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

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

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
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

生死学有感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生死观主要是指客观主体对于生与死的看法。而这里的客观主体当然指的是人本身,而作为人,不论你贫富贵贱、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生死问题都是无法回避、逃避的。而即使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于人最为根本的生死学问题仍然无法给出完整的解释与答案。所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在不断地探索生死的终极内涵与价值,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死观。我们的社会始终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对于生死我们依旧显得无可奈何,难以有质的超越与认识。相反,社会发展带来的各方压力使我们在生死面前更加苍白无力,或者说我们根本无暇静心去思索人的发端与终结。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自杀、抑郁、极端抱复与犯罪等现象,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些人无疑是对生死观认识的极度缺失或迷失。

而对于古人来说,他们面对自然山川、面对人间苦楚、面对生死无常,往往停下脚步、沉下心来思考“人为何而来”、“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的生命结点有将去往何方”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今天我们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其实是对前人思索的借鉴与传承。并希望在汲取传统文化中生死观的可取之处为我所坚守,为我所共鸣,以此可以更加从容地看待生死的变迁。那么什么是可取的呢?在我看来,每个人由于都存在生活于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社会中,在潜意识里其实早已形成自己对于生死的模糊判断与看法。所以可取的首要要求在于能与个人潜意识的未成形的生死观达成一定的共识,不可能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彻底改变人的内心的深层思维。其次可取还在于要符合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认知、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方向与判断。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生命价值判断中找到平衡点,我们才有可能合理而舒适地生活于这个社会。这样的生死观才会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而组成的,那么儒释道的生死观便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生死的认识。通过对儒释道为代表的生死观认识,探寻生命的意义,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形成自己的生死观。

(一)儒家生死观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思想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始终占据着统治位。儒家有着鲜明的入世思想,这也是其不同于其他教派的地方。儒家的创始人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关注社会和人伦问题,强调政治与伦理的教化。对于儒家

而言“仁”和“礼”是人一生的最高道德表现与追求,甚至于这种道德信念超越了世俗的生与死。这也是儒家生死观的根本表现与态度。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生与死并没有区别,永恒不变的是对于“礼”的坚守。

然而对于生死的看法从孔子的语言之中,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孔子在回答弟子问题的时候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对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其实是十分重视现实生命即现世的状态,而对于生命的终结采取了一种避讳的态度与做法,更多的是去强调当下生命的意义。但是对于死亡的避讳恰恰体现了对于死亡的无奈与叹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发出了孔子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慨叹。

即便如此,儒家的生死观并不因此而消极沉沦、自甘堕落。他们反而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观点,既然生不由己,死亦是命,又何苦沉湎与死亡的恐惧与无奈。而是积极地利用现有的生命把握当下,创造生命的价值。乐天知命成为了儒家生死观的组成部分。也许正是儒家的这样生死观,让他们主动地入世,彰显生命的价值,从而保持着儒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入世的漫长岁月打磨中,儒学志士对于生死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对他们而言,生死早已不再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他们秉持“仁”、“礼”,操守道德正义,逐渐看淡了生死或者说是超越了生死。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这些对于仁义坚守的仁人志士自然在铸就中华民族浩然正气与爱国主义灵魂的过程中超越了生死。南宋名将文天祥叹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之辞便是儒家生死观的典型代表。他们用仁义铸就不朽的精神丰碑,从精神层面上他们始终鲜活的活在人间,并将流传千古,流芳百世。

同时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对于“孝道”的突出强调,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乃大。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对于后代的繁衍是极其注重的,在宗族传承的时代,家族的嗣续冥冥中似乎也成为了人一种生命的延续形式。由此,也深刻影响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的生死观,他们不再认为死亡是不尽的恐惧,他们认为死亡是自己自然的发展,但绝对不是终结,而是将自己的生命在子孙后代的延续中得到无限延长。

