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藏工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21.00 KB
- 文档页数:11
前言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是石油工程课程设计的一部分,是本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综合学生三年来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生产实习所获得的知识,对给定的油藏,进行油藏工程设计,从而接受油藏工程师的初步训练和工程意识的培养。
由于学生平时所学知识都是分门别类和抽象的,与实际应用还相差甚远,如何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学生需要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工程能力的学习环节,课程设计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良好机会。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油藏,因此,通过一次课程设计,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工程问题。
但是,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两个油藏,每一个油藏工程设计都要经历类似的步骤和程序,油藏工程设计的方法和原理都是相通的,因此,任何一个油藏的工程设计都能够让学生得到油藏工程师最基本的训练。
油藏是一个深埋地下而无法进行直接观察和描述的地质实体,人们所说的油藏都是根据各种间接资料所描述出来的概念模型。
资料有多寡,思路有不同,方法也迥异。
因此,不同时间,不同人做出的油藏工程设计也必将有所不同。
油藏工程的课程设计并不要求学生拘泥于局部的细节,而是要学生对设计有一个宏观和整体的把握。
只要设计思路正确,设计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现有资料,并灵活运用了所学理论和方法,设计就是一个好的设计,课程设计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个油藏的发现是以油藏上第一口油井的出油为标志的,第一口出油井通常称为发现井。
在油藏被发现以后,即进入油藏开发阶段。
一个油藏的开发,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油藏发现、油藏评价、开发方案设计与实施、开发监测与调整,油藏废弃。
油藏开发之前,首先要做开发方案设计,对油藏开发做出全面部署。
油藏往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同一地质背景下形成的若干个油藏组成一个油田。
石油开发实际上并不是以一个油藏为研究对象的,而往往以一个油藏组合即一个油田为研究对象,所以,以油藏工程设计在矿场上通常被成做油田开发设计。
【专业介绍】石油工程专业最好的十所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基本信息专业名称:专业代码:门类:学科:学历层次:授予学位:学制:石油工程081502工学矿业类本科工学学士未明石油工程专业前十所大学排名位列低校名表示1西南石油大学2东北石油大学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长江大学7西安石油大学8重庆科技学院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0常州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简介石油工程(本科类)石油工程专业是由原本科专业目录中的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三个专业整合而来的,所以石油工程专业所学习和研究的也主要是这三个方向:1.钻井工程,又称油气井工程,主要利用石油机械设备和技术,将地层钻成具有一定深度的园柱形孔眼(即“井”),其目的是确切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正确判断储油构造,并利用“井”来开采油气;2.采油工程,又称油气田开发工程,是油田开采过程中根据开发(开采)目标通过油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总称,其中如何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是油田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3.油藏工程,主要研究油藏(包括气藏)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运动规律和驱替机理,拟定相应的工程措施,以求合理地提高开采速度和采收率。
石油工程专业就是我校1990年已经开始录取的首批本科专业之一,由油气井工程和油气田研发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提振,就是学校重点石油主干专业,目前主要存有三个专业方向(即为“课程模块”),分别为油气井工程、油气田研发工程和海洋石油工程方向。
