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小鼠模型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421.65 KB
- 文档页数:12
AD小鼠模型介绍AD小鼠模型,即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动物模型。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丧失。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研究AD的机制和治疗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AD小鼠模型是研究该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AD小鼠模型通常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根据不同的基因突变或操纵来模拟AD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这些小鼠通常表现出与人类AD患者相似的一些病理特征,如神经元损伤、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磷酸化等。
通过对这些AD小鼠模型的研究,科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AD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靶点。
目前,AD小鼠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AD病理生理学研究、新药筛选和临床药物评估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AD小鼠模型及其特点:1. 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这是最常见的AD小鼠模型之一,它通过表达人类APP(β淀粉样前体蛋白)和PS1(presenilin-1)基因,模拟AD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元损伤等特征。
这种模型通常表现出记忆力损失、神经退化等AD病理生理学特征。
2. 3xTg-AD小鼠:这是一种同时表达人类APP、PS1和tau蛋白P301L基因的三转基因小鼠。
该模型不仅模拟了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在AD发病中的作用,还表现出早期记忆障碍和晚期神经元损伤等表型。
3.Tg2576小鼠:这是一种表达人类APP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模型。
该模型主要用于研究β淀粉样蛋白在AD发病中的作用,通常表现出大量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元损伤等特征。
4. 5xFAD小鼠:这是一种表达人类APP、PS1和tau蛋白基因的五转基因小鼠模型。
该模型不仅模拟了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在AD发病中的作用,还表现出更加严重的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等表型。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AD小鼠模型外,还有许多其他基因操纵小鼠模型被用于AD的研究。
APPPS1转基因小鼠(AD模型,老年痴呆模型)介绍饲养特性:饲养一般,母性一般,代乳一般;该品系小鼠好斗,切勿将非同窝小鼠同笼饲养;该品系小鼠易发癫痫,易死亡。
品系描述:1. 老年痴呆症研究:双转基因的小鼠可表达突变的人类早老素1(PS1-dE9)和人鼠淀粉样前蛋白(APPswe)融合体,这两个基因的表达都由小鼠朊病毒蛋白启动子启动。
人类早老素基因的PS1-dE9突变是该基因的第九个外显子缺失产生的,此突变会导致早发性老年痴呆症。
同时发现人类早老素蛋白高水平地替代了可检测到的小鼠内源性蛋白,并且在脑匀浆中还检测到了人源淀粉样前蛋白。
据研究者报道,6-7月龄的小鼠脑内会形成beta淀粉状蛋白沉淀。
2. 癫痫研究:B6(N9代)背景的单阳性小鼠发生癫痫的概率比较高;实验中,3-3.5月龄的小鼠中有25%至少出现一次癫痫。
4.5月龄时,发生率提高至55%。
B6(N9代)背景的小鼠会出现10-15%的死亡率。
N13代B6背景的单阳性小鼠在17-18周时出现癫痫,并且在实验中会突发癫痫,死亡率高达38%(6/16)。
此外,由于背景的影响,小鼠尾巴可能出现弯曲。
应用领域:此品系可以用于研究阿尔兹海默症、淀粉形成之类的神经障碍类疾病和衰老等。
饲料:大小鼠繁殖料参考文献:1. Jankowsky JL., et al., 2004. Mutant presenilins specifically elevate the levels of the 42 residue beta-amyloid peptide in vivo: evidence for augmentation of a 42-specific gamma secretase. Hum Mol Genet 13(2):159-70.2. Jankowsky JL., et al., 2001. Co-expression of multiple transgenes in mouse CNS: a comparison of strategies. Biomol Eng 17(6):157-65.3. Reiserer RS., et al., 2007. Impaired spatial learning in the APP + PSEN1DeltaE9 bigenic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Genes Brain Behav 6(1):54-65.表型分析:(参考JAX)1. 神经系统表型b淀粉样蛋白沉积:1)9个月的时候,在海马区和皮层中出现丰富的斑块;2)在6个月的时候会偶尔出现沉积物;3)b淀粉样蛋白肽40:42比是0.50:1;4)在6个月时在海马区发现沉积物长期的增强作用减弱在转基因中瞬态长期势差现象(增强作用)是减弱的,并且跟年龄相关2. 行为、神经病学表型空间相关性记忆异常:1)在之前的实验中,4 - 5%的转基因小鼠表现出偏爱手臂摇臂水迷宫;2)13个月大的小鼠比对照组在水迷宫中会出现更多的错误,7个月的时候差不多协调能力受损:14个月大的小鼠在旋转棒上的平衡感降低3. 生长、大小表型体重降低:14个月的时候,转基因动物的体重比对照组降低饲养繁育注意点:1. APP/PS1小鼠好斗,客户在接到小鼠的第一时间按小鼠脚号将同窝小鼠一起饲养,非同窝小鼠分开饲养,同时饲养密度4只/笼;2. 饲养过程中需要多观察,如果遇到同笼小鼠有打架现象,将打架的小鼠分开饲养;如果打架严重出现咬伤,可以涂抹碘伏或抗生素药膏进行治疗;3. 可以给笼盒内放置消毒玩具,减少小鼠打架机率;4. C57BL/6背景下的APP小鼠,死亡率在10 - 15 %;5 %癫痫发作的小鼠可能会致死。