从上,我认为对于儒家而言,死亡其实早已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了消解,人的生命通过“仁、义”的途径得到延续,得到永生。即便是人死去,儒家在倡导“重生”的同时,仍然提倡“安死”。孟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而“慎终”指的就是人死

后的安葬与悼念。“追远”指的是对于亡者的祭祀。这些无疑都是对于死者的安抚与慰藉。

儒家的生死观本质上是建立在“仁”与“礼”的体系结构之上的,儒家重生而不贪生,讳死而不惧死。儒家将“仁”与“礼”作为生命的最高准则与追求,无形中已经超越了生死,但是儒家又敬畏生命,珍重生命。这也应该是儒家生死观所应该为我们所传承,学习的地方。

(二)道家的生死观

道家和儒家一样源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殊之处在于,伴随道家的发展,在东汉时期还兴起了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虽然二者不尽相同,却同出一脉,在对生死的观念、看法上是相似的。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观点更多是“出世之学”,代表着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他们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宇宙人生,注重个人的精神层面修养。“道”是老庄思想中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包含着世界万物的道理。老庄的思想主要表现为清静无为、全性保身、达声知名、物我同一,乃至消极避世。在生死问题上,道家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而对于功名利禄是持蔑视的态度。他们根本不重视世俗的是非名利,出世的他们追求的早已是“逍遥”的人生境界。

道家把求得生存和保存生命视为人生关键,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战争动乱的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受尽无数的杀戮与残忍。老庄作为封建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他们更多地不再是与世相争,而是选择较为消极地出世态度,在自然逍遥中享受精神的自由与愉悦。老子认为,人生在世,处处都充满着危险,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因而保存自己的生命成为他们最为关注的话题。而这样的社会环境也决定着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法与认知。老子说:“出生入死,生之途十有三,死之途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他的意思是说,只有少数人可以得到长寿,而大多数人都会由于各种原因而死亡,由此生命就显得极为珍贵。道家对于生命有着不同一般的尊重与珍视,对于死亡有着更为强烈的抗拒与抵触。

道家珍视生命,形成一种“重生”的观念,而为了达到重生的目的,道家提出各种保全自己的方法。庄子也提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以此尽力地保全自己的生命。而老子更是为了延迟死亡的来临或者是做到长生不老,强调要进行自身的修养。老子十分强调:法天则地,天人合一,形神一体。人必须以自然法则为准绳,做到清心寡欲,逍遥于天地之间,使人获得内心的安宁、愉悦、和精神的满足。在自身修养中,加强形神、内外的修养,从而使

人长寿,免受死亡的过早侵袭。

而老庄的养生思想被封建统治者所青睐,封建统治者渴望自己可以修身养生,得到长生不老的生命状态,由此保持自己永恒的权力与永恒的专制欲望。而这种思想被东汉发展起来的道教推向了极致,各种炼丹、炼药数见不鲜,这些社会反映出来的现象,无疑都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死亡的畏惧,希望可以通过丹药、修炼使自己的生命得以永续。在历史上,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相信道家的修身思想,甚至想通过丹药直接获得不朽的生命来维护自己永恒的统治。时光流逝,永恒的生命显然是幼稚、可笑的,然而在今天还竖立着秦始皇所派寻找神仙的徐福的纪念碑,反而成为历史的笑柄。

除了仙丹,药物,道家还提出人只要修炼自身的元气就可以长生。因为他们认为,人都是从元气成身,而一切万物也是由元气所生。虽然这些在今天看来,有些荒唐,甚至难以理解,但是道家对于生命的渴求,对生命的极端重视,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对于生命的看法与认知仍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虽然道家对生命十分重视,但他们对于死亡却是一种自然的平常心来对待。老子认为,人应该无拘无束地生活,也不刻意追求自己的归宿,一切顺应自然,你那么就可以达到超然的境界。庄子更将人的生、死当作气的聚与散的形式转化。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生命的生死转化便是气的聚散过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道家对于生死的态度更多的是持一种自由的态度、相对乐观的看法,顺应自然,坚守心中的“道”。

