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3.18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5
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官渡之战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官渡之战”一目,自主学习以下问题:1.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是什么?2.曹操实力强大的原因有哪些?3.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及影响分别是什么?(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时间:200年;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特点、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影响: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1.赤壁之战的背景是什么?2.赤壁之战爆发于哪一年?曹操发动此次战役的目的是什么?这次战役的结果怎样?3.简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3.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在统治区内努力经营,北方地区的经济比汉末有所恢复,东南和西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以后的统一局面奠定基础。
(1)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2)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3)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课题名称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间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教育目标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重点、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策略和方法分组导学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投影:歌谣进行复习,第三单元文帝景帝赋税轻,文景治之政清明,武帝分削诸侯国,罢黜百家尊儒术,兴办太学学五经,政经军学大一统。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时间:公元200年2人物:曹操、袁绍教师活动总述:第三单元:学习统一国家建立。
第四单元我们开始学习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1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表扬、肯定2 强调:小说和历史有区别,小说不是历史,同学们应注意,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改编而成。
3分析课文:学生活动1学生出场介绍自己看过的小说,喜欢的人物?说明为什么喜欢?举出几个人物、成语、事件2个小组进行归纳小结准备到黑板版书课文要点3对比两次战争,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失败了呢?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4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打基础二、赤壁之战4作用:基本上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据北方,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得四川。
他们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刘备、孙权也称帝、三鼎立局面形成。
1魏: 220年曹丕洛阳2蜀: 221年刘备成都3吴: 222年孙权建业官渡之战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
A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B袁绍:骄傲轻敌、吸引不住人才、不团结赤壁之战:学生讲。
4分析评价: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5评论:“天下假设无孤,不只几人称帝,几人称雄”(两种观点)6总结课文内容。
补充:曹军骄傲轻敌,不服水土。
4要求学生快速记忆两次战争谁记得快。
5看地图105页回答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大败,不敢南下,形成了什么局面?(到黑板板书三国鼎立)6辩论会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历史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一、群雄逐鹿说战争(一)官渡之战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量的发展壮大,视频展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争的影响。
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战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采纳了谁的策略?(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单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表演历史剧、小组讨论战争胜败原因。
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二、学情分析(一)我所执教的初一(3)班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为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力目标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三、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7年级上册,有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图片曹操、刘备、孙权,把学生带入情境,问:这三个人叫什么名字?生:曹操、刘备、孙权。
师:他们是哪个时期的人物?生:三国?东汉末年?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历史18课《三国鼎立》,一起探究三国的历史。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它主要包含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说重难点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我打算通过图片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来加以突破。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曹操。
由于初一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较少,客观评价人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我打算通过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曹操,认识到曹操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加以化解。
四、说学情和教法学情: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和分析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基本学情,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课堂时间:45分钟)第一环节:导入(约3分钟)——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说唱脸谱》视频,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出示三幅图片,提问哪个是曹操,引导学生说出白脸的曹操在戏剧中是奸臣的形象,那在历史上曹操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由此导入新课。
3.18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2.过程与方法: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述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比较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播放《三国演义》歌曲。
回忆在哪听过这首歌?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一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生答)那好,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三国鼎立》。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1. 简述官渡之战的背景及概况。
2. 简述赤壁之战的背景及概况。
3. 填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比较
名称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意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5. 三国时期的经济情况如何?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
1. 官渡之战:
(1)背景:
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②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袁绍占据河北一带,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概况:
①时间:200年。
②交战双方:北方军阀袁绍与曹操。
③结果与特点:曹军击败袁军,以少胜多。
④作用:此战是曹操统一北方关键性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
(1)背景:
①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想统一全国。
②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请诸葛亮出山。
③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2)概况:
①时间:208年。
②交战双方:拥兵20万的曹操与拥兵5万的孙刘联军。
③结果与特点: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以少胜多。
④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基础。
3. 填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比较
名称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意义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和袁绍以少胜多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和
曹操
以少胜多孙刘战胜曹操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的基础
政权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今名)
魏220年曹丕洛阳(今河南洛阳)
蜀221年刘备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222年孙权建业(今江苏南京)
5.
(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
(2)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
(3)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问题:
1.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2. 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 填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比较
名称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意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
1.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次战役曹操胜、败的原因:
官渡之战是曹操为统一北方于公元200年同袁绍进行的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208年孙刘联军对抗曹操的决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曹操,曹操统一全国的战争失败,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官渡之战,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等,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能用谋士计策,所以能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统一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社会的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两次战役虽都有以少胜多的特点,但胜败的原因各不相同,官渡之战是人心向背起了决定作用,赤壁之战却是战略战术起了决定作用。
因此,具体事件要具体分析,特别要注意当时的历史条件对战争胜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 对历史人物曹操和诸葛亮的评价:
曹操:
(1)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2)“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3)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4)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诸葛亮:
(1)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2)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4)他是人,不是神。
3. 怎样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经济根源,是南方得到开发,孙刘集团的经济势力日趋雄厚,而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曹魏时虽在恢复,但没能强大于南方,所以在全国形成了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为分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魏、蜀、吴的局部统一,与东汉末年割据势力的混战局面相比,已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再加上各国统治者又重视发展生产,因而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4. 学习三国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
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得到的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得到的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
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们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们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1)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2) 并存的三个政权,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六、归纳概括,感悟提高:
【达标测试】见问题训练—评价单。
【板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壮大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
②诸葛亮治蜀
③吴国开发江南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