转基因小鼠的鉴定、剪鼠尾1.剪鼠尾的时间当新生的小鼠年龄达到两到三周(耳朵已经长开)时剪鼠尾较好,此时鼠尾剪起来比较容易且小鼠的生命力比较强。
2.分辨小鼠的年龄a 当小鼠整个身体较红且腹部无奶时,此小鼠当天出生或前一晚出生;b 当小鼠腹部有奶(腹部有一小团白色物质),此小鼠出生2~3 天;c 当小鼠背部长出皮毛时,此小鼠出生3~4 天;d 当小鼠毛长全,但眼未开时,此小鼠出生10 天左右;e 当小鼠眼刚开,耳未开时,此小鼠出生12 天左右;f 当小鼠耳刚开时,此小鼠出生14 天左右。
3.剪鼠尾后对小鼠的标记:打耳孔法、从鼠尾中提取DNA采用鼠尾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康为世纪:CW2094)提取DNA操作如下:1.剪取小鼠长度为0.4-0.6cm的尾巴,放入灭菌后的离心管中,加入180卩L Buffer GTT震荡混匀。
2.加入20卩L proteinase K ,涡旋震荡,彻底混匀。
3.置于56C水浴,直到组织溶液完全清澈,一般需消化6-8h,赋予过程中涡旋震荡,使样品均匀分离。
、,I •、、+ :注意:1)如果赋予和涡旋震荡后仍然有胶状物质,必要时过夜消化再加入20卩l proteinase K 消化,不会影响后续操作。
2)如需去除RNA可在上述步骤完成后,加入4卩l浓度为IOOmg/卩l的RNase A 溶液,震荡混匀,室温放置5-10min 。
4.14000rpm 离心1min ,以消除未消化的类似于鼠毛等组织,将上清转移到一个新的灭过菌的离心管中。
5.加入200卩l Buffer GL涡旋震荡,充分混匀,加入200卩l无水乙醇,涡旋振荡,充分混匀,短暂离心,使管壁上的溶液收集到管底。
1)加入Buffer GL 和无水乙醇后要立即涡旋震荡混匀。
2)如果多个样品一起操作,Buffer GL 和无水乙醇可以等比例混匀后一起加入样品。
3)加入Buffer GL 和无水乙醇后可能会产生白色沉淀,不会影响后续操作。
一、概述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生物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更是备受关注。
通过精准修改动物基因,科学家们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筛选药物和治疗手段等。
本文将重点讨论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二、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1.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介绍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具有外源基因的特性。
在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中,科学家们通常选择将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导入小鼠、斑马鱼等模式动物中,使其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的疾病特征。
2. 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a. 选择目标基因:科学家们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疾病类型,并选择与之相关的目标基因。
b. 基因编辑: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精准地编辑小鼠等模式动物的基因,将目标基因导入其基因组中。
c. 繁殖与筛选:经过基因编辑的模式动物需要进行繁殖,同时通过PCR、Western blot等技术对其后代进行筛选,确认目标基因已经成功导入。
3. 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特点转基因动物模型具有模拟人类疾病的特点,可以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评台。
转基因动物模型还可以用于药物疗效的评估、基因治疗等领域。
三、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应用1. 疾病研究转基因动物模型在疾病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与帕金森病相关的α-突触核蛋白基因导入小鼠中,使其表现出类似于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等症状,从而研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2. 药物疗效评估转基因动物模型可以用于评估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转基因小鼠模型,观察其对特定药物的反应情况,从而提高新药的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3. 基因治疗转基因动物模型还可以用于基因治疗研究。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修复型基因导入转基因小鼠中,观察其治疗效果,为人类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四、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发展前景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为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然而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基因编辑技术的精准性、模型的可重复性等。