道家的生死观是自然的,是达观的,相比于儒家的生死观,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去努力实现生命的延续与伸展。道家更多的是消极地通过自身的修炼来使自己永生,而儒家则试图通过积极地入世,将“仁义”融于实践之中来使自己的生命不朽,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也许,对于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来说,儒家的生死观更具积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在个人的奋斗中,在国家社会的发展中闪烁自己的光辉,从而体现生命的内涵,儒家在这一点上是优于道家的。但是道家的自然与清静无为又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失的那份冷静与坚守,其中自然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三)佛教的生死观

对于佛教的生死观,这应该是老师在生死学课堂上的最核心、主要内容。这也是上完生死学这门课所给我带来最受启发的部分。首先,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是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国王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他通过长期多年的打坐枯禅最终大彻大悟。他提出了“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因此佛教徒也尊称他为“佛陀”即觉悟者。佛教是在汉朝时传入中国的,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逐

渐本土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对于生死有着不同于儒道两家的看法,佛教认为生与死是人生循环过程中的两个阶段,生命是短暂的,是充满苦的。人应该尽力摆脱生死的束缚,不再执着于生死的问题,超越轮回,大彻大悟,才能达到涅槃的极乐境界。在解释生死轮回,论述生命始终是苦的这一过程中,佛教主要是从十二因缘、业果报应、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中阴理论等来论证,形成独特的生死学观点。当然,佛教传入与盛行和中国当时动乱、迷茫的年代有着重要的关系。在魏晋南北朝盛行期,由于社会分裂,战争不断,百姓深受疾苦,但是却无可奈何。现实的残忍与悲剧使他们很容易相信佛教的思想观点,人世间都是痛苦的,只有超越轮回,看破生死,修行善果,才能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在与现实的痛苦中相比照,人们也逐渐接受佛教这种外来的思想,并逐渐为其打上了中国的标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的组成部分。同时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有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淳朴的思维,这一切让我们更加容易地去接受佛教的理论与看法。

佛教对于生命的轮回,对于生命的推进发展主要是以十二因缘来论述。十二因缘是以一定的因果关联,说明众生的生死连续与循环。十二因缘的起源是“无明”,这也是众生生死的流转之根本。“无明”即是无知,而人类无知、迷茫的根本在于“贪欲、嗔恨、愚疑”等烦恼。正因为有着这些烦恼导致人类的“无明”从而推动着“十二因缘”的循环。无明后依次为行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缘。最终达到生命的终点“老死”,一旦你认清了生命的这一循环,其实你已经在逐渐超越着生死的束缚。佛陀还认识到十二因缘的循环是可逆转的,将十二个环节逐次逆转,便能够灭却苦因,超越生死,超越轮回的束缚。

这里主要自己对于十二因缘前两个环节的看法。第一个环节是“无明”,即人类的无知与烦恼,这其实与儒家的“人之初性本恶”有类似之处,先天的恶直接影响着我们后天的行为即是第二个环节“行业”,或善业或恶业,而根据佛教的业果报应,又会得出相应的果,从而生命在走向共同终点后却有着不同的境遇。这也许很难用科学来论证,因果报应在学术逻辑上有其合理性,然而在联系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因果时常显得较为苍白无力,人们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臆断判定因果的轮回与出现,而这也就是为什么部分人将“因果报应”视为文化糟粕,但是“因果报应”无疑又在引导着人们积极向善,惩奸除恶。在这点上,我是认可佛教的逻辑观点的,至少在情理上我会支持、秉持它。

