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1、实验内容:观察研究土壤、实验器材:湿土块、含较多腐殖质的土壤、餐巾纸、烧杯、水、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实验步骤:1.分组研究土壤成分。
a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b将刚才的土块放入水中,边搅拌边观察,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c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2.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实验结论: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水、空气、腐殖质、沙粒、黏粒。
2.实验内容: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实验器材:沙土、黏土、壤土、土壤过滤器、水、纱布、量筒实验步骤:1、观察土壤样品。
将三种土壤样品放置在桌面上,仔细观察。
2.放土。
在过滤器上端的底部各放上一块纱布,在三个土壤过滤器的上层分别放上同样质量的三种土壤。
微微压紧。
3.倒水。
应同样多,要同时把水倒进三个过滤器;4.观察比较实验结论:沙土渗水性最强,壤土其次,黏土渗水性最弱。
3.实验内容:做肥料袋实验器材:大号透明塑料袋(或保鲜袋)、土壤、水果皮、菜叶、蚯蚓、水等实验步骤:1.放土。
先在塑料袋里放上土壤,大约小半袋,然后放入一些水果皮,菜叶等,2.放入蚯蚓。
在肥料带里放上2-3条蚯蚓。
3、加水。
在土壤上均匀地洒上一些水4、翻动使之不结成硬块。
5、持续观察,存放黑暗的地方6、交流实验结论:可以通过人工方式增加土壤肥力,其中蚯蚓对改变土壤松软程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
实验名称: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材料:a在4只瓶里各放入两张纸巾、撒上一些种子。
将1号瓶拧紧。
分别在2、3号瓶内撒一点水,而将4 号瓶内的种子完全浸泡在水里,然后都拧紧盖子。
b将1、3、4号瓶放到碗柜里,将2 号瓶放到冰箱里。
第4课今天刮什么风教学目标:1.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2.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3.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图:打乱的《风力等级歌》图片,让学生看图抢答,说出与图片对应的《风力等级歌》。
(师生共同补充评价)2、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记住了《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3、学生回答4、谈话:我们最好到教室外亲自去感受一下,不能光纸上谈兵呀?!我们得到外面去观测风,看看今天刮什么风?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板书)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1、谈话:你们外出观测风力风向,觉得自己还有那些问题要解决的?你们又有哪些观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学生汇报问题。
三、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1:方位的认识。
在教室里学会辨别方位(八方位);介绍学校操场的方位走向。
2:风向的认识。
教师帮助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实例讲述。
3:风向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
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1)在操场较空旷的地方测量;(2)不能挡住其他组测量;(3)观测要细致,要多测几次,才能记录;(4)动作要快,注意安全和保护校园环境。
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1、选择地点测量。
2、及时记录。
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
第5课气候与季节教学目的: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以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难点: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四、教学反思:1.2了解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科学三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种子发芽1.种番茄: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
(60~100)天可以成熟。
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2.番茄种子外形特征: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3.黄瓜种子外形特征: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4.栽种记录内容包括(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等。
5.蚕豆种子外形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6.苹果种子外形特点: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7.红松种子外形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8.冬瓜种子外形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9.枣种子外形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
大。
1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2.种好番茄需要做好哪些事?(1)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播种(2)按照番茄习性来照料(3)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第2课幼苗长大了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的作用为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3.玉米的根比较特殊,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称地下节根,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
4.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伸入土里的。
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茎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输送水分和养料。
7.树干、树枝都是茎.8.我们平时说的芹菜茎其实是叶柄,而实际的芹菜茎是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9.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脉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10.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精选10篇)时间过得飞快,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那么如何输出一份打动人心的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第一:六年级两个班的学生通过三年半接触科学课的时间,对科学学科有较高的兴趣,有一定量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初步地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第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第三: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进一步深入研究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只追求课本基本内容的掌握。
二、本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我们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和“拓展与应用”六个单元组成。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1、了解人的生命周期,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等等。
2、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与其父代及同代之间有许多不同。
3、理解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知道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板块二】互学一、云量的划分1.下面几幅云的图片,你会像天气预报那样描述它们的云量吗?2.你是根据什么来描述云量的?小结:如果把天空看成一个圆,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我们就可以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
空白的部分表示天空,涂色的部分表示云。
这种方法叫作四分法。
气象学家将只占天空四分之一以内云量的天气称之为“晴天”;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称之为“多云”,四分之三以上的称之为“阴天”。
如图所示:3.视频:如何判断云量(播放视频)4.实践应用:判断下面几张图片显示的是什么天气?5.云量是按照云遮蔽天空的程度来估算。
室外观测云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小结:①一般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观测。
②当天空部分被障碍物(如山、房屋)遮挡时,云量应从未被遮挡的天空部分中估计。
二、云量和雨量的关系1.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云的多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请问天空中出现什么样的云会下雨呢?2.哪一张图片上的天气更容易下雨?小结:从云的颜色和云量两个因素来判断,左边天空出现的情况可能会下雨。
3.判断下列三张照片分别是在哪个时刻拍摄的。
(将照片和对应的时刻连线)我发现:下雨后与下雨前相比,天更亮了、云少了,能见度更好了。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许多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播放视频)你还知道哪些呢?5.通过看云,可以大致判断天空是否会下雨。
生活中,下雨了,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场雨下得有多大?6.仅凭生活经验来判断是不够的,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阅读“天气预报中关于24小时的降水强度有界定标准”,你读出哪些对你有帮助的信息?小结:气象学家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不同高度,列出这样一个雨量等级表。
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全面一、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成分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火柴、烧杯、玻璃棒、放大镜、抹布。
土块自备实验步骤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2、用玻璃棒搅拌土块后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