阿尔兹海默病(AD)小鼠脑内P-糖蛋白(P-gp)的表达与功能分析杜丽莎;杨青【摘要】目的研究P糖蛋白(P glycoprotein,P-gp)在APP/PS1双转基因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脑中的表达与功能情况.方法采用RT-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不同月龄的AD小鼠和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脑中P gp表达的差异;采用尾静脉注射罗丹明123 (Rhodamine 123,Rh123),HPLC检测脑及血清中Rh123的含量,计算脑血分配系数,分析不同月龄的AD小鼠和WT小鼠脑中P gp功能的差异.结果 3月龄时,AD 小鼠脑内P-gp的表达与功能均明显低于WT小鼠;6月龄时,AD小鼠与WT小鼠无明显差异;9月龄时,AD小鼠脑内P-gp的表达与功能均明显高于WT小鼠;12月龄时,AD小鼠脑内P-gp的表达高于WT小鼠,功能却低于WT小鼠.结论 AD小鼠脑内P-gp的表达与功能与WT小鼠明显不同,并随月龄而变化.【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4(041)004【总页数】6页(P441-446)【关键词】阿尔兹海默症(AD);P-糖蛋白(P-gp);APP/PS1双转基因小鼠;β淀粉样蛋白(Aβ)【作者】杜丽莎;杨青【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系上海200433;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系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8+9;Q513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复杂,目前尚无定论。
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产生与清除失衡导致Aβ大量沉积是AD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有效减少Aβ在脑中的沉积是被广泛探索的AD治疗途径之一[1-3]。
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MDE1基因的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Mr)为170 000。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0年 11 月第 29卷第 11 期Chin J Behav M e d Brain Sci,N o v e m b e r 2020,V〇1. 29,No. 11•971••基础研究•3xTg-AD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与钙离子跨膜流动特征李奕颖1原丽2闫旭东1武美娜11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系,细胞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太原 030001 ;2山西长治医学院生理教研室,长治 046000通信作者:武美娜,Email: wmna@ 163. com【摘要】目的观察3xTg-A D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与钙离子跨膜流动特征。
方法根据基因型不同,将6月龄小鼠分为APP/P S l/t a u三转基因AD(3xTg-A D)模型小鼠和野生型(WT)对照组小鼠两组,每组13只。
每组随机选取6只小鼠进行在体电生理记录,给予测试刺激记录其海马CA1区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配对脉冲刺激记录双脉冲易化(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 P F)、高频刺激(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H FS)诱导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
每组剩余的 7 只小鼠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陋T),检测海马CA1区脑片神经元的跨膜钙内流和钙外排情况。
3xTg-A D小鼠在电生理和NM T实验中各损失1只,最终人组电生理实验5只,NM T实验6只。
采用SPSS 18.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f检验。
结果(1)在体电生理实验中,给予测试刺激后30 min内,3xTg-A D小鼠和W T小鼠的fE P S P斜率均比较稳定,其平均fE P SP斜率分别为[(97. 8±2. 3)%]和[(92. 6± 12.6) %],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105);给予配对脉冲刺激后,3xTg-A D小鼠和W T小鼠的P P F值分别为(1.58±0. 69)和(1.74±0. 1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50,P>0.05);给予 HFS后 30 min和60 m in,3xTg-AD小鼠的 LTP值分别为[(104. 9±丨0. 9)%]和[(98. 0士10.8)%],明显低于 WT小鼠的[(156. 5±21. 3)%] (j=4. 43,P<0. 01)和[(162. 5± 19.7)%] (« =5.92,P<0. 01)。