在佛教中对于“无明”与“业报”,也有着自己的论述思维,而并非凭空想象。佛教认为:生死都是由于无明造作而产生的。而无明乃至生死的产生都是由于一念心故。也

就是说生命的一念一动其实都可以造成生死的流转,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影响,更加有效地论述“业果报应”。而对于“业报”的证明,佛教更是通过当今社会有关于“蝴蝶效应”的理论来证明其合理性。在“蝴蝶效应”中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行为,其实可以说是佛教中的“业”,但是对将来却产生了巨大的回响。

十二因缘对于生死的轮回并没有完整的论述,再从死到生的过程中,佛教提出了“六道轮回”,即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生死轮回的最高层次是“天道”,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无偿地接受供养,不收尘世的羁绊。然而,在享福的同时也在消福。在天道中享受的果实际上是对于前世善行的消耗,一旦善行耗尽,一样要接受生死的轮回,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继续接受痛苦。“六道轮回”其实是“业果报应”的表现形式和有力补充。由此,形成一定的威慑力,鼓励人们一心向善,多作善行,从而入“天道”,进入极乐世界。

佛教的生死观、因果报应轮回的思想是对生死的全新解释。在佛教看来,人有着前世、今生、来世,生死不过是生命形态的转变并不是生命的起点与终点。“死”只能说是今生的终结,但又是来世的起点。由此,我们便很容易看淡生死,因为生死皆空,轮回不停,我们的生命将永久不息。佛教对于生死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超越了现世的现实,但仍有其可取之处,它的引人向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相契合的。

佛教对于死亡也有其独到的见地,佛教提出了“中阴”的理论。中阴是介于前阴与后阴之间。即是在阳寿已尽,但是尚未投胎转世的这一空白阶段,由此产生中阴学说。对于该学说论述最为精炼。权威的是莲花生大士所著的《西藏度亡经》一书,成为中阴学说的经典之作,充分阐述了佛教对于死亡和临终的见解认识。

中阴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此生的“自然”中阴、临终的“痛苦”中阴、法性的“光明”中阴、受生的“业力”中阴。由于自己对于中阴学说认识有限。这里只简单讲讲自己对“自然”、“痛苦”中阴的认识。自然中阴是指生与死之间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寿命。而这段时间其实是短暂的,但却是准备死亡阶段的唯一而且是最佳时间。佛教倡导我们修行,研读佛经,在有限短暂的生命中为自己死亡的来临做好准备,因为生命的在世不再是最为珍贵的,而是在生命中你所做的修行更为关键,这直接关系你生死轮回的好与坏。而对于临终的“痛苦”中阴,是指从死亡过程开始,一直到所谓“内呼吸”的结束,最后是死亡时的心性显露。在课堂中,老师讲述的人在死后的49天内是极为关键的,因为在这个时候,人实际上还有意识,却在经历着“四大分解”的痛苦。那么此时对于尸体的挪动,对于死者的哭丧,都会加剧死者亡灵的痛苦。因而对于中阴

学说的认识与修炼,正是对于临终死亡的重视,从而使死者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并在生死轮回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生命延续机会。

对于佛教的生死观,我们应该在他们从容面对生死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启发。生死事大,体会无常。当我们将自己现有的生命视作生死轮回的一个短暂过程,那么生与死对于我们而言就不在那么可怕。我们重视的不再是从何而来,该往何去,而是现世生命中的修行与修炼。我们关注、体会的是人生的无常。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去接受生、老、病、死的种种苦恼与痛苦,在这些无常中去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最重获得真正的超脱,超越世俗的生死,不被红尘所拘。同时在佛教的生死观中,常说:信受业报,心不造罪。如果社会总能束缚于“业报因果”,那么人们做事为人便会有所约束和顾忌,而不会毫不信仰,为所欲为。当他们明白生死的真正内涵,有了对生死的可靠信仰,社会自然回向和谐的方向发展。此外,在佛教的生死观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与死亡的尊严,佛陀在《金刚经》中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佛教经典对于众生生命的尊重与敬重。这也恰恰反证了佛教的轮回学说,人也能今世在人道,而来世则可能进入“非人道”,因而对于众生的尊重也就不难理解了。当我们真正理解生死在我们轮回中所占据的位置,我们应然可以平静地对待生活,对待死亡。而这种平静也会给自然使我们对于生命萌发纯真的尊重与敬畏。