2021年成为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整体上已达到国内同类专业领先水平。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石油工程基本技能,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石油工程的工程设计、生产施工、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和生产管理工作,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油气井工程和油气田开发生产技术难题,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普通地质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油层物理、油田化学工程、渗流力学、钻井工程、完井工程、油藏工程、采油工程、提高采收率基础、综合录井技术、石油工程新技术。
固态流化采掘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多相非平衡管流特征魏纳;赵金洲;孙万通;周守为;张烈辉;李清平;付强;吕鑫;郑利军【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8(38)10【摘要】由密闭管线将破碎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颗粒向上输送至海面平台,是固态流化采掘水合物藏工艺流程的核心环节,但水合物固相颗粒在上升过程中受到温度升高、压力降低的影响,至某一临界位置将会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井筒中的流动变为复杂多相非平衡管流,进一步加剧了井控、固相输送等安全风险.为了研究水合物在上述过程中的动态分解规律,通过建立井筒温度和压力场、水合物相平衡、多相上升管流中的水合物动态分解、耦合水合物动态分解的井筒多相流动数学模型,提出了数值计算方法并予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应用数值模型分析,得到了不同施工参数条件下的液相排量、固相输送量(日产气量)、井口回压对多相非平衡管流的影响规律;②提出了基于多相非平衡管流特征的现场施工措施,适当提高固相输送量可以提高天然气产量,应同时增大液相排量、施加井口回压来保障井控安全.结论认为,该项研究成果为施工参数优化和井控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其他海区水合物藏固态流化采掘多相非平衡管流预测提供了手段.【总页数】10页(P90-99)【作者】魏纳;赵金洲;孙万通;周守为;张烈辉;李清平;付强;吕鑫;郑利军【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全球首次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工程参数优化设计 [J], 周守为;赵金洲;李清平;陈伟;周建良;魏纳;郭平;孙万通2.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藏固态流化采空区安全性评价 [J], 伍开松;王燕楠;赵金洲;周守为;陈柯杰;沈家栋;郑利军3.固态流化采掘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藏破碎参数的优化设计 [J], 王国荣;黄蓉;钟林;王雷振;周守为;刘清友4.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大型物理模拟实验 [J], 赵金洲;李海涛;张烈辉;孙万通;伍开松;李清平;赵军;吕鑫;王国荣5.固态流化采掘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藏的水平管段固相颗粒运移特征 [J], 李蜀涛;魏纳;李海涛;庞维新;席永钊;郑利军;付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8年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钻井:1、井身结构设计的内容a)确定套管的层数b)确定各层套管的下深c)确定套管尺寸与井眼尺寸的配合2、合理完井的要求①油、气层和井筒之间应保持最佳的连通条件,油、气层所受的损害最小;②油、气层和井筒之间应具有尽可能大的渗流面积,油、气入井的阻力最小;③应能有效地封隔油、气、水层,防止气窜或水窜,防止层间的相互干扰;④应能有效地控制油层出砂,防止井壁垮塌,确保油井长期生产;3、司钻法压井(定义)第一步(第一循环周):在平衡地层压力的情况下循环排出受污染的钻井液。
第二步:加重钻井液,然后用加重后的钻井液循环压井(第二循环周)4、钻柱设计三种方法由方钻杆、钻杆、钻铤等基本钻具组成,并用配合接头连接起来的入井管串称为钻柱。
①确定钻铤长度Lc②从(钻铤)开始,由下而上确定钻杆可下长度③由管材规范、钢级计算Pw④计算允许的最大静拉负荷Pa⑤计算每段钻杆的许下深度,并决定实际的下入长度⑥下部钻柱进行抗外挤强度校核。
5、司钻性(名词解释)6、水力参数设计原理7、水力参数设计步骤(P165 )(1)根据理论计算法或实测法,求得循环压耗系数m和n;(2)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定最小排量。
8、钻井液流变参数在外力作用下,钻井液流动和变形的特性。
如钻井液的塑性粘度、动切力、表观粘度、有效粘度、静切力和触变性等性能都属流变性参数。
