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6.06 MB
- 文档页数:38
第六单元第二课南方地区04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编写者:杨银飞审核者:胡巧钺包科领导:杨宏斌【学习目标】1.掌握上海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
2.了解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表现。
【预学指导】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P45—47,准备下列问题的相关解答,标注自己的理解,提出你的疑惑?1.掌握上海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说说它们与上海经济发展间的联系?2.概括上海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历史进程?3.找出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主要表现?4.探讨上海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我的问题:。
【尝试回答】1.结合课本图6-50及课本内容,说说上海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分析它们对上海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2.结合课本知识和所学知识,概括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3.找出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说各个产业的代表?4.说说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影响?【合作互议】探讨上海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从自然条件、历史背景、工业基础、政策扶持等方面考虑)拓展:思考上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不利因素?为此国家正在建设什么工程进行解决?【星级挑战】1.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___,它还是重要的___基地和世界著名的___城市。
2.___的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是上海的经济增长点,集中体现了上海的竞争力。
3.___集团是中国最大、最现代的钢铁联合企业。
4.上海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①地势坦荡地平②河湖众多③气候温润④与珠江三角洲相连成片A.①②③B.①③④C. ①②④D.②③④5.对上海经济繁荣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有()①地理位置②自然环境③交通运输④矿产丰富A.①②③B.①③④C. ①②④D.②③④6.读“我国南方地区局部示意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城市:A___B___水域:M___N___C___D___⑵写出两条起点在B城的铁路线名称。
⑶B城是我国大型的钢铁基地,其发展钢铁基地的有利条件是()A.靠近水电站,能源丰富B.靠近煤矿C.靠近铁矿D.濒临海洋,便于进口铁矿石7.读图,回答问题。
《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总分 100 分,共 2 大题 12 题选择题(总分 50 分,共 10 题)1. (5分) 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是()A. 北京B. 东京C. 上海D. 纽约2. (5分) 下列对上海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上海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B. 京九铁路与京沪铁路在这里交会C. 上海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D. 上海是仅次于北京的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3. (5分) 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是()A. 首钢集团B. 鞍钢集团C. 武钢集团D. 宝钢集团4. (5分) 浦东因位于黄浦江的东岸而得名,以前这里阡陌纵横,如今高楼林立,发生这一变化最直接的原因是()A. 1949年的全国解放B.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C. 1990年国家实施浦东开发战略D. 2001年中国加人世贸组织5. (5分) 上海濒临的海域是()A. 渤海B. 黄海C. 东海D. 南海6. (5分)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29届夏季奥运会,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关于两座城市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 北京是我国的经济中心B. 北京是我国最大的海港C.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D. 上海是我国文化中心7. (5分)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下列关于上海经济发达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A. 位于长江人海口,海运和内河航运便利B. 农业发达,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C. 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江沿岸地带和东部沿海地带的交汇处D. 上海城市人口较少,资源人均占有量大8. (5分) 下列关于上海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上海市位于我国东南部,与浙江、安徽两省相邻B. 上海市位于珠江入海口,简称沪C. 上海是我国大陆最大的海港,可江海联运D. 上海市早在500多年前就有了“江海三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美誉9. (5分) 历来是上海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上海发展的重要力量的是()A. 农业B. 工业C. 建筑业D. 服务业10. (5分) 上海是我同最大的经济中心,从地理位置上看,主要是因为()A. 地势低平,气候湿润B. 河湖众多,矿产资源丰富C. 濒临东海,以长江三角洲为依托D. 历史悠久,文化繁荣非选择题(总分 50 分,共 2 题)11. (25分) 读图,回答问题。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1、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上海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发达的交通条件(2)分析上列不同因素对上海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
过程方法:(1)利用中国地图,说出上海地理位置。
(2)从地形图、气候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综合分析上海的自然环境特点。
(3)通过对上海典型案例的剖析,理解上海经济特色是自然条件历史背景、工业基础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感受上海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的优越性。
学习重点: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各方面表现学习难点:上海经济中心特色形成的原因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读图法教学过程:一、观赏上海浦东新貌视频,引入课题。
1、请同学谈谈对上海的新认识。
2、老师谈自己在参加了2010年世博会后的一些看法。
上海印象:人口众多;城市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机场、港口、火车站等运输繁忙;商业街繁华,商店的商品琳琅满目,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档次的商品;食品街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味;城市中外国人数量多,市民能够说一些外语;市中心区写字楼林立,有多家世界各国的各大银行、办事处等机构;常举办各种国际会议、大型博览会等活动……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最能概括上海经济特色的语句: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二、出示主要问题:上海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
自然条件历史背景工业基础政策支持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1)出示地图:图6—50上海的位置;长江三角洲地图①活动:面对地图请你说一说上海的地理位置预设:太平洋的西岸;亚洲大陆的东沿;东海之滨。
四至:东海;杭州湾;苏浙;长江入海口。
沿江滨海的地理位置最适合发展什么产业?(航运业和港口业。
)②演练:上海市,简称(沪);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接(长江)入海口.(2) 出示地形(水文)、气候地图,看图完成填空题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坦荡低平)。
中国经济将如何面对世界格局深度调整1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影响当今世界的两件大事是()。
[ 单选题:10 分]A 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老龄化B 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C 中国的产业化和美国的老龄化D 中国的产业化和美国的高科技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2当前,世界上第一大贸易体是()。
[ 单选题:10 分]A 美国B 韩国C 中国D 日本试题解析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3“二战”以来至2008年金融危机,一直推动世界经济最主要的引擎是()。
