.变质岩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化而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结构。
常见的有石灰岩,板岩,大理岩。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一、地壳变动的证明:意大利那不列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情况悬崖峭壁上岩石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
二、火山1.概念: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火山爆发是地热或内能释放的强烈显示.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喷发物。
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火山口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叫岩浆岩。
3.7 地形和地形图
一、填空题
1.陆地地形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种。
2.高原海拔一般在________米以上,顶面平坦宽广。
丘陵海拔一般在________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________,相对高度一般在________米以下。
3.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叫做________图。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______;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______。
5.填表比较等高线地形图:
6.世界上最大的峡谷——________峡谷是由于________高原的不断抬升和________江年复一年的冲刷而形成的。
7.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
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________。
流水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许多________。
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会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
8.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
9.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___________和________。
10.地球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对地形的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________,填平________,使地表趋于________。
二、选择题
1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颜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 )
A.山地B.丘陵C.平原D.高原
12.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的地形是( ) A.平原B.高原C.山地D.丘陵
13.下列表示盆地的是( )
A B C D
14.下列现象与其形成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雅安地震——人类活动B.四季更替——地壳运动
C.海陆变迁——太阳活动D.地形变化——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15.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是( )
A.流水冲刷的结果B.泥沙堆积的结果
C.风力侵蚀的结果D.冰川侵袭的结果
16.下图中,甲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
A.山顶B.山谷C.陡崖D.鞍部17.如图所示,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主要是( )
A.流水冲刷的结果B.泥沙堆积的结果
C.风力侵蚀的结果D.海水溶蚀的结果
18.读下图,在①②③④四点中,坡度最陡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改革开放以来,该地柑橘园、水稻田逐渐转变为工业园区,据此完成19~20题。
19.图中甲村西北的A处的主要地形类型为( )
A.山地B.丘陵C.盆地D.高原
20.若图中有条小河,则其落差不可能超过( )
A.300米B.400米C.500米D.600米
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21~22题。
21.某中学地理兴趣班计划分甲、乙、丙、丁四个小组沿图中四条线路进行攀登活动,你认为哪个小组的攀登线路坡度最缓( )
A.甲B.乙C.丙D.丁
22.四个小组进行攀登活动时,沿哪条线路攀登的小组可能看见河流( )
A.甲B.乙C.丙D.丁
23.北欧挪威峡湾的形成是( )
A.流水冲刷的结果B.泥沙堆积的结果
C.风力侵蚀的结果D.冰川侵蚀的结果
24.温州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
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B.流水C.风力D.海浪
25.下列对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描述正确的是( )
A.④处为峭壁B.①处比②处海拔低
C.⑤处是山脊D.③处为盆地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26~27题。
26.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
A.山脊、山顶、陡崖、山谷B.山顶、山脊、山谷、陡崖C.山谷、陡崖、山顶、山脊D.陡崖、山谷、山脊、山顶27.甲村所在虚线区域内的地形类型是( )
A.平原B.丘陵C.高原D.山地下图是某山地等高线地形图。
据图回答28~29题。
28.图中虚线处所示的地形是( )
A.陡崖B.鞍部C.山脊D.山谷29.该地山峰的海拔不会超过( )
A.280米B.290米C.300米D.310米
参考答案
1.山地平原盆地丘陵高原
2. 500 200~500 缓 100
3.等高线地形
4.陡缓
5.
6.雅鲁藏布青藏雅鲁藏布
7.流水沟壑纵横溶洞平原三角洲
8.风蚀城堡沙丘
9.角峰冰斗谷
10.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高山深谷平坦
11.C 解析: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用绿颜色表示平原,用蓝色表示海洋。
12.B 解析: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13.B 解析:A图越到中心,海拔越高,是山峰;B图越到中心,海拔越低,是盆地;C图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处,是山脊;D图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处,是山谷。
14.D 解析:雅安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运动的结果;海陆变迁是地壳升降的结果;地形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5.A
16.C 解析:据图可知;甲地位于多条等高线汇合处,是陡崖。
17.A
18.D 解析: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的陡缓:等高线越密,坡越陡;等高线越稀,坡越缓。
据图可知④处等高线最密集,因此坡度最陡。
19.A
20.D 解析:图中等高线之间相差100米,山峰位于500米等高线以内,因此山峰的高度不会超过600米。
图中东南濒临海洋,这里海拔一般是0米,因此小河落差不可能超过600米。
2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高线的特点,即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图中丁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缓。
22.C 解析:本题实际上主要考查的是地形部位的判断。
因为河流一般发育于山谷中,而四条线路中,只有丙处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处,为山谷,可发育成河流。
23.D
24.B 解析:江南水乡特有地形的形成与流水对地表的侵蚀有关。
25.A 解析:①处位于240米等高线上,②处位于200米等高线上,因此①处比②处海拔高;⑤处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处,是山谷;③处位于两座山峰之间,是鞍部;④处等高线汇集,是陡崖,这里地势险峻,为峭壁。
26.B 解析:根据等高线特征判断①是山顶,②是山脊,③是山谷,④是陡崖。
27.A 解析:甲村所在虚线区域内地势平坦,属于平原。
28.D 解析:图中虚线凸向海拔高处,该处地形是山谷。
29.C 解析:据图可知,图中等高线之间相差10米,因此山峰的海拔不会超过3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