采油:1、采收率定义及影响因素采收率: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2、压裂液分(前置液)(携砂液)(顶替液)3、水力压裂和酸压的增产机理压裂酸化:在高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在地层内形成裂缝,通过酸液对裂缝壁面物质的不均匀溶蚀形成高导流能力的裂缝。
水力压裂:裂缝内的支撑剂阻止停泵后裂缝闭合,酸压一般不使用支撑剂,而是依靠酸液对裂缝壁面的不均匀刻蚀产生一定的导流能力。
4、5、水处理措施:水源不同,水质不同,水处理的工衣也就不同。
现场上常用的水质处理措施有以下几种。
(1)沉淀(2)过滤(3)杀菌(4)脱气(5)除油(6)曝晒。
316L不锈钢的价电子结构与拉伸性能马含悦;李春福;黄春蓉;杨阳;杨立辉;唐玲【期刊名称】《机械工程材料》【年(卷),期】2013(037)011【摘要】基于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研究了316L不锈钢在模拟井下不同温度场中的价电子结构与其拉伸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运用价电子理论计算得到的价电子结构参数σ、na'、Sc、N1与动态拉伸试验的结果相吻合,这些参数从微观层次揭示了在不同温度下,316L不锈钢价电子结构与其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在讨论影响材料某一宏观力学行为的价电子结构参数时,应将其看作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总页数】6页(P68-72,81)【作者】马含悦;李春福;黄春蓉;杨阳;杨立辉;唐玲【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成都610041;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成都610041;北京兴油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100083;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设计院,克拉玛依834000;兰州石化乙烯厂,兰州73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11.1【相关文献】1.选区激光熔化成形316L不锈钢微观组织及拉伸性能分析 [J], 尹燕;刘鹏宇;路超;肖梦智;张瑞华2.选区激光熔化成型316L不锈钢微观组织及拉伸性能分析 [J], 尹燕;刘鹏宇;路超;蔡伟军;肖梦智;张瑞华;屈岳波3.烧结316L不锈钢粉末多孔材料拉伸性能的研究 [J], 许飞;焦磊;张娟4.SLM工艺参数对316L不锈钢试件拉伸性能的影响 [J], 张争艳; 楚蓓蓓; 王磊; 高铁红5.激光扫描角度对316L不锈钢成型件拉伸性能和致密度的影响 [J], 楚蓓蓓; 张争艳; 高铁红; 杨志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藏物理与油藏工程学后感文/李传亮中国的石油教学课程体系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前苏联的课程体系,另一个是欧美国家的课程体系。
苏联是一个封闭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不对外开放,其课程体系也是完全独立的,比如他们用m表示孔隙度,而欧美国家的课程体系是开放的,符号体系也是统一的。
我国解放初期的石油教学体系完全照搬苏联,把他们的教案、教学大纲、教材拿来直接使用。
后来和苏联闹翻,和欧美国家发展关系,开始学习欧美国家的课程体系。
这是参考,不是抄袭。
所以中国的石油教学体系是苏联和欧美国家的混合产物。
中国开始有《钻井工艺》、《采油工艺》、《油层物理》、《油田开发》等教材,这都是苏联的课程名称,后来与美国建交后,《钻井工艺》改成了《钻井工程》,《采油工艺》改成了《采油工程》,《油田开发》改成了《油藏工程》。
《油层物理》一直没有改,因为欧美国家没有对应的课程,他们是两门课,即《石油流体性质》和《岩心分析》或《岩石物理》。
虽然中国目前的课程体系偏向欧美,但仍存留苏联的影子。
中国的石油高校开始设有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两个专业,没有油藏工程专业。
中国最早开设油藏工程专业的大学是东北石油大学,1979年招收第一批学生,当时还采用苏联的专业名称,叫油田开发,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个专业主要学习关于油藏工程的内容,而避开了采油方面的知识,主要课程有《油层物理》、《渗流力学》、《油田开发》、《油藏数值模拟》。
课程体系中还没有《油藏工程》,而是苏联的课程名称《油田开发》。
西南石油大学于1983年设立油藏工程专业,比东北石油大学晚了4年,也就是在我毕业去西南读研究生那年才开始招生的。
有意思的是,西南第一届油藏工程专业的学生同时学习了《油田开发》和《油藏工程》,实际上两门课程只是名字不同,内容则基本相同。
84级继续学习《油田开发》,85级以后则全部改成《油藏工程》了。
其他的大学也都在这之后陆续开设了油藏工程专业。
不幸的是,油藏工程专业只存活了很短一段时间,1994年三个专业合并成一个大专业,统称为石油工程。
