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红外探测器的介绍_量子点红外探测器_刘炜
- 格式:pdf
- 大小:147.27 KB
- 文档页数:2
6.4 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焦平面的概念与基本结构◆肖特基势垒探测器◆量子阱与量子点探测器◆倒装互连技术6.4 红外焦平面探测器6.4.3 量子阱与量子点探测器量子阱与量子点探测器量子阱探测器量子阱红外探测器❖量子阱红外探测器(QWIP)是随着分子束外延技术及量子阱超晶格材料的发展,利用GaAs/GaAlAs量子阱子带间红外光电效应制备的高灵敏红外探测器;它具有InSb、HgCdTe同样的性能,可实现大面积、均匀性高,且与目前的GaAs工艺兼容;❖通过改变量子阱宽度和势垒高度对带隙宽度进行人工剪裁,可方便地获得6~20μm光谱范围的响应,通过在GaAs势阱层内增加InGaAs材料,短波长可扩展到3μm。
通过改善量子阱能带参量可以实现光谱响应大范围调节,在2~20μm 的范围内均可工作;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当器件正偏时,电压增大,光电信号减少;零偏时,光电信号较大;反偏时,电压增大,光电信号增大量很少,达到饱和。
故量子阱探测器具有明显的整流特性;❖能带与掺杂分布的不对称性,使得整个N型区有类似于P-N结的特性,故具有向长波延伸的条件。
❖从1987年贝尔实验室研制出第一个GaAlAs/GaAs量子阱红外探测器以来,该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三十多年来红外探测器领域研究的新热点。
❖下图为GaAs/AlGaAs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子带吸收的能带示意图,量子阱导带内基态电子(或空穴)在红外辐射作用下,向高能带跃迁,并在外电场作用下做定向运动,形成与入射光强成正比的光电流。
量子阱的基本结构❖Levine等人利用该原理试制出了最初的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该量子阱红外探测器是采用分子束外延法交替生长GaAs阱和AlGaAs势垒50个周期构成的超晶格结构。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量子阱探测器的基本工作模型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工作的基本模型❖束缚态-束缚态跃迁:量子阱中的两个子能带均为束缚态,在红外辐射的作用下,电子从基态被激发到第一激发态(光谱响应窄),处于受激态的电子在外加较大偏压电场的作用下,穿过薄势垒顶部产生隧道贯穿,并以热电子形式输运,形成光电流;❖束缚态-束缚态跃迁:量子阱中的两个子能带均为束缚态,在红外辐射的作用下,电子从基态被激发到第一激发态(光谱响应窄),处于受激态的电子在外加较大偏压电场的作用下,穿过薄势垒顶部产生隧道贯穿,并以热电子形式输运,形成光电流;❖束缚态-自由态跃迁:当势阱宽度进一步减小时,子能级的束缚态会在势阱中上升,形成高于势垒的自由态(或连续态)(光谱响应较宽),在红外辐射作用下,使电子直接从势阱进入自由态,在较小外加偏压作用下形成光电流;❖多量子阱跃迁:由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薄层交替生长形成多层结构(A/B/A/B…),两种跃迁方式均存在的多个量子阱探测器模型。
采用量子点材料的高性能荧光传感器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荧光传感器在生物学、生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荧光传感器具有灵敏度低、响应速度慢、易于受到外部干扰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科研人员开始寻找新的传感材料。
近年来,量子点材料逐渐成为荧光传感器的研究热点。
量子点材料的直径在1-10纳米之间,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和机械特性,可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学、生物医学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量子点荧光传感器拥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强等优点,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各种材料和生物体内的物质。
采用量子点材料的高性能荧光传感器应用一、量子点材料的荧光传感器设计量子点材料的荧光传感器设计通常由荧光量子点、作为荧光基质的聚合物以及灵敏分子构成。
荧光量子点作为荧光基团,具有可调谐荧光波长和狭窄发射谱的特点,可以实现分子级别的检测。
在传感分析过程中,荧光量子点吸收周围分子的能量,这些分子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荧光量子点的电荷转移,导致其发光发生改变,从而实现荧光检测。
荧光量子点与聚集物的组合形式也很重要。
聚集体复合物的形成可以与靶分子发生作用,并将分子从环境中分离出来。
形成的聚集体大大增加了量子点荧光信号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二、量子点材料的应用领域1.生物医学领域采用量子点材料的荧光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有许多应用。
例如,生物分子的序列分析、信号传递研究、分子成像和生物传感检测等。
在纳米尺度下,荧光传感器能够实现单个细胞和分子的检测,进一步推进了荧光探针和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
同时,量子点材料的优异稳定性,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2.环境保护领域在环境保护领域,采用量子点材料的荧光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水、土壤、大气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有毒物质等。