3、在等待的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再摊开纸巾,观察上面留下什么。
4、观察静置后的水杯种的情况。
5、在铁架台的铁圈上面放上蒸发皿,调节酒精灯与蒸发皿的高度,使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蒸发皿。
在蒸发皿中放入少量土壤,点燃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1、在水中放入放入土块后会冒出气泡。
2、用纸巾包住土壤用力握后,纸巾变得潮湿。
3、搅拌静止后大颗粒首先沉降下来,再接着是细细的颗粒。
4、土壤的颜色变浅了,土壤变硬了,还闻到特别的气味实验名称实验结论:1、土壤中含有空气。
1、土壤中含有水分。
2、土壤中含有大小不一的岩石颗粒。
3、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二、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种类实验器材:教师课前按比例配好三类土壤的标准土样,放大镜,水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三种土壤。
2、用手指捻一捻。
实验现象: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不同。
实验结论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沙粒含量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多的是黏土,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三、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实验器材:漏斗(75mm)、量筒(100毫升)、水,三种不同种类的土壤。
实验步骤1、在盛有土壤的漏斗中缓慢倒入80毫升水。
2、观察漏斗下面量筒中经过土壤滤出的水量是多少。
实验现象:沙土里的水渗到量筒里的多,粘土里的水渗下来的少。
实验结论沙土的渗水性能好,保水性差;黏土的渗水性差,保水性好。
四、实验名称: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实验器材放大镜、带盖的玻璃瓶、水,沙土和黏土样本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颗粒大小,颜色区别。
2、将每种土壤放在瓶子里摇一摇,听听声音的区别。
3、用手指捻一捻每种土壤,感觉有什么区别。
4、和点水握一握,看哪一种能够握成团。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简答题和实验1、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
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2、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3、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
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
黏土颗粒小,黏粒多。
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
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
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
黏土能握成团。
5、仔细观察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答:土壤的上层颜色黑褐色,松散、有丰富的腐殖质。
土壤的下层颜色浅黄色,较硬、岩石增多。
6、你还知道哪此增加土壤肥力的例子?答:除了种植绿肥,收集落叶和人畜粪便沤肥,修筑梯田外,还有秸杆还田,放养蚯蚓等。
7、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答:①蚯蚓在土中钻洞,有利于土壤通气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
②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残体,排出粪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8、你还能说出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答:土壤里生长的粮食、瓜果、蔬菜可供人类食用,生长的棉花麻等可供人类作纺织材料。
土壤里生长的树木可供人类作建筑材料、家具材料、燃料等。
土壤里生长的草是很多动物的食物。
土壤里有很多动物的洞穴……9、为什么有的地方草木林茂,而有的地方寸草难生呢?答:有的地方草丰是因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地肥沃能适宜很多植物生长。
有的地方寸草难生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现,这种土壤干旱、贫瘠,不能适宜植物生长。
10、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答: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会变弱,没有了植被水会很快流失或蒸发掉,土地干旱。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5.土壤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构成。
6.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7.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8.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9.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10.【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1.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
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12..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的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13.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15.土壤的贡献有: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16.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17.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
18.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和我们》
教学设计
昭阳区北闸镇示范小学罗清志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第25—26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2、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部分及其名称。
3、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4、能够了解植物的用途。
5、认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1)班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24 人,女生22人。
三年级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关键
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联系。
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教学关键: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理解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让我们来认识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的植物。
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
你能说出一些吗?
2、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3、展示自己画的植物图,进行介绍。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4、其他植物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带来的植物,讨论我们吃的是它们的哪一部分?
5、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让学生了解有些植物我们只吃它的某一部分,有些植物我们要吃它的多个部分。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相应食用的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2、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3、小组讨论。
(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
4、各小组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进行简单小结。
如可以做食物、做药材、做纺织材料……)
5、听了各小组的汇报,你感到了什么?假如没有植物,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
(四)、课堂小结
是呀,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太大、太多了,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我们需要植物,热爱植物,我们要感激植物,我们更要保护植物。
不要乱砍滥伐树木,不去践踏小草,保护环境从我们身边做起。
(五)、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教学反思:
首先,让学生认识“一株完整的会开花的植物”,并提出问题: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几个部分?学生们既能分散的、准确的回忆出植物的各部分名称;又能够在此基础上稍微扩展一下思维,回答出“一株完整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五部分。
”
接着,在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时刻,顺水推舟引出下一个问题:在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植物的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了?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内容,孩子们需要收集、储存一定的知识才可以回答出来。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孩子们完成这个内容。
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在集体智慧的力量下,孩子们收获不少。
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中,设置一、两个精致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能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暂时的集中,有益于快速的解决问题。
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省时、省力。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我发现孩子们的情绪有点高涨,但是回答的零零散散,不够集中,不能具体和全面,所以,我通过衣、食、住、行、药用以及其他等方面进行重新梳理,果不其然,孩子们争相发言。
我没想到孩子们的知识面这么广,低估了他们。
现在的孩子思维敏捷,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方面要多下功夫,及时为学生解疑释惑。
2015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