Alzheimer’s AD Animal Models:AD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一、Okadaic acid慢性损害AD模型Okadaic acid(OA)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化酶(1A和2A)的特异性抑制剂,OA的长期脑室投递可引起动物的记忆严重缺失,同时导致脑内Aβ淀粉样沉积斑块形成以及NFT样磷酸化Tau蛋白出现。
投递装置用ALZA公司的ALZET微渗透泵(Model 2004),使用前充填OA溶液。
1. 实验动物:用SD或Wistar大鼠,体重250~300克。
2. 材料和试剂:脑立体定位仪,微量注射器,颅钻。
OA选用Sigma公司产品,产品编号是0-1506,以pH7.4的磷酸缓冲的人工脑脊液配制,置4℃冰箱备用。
3. 操作程序:动物麻醉后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
参照脑立体定位图谱的侧脑室座标,颅骨钻孔,装置微渗透泵的投递针,使针管头端置于侧脑室,用牙科水泥将其柄部固定在颅骨上,泵体埋在动物项部皮下,输送管经头皮下传送。
平均投递速度0.25±0.02μl/小时,通常一次埋泵可维持4周,如需要长时间的投递,更换一次新充填的微渗透泵即可。
2~3周后进行行为试验,动物将出现工作记忆和参考记忆的损害。
术后6周免疫组化分析可见经OA处理的大鼠脑的纹状体、海马和皮质等部位出现高磷酸化Tau蛋白免疫阳性神经元、App免疫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和Aβ淀粉样蛋白免疫阳性斑块。
二、穹窿海马伞损害模型1.实验动物:用雄性大白鼠(SD或Wistar鼠种),3~5个月龄,体重250~300克。
2. 材料和试剂:脑立体定位仪,特制刀片,注射器,开颅钻。
3. 操作程序:动物经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颅顶区被皮常规消毒手术区皮肤,无菌下操作,沿颅顶中线作长2cm切口,用湿棉球分离骨膜。
于前囟后2.0mm,中线旁1mm处,用牙科钻或自制颅钻打开颅骨,仔细切开硬脑膜,暴露大脑皮质,用特制的宽2mm双刃刀片(剃须刀片制作)按照脑立体定位仪图谱(Paxinos G and Watson C),于前囟后2mm,中线左侧1mm处置刀于脑表面,然后操作定位仪降刀4.1mm,并向外向内各移动1mm和0.5mm。
---------------------------------------------------------------最新资料推荐------------------------------------------------------阿尔茨海默症动物模型动物模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构建1/ 32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 AD )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运动行为失常和人格改变等;其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神经元胞外出现β?淀粉样蛋白(Aβ )聚集形成的神经炎性斑[NPs,亦称老年斑(SPs)]、胞内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神经元凋亡或缺失、突触缺失等。
随着我国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峻,AD发病率显著提高,在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研究中,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颇受关注,这有利于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过程,以及寻找和筛选预防与治疗药物等研究的深入。
---------------------------------------------------------------最新资料推荐------------------------------------------------------ AD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目录CATALOGAD动物模型学习评价AD模型大鼠的研究方案3/ 3201AD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最新资料推荐------------------------------------------------------ 实验动物的选择许多动物都可以成为模拟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学特征的模型,包括鼠、猫、犬、兔、山羊、绵羊、北极熊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等。
老年痴呆模型(AD)制作因AD病因复杂,故相应的也缺乏严格意义的AD体内外模型,现在国内外大部分体内、外实验只能反映AD某一部分的改变,因而不应称为AD模型。
近年来许多学者正致力于寻找和研究AD动物模型,对AD模型报道也较多,虽然分类各有不同,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胆碱能损伤致痴呆模型1.穹窿-海马伞切断致痴呆大鼠模型该模型是建立在AD认知障碍的胆碱能假说基础上,较好地模拟了AD前脑胆碱能系统的损害,而且造成了神经损伤,可用于观察拟胆碱药物的药效学评价,还可观察药物对神经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是老年性痴呆临床前药效学研究的重要模型。
2.基底前脑注射鹅蒿蕈氨酸(ibotenic acid ,IBO)致痴呆模型大鼠该模型属兴奋性毒素致基底核损害模型。
通过该模型可反映导致学习记忆功能下降的病理基础-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缺失,因而也是广泛应用的模型。
该类模型的缺陷是不能反映AD发生的病因,不能产生AD的病理学特征,因此不如IBO应用广泛。