前言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是石油工程课程设计的一部分,是本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综合学生三年来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生产实习所获得的知识,对给定的油藏,进行油藏工程设计,从而接受油藏工程师的初步训练和工程意识的培养。
由于学生平时所学知识都是分门别类和抽象的,与实际应用还相差甚远,如何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学生需要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工程能力的学习环节,课程设计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良好机会。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油藏,因此,通过一次课程设计,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工程问题。
但是,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两个油藏,每一个油藏工程设计都要经历类似的步骤和程序,油藏工程设计的方法和原理都是相通的,因此,任何一个油藏的工程设计都能够让学生得到油藏工程师最基本的训练。
油藏是一个深埋地下而无法进行直接观察和描述的地质实体,人们所说的油藏都是根据各种间接资料所描述出来的概念模型。
资料有多寡,思路有不同,方法也迥异。
因此,不同时间,不同人做出的油藏工程设计也必将有所不同。
油藏工程的课程设计并不要求学生拘泥于局部的细节,而是要学生对设计有一个宏观和整体的把握。
只要设计思路正确,设计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现有资料,并灵活运用了所学理论和方法,设计就是一个好的设计,课程设计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个油藏的发现是以油藏上第一口油井的出油为标志的,第一口出油井通常称为发现井。
在油藏被发现以后,即进入油藏开发阶段。
一个油藏的开发,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油藏发现、油藏评价、开发方案设计与实施、开发监测与调整,油藏废弃。
油藏开发之前,首先要做开发方案设计,对油藏开发做出全面部署。
油藏往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同一地质背景下形成的若干个油藏组成一个油田。
石油开发实际上并不是以一个油藏为研究对象的,而往往以一个油藏组合即一个油田为研究对象,所以,以油藏工程设计在矿场上通常被成做油田开发设计。
本次油藏工程设计分为两章内容,分别是油藏评价、油藏工程设计。
第一章油藏评价第一节油藏概况XN油藏地处西南地区腹地,地面交通方便,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较高。
油藏位于西南盆地中央隆起为三叠系上统地层。
该地区在首次地震勘探以后认为可能含油,并于2000年1月完成第一口探井X1井,完钻深度5000m,7″套管完井。
并于同年4月对4820m—4840m进行完井测试,测试结果为折算日产油200t,日产气2.1×104m3,油为中质原油。
从而转入对XN油藏的正式开发。
现在油区内二维地震测网密度已达1×1km.第二节油藏地质特征2.1 构造特征从图,背斜长半轴2.9km,短半轴100m。
背斜呈南北走向,两翼倾角分别为2.29°,3.43°近于水平,中央稍微隆起。
储层岩石厚度为20m,背斜顶端位于地层4720米深处,溢出点深度4800米。
如图,断层东西走向,向东北弯曲,在X1井,X2井直线方向上断层倾角为0.46°,基本是水平断开的逆断层,断裂面为弯曲面。
图图2.2 储层特征XN油藏储岩石电阻率为3.8Ωm.储层岩石颗粒粒度分布见表,为中等非均质。
2.3 油层特征XN 油藏储层岩石属于砂岩,从X1和X2井岩心取样分析可以知道砂岩的成分为:石英:76%,长石:4%,岩屑:20%(其中:泥质:5%,灰质:7%)。
分析180块样品,分析数据得出储集层粘土矿物平均粘土含量3.83%,其中:高岭石:75%,绿泥石:83%,伊利石:15%,蒙脱石:2%。
2.4 油藏流体性质XN 油藏为底水油藏,油水界面位于4870m ,油层渗透率为0.21μ㎡,为中等渗透率。
该油藏为边水油藏,油水界面位于地深4770米出,油层厚度为20米,其中X1井打通油层,X2穿越油水界面。
由相渗曲线及毛管压力曲线分析可以得出储层束缚水饱和度为30%,残余油饱和度为25%。
2000年06月20日对X1井油水常规物性PVT 取样综合分析,取样井:取样深度:4800.0m ,分析结果:MPa P b 10=,08.1=oi B ,2080.0cm g =ρ,286.0cm g os =ρ,MPa C 40106-⨯=,s mPa P b o ⋅=0.1)(μ,s mPa P i o ⋅=5.1)(μ。
2000年06月30日对X1井分离器取原油样品分析,分析结果:s mPa os ⋅=5.6μ,287.0g os =ρ,C T s ο20-=,含蜡:4.03%,含硫:0.7%,胶质+沥青质:10%,初溜点:50°C 。
2000年06月30日对X1井进行天然气取样分析,取样点为分离器分析结果%,20%,1%,3%,4%,6%,40,98.0254321=======N C C C C C g s CO 2=25%。
2000年06月对X2井进行地层水取样分析,取样点为测试器,分析结果:ppM HCO ppM SO ppM Cl ppM M ppM C ppM N g a a 569,23,148220,502,8935,8464132422=====-+-+++5.6,10.13==pH cm g w ρ。