(四)个人的生死认识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不论是人生阅历,还是社会经验都是远远不够的。我也只是在接触生死学才真正开始思考生死观,思考自己的生死认识。显然,目前的自己无法形成自己的一种鲜明的生死观,在上述传统儒释道的生死观中,努力想获取适合自己的生死观点。正如我在开篇所述,生死学的形成是要结合自己内心潜意识观点的,至少现在我是这样认为的。在儒家的生死观中,我学会用仁义礼节的秉持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在道家的生死观中,我学会用超然出世的坦然来珍视自己的生命;在佛家的生死观中,我学会用因果轮回来尊重众生。

在传统与现代的生死观中,自己也渐渐获得一些关于生死的认识和看法,虽然他们还远远无法形成观点。那么一下我说说自己的几点想法。首先,对于生而言,我更愿意认为那是一个新生命诞生的美好时期,生命蕴含着新的希望、新的未来。我们也没有理由对于新生命有任何的偏见。除去出生的美妙时刻,对于一个人生命的存在,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不论是男是女,是贫穷还是赋予,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等价的。更加广泛

意义上说,每一个生灵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应该因为人的高级地位与主观想法而蔑视其他和我们共生的生物。生对我们而言,始终还是最具直接现实意义的。“身体发肤,授之父母”,我们没有理由践踏自己或是他人的生命。在这点上,儒释道都是基本统一的,存留着对生命最初的关怀与敬畏。第二,我对与死亡的看法,我至少现在没有办法做到像佛教一样超越轮回,超越生死。对于死亡,我有世俗的牵挂、有不尽的恐惧,因为我还想好好的活着。有时候面对死亡,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面对死亡,我所能做的还是把握好当下,尽力减少自己死亡前的各种牵挂,即便这种牵绊难以全部割舍。在死亡来临之前,能更加安详地离去,不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从这角度来说,我更倾向于儒家的思想,也可能是从小所受的教育所影响,希望自己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延续无限的精神生命,以另一种形式让自己永生。而不是说去讨论是否真的有来世,来世的自己又会怎样?当下的自己更倾向于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把握好自己所能抓住的,争取自己所看到的,这样觉得已经足够了。但其实自己转念又一想,当下的社会不就是有无数的人像我这样吗?牢牢把握现在,然后逐渐演变为不择手段,为所欲为,最终导致的是一种信仰的缺失,社会的混乱。因而不论是面对生死,还是面对现实,每个人心中都应该要有一杆秤,一杆良心的天平秤。在树立自己生死观的同时,才能坚守底线,维护社会最后的正义与操守。

生死之学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问。不是说一定要评定是非对错,而是秉持固有的生死观平和地生活于这个社会,而不是仅仅为了生存。生死也许有时真的不是那么重要,但始终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

(推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学习中 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 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 行的动力。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精神源泉,需要传承和发扬。下面是小编准备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1 初学《弟子规》,看到首孝悌,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好像真没怎么尽过孝,惭愧!想起小时上学,教师就讲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总以为是自己有钱了,有能力了,才能尽尽孝心。在外上学了,上班了,结婚了,有孩子了,感觉跟父母离的更远了,也更少了关怀与孝顺。以前每次回去都很少跟父母沟通,很少做过什么家务,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让干个什么也懒的去干,就是做也不及时,仿佛是个外人一样的处之。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跟他们顶嘴,闹矛盾,拍拍屁股就走了,根本没有顾及他们的心情。 现在读了《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感觉很无地自容。教养自