3.东莨菪碱致胆碱能损伤拟痴呆小鼠东莨菪碱为M胆碱能受体阻断剂,可阻断乙酰胆碱对M受体的激动作用,造成了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但是该模型不直接引起胆碱能神经缺失,而且缺乏研究AD病理生理所必需的特征,如AD是一种进行性不可逆变性,而该模型为化学性模型,恢复快是其局限性,可用于早期药物的筛选。
(二)老化致痴呆模型1.自然衰老动物较常用的是自然衰老大鼠,24月龄以上,另外也有采用老年狗或猴者,该模型是较为接近AD实际病理改变的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老年性痴呆治疗药物能较好地反映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效果。
2.快速老化小鼠(SAM)快速老化小鼠分为快速老化亚系(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prone,SAM-P)及抗快速老化亚系(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resistance,SAM-R),它是由日本京都大学首次培育成功,经20多代交配近繁,获得了遗传性与病理表型一致,符合近交系标准的新系列。
阿尔茨海默病与PRNP突变体小鼠动物模型赵进;蔡兆伟;管峰【摘要】Alzheimer’ s disease ( A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ementia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which results from the deposition of amyloid-beta ( Aβ) and there are no curative treatments for this disease at present.It had been proved that prion protein is the receptor for Aβand i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gress of AD with dual-side effects. Prion protein can not only transfer neurotoxicity to neurons but also protect them from neurotoxicity of Aβ.The polymor-phisms of prion protein encoding gene ( PRNP) affect the AD incubation period and clinical symptoms in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The discovery of PRNP mutational mouse fills the gaps of existing AD mouse models in this research area, which is potential for the studies of pathogenesis, new drugs design and testing aspects.The role and effects of prion protein in AD pathogenesi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furthermore, the discovery and utility of PRNP gene mutational mouse in research on AD and/or amyloid diseases were reviewed, an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AD animal model study.%阿尔茨海默病是由β淀粉样蛋白造成的人类神经损伤性痴呆病之一,目前尚无治疗办法。
AD小鼠模型介绍AD小鼠模型,即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的常用动物模型。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认知障碍和记忆损害为主要特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经济状况产生巨大影响。
转基因AD小鼠模型最早由L. Mucke团队于1995年创建。
这些转基因小鼠是通过将人源的突变前体蛋白质(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或其酶切产物的基因导入小鼠胚胎中,使其在大脑中过度表达β-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Aβ),从而模拟AD患者大脑中β-淀粉样物质的沉积。
这些模型具有遗传稳定、可重现性好、Aβ沉积明显等特点,适用于研究Aβ沉积的动态变化和与其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但由于转基因技术的限制,这些模型在建模之前就存在人为设计的缺陷,不完全反映人类疾病的自然历程,并且建模以及后续研究成本较高。
诱导AD小鼠模型是通过给予小鼠β-淀粉样蛋白前体的特定片段、神经毒性物质或化学药物等来诱导Aβ的沉积。
例如,诱导小鼠模型中最为常用的是通过给予β-胰岛素A肽(amylin)而诱导Aβ的形成。
这类模型具有好的可控性,可以通过调整给药剂量和方法来模拟AD的不同发展阶段,但模型建立和操作过程相对复杂,且一些诱导方式可能会导致非特异性的神经损伤。
1. 病理特征和病理生理学改变:通过观察模型小鼠大脑中Aβ的沉积情况、Tau蛋白的磷酸化等病理改变,以及相关神经元损伤和炎症反应等,揭示AD发病机制。
2.认知和行为表现:通过行为学测试,评估模型小鼠的认知和学习能力、空间记忆和工作记忆等,以反映AD小鼠模型的行为改变,从而评估新药对这些行为的干预效果。
3.药物疗效评价:通过给予模型小鼠潜在的抗AD药物,观察其对病理特征、记忆损害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评价药物的疗效,以及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