由取样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地下水类型是海洋环境的地下水。
2.5 渗流物理特征对岩石润湿性进行测试,取80块样品分析得出的平均数据为:吸水指数:0.70,吸油指数:0.10。
说明岩石为强水吸性,亲水岩石。
图1.2.4 储层岩石颗粒粒度分布10203040含量(%)油藏的相渗曲线见图1.2.5,对岩心作相对渗透率测试,分析数据得出油水相渗曲线。
在等渗点相对渗透率为0.155,等渗点含水饱和度为59.7%,残余油饱和度为0时水相相对渗透率为0.3,表明水的渗流能力中等,进一步说明岩石亲水性较强。
毛管压力曲线见图1.2.6,根据测试数据分析得出毛管排驱压力较小,约为0.0005MPa ,饱和中值压力约为0.02MPa ,最小湿相饱和度为30%,低斜直线段倾角较小,表明岩石孔隙度较大,油相进入岩石较容易,岩石粒度分选好,孔隙分布均匀。
根据相渗曲线特征数据 由wc or wc D S S S E ---=11得 其中:E D ——水驱油效率;wc S ——束缚水饱和度;or S ——残余油饱和度。
驱油效率约为0.643,为高驱油效率油层。
此外还对岩石润湿性进行了测试,其结果为:敏感性指数:SI=(ki-k )/ki ,速敏指数SIv=0.08,水敏指数SIw=0.10。
进而分析得出该油层为弱速敏,弱水敏油藏2.6 油藏压力和温度在油藏3300米到4800米深井段做压力测试,在压深关系曲线(见图,油层压力方程为P 0=7.83D+15(油相压深表示),压力系数为0.89为正常压力,同时分析得出油藏位于同一压力系统.在油藏3300米到4800米深井段做温度测试,在压温关系曲线(见图,原始地层温度即为实测地层温度。
第三节 储量计算与评价3.1储量参数论证本油藏面积由XN 油藏砂岩顶面构造图描出圈闭面积,然后在坐标纸中查格计算出面积,计算的面积为10.692km (见图1.3.1 XN 油藏砂岩顶面构造图)。
油藏的高度由测井数据可知道为20m 。
油藏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由测井数据根据算术平均法可以确定为20%和0.205μ㎡。
油藏储量计算的其他数据由PVT 取样综合分析数据和原油性质数据可以知道原油地层体积系数为1.08,地面标准脱气原油密度为0.862cm g ,气油比由试采和PVT 取样综合分析数据可知道是8633/m m图1.3.1 XN 油藏砂岩顶面构造图3.2 储量计算原油储量可由式 oios wc O B S h A N ρφ)1(-= 1.3.1 其中:N ——油藏地质储量,t ;O A ——油藏含油面积,3m ;h ——储集层厚度,m ,计算公式为n h h j ∑= 1.3.2 wc S ——油藏束缚水饱和度,小数;os ρ——地面脱气原油密度,2cm g ;oi B ——原始条件下的地层原油体积系数,无量纲;o Ω——石油地质储量丰度,2/km t溶解气储量的计算公式为式1.3.3 oisi os wc O s B R S h A G ρφ)1(-= 1.3.3 其中:s G ——溶解气地质储量,3m ;si R ——原始条件下地层原油溶解气油比,33m m ,计算公式为os V V gs si R = 1.3.4 其中:gs V ——原油溶解的气体体积(地面条件下),3m ;os V ——地面脱气原油体积,3m ;3.3 采收率预算现场常用经验公式进行预测:其中:R E ——采收率;K ——储层渗透率,D ;o μ——原油粘度,s mPa ⋅-310;=40.93%3.4 储量评价(1)储量规模t N 71052.2⨯= 381063.21m G ⨯=属于中型油田(2)储量丰度 )/(1035.269.10105.25152640km t A N O ⨯=⨯==Ω为高丰度 (3)储层埋深m D 4000>属于超深层油气藏(4)地层压力系数8.0=α 2.18.0<≤α 属于正常压力(5)单位厚度采油指数 65.02050.797=⨯=⋅∆=h P q J 为中等产能 (6)流度μk s mPa m K ⋅⨯===-/107.1365.1205.023μμλ为高流度 (7)储层孔隙度%20=φ为高孔隙度(8)储层渗透率2205.0m K μ=为高渗透率第二章 油藏工程设计第一节 产能分析1.1 单井产能油井产能大小是通过单井产能试井测试资料分析加以确定的,矿场上通常将稳定试井资料或非稳定试井资料整理成油气井产能曲线或IPR 曲线,然后确定油气井的采油指数、产水指数、油井最大潜能、气井绝对无阻流量等。
产油指数J 可由27.276.478.4960126=--==θtg J 得出。
1.2 油藏产能分析油气藏的产能是油气井产能的总和,由于油藏各个部位各个层段的产能还有很大的差异,从钻井试油分析情况来看,XN 油藏属于正常压力下背斜油气藏,且顶部产油气,在背斜的翼部产量相对较低,受边水控制,在一定程度下易产水,地下-4770米为油水界面。
1.3 油层伤害X1井压力恢复测试数据由曲线分析得:直线拟合公式为:y = 0.3206x + 50.019表皮系数S=⎥⎦⎤⎢⎣⎡---9077.0lg 151.12w t wf wsh r C K m P P φμ 84.1=>0说明油层受到了污染其中:)(107.51053.07.01061444----⨯=⨯⨯+⨯⨯=+=MPa S C S C C wi w oi o t就损害原因可以归纳为外界流体进入油气层所引起,其损害机理:当井眼中流体的液柱压力大于油气层孔隙压力时,固相可以会随液相一起被压入油气层,从而缩小油气层孔道半径,甚至堵死了孔喉造成油气层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