己那么大,怎么我依然像个孩子一样的不懂事呢?现在自己孩子也上学了,自己做的榜样在哪里呢?深深自责的同时,我因为工作原因,争取一星期或两星期回去一次。说实话,看到父母不知何时变白的头发,累弯的腰,我的心像是被揪一般,不用再叫我,我主动去抢着干家务,只要他们能干动的,我也一定能干动。其实他们也不图我多有钱多有能力,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有时间一家人陪着吃顿饭,聊会,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点为人子的,我一定要努力尽心做到,这也是《弟子规》让我学会一个做人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对“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的思考,以前一直觉得,人比人气死人,人家有才华,比什么,再学也赶不上,就这样吧,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安慰自己。学了这几句后,觉得自己很颓废,很堕落,怎么会没有上进心呢?就算不如别人,也应该努力的去充实自己吧,如果自己不努力,那永远赶不上别人,天资短浅,勤能补拙吧。自己跟自己的昨天比,一天一小步,水滴石穿,总算努力过吧! 然后是对“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的理解。联系到工作当中,感觉没有个计划。这也急着做,那也等着完成,这个没做完就忙于另一个,眼高手低,结果一件也不能圆满完成,还会给工作造成麻烦,不能及时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反而还感

中国传统文化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感想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几千年文化未出现的断层的国家。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无比,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下想法也许很浅,但确是我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 我喜欢词的参差感与随意感,尤喜欢婉约词表达情感时的那份细腻与含蓄,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试想,花 又怎么会作出回应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 花有多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把 离愁别绪描写得何其形象! 小时候,甚至现在有些时候,我都幻想自己能回到古代,最好是唐朝。不为别的,只为能在平常的日子里穿上美丽的衣裙走走停停,那感觉肯定很美。因为依我的理解,古代女子都是裙裾飘飘的。 并不认为所有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精华,我很反感其中的一些元素。比如,中庸。何谓“中庸”?我认为也就是明哲保身,忍气吞声。中 国人历来倡导“和”,但这个“和”应是有原则的“和”,而非建 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和”。所以,我认为,遇不平之事,当挺身 而出。还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未免荒谬。不知道是它 们成就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还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成就了它们?我 并不否认忠孝仁义道德,但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又何来谁 是谁的主人,谁又必须要依附于谁呢?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已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 否定。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认 为当发扬的是古代诗词文学,经常读背,既能陶冶性情。又能传承 经典。还有古代先贤的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尤其是孝道,“能养且敬”、“慎行无忧”等等,于现代而言,十分必要。这样,社会风 气肯定能更纯净,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感想 篇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几千年文化未出现的断层的国家。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无比,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下想法也许很浅,但确是我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 我喜欢词的参差感与随意感,尤喜欢婉约词表达情感时的那份细腻与含蓄,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试想,花又怎么会作出回应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有多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把离愁别绪描写得何其形象! 我也时常惊异于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华美食。稀松平常的食材由我们平常人来处理,顶多香、味两全,但一经大厨妙手,便熠熠生辉。我想历来中国人都是很能吃很会吃的吧!要不然,我国的饮食行业怎么会如此发达呢 小时候,甚至现在有些时候,我都幻想自己能回到古代,最好是唐朝。不为别的,只为能在平常的日子里穿上美丽的衣裙走走停停,那感觉肯定很美。因为依我的理解,古代女子都是裙裾飘飘的。