量子点材料能够实现微纳米级别的检测,比传统的荧光传感器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3.食品安全检测采用量子点材料的荧光传感器可以应用于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例如,重金属、农药、有毒菌物质等。
智能红外微波三鉴探测器该款探测器是一种采用了微波多普勒效应、光谱分析、光量子探测等尖端技术的智能红外微波三鉴探测器。
通过对人体发出的远红外光谱,及人体走动产生多普勒频移进行智能分析、量化计算,准确地对人体移动方向作出识别,采用“微波+红外+微处理器”三鉴综合探测分析技术,使探测器更加稳定、能更有效防止误报。
适合在现代家居中对阳台、落地窗、超大窗户环境下的监控。
产品主板示意图:一、主要功能特点:1、超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电击保护;2、自动脉冲调节;3、多工作模式:1)普通模式(两次报警最小时间间隔为5秒);2)可单独使用红外或微波探测而且距离可调;4、红外微波双重监测、微处理器分析,超强灵敏、稳定,远离误报;5、精细的全范围温度补偿;6、红外灵敏度、微波范围可调节;7、DC12V供电。
二、工作原理:1、将DC12V电源接入标有DC12V的接线端子,把电源接通,红、黄、绿三个指示灯全亮并闪烁;2、自检60秒后进入正常工作状态;3、当敏感区内有人体移动,如黄色指示灯亮,则表示微波已探测到;如绿色指示灯亮,表示红外已探测到;只有黄、绿二个指示灯都亮才会发出报警信号,同时亮红色指示灯;4、若单独跳线在红外模式下,此时微波不工作,只要红外探测到有人体在敏感区内移动,绿红灯亮,则发出报警信号;5若单独跳线在微波模式下,此时红外不工作,只要微波探测到有人体在敏感区内移动,黄红灯亮,则发出报警信号;三、技术指标:工作电压:DC 12V 供电;工作电流:正常探测电流60mA;红外部分如下:探测角度:上下110°、左右84°;覆盖范围:图2;探测距离:三级可调:6m、8m、12m;感应器:特制低噪双元结构;抗电磁干扰:≥30V/m;抗白光干扰:≥6500LUX;微波部分如下:工作频率:10.525GHz;覆盖范围:15 X15m;灵敏度:6m、8m、12m三级可调;自检:上电自检(上电有60秒钟自检时间);工作环境:工作温度-20 ℃~60 ℃、相对湿度5%~95%无霜;保存温度:-20 ℃~70 ℃;外形尺寸:125× 63×42mm;四、安装:1、探测器水平安装固定在墙上,定向窗指向外侧,安装高度为2~3米,探测器与窗之间的距离为30-100cm以上,以感应窗为顶点形成一幅远达15~18米,上下角度110度的红外幕帘,在探测距离为15米处,幕帘厚度为1米;2、安装时尽量远离大功率的家电;3、该探测器可安装在室内或室外能防水的地方;4、探测器的安装应使其覆盖整个需探测的区域;5、探测器刚开启时,对周围环境有1分钟左右的感知时间,待智能红外微波三鉴探测器开启1分种后,再进行设防。
基于量子点红外探测器暗电流模型研究WANG Zheng【摘要】量子点红外探测器对比其他半导体光电探测器而言有很多优点.因此对于从理论上对量子点红外探测器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量子点激光器暗电流产生的原因,并对影响量子点红外探测器暗电流的原因进行了量化,建立了一个能表征量子点红外探测器暗电流的一个模型和算法并根据探测器的实际情况简化了该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量子点红外探测器暗电流与温度、量子点密度和量子点侧面尺寸有关.【期刊名称】《电子设计工程》【年(卷),期】2018(026)023【总页数】5页(P89-93)【关键词】量子点红外探测器;暗电流;电子激发;电势分布【作者】WANG Zhe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362红外探测技术是利用目标与背景之间的红外辐射差异获得红外图像从而确定目标的技术。
因此在军事和民用上有着广泛的应用[1]。
而红外探测器是决定红外探测系统性能的核心器件。
主流的红外探测器有运用广泛的HgCdTe(碲镉汞)、InSb(锑化铟)、PbS(硫化铅)探测器和InGaAs/InAs(铟镓砷/铟砷)超晶格为材料的红外探测器。
而现在由于GaAs工艺的成熟,材料均匀性好,抗辐照以及低成本这些优点,利用量子效应工作的新型红外探测器也成为趋势,其中的代表为量子阱红外探测器(Quantum Well Infrared Photodetectors,QWIPs)和量子点红外探测器(Quantum Dot Infrared Photodetectors,QDIPs)[1]。
有结果表明随着暗电流的增加,会让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贡献出电子的施主杂质分布不均匀而影响探测器的工作效率,而量子点红外探测器由于将量子阱的结构换成了点阵式的结构,所以更加灵敏并且有更高的光电增益。
在本次文章中,根据文献[2]的结论将量子点红外探测器处于一个黑暗的环境中,不让它受到光照的影响,通过本次提出的算法,将对于它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分析并得出影响量子点红外探测器的参数。
远红外量子探测器
佚名
【期刊名称】《光学仪器》
【年(卷),期】2003(25)4
【总页数】1页(P38-38)
【关键词】远红外量子探测器;日本东京大学;测辐射热计;掺杂;二维电子回旋共振【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215
【相关文献】
1.一种新型红外探测器的介绍——量子点红外探测器 [J], 刘炜
2.高灵敏度量子点-量子阱光电探测器的大动态范围读出设计 [J], 王永攀;郭方敏
3.日本制成量子霍耳远红外光电探测器 [J], 高国龙
4.在远红外工作的量子阱红外光电探测器 [J],
5.GaAs/GaAlAs中红外量子阱探测器和双色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J], 张耀辉;江德生;夏建白;刘伟;崔丽秋;杨小平;宋春英;郑厚植;周增圻;林耀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