[ 单选题:10 分]A 发达国家B 发展中国家C 新兴经济体D 第三世界国家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4我国区域结构的调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现在我国产业转移的方向是()。
[ 单选题:10 分]A 南方产业要向北方转移B 北方产业要向南方转移C 西部产业要向中东部转移D 东部产业要向中西部转移试题解析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5美国、欧洲、日本提出的再工业化重在发展()的产业,形成新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还有价值链,重建大国新兴工业体系。
[ 多选题:10分]A 高技术含量B 高知识含量C 高价值含量D 高能源含量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回答正确62014年影响世界经济的主要因素包括()。
[ 多选题:10分]A 创新驱动、创新竞争,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大潮流B 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发生转变C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仍然存在,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D 全球能源供应的重心与能源需求的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D回答正确7目前我国占据世界制造业制高点的产品和技术包括()。
[ 多选题:10分]A 高铁B 深海勘测能力C 大型成套设备D 大型集成计算机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D回答正确8目前,我国GDP总量已超过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 判断题:10分]正确错误试题解析您的答案:错误回答正确9全球制造业的分工布局现在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并进行深度调整。
历史与社会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教材知识导航与精品同步练习教材知识导航1.上海是中国最大的________、重要的________和世界著名的________城市。
2.上海地处________之滨,以富庶的________为依托。
这里地势________,河湖________,气候________,与________相连成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3.早在200多年前,上海就已经有“________”的称誉。
4.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国家实施________________战略后,上海被推向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5.如今,浦东已是万商云集,发展成为________中心和________中心,这也成为了上海的经济增长点,集中体现了上海的________。
6. ________历来是上海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上海发展的重要力量。
7.上海港已经成为中国大陆________________最多、________________最广的港口。
8.上海经济的繁荣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的辐射效应,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成长,带动着全国经济的发展。
精品同步练习1.我国的经济中心是 ( )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广州2.下列最能形容上海这个文明中心的城市特点的是( )A.旅游城市 B.文化艺术之都C.国际性大都市 D.中国的政治中心3. 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是 ( )A.北京 B.东京 C.上海 D.纽约4.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应具备的条件有 (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②举办过奥运会③拥有国际性的金融机构④拥有大量种类繁多的外资金融机构⑤开放的文化交流,国际交流频繁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5.召开2001年APEC(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城市是( )A.巴黎 B.伦敦 C.纽约 D.上海6.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问:1、如果重庆的货物要通过航运出口到东南亚,你会怎样设计路线?(从重庆沿长江运往上海,再从上海通过海运运往东南亚。
2、找一找,上海是哪几条铁路线的起点?(京沪线和沪杭线)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综合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交通运输等因素,分析它们对上海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上海居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枢,扼长江入海口,是天然河口港,具有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的优越条件。
)
二、深厚的历史基础
(1)昔日上海——曾经的“华尔街”
A早在200多年前(上海就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B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外国商人的觊觎)C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商埠(通商口岸:广夏福宁上;辟租界、设银行、办工厂(上海成为外国“冒险家的乐园”)
教学反思(累计反思数)
通过前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几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能通过各种地图和材料表描述出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较容易认识到上海有关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点。
相对农村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对经济方面的知识理解起来不容易有必要加深他们对于上海经济特色的感性认识。
为此,教师要通过展现上海有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开展有关学习活动。
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思想,感受上海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学为中心”理念下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作者:卢玲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25期摘要:本文从“学为中心”的基本教学理念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实例探讨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策略,以期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助力。
关键词:“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策略现如今,“学为中心”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已在浙江各地得到了广泛推广,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例,如嘉兴的“四段式”教学模式、“一单五环”生本导向模式、“导学做”模式,萧山区的“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下的“一科多模”的探究。
当我们为这些教改成果欢欣鼓舞的同时,却不难发现一些隐忧:有些教师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全盘否定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自主阅读变成了“书灌”,合作探究活动流于形式,等等。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隐忧的出现呢?对此,我们又将如何推进“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学为中心”理念指引下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1.全盘否定教师的主导性一次,在听一节《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公开课,授课教师一连设计了四个自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上海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和它的城市职能。
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踊跃发言,授课教师不断地用“不错”“非常好”等鼓励性话语点评学生的发言,师生互动非常融洽,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这节课看起来非常成功,但是,也只是看起来而已。
该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为中心的内涵。
“学为中心”强调的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评价学习成效。
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主导性。
其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并不存在矛盾。
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师,在知识的深广度、学习方法的丰富性等方面都要远远超过学生。
在这节课,当学生探究完上海的自然环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探究自然环境的方法,即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状况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地理思维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