并不认为所有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精华,我很反感其中的一些元素。比如,中庸。何谓中庸我认为也就是明哲保身,忍气吞声。中国人历来倡导和,但这个和应是有原则的和,而非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和。所以,我认为,遇不平之事,当挺身而出。还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未免荒谬。不知道是它们成就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还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成就了它们我并不否认忠孝仁义道德,但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又何来谁是谁的主人,谁又必须要依附于谁呢 还有令人痛心疾首的科举制度。科举衍生的是一些迂腐之人,没有主张,没有魄力,没有创新。四大发明确是我国对世界的贡献,但发明了之后呢火药被用来制爆竹、炼丹药,罗盘用来看风水,西方国家却利用火药与指南针走上了富强之路,将我们远远的抛在了后面。这是何故这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深受科举毒害,缺乏创新精神。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已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认为当发扬的是古代诗词文学,经常读背,既能陶冶性情。又能传承经典。还有古代先贤的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尤其是孝道,能养且敬、慎行无忧等等,于现代而言,十分必要。这样,社会风气肯定能更纯净,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篇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味(一) 在那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兴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别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稳、恬静已慢慢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日子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寻回了那颗最确实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那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味。"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刻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往常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情况,可我总是爱迟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执,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确实感到很羞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味到了我们的时刻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将来,我要多利用这些时刻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妨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日子中的缺点,也使我渐渐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分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肃静,才发觉是我心里向来所追找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别仅教我们弹琴和说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记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别开丰富的人一辈子阅历!古琴——能够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能够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浸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别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蔼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珍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同意,去实践,去体悟。学古别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日子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心里,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味(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关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那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慢慢被大伙儿觉得稀奇了。这是什么原因? 任何一具民族、一具国家,别管是对历史负责,依然对以后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爱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宝,是五千年文化的积存,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刻去考虑人一辈子考虑以后考虑那些我们如今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咨询题,他们之因此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专心的去观看了那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双眼,我们被局限到了一具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大的乾坤。如果我们考虑咨询题只从自己动身,那么看到的基本上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假如把我们置于一具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可不能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觉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具人假如知道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不少。文化是一具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具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具历史长河中,或是

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心得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心得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 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 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 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 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 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 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 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 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 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 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 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 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 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 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我听过一句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是舍弃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精神。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现在一样和平,不用我 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多关心关心我们的亲人吧。

学习中华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文化心得体会 导读:学习中华文化心得体会(1)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

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感作文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感作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感篇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

中华传统文化感想

中华传统文化感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我心不平静的时候,会反复念这几句,如同《心经》,又比《心经》简易,《心经》中我会背下的,也仅仅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而这样容易断章取义。 默念这几句,会因此平静下来,因它是提醒,要做到明明德,做到亲民,做到至善,必须有严格的标准给自己,一如对文档格式的讲究,对自身修为的重视,对至高至大境界的追求。 我之前对《大学》全无了解,比较喜欢的是《中庸》,但是四书五经始终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它收纳了历代至圣先师的谆谆教诲和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慢慢我对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前段时间有缘认识一个朋友,谈及她公司的老板“陈怀德'.虽然还没有幸认识此人,但是对这位老板用我们传统文化思想来引领企业的员工素质,很赞赏! 假定“人性善”,并以最高道德标准要求员工,希望把员工培养成正直、善良的人,而企业文化和大环境,的确会使人越来越高尚,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场,形成了一种势,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每个人。”听上去,仿佛理想化,但毕竟这个老板的指导思想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虽然目前来讲,这对于国内企业还没有达到,但是我觉得,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部门做起,然后由小及大,扩展到公司,到社会,如涟漪慢慢扩散开,也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场。 我反省过在经商的历程,自己感觉获得了更多的锻炼,也驱使自己“向善”,因为“以人为本”的确不能说说而已,是要用实际的心态和行动体现出来,尤其是行动。为了要带好团队,对自己,必然有更高的要求,诸如素质、技能、方法等,这其实也是当初我的目标,现在,我是行进在达到目标的路上。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使不少人不知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处可归。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和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安静地阅读、细致地体会,发扬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更和谐!更强壮!