尽管AD小鼠模型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与人类疾病的差异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D-半乳糖法制备AD动物模型的分类总结与初步评价D-半乳糖法制备AD动物模型的分类总结与初步评价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AD)成为全球性健康难题。
AD是一种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智力和记忆功能的进行性丧失,最终导致个体日常活动能力和社会功能的完全丧失。
目前,AD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许多研究表明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β,Aβ)的异常代谢和神经纤维缠结是AD的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
为了研究AD的发病机制以及开展相关的药物筛选和治疗研究,科学家们常常使用动物模型。
近年来,以D-半乳糖法制备AD动物模型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D-半乳糖是一种具有亲脑特性的糖类物质,通过饮食方式给予小鼠高剂量D-半乳糖可以模拟AD过程中异常Aβ代谢的一些特征。
根据D-半乳糖给予的时间长短和给予的剂量不同,可以将D-半乳糖法制备的AD动物模型分为多个亚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亚型分类及其初步评价:1. 长期低剂量给予亚型:该亚型的实验条件是给予小鼠长期低剂量的D-半乳糖,以模拟AD发病过程中Aβ蓄积的特点。
研究显示,这种亚型的AD动物模型能够模拟出Aβ和tau蛋白的异常聚集,以及突触功能障碍等病理生理学特征。
此外,这种模型还可以观察到记忆损伤和学习能力下降等AD 的临床表现。
2. 短期高剂量给予亚型:这种亚型的实验条件是给予小鼠短期高剂量的D-半乳糖,以模拟AD早期病理过程中Aβ的大量产生。
初步评价结果显示,这种亚型的AD动物模型能够复制出Aβ的高水平积累,并且在行为学测试中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和学习障碍。
此外,该模型还呈现出炎症反应的增加和神经元损伤的特征。
3. 短期低剂量给予亚型:这种亚型的实验条件是给予小鼠短期低剂量的D-半乳糖,以模拟AD中期疾病过程中Aβ的代谢紊乱特点。
初步评价结果显示,这种亚型的AD动物模型能够模拟出Aβ的产生和蓄积,以及突触功能受损等病理生理学特征。
AD 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AD(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D 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深入研究 AD 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某种新型药物对 AD 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为 AD 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的雄性 C57BL/6 小鼠,8 周龄,体重 20-25g。
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 组)、AD 模型组(Model 组)和药物治疗组(Treatment 组),每组 10 只。
(二)AD 模型的建立采用双侧海马注射Aβ1-42 寡聚体的方法建立 AD 模型。
具体操作如下:小鼠腹腔注射 1%戊巴比妥钠(40mg/kg)进行麻醉,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
参照小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以前囟为零点,在双侧海马(AP:-20mm,ML:±15mm,DV:-20mm)缓慢注射Aβ1-42 寡聚体(5μl/侧,1μg/μl),注射速度为05μl/min,留针 5min 后缓慢拔出针头,缝合头皮。
(三)药物治疗Treatment 组小鼠在模型建立后第7 天开始给予新型药物灌胃治疗,剂量为 10mg/kg,每天 1 次,连续治疗 4 周。
Control 组和 Model 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
(四)行为学检测1、水迷宫实验在药物治疗 4 周后,进行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
实验分为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
定位航行实验:将小鼠从不同的入水点放入水中,记录小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时间(逃避潜伏期),每天训练 4 次,连续训练 5 天。
空间探索实验:在第 6 天撤去平台,记录小鼠在目标象限(原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和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
AD阿尔兹海默症模型的制作及详细步骤
动物:大鼠,SPF级,健康,雄性
造模方法:
1,经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剃除头顶部毛发后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以上,手术区皮肤消毒,切开皮肤,暴露颅骨。
2,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国内多选用包新民的大鼠脑立体定向图谱),在前后囟2mm、中线外1mm处,用牙科钻凿开颅骨,切开硬脑壳膜,用双刃刀置于上述部位的脑表面,降刀4.5mm,外移1mm,再降刀1mm,外移1.5mm,后上下抽动刀20次,以完全切断穹隆海马伞。
可行单侧,也可行双侧穹隆海马伞切除。
术后连续应用头孢唑啉钠( 50mg/kg体重,ip)或庆大霉素(每只2万U/d, im) 抗炎5d。
3,迷宫测试显示,该模型动物的学习能力明显下降,与抗胆碱药物引|起的学习行为障碍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