“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心得体会

“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心得体会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其“魂”一直绵延至今。我们应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真正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足中华文化根脉,唤醒文化基因。在“十三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深刻理解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大意义,立足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着眼于世界大势,让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密切结合。文化是软实力,是区别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认同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对我们加强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等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建设和党

性修养起着借鉴和启示作用。现实中出现的精神空虚、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现象警示我们,必须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发扬光大。 传承创新中华文脉,肥沃文化土壤。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作用、影响要有新认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立竿见影的“神丹妙药”,也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在“十三五”期间,首先要做好传承的文章。要加大整理、开发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着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普及推广和传承保护,推动形成整体推进的战略态势。比如,源于春秋,确立于汉代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和礼、义、廉、耻“四维”是我国古代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我们要在筛选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其次,要做好创新的文章。文化随着时间的更迭,不断地延续和衍进,进而形成新的传统。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为此,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要让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让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人接轨,提升当代人的生命认识和精神境界。我们要大力创造文化的新的当代表达形式,借助大众传媒和现代传播技术以求繁荣和发展,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课学习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课学习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依旧。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不去做到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今的你应该倍加珍惜与运用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它会带你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美。 我觉得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 的得失了。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 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

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人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2、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3、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4、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二、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下面是学识网带来的中华传统文化 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我正式接触佛教是从听陈大惠老师的中华传统文化论坛开始的,陈老师的第一讲便是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他让我从新认识到了道德,认识了人生规律,陈老师讲到道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叫道,比如说早上太阳在东边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苹果一定要秋天结果。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这个就叫道。什么是德呢?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 人接物,这就叫德。现在有人说传统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这是一种误会。还有人说这 个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讲,一点不高深。秋天结苹果,您觉得这个苹果高深吗,一点不高深。苹果树结果、老母鸡生蛋,这有什么高深的。自然大道,这个道,最朴实,最生活。 您手摸到、眼看到、耳听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传统文化。它一点都不神奇,一点都不奥妙,非常通俗易懂,问题是现在没有人讲。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所作所为是符合自 然规律的,他就叫有德。这个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不要破坏自然规律。 今天我们的人变得很浮躁,变得很功利,我们已经失去了人的纯朴的本质。这是个快节奏的社会,这是个强者的社会,因为什么都需要竞争,社会需要强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乐,不论是有钱的,没钱的,有名的,无名的,都活的痛苦。 后来我初读了了凡四训,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过程,了凡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 之前光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后来云谷禅师对了凡说人的命 运是可以被改变的,而在后期了凡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改变了原本被算定的命运,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怨天忧 人不满上天的不公平,却不知道有些东西是命中没有的是求也求不来的,有些东西是命中 有的迟早会得到的。了凡先生没有去怨天忧人,通过努力得到名利财富,那是迟早的事, 如果我们没有德行是不能获得相匹配的东西的,因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学其实是博大景深的一门学问,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佛学开导人对世界的认知,让人知道富贵荣华只是过眼云烟,开心是暂时的,痛苦也是暂时的,我们不能时时快乐开心,我们不可能永远悲伤痛苦,一切都将过去。然后佛学教导人在思想上改变,教导人乐观,不论是痛苦还是快乐,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是暂时的,世事无常,我们不可能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精心整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

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此不疲的想要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是,好多中国人却只是听说过它的名字而已。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而现代人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好好体味来自千百年前的且仍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文化。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孝”是我们传统的道德,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也许有的地方他们做的不能让我们

满足,但是孝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让我们想想,父母辛辛苦苦养家,所有一切都为我们着想,我们有什么理由嫌弃父母呢?父母爱我们,我们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个小动物,主人爱它,它还爱主人呢?我们总不可能连动物都不如吧!如果父母不喜欢我们,我们也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那特有的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着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着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着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篇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教师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教师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

身不成则一事无成。为此教师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研究,为此我是很有感触的,平时也有听过外国人很喜欢中国的一些文化经典阅读著作,但没有想象过,他们会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来研究他们,即使文言文对他们来讲晦涩难懂,就是用英文翻译过的著作,很多词句都难以表达出其本身的文化含义,他们依旧乐此不疲的想要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是,好多中国人却只是听说过它的名字而已。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而现代人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好好体味来自千百年前的且仍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